朕-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腊月二十一。
赵瀚率领文武将官,从吉安府城西北门出去,两百多士卒捧着烈士牌位跟随。
真君山上的寺庙,年初开始动工,现在已改建为英魂庙。
庙,先秦时代已有之,乃供奉神灵或祖宗的场所,并非佛陀和尚们的专属。
从赵瀚起兵至今,一共牺牲216位战士。包括跟随赵瀚冬季出兵,半路生病不治的,也都算作牺牲之列。还有激战落入赣江,被冲走失踪的水兵,也一样属于牺牲。
以前,烈士牌位供奉在永阳镇,借用大户的宗祠,现在全部搬过来。
遗体各自安葬于家乡,英魂庙只供奉牌位。
一路肃穆,没有乐声,众人踏雪上山。
也有许多百姓,主动跟来看热闹,见此情形倒是不敢乱说话。
来到英魂庙前,已有庙祝出来迎接。
寺庙中的无证和尚,早就被勒令还俗。有证的和尚,被集中扔去吉水县的青原寺。
赵瀚对和尚、道士一视同仁,并不歧视哪个,前提是别做得太过分。
英魂庙的庙祝,是几个负伤残疾的军人。他们全家都搬过来,田亩也分在真君山,可领到一份薪水,负责给烈士清洁洒扫上香火。
胡定贵此刻抱着一个牌位,是他的邻居,也是他麾下的农兵。胡定贵没有流泪,只是顺着山路往上走,回忆着以前的许多往事。
其实也没什么好回忆的,这个牌位的主人,还经常欺负他,毕竟他是跟着伯父长大的孤儿。
此时此刻,胡定贵的脑子里,只剩下那天冲锋的画面。
两百多个牌位,被陆陆续续摆放在大殿。
赵瀚一言不发,只肃立在殿前,随着庙祝的喊声,他屈膝跪在雪地中叩拜。
禁止跪拜礼,只禁止跪人。
天地可跪,祖先可跪,父母可跪。你硬要给老师磕头,只要别牵扯官职,那也没谁会阻拦。
包括庞春来、李邦华在内的许多读书人,此刻心情十分别扭。他们对武将和士兵,都没有什么好印象,不只是文官鄙视武人,更是源于千百年来武人的所作所为。
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在场将士,一个个都感动莫名,有少数人甚至热泪盈眶。
“嘟嘟嘟嘟哒哒嘟嘟嘟~~~~~”
唢呐反复吹着军号,胡定贵跪伏在地,听到这个号声,突然想站起来冲锋。
“礼毕!”
赵瀚缓缓站起,率领众人下山。
回到城中,赵瀚把胡定贵叫来,直接喊到自己家里吃饭。
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胡定贵,面对赵瀚却局促不安,坐在那里跟屁股长钉子似的。
“不要害怕,”赵瀚露出微笑,“听说你才十五岁,就亲手杀了三个家丁?”
胡定贵回答说:“十六岁了。我其实只杀了两个,另一个是别人按着,我用长枪把他刺死的。”
赵瀚又问:“读过书没?”
“我爹识字,教过我一些,我会背《三字经》。”胡定贵说道。
赵瀚微笑道:“此次军政调整之后,只要不打仗,正兵五日一休,军中会开办讲习班。听课是免费的,先多学习认字,算术也极为要紧。”
胡定贵连忙点头:“嗯,我晓得了。”
军中讲习班,主要有四类可称:大同思想,识字,算术,历史。
历史也非正经历史,只讲各种小故事,苏武牧羊、班超定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之类。
赵瀚拿出一本《大同集》:“这本书送你。”
“好。”胡定贵双手接过,小心翼翼收进怀里。
……
南昌。
巡抚李懋芳快疯了,本地士绅踊跃募兵,就连隔壁的瑞州府、南康府,都有许多士绅自发募兵助战。
士绅们也算看出来了,仅靠官府力量,是不可能打败赵瀚的。
于是,少数选择主动投靠赵瀚,许多选择募兵帮忙打仗。其中不乏有人,把这当成一个机会,靠击败赵瀚获取战功,朝廷说不定就能封官。
短短一个月时间,李懋芳手中的兵力,已然膨胀到超过两万!
全是新募乡勇,根本无法打仗,却要每天吃饭,李懋芳完全不知该喜该忧。
再这么下去,不用反贼来攻城,李懋芳自己就要崩溃,因为他的粮食养不起这么多兵。
唉,还是王廷试让人放心,不愧是做过朝廷大员的,人家手里的两千乡勇就自己筹粮。其他士绅都在干啥啊?只带少数行粮而来,就算立即遣散,李懋芳都得出一笔遣散粮。
“报!!!”
李懋芳在吉安府也有探子,通过商船传递消息。
打开密信一看,李懋芳顿时大惊失色。
龙泉、万安反贼,主动投靠庐陵赵言,双方还合兵把泰和县拿下。然后,永丰知县死后,主簿、典史带着一千精锐献土。
紧接着,赵瀚扩军至八千正兵,另有农兵无数。
由于军队相对封闭,几百鹅湖兵又被打散入伍,暂时还没传出赵瀚来自铅山的信息。
八千正兵,农兵无数……
李懋芳只觉头皮发麻,他见识过赵瀚的军队,知道对方的战斗力多强悍。而且还知道了,杨嘉谟那几百家丁,就是被一群农兵拖住没有及时撤离。
那赵贼如此扩军,半年之内必有异动,到时候南昌城可怎么守啊?
好吧,铁了心防守,南昌估计还守得住,可只是守住有毛用啊!
朝廷一直催一直催,勒令李懋芳赶紧收复失地,甚至让他自己制定收复失地的期限。
没错,制定期限!
五省官兵围剿流寇,也是有期限的,相当于督抚给自己立军令状。今年夏天,由于期限将至,五省总督洪承畴,只得硬着头皮进军,虽然悍将曹文诏死了,但也打得流寇东奔西窜。
其实是打得遍地开花,分散成无数股进行转移,一个五省总督难以应对,于是又让卢象升做了五省总理。
总督负责西北战区,总理负责东南战区。
至于李懋芳,他给自己定的剿匪期限,还有一年时间……
临近过年,李懋芳再次获得情报,丰城县的反贼守军,似乎只剩下千余人,而且反贼的水师也不见踪影。
要不要出兵夺回来,好歹收复一次城池?
李懋芳左思右想,还是不敢动手,他已经被打出心理阴影。
但不论如何,也算个好消息,至少反贼短期内不会攻打南昌。
李懋芳宣布反贼已经撤军,掏出一笔遣散费,让新募乡勇各自回家过年,让士绅们自己在乡下练兵,等反贼来了再聚兵打仗。
巡按御史陈于鼎,第六封弹劾李懋芳的奏章,此刻也顺着长江发出去了,估计崇祯在元宵节期间能收到惊喜。
第185章 【崇祯的努力】
文华殿。
君臣不语,一片死寂。
今天是正月二十一日,十天的元宵假期还没过完,阁部院科大臣就被皇帝紧急招来议事。
江西那些反贼,虽然铅山、南丰的教匪被剿灭,虽然赣南贼寇已经被肃清,但庐陵赵贼却越闹越大。朝廷把扫地王的地盘,也算到了赵瀚头上,以为赵瀚已经扩张至三府十七县。
对了,就在前段时间,扫地王试图向西扩张,攻打湖广茶陵县失败,在茶陵县的村镇大肆劫掠。
阁臣钱士升拱手说:“李懋芳在江西横征暴敛,又多次畏敌不前,应当召回京师问罪。薛国观所荐非人,亦当追责。”
李懋芳担任江西巡抚,就是薛国观推荐的。
很不巧,薛国观回家奔丧去了,如今还在丁忧期间。
当皇帝越久,崇祯的脾气就愈发急躁,全国到处都是烂摊子摆在面前。
“撤了李懋芳,谁堪此任?”崇祯努力压制心中怒火,用看似非常平静的语气问。
众人皆不语。
崇祯随手一指:“你说!”
阁臣孔贞运只能站出来:“云贵总督朱燮元,可为江西巡抚。虽四省合力剿匪,两广却民乱四起,并无统一节制,当撤去沈犹龙两广总督之职,只保留其广东巡抚职位。改由朱燮元为赣、闽、粤、桂、浙五省总督,兼任江西巡抚,集五省之力围剿庐陵赵贼。”
阁臣张志发补充道:“湖广之兵,虽北上围剿流贼,但应在湖广南路设一巡抚或总兵,亦归总督节制,如此方能对赵贼形成合围。”
“浙江不可动兵!”侯恂连忙站出来反对。
君臣默然。
现在朝廷财赋严重不足,全靠南直隶和浙江撑着,浙江是真的不能动兵,否则国家财政将彻底崩溃。
至于福建、广东,随便怎么打都可以,这两省贡献的赋税可以忽略不计。
崇祯仔细思考之后,说道:“责令江西巡抚李懋芳回京,调任朱燮元为江西巡抚,总督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广南路之军务!赐尚方宝剑!”
朱燮元曾挂兵部尚书的头衔(虚职),出任云、贵、川、湘、桂五省总督,耗费数年时间平定奢安之乱。因功加左柱国,荫其一子世袭锦衣卫佥事。
直至西北流寇做大,四川、湖广两省军务,才改由北边的五省总督负责。
这位老兄,可不容易糊弄,奢安之乱波及数省,他前后击败十多万土司叛军。
当然,如今还有几支叛军残部未灭,也不知朱燮元离开之后,贵州会不会重新闹起来。
大事敲定之后,崇祯愤怒道:“江西总兵杨嘉谟,以剿贼之名,带兵劫掠村镇,竟被一群农民活捉,还因此导致丰城县陷落。如何处置此人?”
解决问题很困难,解决人却很简单,很快就讨论出结果,杨家举族被流放充军。
而自杀殉国的张应诰,因剿灭铅山、南丰教匪有功,又殉国死得壮烈,追赠为江西左布政使,荫其一子为锦衣卫百户。
首辅温体仁,全程不说话。
越是这样,温体仁越得皇帝信任,已是建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挂吏部尚书衔。
崇祯又问:“杨嘉谟被反贼生擒,谁来做江西总兵?”
林釬已经病得快死了,也没那么多顾忌,出列道:“江西水道纵横,剿贼当兴水军。福建副总兵朱国勋,擅长水战,可为江西总兵。”
见无人反对,崇祯也没更好的选择,便点头说:“可。”
三年前,郑芝龙升任游击时,朱国勋也升任把总。
这些福建的军官,靠刷海盗升得飞快,朱国勋三年时间就从把总升为副总兵,现在居然又要升为江西总兵。
本来事情都议定了,钱士升突然来一句:“那庐陵赵贼如此难剿,可否尝试招抚,令其带兵北上助剿流贼?”
众皆惊骇,没想到内阁里面,还有个敢乱说话的。
崇祯突然抄起一本《大同集》,朝钱士升扔过去:“自己看!”
钱士升好奇的捡起来,这本书的字数并不多,粗略阅读很快就能看完。他越看越是心惊,再也不敢多发一言,单从性质上而言,庐陵赵贼比西北流寇更严重!
因为,庐陵赵贼已经提出了造反理论,甚至还提出了施政纲领。
最让崇祯愤怒的,是庐陵赵贼居然严格执行《大明律》,还说只要皇帝也能这样做,他就自己跑去北京领罪受死。
崇祯感到一种深深的侮辱……与无奈!
此时此刻,反对温体仁的阁部重臣,其实心思都不在剿贼上面。而是思考着,如何借助李懋芳的案子,趁机剪除温体仁的党羽。
在他们看来,大明闹成这般田地,都是因为奸相秉政之故。
只有剪除了奸相温体仁,才能真正的施行善政,国家才能一步步好转起来。
双方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温体仁每年都能弄倒一两个政敌,再这样继续下去,阁部院科全都要变成温体仁的天下!
众臣退去,崇祯独坐文华殿,再次翻开那本《大同集》。
陈于鼎的密奏当中,还附带了吉安游记,这位巡按御史,居然跑去反贼的地盘微服私访。
看完《大同集》,崇祯又看密奏副本,里面记载了许多怪事。
对赵瀚的记录最多,已认定为吉水秀才,因朝廷取消秀才优免,日子过不下去才起事。又说赵瀚俭朴廉洁,妻子怀孕之后,雇了老妈子,也才七个佣人。赵瀚将田产分与小民,自己只象征性留一百亩,并且每年缴纳赋税以作榜样。
赵瀚自己还不穿丝衣,只穿普通的棉布衣服。
赵瀚还善待官吏,镇长的俸禄,已跟大明知县的俸禄相当。
同时又精于吏治,贪污二十两以上,就得发配去做矿工,赵瀚治下的官吏都不敢贪赃枉法。
只是,赵瀚苛待士绅,强行分走士绅田产,便是从贼举人都得从文吏做起。
赵瀚还兴修水利,组织农民开垦荒地,整个江西就赵贼的地盘,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其辖地农民,只知有赵贼,不知有大明皇帝。
另外,赵瀚还优待商贾,废除苛捐杂税。不论是开设店铺的,还是开办工厂的,又或是行商客商,都已经心向反贼,陈于鼎请求废除南昌私设的钞关。
这些内容,读得崇祯背心冒汗,彻底熄灭招降赵贼的心思。
同时崇祯又有些后悔,不该取消秀才优免,居然逼出这么一号非同寻常的反贼。
崇祯甚至在想,赵贼如果早日考取进士,说不定大明又能多出个能臣干吏。
崇祯坐着御辇离开文华殿,脑子里想的全是举荐贤才。这两年,由于吏治败坏,众臣一直在讨论恢复洪武初年的举荐制度。
似乎,只要举荐贤才为官,就能扭转吏治败坏的局面。
历史上,确实恢复了,而且搞得还不错。
大量具有贤名的举人,大量政绩突出的六七品官员,因为举荐而得到提拔任命。
温体仁本来是举荐制的支持者,他想借此提拔自己的党羽。可施行到一半,温体仁又请求废除举荐制,因为举荐了好多东林党……
此时崇祯反复思考,觉得还是该恢复举荐制。
像庐陵赵言这样的人才,完全可以举荐做官,既能让吏治变好,也能避免贤才造反。
崇祯是真想振兴国家,或者更像溺水者,希望抓住所有的救命稻草。
翌日,崇祯再召大臣议事,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讨论,终于在崇祯九年二月颁布两项政策。
第一,举荐贤才。目标群体是五品以下、政绩卓著的官员,以及屡试不第、贤名远播的举人。
第二,举荐宗才,挑选宗室贤能子弟为官。
举荐制设置了很多门槛,免得地方胡乱举荐。反正谁举荐谁担责,被举荐之人出了问题就得背锅。
特别是举荐宗才,一个宗室做官,必须五个宗室担保,亲王派出长史去调查,由亲王审核并进行面试。出了问题,亲王要倒霉,五个宗室保人也得倒霉。
武进士陈启新趁机上疏,历程科举之弊端。
礼部官员也上疏,请求改革乡试、会试,增加兵书、算术等科目,并在放榜后附加骑射内容。
崇祯居然答应了,他真的在努力。
但没有屁用,因为兵书和算术,只在科举的二、三场考,归为公文、刑断、策论一类的理科。而科举的重点却是文科,以八股文为主,理科顶多能算附带加分项。
至于骑射,定在考完放榜之后,骑射武艺再好,也只是授官时可以酌情重用。
无论如何,也算一种进步吧。
至少,精通兵法武艺的进士,能够更快获得提拔,不像以前只看孔孟文章。
接着崇祯又颁布圣旨,昭告天下。
大致内容为,承认各地反贼,都是被贪官污吏逼反的。只要诚心悔过,就可获得赦免。投降之后回乡耕种,地方官府不得歧视,当称这些人“救回难民”,不可再称“招安反贼”。“救回难民”当中的才能出众者,总督和总理可以录用为官。
崇祯终于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