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段时间里车外争执戛然而止似乎是军士们得到了什么指令。马车再次动了起来慢慢穿过城门离开了京城。
见胡涛眉头拧成一团李雪鳞泰然道:“答案很简单——眼下我是渤海郡王我要的就是郡国里的人民。仁义不能当饭吃。”
胡涛不敢接他的话。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何连晋王和郑太师这等厉害人物都搞不定李雪鳞。此人实在是危险到了极点。他的危险还不是来源于兵力。如果现在开打大夏虽然比以往贫弱了但一座座坚城摆在那儿拖也能把他没有人口资源也没有攻城器具的李雪鳞拖垮。他的危险也不是来源于小聪明。胡涛已经掂出了李雪鳞的斤两。要说思维敏捷、记忆群晋王、太师还有他这个尚书令都不弱于下风连李毅都强过原本只是普通小市民的李雪鳞。
此人最危险的是怪异的想法。稍好一点的还能和现有的治国理论打个擦边球。而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观点却让胡涛起了鸡皮疙瘩。如果照此实行大夏这个文明的国度将退化成丛林里的剑齿虎但毫无疑问这么做能够比以往更适合生存。
最难办的是此人的想法还都能自圆其说。对于一个自洽的理论你很难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找到突破口推翻它。更何况李雪鳞用来构建逻辑链的节点是最直观浅显的事实诸如温饱和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被士林津津乐道的大义名分。这让他的话有着难以比拟的说服力。
对于希望维持现状的人来说李雪鳞这样的异类只要存在于世上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有可能不仅要从肉体上彻底消灭还得销毁一切他在世上留下的言论。
好在胡涛没兴趣大搞文字狱而且他本人就是个对现状不满的改革派。只是李雪鳞走得太远了他吃不准那条已经越过了自己设定的终点仍在李雪鳞脚下延伸的道路是否正是他在寻找的。
………………………………
第二十四章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长官最新情报请签收。(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好看的小说)”
国防军一师代师长钱雄少将接过游骑兵递来的几块羊皮卷只匆匆一瞥立刻从会议桌边站了起来。
“抄送其他师以上军官了吗?”
“情报正在传递中。您所在的东科尔沁前线指挥部*离得最近最先拿到。”
“辽阳据点呢?”
“那儿的指挥官已经做出了反应并且提交了报告。对就在附件里。”
钱雄在游骑兵的收据上签了名回到会议桌旁。简陋的牛皮帐篷用木桩加固以抵挡风雪。内壁上虽然缝了毛皮但为了防止火灾帐篷内没有生火。被召集来的一师高级军官们个个穿着厚实的军大衣开了快有一个小时的会才觉得稍微暖和了些。自原来的师长李铁胆被调到大本营去担任副军长以来长达六百公里的正面防线就由他说了算。但相对的从科尔沁到海参崴从辽阳到这个指挥部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得靠不满编的这一万五千人驻防。其中还有一个旅不能调动随时要准备入关接应上将司令官一行。
帐篷的一面墙上贴着各种工作流程表另一面墙上挂着从燕州到海参崴以这个时代的标准而言称得上大比例的军用地图。地图上红黑两色错综复杂但表示国防军的黑色正围绕着这个东科尔沁基地逐渐集结而红色的敌军自西南两面不断补充看起来掌握着主动权。
钱雄走到地图前从一旁的箱子里翻出一张较为简陋的挂在下面。那是从燕州到山东半岛南端的州县和地形图。山川走向粗糙得很但已经是依靠张松和齐楚送来的情报绘制出的最精确的版本了。
他在挑选绘图笔时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从高丽进口的朱砂笔从山东半岛西北端开始画了条红线。红线在燕州以南分成了两股一股变成个小圆圈意味着有部分敌人按兵不动。另一股径直越过了山海关已经到了驻守有一个旅的辽阳据点近旁。
高级军官们从加挂地图开始就在交换眼色。等钱雄转过神来一位参谋轻蔑地笑道:“夏军终于向我们动手了。我还以为最先来打招呼的会是苏合人。”
“不。来的是些比正规军更麻烦的家伙。”钱雄敲敲那根新鲜得像是在滴血的红线“匪军、流民、强盗、乞丐……随便你们怎么叫但有一点不用怀疑。他们会像蝗虫一样把所到之处吃得鸡犬不留。而且他们的目的非常明显。我怀疑有人在指使。”
“他们是些步卒吧这些家伙疯了!竟然没有后勤保障也敢徒步在雪地里行军!”一位穿着厚厚毛皮大衣的准将摇着头“我看还不等他们到辽阳来多少都得冻死。”
“没错。事实上北上敌军的非战斗减员已经达到了一半。”
几个上校和准将笑了起来:“那还打什么。”
“问题是——他们在距离辽阳二十里时还有六万人!”钱雄一句话便让军官们的笑容僵在脸上“更棘手的是这儿。停留在燕州和沧州之间的敌军显然是想做些夏军中有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找死!”一声响亮的拍桌子声引来了一阵同样的附和。
“长官请允许我部出动!”
“还有我!六万又怎么了俺们一个旅就能杀得他们坟头都不知道立在哪儿!”
“急什么!”钱雄拿起炭笔从辽阳据点开始画了条黑线直指关内:
“在辽阳待命的那个旅已经抢头功去了。你们现在紧赶慢赶也只能吃点肉渣还要向老天爷付冰雪天赶路的买路钱。我们的军马消耗太大了再这么浪费司令官可饶不了你们!”
“那辽阳的六万人呢?反正他们也跑不了我们这就过去……”
“急什么。冬天长着呢。”少将代师长钱雄冷笑着用炭笔在辽阳边上画了个叉将气势汹汹的红色箭头盖得没了影。
冷钢在地图上用炭笔画了个圈将辽阳和边上的那个红色箭头都圈了进去。如果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个圈是直指关内的黑色虚线起点。短线之间的空白即将由他的旅以蹄印车辙填补。
准将旅长冷钢将存放朱砂笔和炭条的木筒用牛皮地图卷了递给亲卫:“把文件之类的都收拾一下不便携带的都封存了。吃过早饭我们就出。”
他掀开指挥所的毛皮帐门来自更北方的冷空气吸在鼻孔里有些刺痛。冷钢紧了紧大衣。他身上穿了四五层皮子内里还填有羊绒在这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还觉得冷。可想而知那些就在附近宿营的“敌军”过的是什么日子。据游骑探报这支流民组成的大军中早已经出现了吃死人充饥的惨状。冷钢最初怎么都想不明白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流民武装怎么会冒着活活冻死的风险出关来向他们寻衅。
直到抓住个趁夜色逃向他们这边的俘虏真相才得以大白——这些人中真正的流民占了大多数但都没有配武器拿的只是一路上就地取材的树枝木棍好一点的也不过有把锄头。但也有些人武器精良身上穿着厚实的棉袍。这才是流民大军的真正主使。
“你们怎么就甘心听他们摆布来这辽东送死?像这种天气别说你们这种缺吃少穿的就连我们骑兵都不敢轻易出动。一样是死怎么就没人和他们拼了?”
冷钢忘不了自己问出这句话时俘虏的脸色。他从没在一张脸上同时看到如此复杂的表情——后悔、畏惧、羞惭、绝望……讯问的结果是连冷钢自己都茫然了。流民们这一路上苦头是吃足了但坏事也没少做。没有纪律约束的乌合之众每到一个村庄就意味着一场屠杀。**的事反倒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因为大家都饿着肚子。取而代之的是在乱世屡见不鲜的“两腿羊”。
“长官”亲卫收拾完简陋的指挥所追出来敬了个礼“负责据点警戒的营长请示那几百个俘虏怎么处置?”
冷钢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呼了口白气:“嗯……破个例抽一个排押解回海参崴。这些***也真是……那个叫什么来着?哀什么怒什么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长官。是司令官上次来我们师时评价南方军队的。”亲卫操着不流利的汉语说道“这应当是汉人的格言?”
“是司令官自创的吧*。反正我没学过。”
准将旅长现在是活脱脱一个粗壮的大兵但几年前竟然在乡间的学塾里教书。说也奇怪军中这些以前算是有文化有修养的打起仗来反倒格外狠。自黄杨以下从将军到少校十多个人风格惊人地相似。李雪鳞对此的解释是斯文扫地后的彻底解脱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在了外界。
就像他本人一样。这算得上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亲卫又敬了个礼提醒道:“长官出前您还没召集作战会议。”
“你觉得需要吗?”冷钢瞥了眼远处一道道燃烧枯枝的浓烟摇摇头“这种仗没什么好打的。胜了也提升不了士气要是折损几个弟兄反而会被不妙。”
“长官是因为他们和你同族?我们杀苏合人时可不管他们是不是还能抵抗。”
亲卫话一出口才意识到犯了严重错误。李雪鳞严禁军中突出种族差别。这条禁令的尺度很难把握但刚才将旅长和敌人划在一起这种言论绝对够得上接受军法审判了。
冷钢却像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呼出口更浓的白气摇着头:“还是司令官说得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就在李雪鳞由胡涛护送着离开京城之时五千精锐骑兵带着近两万匹战马像雪崩般自北方而来。辽阳据点外的流民们目瞪口呆地在如雷马蹄声中看着这支野战无敌的军队远去。骑兵们就在一箭地外经过但即使偶尔有人向这边看上一眼目光中的冷漠也远远多于好奇。就连那些被重金征募来的亡命徒也泄气地扔下手中刀剑——封侯分田的允诺看来是没机会兑现了。对方和这边的乌合之众相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虽然骑兵们的人数只是他们的十分之一但五千人凛然不可侵的气势明白无误地将这个场景类比成了一头狮子在十只濒临饿毙的野狗面前经过。在悬殊的实力对比下吃人不吐骨头的狮子甚至显得很仁慈这体现在骑兵们没有浪费时间将这些快冻饿而死的流民们驱逐回去。
有块木板从骑兵中飞出砸在一个手脚已冻得黑的伤员鬓侧将半死之人彻底解脱了。伤员还在抽搐边上等着的人已经开始扒起了衣服裹在身上——如果几块破布也称得上“衣服”的话。身体仍温热的伤员则被拖到仅有的几口大锅旁等待进一步处理。
有个目光呆滞的流民现了那块被鲜血染红一角的木板。上面写着字但他不认识。这几万人里几乎没有识字的。他们来自一个文盲率9o%的时代而且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文明最边缘的人群中。
木板是用白桦木做的。表面还做了简单抛光可以看得出细腻的木材纹理。但在流民眼中这只是块取火的材料。能在剧烈氧化作用下释放出一千多焦耳的热量供他们取暖五分钟。
流民随手将木板扔进了火堆里。橙红色的火焰迅烧焦了表面那些炭笔书写的文字就此消失。所有人都不知道这种便于保存的木板常用来传递一些较为有价值的内容。比如由冷钢亲笔写的最后通牒:
警告!在我们回来前原路返回。否则视为侵略格杀勿论!
习惯了直来直去的用语后冷钢很快喜欢上了这种简洁的军队风格。这份最后警告的意思简单易懂谁都不会理解错。但准将旅长却犯了个最关键的错误——和强行开设文化课扫盲的国防军不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军队的文盲率正好和他们倒个个儿。
烧了木板取暖的流民却不可能意识到他的举动挽救了数万人的性命却间接导致颠覆了一个与此并不相干的国家并且肇始了历史教科书中一系列难以定论的事件。
但在这个时候流民只知道一件事——因为添加了燃料而旺了些的火堆很温暖。至少让他离死亡远了几分钟。
*注:因位于科尔沁沙漠东端而得名是今天四平的位置。
*注:这句话是鲁迅本人所创没有用典。
………………………………
第二十五章 入城
燕州城的居民早已习惯了不平常的新年。之前有过天上下石头雨的新年也有过在苏合人叩关中度过的除夕但今年更为特别。腊月里几拨兵马来来去去很是热闹了一阵然后突然一纸诏书作为大夏朝副都之一的这个战略要冲被划归渤海郡王管辖。
每个王朝的皇族总有一大溜王爷也不算很稀奇。但这渤海王不一样。既有着皇亲的尊贵身份又手握重兵好比关起门来当老大的外邦藩王。更稀奇的是朝廷居然大方到让人看不懂。整整二十个州眉头都不皱一下就给了渤海王当宅基地。这还不算关外已经被清成无人区的万里草原。
一时间似真似假亦真亦假的种种消息甚嚣尘上。但小老百姓们认定了一个道理——不管谁来当主子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人总是要吃饭吃饭就得有人干活。老爷们是不会弄脏双手的那只要有官老爷高高在上总有小老百姓的活路。
再说真没活路了大不了就像山东那个自封“大宁朝皇帝”的钱雄那样赌一票过几天不用担惊受怕的日子也好。不过只要有口饭吃老百姓们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税照交役照出就算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命令也乖乖遵守。
李雪鳞穿着杏黄色团龙王袍头顶朝天璞头脚蹬皂靴骑着踏风透过城门满意地看到街道两侧都已经挂上了赤龙凌空的旗帜。从诞生后过了一年多这面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真正意义的国旗终于能被堂堂正正地挂了出来。按理说在城市的管理权正式移交前这种行为肯定会被制止但费泗等大夏的官员没有国旗的概念也就很难从是否合法的角度指摘李雪鳞。
去接收这样一座即将成为渤海国国都的城市自然要隆重些。李雪鳞这次做得很铺张。在他身后是总部位于辽阳的东方集群的高级军官们以及刚立刻功的冷钢旅。说是集群也不过就是第一军外加些刚刚组建起来连装备和军服都没有的辅助部队。但已经远远好于连师以上番号都没有的西方集群就连仍在贝加尔湖边整训的那几个师都挂了个“暂”字所谓的西方集群他们和乌合之众的距离远远小于与唯一一个主力野战军之间的差距。
虽说在东方集群中自觉可以高人一等但那些将军们有时也会嘀咕。比如李雪鳞一回辽阳立刻做了三件辣手的事。
第一件是将说服大夏山海关守将率军千里来援的冷钢从准将旅长提拔为少将副师长。武装到牙齿的王牌骑兵旅对上几万又冷又饿的民兵效果类似于将几头狼放进羊群。事实上李雪鳞觉得就凭他们这三百骑兵也足以保得全身而过。但冷钢旅的迅反应和事后提交的报告让他非常满意。这可不就是一出快反应部队的演习!虽然与他心目中的还差了不少。
“冷钢少将记住这次的战例。以后我要你组建一支不仅随时能出动而且能在三天内奔袭千里打胜仗的部队。我们的快反应部队……”
冷钢记得李雪鳞给他肩章上添星星时说的这番话。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司令官说到一半就眼望天空出神还摇了摇头?
李雪鳞的第二件事是将一师代师长钱雄扶正。作为司令官嫡系中的嫡系一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连续出了好几位将军。钱雄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但在短时间内就从参谋长跨两级升上师长也惹得不少人眼红。至此大家都看出来了——为了让他顺利接管这个师司令官甚至先提升了李铁胆。可见这个师长的分量有多重。少将?一两年后至少得加颗六芒金星。司令官颁任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