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1639-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倧心头一震,也确实,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能拉下面皮,不过他仍有疑虑,问道:“倘若重向大明称藩,大清必会报复我朝鲜,又该如何是好?”
金瑬悲声道:“可遣使秘密前往,与之达成秘约,想来大明摄政王爷应会体谅我朝鲜的苦衷。”
“嗯~~”
李倧缓缓点头,问道:“谁愿往?”
“臣愿去!”
金自点拱手道。
“不妥!”
金堉挥手拦住:“右议政与清廷关系良好,若以右议政出使北京,怕是会触怒大明摄政王爷,臣不才,愿替大王走一遭。”
金堉是朝中著名的亲明人士,怎奈不敌大势,而且身为左议政,身份足够,由金堉出使北京,最为合适。
“好!”
李倧点点头道:“卿速作准备,两日后,代孤出使北京!”
……
因是秘密出使,金堉不敢带太多的人马,只有随从十余人,一封国书,在一个寒冷的深夜,悄悄乘船离了汉城,出汉江,横渡黄海,在天津上岸,由天津巡抚冯元彪派人护送,去了北京。
史可法虽然在北京代李信执政,但李信曾明确告诉他,凡涉外之事,不得私自作主,必须禀报,于是史可法又让金堉一行去南京见李信。
当时南京的经济体量要远远大于杭州,把杭州事宜安排好之后,李信任原高邮知州赵九祯任浙江布政使,他则带着一众宁波钱庄老板回南京开银行,名为工商银行。
事实上有明一代,南京是大明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南京的衰落始自于大清,因南京是明朝陪都,大清有意压制,把江南省的省会定在了苏州,南京仅仅是作为两江总督衙门的驻节所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意义大于经济上的意义。
李信在私邸,原徐家东园接见朝鲜使臣。
“朝鲜使臣金堉参见大明摄政王爷!”
金堉恭声施礼。
李信一身红袍,着装非常正式,打量着金堉。
金堉身为朝鲜左参议,官居一品,身着大明一品红袍官服,据说朝鲜穿明朝官服,还是因朝鲜曾在元朝与大明之间首鼠两瑞,惹得朱元璋大怒,后朝鲜遣使,哭求穿大明官服,连续跪在午门外,数日数夜不起,朱元璋才勉强允许。
想着这则典故,李信的嘴角浮现出了玩味的笑容。
金堉弯着腰站在阶下,一动不动,这样的情形他设想过,只要李信肯见,就有办法。
好一会儿,李信道:“赐坐!”
“谢大明摄政王爷!”
金堉称谢落座,李信的和颜悦色让他暗暗松了口气,同时将心比心,认为李信善待于他,可能是急于得到藩属国的承认,将来登极大典,有外朝藩属来贺,岂不是更增李信立国的合法性?
念及于此,金堉对此行不禁有了几分信心。
果然,李信向他询问朝鲜的情况,非常友好,绝口不提朝鲜背盟,金堉更加放心,能说的都说了,当然,不免加了他的修饰,比如丙子胡乱时,朝鲜义士是如何的反抗满清,最终因大明没有支援,朝鲜国小力弱,迫于无奈才降了清,以获得李信的同情。
李信听的连连点头。
金堉顿觉把握大增,取出国书,双手托住,奉道:“摄政王爷,小臣带有我朝鲜国王国书奉上。”
“哦?呈上来!”
李信讶道。
有太监取来国书,摊在了李信案头。
国书用辞极为诚恳,请求李信恕罪,并表示愿重归大明怀抱,向李信称藩。
“呵呵~~”
李信呵呵一笑:“贵使迢迢千里奔波,想必已困倦不堪,国书一事容后再说,先去休息罢。”
金堉认为李信要找人商议,倒也没催促,再施一礼离去。
他相信,李信不会拒绝朝鲜的善意。
接下来的数日,李信一直没有召见他,渐渐地,金堉坐不住了,毕竟朝鲜弱小,大清再来一次,如何能吃得消,他只得再次求见李信。
这次开门见山问道:“摄政王爷,小使冒昧打扰,我朝鲜举国上下事摄政王爷之心甚诚,不知摄政王爷可有定议?”
“哈!”
李信哈的一笑:“别说什么诚不诚了,要我出兵帮助朝鲜,可以,贵国能付出什么代价?”
“这……”
金堉膛目结舌,没想到李信会说出这样的话,直接伸手要好处,这还是天威浩荡的大明么?”
李信面容一肃,问道:“当初丰臣秀吉攻打朝鲜,万历倾力救援,以至元气大伤,请问贵使,大明于朝鲜是否有恩?”
“是!”
金堉硬着头皮道。
“好!”
李信点了点头:“贵国如何报答大明?”
“这……”
金堉为难道:“回摄政王爷,我朝鲜国小力弱,难抵满清,向满清称藩也是迫不得己之举,今迷途知返,还请摄政王爷见谅。”
李信冷声道:“朝鲜是出于自身考量才不顾大明之恩,是不是?”
金堉分辨道:“当时大明已无力救援,我朝鲜若不降清,立刻就要亡国,实是无奈之举呀!”
李信哼了声:“这么说,朝鲜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才叛明防清了,对不对?你莫要再和我扯犊子,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是!”
金堉不敢直视李信那咄咄逼人的目光,勉强应道。
“呵~~”
李信轻蔑的笑道:“早说实话不就得了,何必绕来绕去,天下纷纷扰扰,皆为一个利字,朝鲜因受满清威胁,为了不亡国,不得不叛明降清,我理解,但是自你们不顾万历的恩情降了满清的那一刻起,大明与朝鲜之间的情份已尽,现在你既然求我,那我们在商言商,我帮你抵御清军的威胁,我能落到什么好处?”
金堉沉默了,仔细打量着李信,这样的结果出乎他的预料,也让他无所适从,但他可以肯定,这是李信的真实想法,大明与朝鲜的情份,真的没了。
“哎~~”
金堉叹了口气,不死心的劝道:“若有一丝可能,朝鲜怎会背弃大明,对于大明而言,朝鲜亦是障屏,护冀北京,倘若朝鲜有失,怕是后果难测,还忘摄政王爷三思!”
第三七一章 三个条件
(谢谢好友taodafu2008的月票~~)
“你是在威胁我?”
李信面色一沉。
“小臣不敢,摄政王爷英明神武,当能看出其中利弊。”
金堉连忙道。
李信的面容缓和下来,沉吟道:“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但是你要知道,清廷已经被我封锁,西协、中协与东协都难以突破,他若寻求出路,只能寇掠朝鲜,今冬他来了一次,明冬他还会再来,你朝鲜又能经得住几次寇掠?
况且朝鲜土地贫瘠,水旱天灾不断,满人即使打下了朝鲜,对其国势并无提振之用,反而会成为累赘,这也是自高句丽覆灭之后,中原历代王朝不再攻伐朝鲜的根本原因,试问既然如此,朝鲜国灭,于我何干?若说满清会从海面来攻,那真是笑话,我求之不得!”
朝鲜这块地方,神似传说中的诅咒之地,多山区,不仅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冬季也无比严寒,而且几乎每年的夏秋时节,都会有台风直接登陆朝鲜,横扫而过,带来巨大的灾害。
正如现代的朝鲜,每每闹粮食危机,这是全球除了非洲之外,唯一一个口粮不够吃的国家,韩国的粮食自给率也低于五成,饲料用粮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金堉暗暗叹了口气,他清楚李信说的是实情,皇太极两次攻打朝鲜,均是大获全胜,但为何不占领?是因为灭了朝鲜也是负担,当地的产出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占了是鸡肋。
除了日本,要想染指大陆,就必须以朝鲜为跳板,遂才有丰臣秀吉攻朝之举。
“摄政王爷有何条件?”
金堉放弃幻想,问道。
李信淡淡道:“我有三个要求,第一,开放通商,大明与朝鲜自由贸易,朝鲜方面不得对大明商品征收任何不合理的税收,也不得干涉与大明的任何贸易往来。
第二,我帮你出兵,没理由我自己贴钱贴粮,朝鲜方面须提供军费与粮食,如有阵亡将士,按明军标准抚恤。
第三,割让济州岛作为酬谢,并退出侵占元朝的土地。”
“什么?”
金堉面色大变,这哪里是条件,这是要朝鲜的命啊,心里不禁生出了一丝怒火。
“摄政王爷,大明乃天朝上国,却开出如此不合理的条件欺侮小国,是否有损大明威仪?”
金堉不满道。
李信摆了摆手:“朝鲜背盟一事,我已不追究,现在大明与朝鲜之间情份已尽,既然朝鲜出于自身立场背弃大明,那我在商言商,开出条件有何不妥,更何况本王并没有胡乱要价。”
“还说没有胡乱要价?通商一事暂且不谈,我朝鲜国小力弱,哪有能力去支付军费?”
金堉豁出去了,怒视李信,他知道,带着这屈辱的条件回汉城,只怕会被骂死。
朝鲜人并不甘心窝在贫瘠的朝鲜半岛,无时不刻都在奢想着占领大陆的土地,并且几百年来,一直小偷小摸,暗中搞小动作,把国境线推进到了图们江和鸭绿江,又怎么可能割让国土给李信呢?
李信也不着恼,呵呵一笑:“本王知你朝鲜穷困,你放心,已经帮你想到了对策,我大明不日将成立工商银行,可以向朝鲜提供长期贷款,如此一来,岂不是解决了贵国的难题?”
金堉迟疑道:“我国多半是还不上。”
“无妨!”
李信大气的挥手:“还不上钱,可以拿矿产折价替代,我方将派人去朝鲜境内勘探开采矿产。”
金堉暗道,这条件倒不难接受,鬼知道地底下有没有矿,挖不出矿来可别怪我,不过他仍是道:“那第三条呢,割让领土断不可为。”
李信肃容道:“明太祖曾承认大元为中华一员,把元代皇帝供于帝王庙中,因此大明有权继承元朝的江山,而你朝鲜趁元明交替之际,窃取大元双城总管府,并未交还给大明,济州岛也是如此,曾经是大元的领土,我的要求不多,只是收复故土。”
双城总管府是1258年蒙哥汗在朝鲜半岛东北部设立的行政机构,隶属于元朝辽阳行省开元路,所在地原为整个汉魏西晋时期的汉四郡、金朝及金后东夏国时期曷懒路辖地,郡治位于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涵盖高丽西京平壤。
济州岛的情况类似,1273年,蒙军占领济州岛,设置耽罗军民总管府,1356年,恭愍王重新掌握了济州岛统治权,但直到元朝灭亡几十年后,岛上的官员才向高丽投降。
李信说出这种话,不仅金堉满脸的不敢置信之色,这是要让朝鲜割让将近一半的领土啊,即便是柳如是,美眸中都现出了一抹诧异之色。
哪怕她见识多了李信的无耻,却仍未想到,人竟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果然,金堉浑身颤抖,大怒道:“摄政王爷,前朝旧事何必拿出来再提,我朝鲜的领土,皆是来自于高丽,摄政王爷想要,去找高丽要去。”
李信目光一寒,冷声道:“你可知道,对我说这种话意味着什么?”
“这……”
金堉的心里一阵慌乱闪过,毕竟他人在南京,性命操在别人的手上,没必要触怒李信,于是忍着怒道:“小臣即便把话带回汉朝,我朝鲜也无人会答应如此屈辱的条件。”
李信诡异的笑了笑:“当年高丽能向大元割让领土,如今朝鲜为何不能将领土交还于我?难道在你朝鲜眼里,我不如元朝?今日我不为难你,回去告诉你家国主,我的耐心有限,不要让我等太久,你回去罢。”
金堉心神不宁,告辞离去,下台阶时甚至都没注意到,脚一崴,跌倒滚落地面,随即爬起,踉踉跄跄离去。
柳如是这才不解道:“李公子,你何必如此对待朝鲜,朝鲜投了满清,其中也有大明的责任,更何况他国小力弱,不侍强者如何生存?”
李信摆摆手道:“你不懂,朝鲜人狼子野心,你看看自元末起来,被他侵吞了多少土地,硬生生把国境线推进到了图们江与鸭绿江一线,但他偏偏装可怜,每当大明斥责他,他就哀声讨饶,可就是不还土地,明朝惯他,我可不惯他,是时候让他把吃下去的都吐出来了。”
柳如是摇了摇头:“小国夹于大国之间,生存艰难,当然,你有你的想法,无分对错,唯立场不同,但朝鲜土地贫瘠,你要他的土地又有什么用?还得花钱养他的人。”
朝鲜的贫瘠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贫瘠的是韩国,在北朝鲜的茫茫山区中,埋藏着数量庞大的矿藏,种类有两百多种,其中铁矿石的探明储量达77亿吨之多,且埋藏于地表,极易开采。
另有优质无烟煤,达117亿吨。
朝鲜的菱镁矿储量与铀矿储量达全球第一,稀土矿达五十多亿吨,还有钨,钼,石墨,重晶石,萤石等矿藏位于全球前十之列,其余金银铜矿的储量也极其丰富,根据韩国在2008年的推算,朝鲜探明矿产资源的总价值超过了六万四千亿美元。
虽然朝鲜多山区,矿产开采困难,但是中朝边境的几个大煤铁矿,还是非常容易开采,李信是打算先把土地拿到,逐步勘探,再强迫朝鲜签订一系列边境认定、经济合作与军事保护条约,把朝鲜牢牢的掌控在手中,不会再如明朝那样搞羁縻统治,朝鲜的政权更迭,由他而定,决不再重蹈大明为朝鲜不惜损耗国力,结果被他卖掉的覆辙。
李信微微一笑:“你不明白,朝鲜是身在宝山不识宝,那片土地下面,埋藏着大量的金银,至于当地的朝鲜人,完全没有毕要留着,可以驱赶过大同江,将来朝鲜与我中华的界河,就是大同江,汉四郡,自古以来,就属我中华所有,在外沦落了千年,如今我中华崛起已势不可挡,收回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三七二章 革左内乱
(谢谢好友抓狂的羊的两张月票~~)
金堉把李信的三个条件带回了汉城,顿时,朝鲜政坛如引发了一场地震般,满朝沸腾,无数人愤怒的唾骂李信狗贼落井下石,朝鲜从此与大明断绝关系,永不向大明称藩,还有人头上扎着血书,在王宫前切手指,声嘶力竭的要求李倧发兵攻打明朝,让小小明朝认识到,我堂堂大朝鲜国不可辱。
也有部分亲清人士,建议李倧退位,朝鲜与大清合并,两国成为一国,不就不用担心清军来扫荡了么,为此有专人组织了请愿团,前往沈阳请愿,请求大清吞并朝鲜。
只有极少部分的有识之士哀叹一声,朝鲜……完了!
他们心里清楚,朝鲜国小力弱,夹在大明与大清之间,以往尚能左右逢源,但随着李信对朝鲜态度的转变,朝鲜对大明已经失去了价值,正如李信对金堉所说,纵然大清占领了朝鲜那又如何,并不是跳板,只是负担。
李信从不认为以朝鲜作屏障来抵御别国的进攻是什么善策,只是把朝鲜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当然,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国际秩序,失去了掌控朝鲜的时机,而明末不同,是真正的拳头就是天理的时代。
而且朝鲜土地贫瘠,大清怎么可能主动被上这个包袱?
沈阳!
朝鲜的事情传到了沈阳,区区蕞尔小国,竟然背弃宗主,私自勾结李信,多尔衮大怒,秘密下令,今年春夏之交,小麦将收之时,再由阿济格领军入朝,去割麦子。
大清已经从朝鲜尝到甜头了,每年去朝鲜掠劫一番,也能解燃眉之急,原本大清担心过于欺凌会让朝鲜重回大明的怀抱,但李信的三个条件让大清吃了颗定心丸。
与李信的条件相比,大清只是去抢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