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活在明朝 >

第80章

活在明朝-第80章

小说: 活在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状,压根就没发,到现在还放在吏部的柜子里睡大觉呢!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根据规定,各级官员的委任状,都在吏部都给事中那里统一发放。可吏部如今根本就没有都给事中,谁来给你发?主事秦密?他级别权力都不够,若是越级给这些人发了,那他就得走人,而且发下去的委任状也不算数,吏部从此就又少一个做事的人!

    朱一刀长叹不已,这么下去如何了得?大明的国家机器都没人了,上千万的老百姓,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怎么维持?怎么运转?

    江飞笑的很惨然,说赵志高现在言官们骂他,他也不敢跟皇上说了。因为皇上一生气就要把这些吵吵嚷嚷的家伙撵出朝廷,现在官员已经少的可怜了,哪里还能再少人?想骂就随便骂,只要不走人还在位置上呆着就行了!

    难怪现在大明的百姓生活丰富异常,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冒了出来,包括什么《金瓶梅》,管事的衙门都不运转了,随便你怎么写,只要不是公开宣传反对大明朝廷,基本上没人管你,又怎么会不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苛捐杂税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官员去收了,所以大家的压力也减轻了蛮多,虽然皇上跟内阁要求各地提前收税赋以减缓地震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可很多地方政府都没人了,谁来给你收税赋?

    一个百户听的有趣,也插嘴道,他老家的百姓,去别的府县根本连黄册告身都不用要,想去哪随便你,到了别的地儿就算是当地的人了!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往县城跑,那地方能赚银子的机会多。你说咋没人管?嗨!县衙的老爷都不知道去哪了,谁管你啊?

    朱一刀是哑口无言。(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无弹窗广告)

    这要是万一碰上怎么突发的战事,该如何是好啊?

    不怕!还是哪个百户说道,要咱们锦衣卫是干嘛用的?就是在当出现意外情况发生时,比如外敌犯边,或者民变的时候,直接绕过所有的衙门,向皇上汇报;由皇上再通知群臣决定该如何应对。所以每次有什么意外发生,倒也算是有惊无险。其实内廷的东厂也是这个功用,但是它更多的却是对内,负责监控群臣百官和百姓;但是现在锦衣卫的范围也扩大到这一块了,这样一来任务量就大了很多!

    老朱完全可以猜测到万历这么干的目的。群臣不可靠,内阁不可靠,就连内廷也不可靠。唯独自己亲自负责指挥锦衣卫中最具实力的一块,然后让它与东厂双重负责,这样可以保证双方的忠诚度。但是这样一来对民政的处理也降低到了一个最低点,政府对民间对百姓的掌控力就相当低弱了。不过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却是个好消息,管事的人少了,麻烦事也就少了,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精神上的追求就多了些。

    刚刚说到锦衣卫,就有个探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进来,连水都顾不上喝,向大家报告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播州杨应龙反了!现在已经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以及湖广的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掳掠!此前另外一个探子已经紧急入宫向皇上禀告了!

    朱一刀和江飞等人面面相觑。播州反了,这么大的事情,皇上应该立即召集内阁和六部商议,究竟该如何解决此事啊,怎么到现在都没听到什么动静?

    万历不是没有想过这一点,而是觉得就凭借着播州那点可怜的兵力和可怜的后勤军需,根本就不足以跟整个大明对抗!说不定还是因为当地官府逼迫太紧,以至于杨应龙那厮以造反为要挟罢了。这个事不用慌,让锦衣卫驻当地的卫所钉死其动向就可以了,他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他压根也就没想过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实际上六部和内阁连人都招不齐,更别说商议什么事情了。赵志高正忙着躲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研究书法,这一段时间他实在是被烦得要死,什么事情也不做居然也有错!竟然有几个言官上书,言自己该下!这不是扯淡么?老夫是进是退需要你们来指挥?那要皇上是干什么用的?

    听完了探子的汇报,万历沉思了一下,说道,让内阁拟个章程,这件事情,就让四川巡抚谭希思和贵州巡抚江东之负责吧!川贵两地那么多的卫所,就收拾不了只有区区几千人的杨应龙?另外让前都御使李化龙兼任兵部侍郎,负责跟他接洽,若是能不动刀兵就招降,还是按招降来吧!

    上一次在宁夏评判,给万历留下了极深的影响。几千人确实不多,但是给当地带来的麻烦却很大,若,上次如果不是朱一刀在中卫坚守数月,拖垮了河套蒙古的主力,也许耗费的军粮是个天文数字!这次就不能再那么干了,先招降,实在是招降不成了再说吧!内帑也就只剩下了区区不到一百万两银子,抄河南布政使赵一全的家得了只有不到三百万两,除了补充进内帑一百万两不到,其余的都给内阁,给群臣们发了拖欠的俸禄。这次若是妄动刀兵,实在是耗费银子啊!

    户部肯定还剩下不少银子!这些老家伙,一分都不肯拿给朕!不过万历肯定不知道,户部管事的只剩下了一个左侍郎,他是没有资格掌握财政大权的,若是万一局势无法控制,需要出兵的时候,还得先给户部安排一个尚书,然后才能给他拨专项军费。一旁的内侍张了张嘴,却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魏忠贤最近的风头是越来越盛了。自从在午门把当朝首辅顶的没话说之后,他在司礼监的地位就越发地奇特起来。按照级别,他不过是个小太监,充其量也就是魏朝的干儿子而已。可是他精明能干,居然帮着魏朝把司礼监那些事情给处理的妥妥当当,不偏不倚,众人都挺满意,魏朝当然也挺满意。对于他来说,这不干事还能拿俸禄才是做官的最高境界!况且下面还有不少的孝敬,这可是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这个干儿子能干,自己才能这么轻松,哪像以前王安和李莲雄?累的跟狗一样还得不到什么好名声!何苦来哉!

    只有魏忠贤自己才知道,从那以后,在众人的眼里,自己算是被彻底地算进了朱一刀一党,最起码也是他的同情派。不过没有人敢说什么,原因也很简单,朱一刀一手促成了三皇子当太子,那皇上大行之后,他朱一刀最起码也有个拥立之功;而魏忠贤力挺朱一刀,自然也会受到未来皇帝的赏识。说不定过几年,自己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不过到现在为止,皇上都没有让三皇子出阁读书的意思,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但魏忠贤已经嗅出了蛛丝马迹:三皇子在皇子中受到的宠爱是最深的,他的母后郑贵妃的地位也是一如既往地稳定,最关键的是朱一刀,在被皇上救了回去后,居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理!回了京师右所继续当他的千户!皇上这明显是在给自己的三儿子选大臣呐!
………………………………

第148章

    朱一刀现在的想法很简单,整军备战,这次的平叛行动很可能也有京师右所的参与。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必须要做好准备才行,也是时候让这些菜鸟们经历经历实战了。不经历铁与血,他们就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军人!不过大家的士气还是很高的,连王石有的时候也经受不住这**澎湃的场面,有点跃跃欲试,只到小屁孩那戏谑的目光,顿时就委顿了下来。但他还是耐不住众人的大力劝说:人家三宝太监当年是怎么带兵打仗的?他最受不得这句话,立马二话不说换了衣服就冲上前去,跟着大家一起摸爬滚打。

    在刻意地增加了贴近实战的训练后,伤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最危险的项目,就是在头顶上不停地放着包住箭头的弓箭,然后下面让大家穿行过去,体验体验战场上那穿越火线的感觉。在这个过程里,所有的人都有些不寒而栗,虽然包住了箭头,可看着那漫天的箭雨,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还是让极少数的几个人受到精神重创!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怕光,恐惧的精神病症状。江飞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虽然他以前见过,但那些是在战场上,并且这些人很快就死了,也不需要什么处理,就地掩埋就是。

    可是现在不一样,朱一刀只好让那些助理一对一的与他们交流,破除心理上的恐惧感。只不过成效并不大。王石这会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他建议朱一刀,在演习之前最好让大家喝点酒,这样可以壮胆。

    这是个好主意!

    这种精神病症状立刻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绝大部分人都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嗷嗷叫地往前冲去,甚至嫌身上的铠甲碍事,把帽盔和铠甲都扔了赤膊上阵!他们仿佛就成了一架不知道疲倦不知道疼痛的杀人机器,非要把眼前的“敌人”给干掉才行。于是朱一刀又多了一个担心,这种办法的副作用未免也太大了吧?!他到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一件事情,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前列的兵俑,都是身无铠甲头无头盔轻装上阵的了。这些人可以在酒精的刺激下变成不知**痛苦的尖刀!尽管他们伤亡会很大很大,九死一生,但只要有人冲进了敌阵,立刻就能为后续的部队打通道路。

    难怪那些兵俑的小肚子都是挺起的,莫非就是因为喝酒喝出来的?朱一刀想起了这个可能性,但是秦军的那些作战模式却又给了他新的启发,那就是比弓弩更先进的,火器的应用。他照搬了秦军的作战模式,把火器手置于骑兵的保护之下,在步兵之前,当面对大规模敌军的时候先用远程中程火器进行打击,然后使用近程火器覆盖射击,最后步兵冲锋,骑兵负责侧翼。但在经过了几天的演练之后,百户们反应道,此阵法与戚继光的鸳鸯阵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适合阵地战,只是机动能力实在太差,侧面的防护能力太差,对地形的要求太高,具体实际的应用,还是要看客观条件了。

    不过这没关系,老朱仔细地想了想,又专门挑出了一些人组成了突击队,这些人不是用来阵地战的,而是当瞅准了对方在一霎那暴露出的弱点后,专门突袭用的!当它与骑兵配合使用时,那效果简直不是一般地好!只是江飞却提出了一个问题:锦衣卫要面对的不是大规模的正规部队,更有可能是由农民灾民组成的起义军,面对毫无章法可言的无赖战术,这种阵法是不是不能发挥出功用啊?老朱神秘地一笑,让全军以小队的形式分散开,各自形成一个个的小组,各自为战,在两个中队对抗过之后,江飞钦佩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一招狠!对于这种乱民而言简直是太好用了!

    除此之外,针对播州那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苗兵部队,朱一刀让大家重点地熟悉了一下。这人多就是力量大,五千“大军”里面竟然还有三个苗人!有他们带着大家一起训练,江飞和他心中大定。这些苗人当真就是天生的战士!虽然杨应龙手下只有区区几千苗兵,可他地盘里所有的苗人都能够做到下马种田,上马打仗!因此朝廷也许低估了杨应龙的实力,这十几万苗人若是真死心塌地地帮着他,大明至少也得准备十数万大军,才能把他彻底地消灭,而且一旦此人不死,那就真的可能为祸一方!

    江飞决定回京师一趟,把自己和朱一刀判断出的情况跟万历做个汇报。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化龙带回来了消息,却是杨应龙决定归附朝廷,并且已经派出了使者在与他接洽商谈,归附的具体细节。李化龙要求皇上既要做好打的准备,又不能轻易地出兵,一切以他的消息为准。这让万历很是恼火,要打便打,不打就不打,这算是怎么回事?兵部的人更加恼火,既要做好打的准备,那就是粮草俸禄全部都要准备到位;又不能轻易地出兵,这谁知道要准备到什么时候?!军队兵部倒是可以调集,可粮草的供应却需要户部的配合,可户部怎么会维持一支不打仗的部队粮草供应?户部最是恼火:太仓的粮草大部分在地震之后就分发的差不多了,山东的粮库根本就是空的,河南的粮库本身还要保证灾民的最低需要;这个时候要是从江浙一带调粮,不管还是水路,成本同样极为高昂!

    在互相的扯皮中,这件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究竟是打,还是接受杨应龙的归附,朝廷顿时又开始热闹了。万历自己是倾向于接受归附的,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兵部已经找过万历了,哭诉国库亏空一直都没有填补上,提前收的税赋有相当一部分又给百官发工资了,剩下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在地震中损毁宫殿建筑的修复上,实在是穷啊!皇上至少应该从内帑里拿出三百万两,兵部和户部再想想办法,说不定才能够维持。

    一听又是要银子,万历的头又开始疼了。怎么这些人成天盯着朕的内帑干啥玩意儿?!这国库再怎么亏空,总不至于连一场像样的平叛都组织不了吧?那朕要你们这些大臣是干什么用的?想想办法嘛!赵志高的上书,彻底地打消了万历打算接受归附的想法,他在奏疏里说,接受了归附,那朝廷就必须要对杨应龙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最起码要帮他解决播州几十万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了安抚杨,还必须要赐给他更多的恩惠和银子——这种人要的其实无非就是权力和银子,都给他不就完事了么?

    赵志高本意是帮皇帝算账,接受归附还是很划算的,但是起了反效果。万历一听,弄了半天接受归附还得朕掏银子?而且算起来还比打仗花的更多!这可不行!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土司,就得花这么多的银子,那还不如出兵打他算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不是更好?

    就在相互的扯皮跟犹豫中,万历十七年十月到来了。

    朱一刀这京师右所已经紧张了好几个月,大家天天都在盼着,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出兵的圣旨。遗憾的是,盼来的却是万历授予李化龙全权处理这件事的决定,那就意味着没仗打了,杨应龙这个软蛋打算投降了。没意思,真没意思。所有人高涨的情绪在一霎那就低落了下来。士气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右所当然也逃不脱这个规律。朱一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么搞下去,很快军心都没了。可不能这么下去啊,他找到江飞商量,江飞也是无法可想,军队历来最怕这种事情,弦不能崩的太紧,总要有放松的时候。

    朱一刀跟江飞两个人,再加上王石这个太监,三人在屋子里研究了天一夜,才拿出个章程来:从今天开始,恢复到正常的战备水平,轮流休息,明松暗紧;同时向皇上报告后,派出一支小队,由那三个苗族锦衣卫带领,直接杀奔到播州去了解刺探情报,这样比起干等李化龙的消息要主动了许多。同时对银两和粮草的要求都减到了最低,也不需要皇上的内帑出银子了,右所自己就可以搞定。

    万历拿到这份奏疏的时候心里非常地满意:还是这个朱一刀体谅朕,知道朕的难处在哪里,也只有他才能真正地替自己分忧。这份计划很不错,让右所军士直接深入到播州去才能掌握到最直观最直接的情报。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帮子大臣吵吵了几个月也没吵出个名堂,还是朱一刀给自己想出了最好的办法!就照着这个办!

    江飞不禁喜上眉梢,这下子终于可以带队出去练兵了!可朱一刀却告诉他,你哪里也不能去,下面那些军官们才更加地需要锻炼,你就留在右所驻地陪着老子分析情报,具体的事情让他们自行去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