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30章

甲申天变-第30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鞑子都进京城了,过不了多少十日就要过来跑马圈地,不想做奴隶的人们自然是跟随李四的队伍南下。

    至于到底要南下到什么地方,谁也弄不清楚。

    不过有李大财神的威望和能力在那儿摆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再建一个家园,等把鞑子打跑再回来就是了。

    “焦土”二字说来简单,真到了毁坏亲手营造的家园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痛哭失声……

    无数熊熊的火头烧的噼里啪啦,蒸天一般映赤了夜色,半空中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充分燃耗的灰烬不住簌簌落下。

    一群又一群扶老携幼大包小裹的人们眼中饱含泪光的集合过来。

    “报指挥使,刀把村集合完成。”

    “凤凰台村全部到齐。”

    “七里庄到齐。”

    ……

    左右的村落都已经到齐,男男女女老老幼幼聚在这里,不时从人群中听到呜咽抽泣之声。

    就要离开时代生息繁衍的家园了,每一个人心里都不好受。

    大火映照之下,李四眼中闪耀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采:“长路漫漫,乡亲们,回头再看你们的家园最后一眼,咱们要走了。我李四对天发誓,总有一天,咱们会风风光光的打回来……”

………………………………

第64章 怎么狠怎么来

    

    第64章 怎么狠怎么来

    短短一个多月的功夫,堂堂皇皇的大明王朝就土崩瓦解,快的让人不敢相信。

    春风得意的李闯来的快,去的更快。屁股底下的龙椅还没有捂热乎,就仓皇逃离京师,逃跑的速度一点也不比破京时候慢。

    大顺新朝号称的百万大军说没就没了,闯王皇帝根本就没有守京的念头,带着他那帮兄弟拍拍屁股就往老家的方向飞奔。

    满洲人的效率明显要高的多,清朝的旗号一竖,发布了几道法令之后,立刻纠集军马,踩着李闯的脚印狂追。

    素来被李闯瞧不起的满洲兵竟然追的大顺人马不敢喘息,这让包括李自成在内的许多人为之目瞪口呆。

    城头王旗变换的速度让人膛目结舌,老百姓也分不清楚究竟谁才是货真价实的真龙天子,也没有兴趣去考虑这些。就认准了一个道理:天下乱了,兵连祸结的时候到了。趁着多尔衮无暇顾及,赶紧跑到南方避祸,免得到时候成为满清的奴隶。

    划定区域内的汉人自动转为旗丁的奴隶,若是逃跑罪责当杀,这就是逃人法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顾名而思义,逃人法本就圈定汉人防止逃跑的,但是如此残暴的律法反而让大部分人选择逃命。

    到处都是躲避战乱的人流,似乎整个北直隶都在逃难。

    逃难的人潮以家庭为最基本单位,或是同宗或是同乡,聚集成几百之数整体南下,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还有一些比较成规模的则是整个村落集体迁徙,往往能够达到上千甚至数千的规模。

    亘古以来,逃难和逃荒就远不是拖家带口的迁徙那么单纯。在充满苦难的大迁徙过程中,无数势力淡薄的个体被强大的个体或者团体侵吞,上演出一幕幕血泪悲剧。

    为了防止被路途中同样是在逃难的人们瓜分或者“吃”掉,人们总是以同宗或者同乡的形势聚集起来。

    数量上的众多就是最简单最直观的强大,倚仗强大获得安全感之后,会很自然是去瓜分那些弱小个人或者团体的财产,在这个瓜分的过程中,流血事件屡见不鲜。

    在迁徙的过程中,饥饿疾病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死亡并不是减员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人是死在其他迁徙群体的暴力之下,然后他们所携带的财产就会成为战胜者的战利品,支持战胜者继续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迁徙。

    十几个村子集体迁徙,三万多人的超大规模让所有意图不轨的难民和地方会党侧目,就是那些被打散的闯军山贼之流,在赴死军的震慑之下也收起杀肥羊的心思。

    这些人随身携带的银钱米粮多的叫人不敢想象,再看看护卫在人流左右的叉子海洋,无论是山贼还是草寇,亦或是起了歹心的流民,脖子后头都有股子寒意升起。

    光看赴死军那整齐雄壮的架势,只有活腻了的家伙才敢上前抢劫。

    自从一把大火焚烧自己的家园之后,已经出来数日,路途之中见到许许多多对这支队伍不怀好意的目光,但是这些跟着李大财神离开家园的百姓们半点恐惧也没有,反而以同情的眼神看着那些同样在逃亡的人们。那些人群却时时刻刻都在准备抢劫或者防止被别人抢劫,而自己根本就不必顾忌那么多,整个赴死军都是自己的子弟父兄,那一柄柄的铁叉就是最好的安全保证。

    在赴死军还十分弱小的时候,就曾经歼灭满洲重骑这样天下有名的强兵,如今的赴死军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比以前更上层楼,面对的却是比满洲战兵虚弱几个档次的流民和草寇,大伙心里踏实着呢。

    曾经在京师附近跃马扬刀的闯军跑的没了影子,至多是遇到些散兵游勇,这些掉队的小股闯军根本就不敢和赴死军打个照面。

    听说也有些带着包衣出来圈奴的旗丁,听说这些满洲人胆子大的出奇,百十个人的队伍就敢圈住**百流民。也仅仅是听说罢了,大伙谁也没有亲眼见过。因为路丙寅带着两百骑马步兵昼夜不停的轮番出动,前后左右一百里开外有什么风吹草动,李大财神就能知道。

    听说昨天就有些旗丁哇呀哇呀的要过来圈奴,隔着几十里的路程就让赴死军的俩小队给灭了,还专门把那些旗丁的脑袋带回来给大伙儿传看。

    “看见没有?这就叫金钱鼠尾,”上了年纪的老者指着那些脑后拖着小辫子的脑壳儿给孩子讲解。

    “真难看,象猪尾巴。”几个胆大的孩子哄笑着把旗丁的脑袋提起来,轮圆之后远远掷出,引起同伴们的哄堂大笑。

    “他四叔,后头跟上来敌人有一千五六,打头的是正白旗旗丁,没有战兵。估计能在今天傍晚赶上来。”路丙寅越来越喜欢呆在马上,即使是在给李四汇报敌情的时候也不下马,或许这正是半辈子没有骑过马的老步兵的最新嗜好吧。

    老路这样的老兵油子作为斥候使用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总是言简意赅的把敌情说的一清二楚,这让李四十分的满意。

    一千五六百敌人咬着尾巴跟上来,这点路丙寅说的很清楚。可是没有战兵是什么意思?没有战兵的话那鞑子追上来干什么?送死?

    “确实些满洲的旗丁,其中更多是包衣,根本就没有成建置的战兵。我看这些满洲奴才是过来圈奴而不是打仗的。”路丙寅说的自信满满:“一千五六百人中,有武器的到不了一半,再给我俩小队,我就能杀散了这帮认贼作父的龟孙子。骑马步兵分的太散,跟我去的只有几十匹,把那帮龟孙子杀了几个,就赶紧回来了。”

    自从老路成为骑马步兵的头头儿以后,就用“匹”来形容手下的数量了。

    李四抬头望天。

    路丙寅知道这位兄弟要下决定了。

    现在的满洲倾尽全力,尽起举国之兵才胜了李闯。吴三桂的汉军在前八旗在后,跟着李自成的脚印往西急追,少量的兵力匆忙南下配合。现在自己身边这几万人军民混杂的人流其实就在满洲人身后,当然行进速度远远不及满清,所以会被满清的战兵越拉越远,暂时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发生。

    对于兵力有限的满清来说,每一个牛录都是很宝贵的,自然不大可能把成建置的士兵用在追击难民身上。

    据说整个满洲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史实)的男子都要参军,为了追击李闯,多尔衮连吃奶的劲都使上了。但是规定是一回事,事实执行又是一回事,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现在从京城四下出击,红着眼珠子到处圈奴的满人大多是些勋贵子弟。这些年轻的家伙胆子大的出奇,有三五个人就敢追着整个村子的汉人乱跑,而且经常发生几个人俘虏几百人的奇事。

    越是如此,那些八旗子弟就愈发嚣张的肆无忌惮,对他们来说,纠集起一千多人来追击三万多流民,已经是大锤砸蚊大材小用了。

    难道几百汉人就真的打不过几个鞑子?是鞑子太多强悍还在汉人实在懦弱?

    每念及此,李四都揪心的疼,所以很快就否定了老路打散敌人的想法。

    “今天不过河了,咱们就在河边等,我要让咱们的同胞看看,是鞑子的脖子硬还是咱们的刀子更锋利。老路,你再跑一趟,把那些鞑子和他们的奴才引过来,明白没有?”

    “示弱引敌呗。”路丙寅这样的老兵很快就领会这道命令里的含义:“行,要是咱们不过河的话,估摸着天黑以前就能和鞑子碰上。“

    摆明了是准备打歼灭战的。

    有鉴于敌人的弱小,谁对这样的安排也没有什么异议。

    “好,我这就安排乡亲们提早做饭,将士们吃饱了好去杀敌。”老神棍魏无牙表现的很勤奋,总是很勤快的主动做事情,以表示他是正经的赴死军军师,而不是野路子跑来投靠的。

    李四也明白这老东西想要一张正式任命的告身,虽然那告身还需要太子登基之后才有效,可这老东西就是想要,以证明他是赴死军内部的人物。

    偏偏李四就一直没有给他。

    “杀几个狗奴才而已,用不着把晚饭提前。”李四很恶毒的说道:“让乡亲先升火熬胶,把毒鱼胶准备好,所有的武器全都喂毒……”

………………………………

第65章 杀奴

    

    第65章 杀奴

    瓜尔佳是满洲大姓,尤其是在镶黄旗,更是根深蒂固深不可撼,从先祖费英东开始就深得努尔哈赤信赖。后族中勇士多立战功,子侄辈身份更加显赫。

    在瓜尔佳氏的猛虎鳌拜改镶黄旗籍为正黄以后,瓜尔佳一族的势力开素渗透入镶黄旗,成为两黄旗中少有的名门大户。

    在年轻一辈的满洲人中,瓜尔佳多里吉名声赫赫,谁不知道多里吉是鳌拜的爱子?谁不知道瓜尔佳一族庞大势力?

    因为多里吉是鳌拜和嫂子所生,所以,即便是那些和瓜尔佳族过不去的家伙们最多是骂句“野种”,而不能给多里吉任何实质的伤害。

    因为有名声显赫战功卓著的父亲,背后更有庞大的家族势力,多里吉嚣张的很,偏偏没有人能把他怎么样。

    这种好日子却被那个有满洲猛虎之称的父亲给断送了。

    在年前,也不知道鳌拜脑子里哪根筋不对路,硬生生把儿子多里吉从正黄旗踢了出来,安排到正白旗。

    在正白旗可不比在两黄旗那么逍遥,瓜尔佳族在正白旗的势力并不强大。就为了这个,年轻的多里吉沮丧了好几个月。

    直到前些日子,多里吉终于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这是在为整个家族打算的深谋远虑呀。

    眼看着多尔衮的势力一天天膨胀,就连娃娃皇帝和那个孝庄皇太后(严格的说,当时正式的称呼不是孝庄皇太后,这么写是为了读者阅读方便而已,考据党打酱油就可以了——作者按)也要对多尔衮这个辅政王言听计从。

    多尔衮已经是事实上的太上皇,又掌管吏部,当然支持他的两白旗要得到许多好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两白旗子弟大部分都得到了提升。虽然正白旗没有正蓝旗的上三旗的名分,可有眼珠子的人都能看出来,正白旗取代正蓝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眼下整个满洲最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的就是追剿李闯,不能给闯军任何一个喘息之机,所以八旗倾尽全力的去打仗。但是作为上三旗中的实力派,多里吉总是有足够的机会和借口避开战争。

    打仗?交给别人去做吧,最要紧的就是搜刮财富和抓捕奴隶。

    汉人的财富多的叫人心悸,偏偏这些汉人软弱的让人不敢相信,只要把刀子抽出来随便砍翻几个,汉人们就吓的屁滚尿流,争先恐后的把金银细软贡献出来。

    汉人的女子同样美的让人心疼,肌肤细嫩眉目如画,恭顺如水的温柔样子是每一个满洲勇士都无法抗拒的绝大诱惑。

    就在前几天,多里吉把一个敢于反抗的汉人女奴剥光之后钉在门板上奸污了,这一招真管用,不仅能体会到血淋淋的快感,更让别的女奴再也不敢反抗,只能在自己胯下瑟瑟发抖。

    在进入汉人都城以后,多里吉就忙着圈奴。忽然听说一大股汉人从擦着京城南下,人数有几万之多,携带的金银财帛不可计数,多里吉兴奋的几乎要晕厥。立刻约了瓜尔佳的其他子弟,尽点手中的包衣,一路追赶下来。

    要是把这几万汉人的财产都敲诈出来,天知道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听说还有许多貌美如花的女子,这要都弄过来做女奴,轮流淫虐的话,一辈子也用不完呐……

    一定要把这些汉人弄过来,不顺眼的就地杀死,顺眼的就留下做奴隶。过不了几年,光是他们下的小崽子就有许多,这些可都是家生的好奴才料子……

    从京城出来以后,多里吉的这帮子人甚至懒得抓捕那些小股流民,顺着蛛丝马迹直扑过来。

    半途中折损了几个同族的宗亲和几十包衣,据那些逃回来的包衣说,是一票骑着马的步兵干的。多里吉当时就抽了那些包衣每人三十鞭子:这他娘的不是胡扯是什么?真要是有李闯的骑兵余孽,他们逃命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和你们这些奴才为难、。再者说哪有骑兵下马和你们厮杀的道理?

    肯定是遇到山贼土匪了。

    一千多人的捕奴队甚什样的土匪也得让路,被财富和女奴烧热了脑袋的多里吉甚至懒得多想,疯了一样催促队伍急进,终于在日头西斜的时候赶上了那支三万多逃奴组成的队伍。

    “好肥的奴隶!”多里吉抓奴经验丰富,是肥奴还是瘦奴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些逃奴被胡良河阻挡,正在生火,看样子是准备吃饭之后渡河的。还有饭吃的奴隶绝对是最肥的,他们身上携带的金银细软也最多。

    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乱,这样的肥奴已经很少见了,何况数量如此众多。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被河流阻挡,想跑也没有地方逃。

    要是早知道这些奴隶跑不了,就不带这么多人来了。这么多肥奴还要分给他们一些,真是晦气。多里吉后悔带这么多人了。

    根据经验,一个带刀的满洲人连绳子也不用带,就能圈三几百的奴隶,然后让他们解下裤腰带把自己绑起来,顺顺当当的就可以带回去了。

    “我的佛爷,”多里吉喉咙里发出怪声,就象猪拱槽的声音:“抓奴哇——”

    面对乱糟糟冲过来的旗丁和包衣,李四并没有临战时应有的兴奋和紧张,心头反而悲愤莫名。

    这些敌人当众旗丁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旗丁圈养的包衣。这些包衣连武器也不带,就是身背荆筐手持绳子的跟在旗丁身后,同样是在兴奋的怪叫着。

    这些曾经是汉人的家伙做了别人的奴隶,不仅没有反抗的心思,反而背起荆筐替主子收获人头,拿着绳索帮旗丁圈奴……

    旗丁如此嚣张,甚至敢于以千人的非战斗队伍面对面的冲击几万人汉人,这种几乎疯狂的自大不正是这些包衣助长的么?

    必须见血,汉人身上的耻辱只有鲜血才能洗刷,要让身边的同胞们看到敌人的颈中鲜血,要让他们知道背叛民族的汉奸是怎样的下场。

    李四已经没有替这些奴才悲哀的念头,心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