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墨客 >

第7章

大明墨客-第7章

小说: 大明墨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七噗通一声就在李秀英面前跪了下来,眼中热泪盈眶,叩首道:“夫人,奴婢小七给您磕头了,以后我一定多干活,伺候好小少爷。”
    李秀英赶忙上前,一把拉起小七:“这孩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让你入奴籍也是没办法。
    郑氏宗碟你是没可能进的去,可是还要留下你,只能这样做。
    孩子,你放心,婶儿绝不亏待你,有我们娘俩一口吃食,就饿不着你。”
    小七水汪汪的大眼睛,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珍珠一般往下掉。
    这是她多年以来,听到最暖心的一句话了。
    多少个日子里,她街头跟人争抢食物,被打的头破血流,现在额头还有一道疤痕,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有时候甚至跟狗抢吃的,不就是为了有一口裹腹之物,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来吗?
    李秀英的话似暖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她心中涟漪荡漾,感激无边。
    母亲这个字眼,离她似乎很遥远。
    遥远的她已记不起母亲是什么样子,和母亲最后的分别时,她给了自己半块饼,当自己低头大口咀嚼,吃完了饼在看时,再也找不见母亲了。
    那年的那天她记得很清楚,五岁的她在大街上哭着找母亲。。。。。。
    她之所以不离开金宁县,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母亲。
    可是几年过去了,自己也慢慢的长大了,她都有点担心,再见到母亲的时候,认不出来。
    和母亲重逢的画面,她梦里不止一次的出现,母亲衣袂飘飘而来,给自己端上最好吃的食物,给自己做最漂亮的衣衫。
    可是她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母亲离开自己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也或许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在她心头,现在说不上对她是恨还是念。
    此刻,在她的眼中,李秀英慈祥的模样,替代了梦中那个遥远的不像话的身影。。。。。。
    小七在郑家小院住了下来,并且跟李秀英母子相处的很和谐。
    她很感念郑长生关键时刻央求母亲收留自己,所以对待他如亲弟一般,照顾的无微不至,就连李秀英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儿子现在被小七给惯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有点不像样子了。
    郑长生虽然有点不太习惯被人这么细致入微的照顾,可是拗不过小七,不让她这么照顾,她还生气。
    好吧,或许,她认为只有对自己好,多干活,才会增加在家里的存在感,由她去吧。
    李秀英都有点于心不忍了,才八岁的丫头,劈柴、挑水、洗衣、做饭什么都抢着干。
    最后李秀英发了狠话,
    只让小七陪着儿子读书,家里的活计什么都不让她染指,她要是不听话,就把她撵出去。
    不然的话,良心实在是过不去,这丫头只比儿子大了几岁,如果亲生父母还在的话,肯定心疼死了。
    村里已经传出闲话来了,说她苛待下人。
    这都是没影的事儿,自己可从来没有苛待过这孩子,吃饭的话顿顿都有肉,跟儿子的伙食是一样的,这能叫苛待?
    只是这孩子不能看见自己干活,只要自己干活,她必定抢着干。
    丫头似乎也明白其中的原委,反过来安慰李秀英:“婶儿,您不用在意别人说什么,小七心里都明白着呢。
    能帮婶儿干活,是小七心甘情愿的。”
    一通话,李秀英感慨了许久,这孩子是个精明的,懂事着呢。。。。。。
    

第16章 战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可是也只止于智者。
    对于村中的妇人、闲汉来说郑长生可不认为他们是什么智者。
    人们误会母亲,作为儿子,当然要出面澄清。
    可是怎么澄清是一门学问,你如果巴巴的上去给人家理论,那定被人诟病,说不定对母亲名声更不好,苛待甚至是虐待小七的罪名更是坐实在母亲头上了。
    郑家小院一开门,小七一身新衣,红头绳,千层底的绣花鞋,手里拿着一把瓜子,边走边磕。
    少爷让她去老族长家送二两胡麻油,她闻了闻,可真香,这是夫人李秀英从集市的胡记油坊打来的。
    胡麻油顾名思义就是用胡麻榨出来的油,拌个小凉菜最是爽口。
    老族长家在村子西头,而郑长生家在村子东头,要通过村中的大路方能到。
    小七不明就里,沿途走来,不知羡煞多少人的眼球。
    “啧啧。。。。。。这小妮子长的可真是水灵,真是人靠衣装,佛凭金装啊。”
    “你可拉倒吧,还是人家生的好,就你家的邋遢黄毛丫头,换上这身衣服也难看。”
    “呀。。。。。。呀。。。。。。老娘给你拼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你见过被苛待的丫头,养的白白嫩嫩的,穿的溜光水滑的,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比地主家的少爷小姐穿的都漂亮,这要说苛待从何说起?
    不过也就有那戆头,“切,说不定是人家故意穿出来叫你看的,回到家还不定是什么样呢。”
    “是吗?。。。。。。”
    新的谣言又起,郑长生纳闷了,这些人怎么就那么的爱嚼舌头根子呢?
    郑长生邀请了很多小伙伴来家里耍子。玩起游戏来,当然少不了小七。
    一天,两天,三天,天天。。。。。。
    李秀英此时对儿子是言听计从,只要儿子开口,她无不应允,看着儿子开心的成长,她心里乐开了花。
    漫说就是儿子在院子里跟小伙伴玩耍,就是儿子把院子拆了她也没有二话。
    这次郑长生被拐,给她带来的阴影太大了。
    所以只要儿子在她的视线范围内,怎么耍都行,一刻找不见儿子,她都心慌的厉害。
    不过儿子还是懂事的,并不是一味的玩。
    而是早早的就起床读书,他是读累了才下午跟小伙伴耍一会儿的。
    小孩子们最是天真可爱,又不会撒谎。
    回到家里,家大人肯定问去哪玩了类似的问题。
    于是,之前的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好事者,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只要郑家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津津乐道的。
    就比如郑长生家杀了一只鸡,
    “郑家娘子庖厨的手艺可真不赖,那香味能传出十里地去。”
    又比如今儿李秀英从集市上扯回来一些绸缎,这是儿子说从老族长送的书中看到,说是内衣和棉被用绸缎做,柔软、透气、不伤身体。
    其实是郑长生有点受不了粗麻布的贴身衣料,磨的身子疼。
    可是村里的闲言碎语又来了,“哟,他婶子你知道不知道,郑家娘子给生哥儿养了个童养媳?”
    “就那叫小七的丫头?怎么可能呢,那是丫头,伺候生哥儿的人。”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说你傻你还别装天真。我可是听说了郑家娘子,连绸缎都扯回来做被子了,这是要准备给生哥儿圆房的架势啊。”
    “啊?生哥儿才多大啊就圆房?你还别说,这可真是个奇闻,三嫂还不知道,我得给她唠唠去。”
    。。。。。。
    郑长生欲哭无泪,这都是哪跟哪儿啊,这些人说话都不过脑子的。
    第二天,郑长生跟狗蛋、老三带着大黄狗在村里溜达。
    他故意的把扣子松开几颗,露出里面新做的绸子内衣。你还别说,母亲的手艺真是不赖,在加上布料也舒服,穿到身上浑身都通透。
    显摆了一圈,并且有意无意的把之前给母亲说的话,说给村中人听。
    哦,原来是郑家娘子疼儿子啊,此谣言自然平息。
    可是村中的闲汉、婆子们呼啦又把他包围了。。。。。。
    郑长生发誓,以后再也不穿开裆裤了。
    无他,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摸了神童的小雀雀,就能给自家的孩子粘到才气。
    他是叉着腿,狼狈的逃回家的,速度快的以至于大黄狗都没追上。
    摸就摸呗,可是有的用揪的,都肿了。。。。。。
    终于此事,惊动了老族长。
    盛怒之下的老老族长郑三旺,见了闲汉、婆子们,大脚就直接奔过去,一通连踹带打。
    “都他妈闲的。。。。。。”
    可不是,一点都没错,就是闲的。
    十月底的乡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没有别的赚钱养家的营生,庄稼活也没有,他们聚在一起除了张家长李家短的,还能做什么?
    哎,无知啊,守着金山饿肚子。
    这漫山遍野的菊花,采摘下来,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卖给中药店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啊。
    郑长生为了村中没那么多闲汉,没那么多嚼舌头的人,于是央求母亲,让母亲出面找老族长。
    让他老人家开口组织大家都上山采摘菊花,然后他们家收购。
    初始李秀英哪里肯干,家里虽然说是有点钱,可那是攒着给儿子用的,怎么能胡乱的收购菊花这劳什子。
    当郑长生把老族长送的书,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李秀英心动了。
    书中记载菊花的药用功效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是上好的中药材。
    李秀英呆呆的看着儿子,捧着儿子的小脸就是一顿啃。
    哈哈,我儿真不愧是神童,这又给家里舔了一条来钱的道。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可真不假,读书有学问就是不一样,平常都烂到地里的野菊花竟然也能卖钱,寻常人哪里会知晓这些?
    说干就干,李秀英套上骡车就去了金宁县,上好的野山菊十个铜钱一斤,跟悬济药铺的齐掌柜谈妥了价码。
    回程的路上,李秀英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菊花眼都冒光,这都是钱呐!这都是将来给儿子赞的老婆本啊!
    老娘的儿子将来是要考取功名,君前奏对的大人物。
    婚事可不能马虎,怎么着也得娶个官家的小姐不是?
    手里没钱那怎么行,让媳妇家压一头岂不是让人家笑话。
    她暗暗的下定决心,在苦在累也不能让儿子以后的日子不好过,赚钱,老娘要拼命的赚钱。
    

第17章 劝母
    郑家村往日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拉呱的人不见了,你甚至从村口走到村尾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闲人。
    村后山上,野菊飘香,随风摇曳。
    就这几辈子的人都见惯了的玩意,平时扔了都不一定有人弯腰捡的玩意,谁能想到居然能卖钱。
    也不知道郑家娘子是怎么了?撞邪了?看着不像。
    可是为什么要收购这种连猪都不吃的野菊花呢?真让人想不明白。
    老族长上去大脚就奔过去,一顿臭骂:“都是没良心的玩意,胡乱猜忌啥,郑家媳妇菩萨样的心肠,给你们一个来钱养家的营生,还止不住你们的臭嘴。
    再敢质疑,胡乱的编排,老夫都把你们驱逐出去。”
    世人多愚昧啊,这多好的药材,怎么祖祖辈辈的就没有发现呢?还是多亏了生哥儿啊,毕竟是读书识字的神童。
    老族长心中感慨万千。
    他骂完这些好事者,弯腰拼命的采摘菊花,就连他八岁的小孙子,都紧跟爷爷的脚步,忙的不亦乐乎。
    李秀英也很忙,忙的有点晕头转向,院里一笸箩一笸箩的菊花要晒干,还要收购村民们已经晒干的菊花。
    郑长生说过母亲和小七,就不要抽个空就上山摘菊花了,钱是赚不完的。
    没必要去跟村民们争这点蝇头小利,可是李秀英哪里肯。
    这都是钱啊,现在自己多赚一点,将来儿子的日子就好过一点。
    她上去采摘,小七自然不能闲着,也跟着去。
    刚开始,大家都在忙着采摘,这还好,每天母亲和小七脸上的笑,比野菊花还灿烂。
    两人还沾沾自喜呢,这可都是钱呐!
    郑长生表示很郁闷,这才多点钱啊,真是没见过大场面。
    所谓的大场面,很快就到来了。
    看着如山一般堆积的野菊花,母亲和小七也顾不上她们之前采摘的那点野菊花了。
    如果不放在一起,还真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
    谁能想象的出野菊花把整个郑家小院都堆满的壮观景象?
    说是堆积如山一点都不过分。
    这得赶紧的运出去换成钱啊,不然的话一旦受潮那就损失大了。心头刚闪过一抹喜悦的李秀英,心里犯了愁。
    十个钱卖给药店,给村民们是八个钱,这是李秀英的决定,可是老族长一言否决。
    “郑家媳妇,你就是个心肠软的,这野菊花生意是生哥儿先发现的。
    如果不是生哥儿,村里的这些闲汉、婆子们,打烂了他们的狗脑袋,也想不出这个来钱的营生。
    按老夫说的,五个钱一斤,量他们也不敢有埋怨。”
    有了老族长发话,那一切都好办了。
    村中的媳妇、婆子们喜滋滋的数着钱,乐的眉毛都开要开花了。
    就算是暂时没有拿到钱的,也都有郑长生登记在册,等售卖了之后,在统一的发钱。
    李秀英做面偶赚来的钱除去盖房子,剩下的全部都用来收购野菊花了,就这还有一部分村民暂时没拿足钱。
    不过这也够村民们乐呵的了,谁能想到,这野菊花竟然能给家里舔这么大一笔进项?
    家里的闺女想要二尺红头绳,一直没闲钱去买,这下好了,买;
    自家的夯货男人最近虚的厉害,得买二斤肥膘肉补补了,想到此脸上就飞起一抹红霞。。。。。。
    总之,大家都是满意的,都是脸上带着笑离开的。
    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以及儿子的劝解,李秀英心中的“负罪感”也消失了。
    一开始她心里真的感觉是对不住乡亲们的,一下子赚了人家这么多,总感觉心里毛毛的。
    这就是原始的朴素的价值观在作祟,如果母亲知道后世的那些商人们一本万利的买卖,那还不的心脏病突发呀!
    人心里总要有一个经历成长的过程,之前母亲卖面偶娃娃赚再多的钱,她也没有心理负担,原因无他,那是靠自己的手赚来的。
    可是这次自己没有动手,而是靠转卖获利,她总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吸乡亲们的血而自肥。
    郑长生看母亲心里矛盾的样子,也很头疼。
    劳动光荣,靠双手赚钱,这没错。可是因此就鄙视靠脑力赚钱,这是非常不必要的。
    得好好的开解一下母亲了,不然的话,心里憋出病来就不好了。
    “娘亲,孩儿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如果遇到灾荒之年,让大家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别人,你以为会可能吗?”
    李秀英想都不想的答道:“这孩子,念书念傻了不是,都这个时候了,自顾不暇,谁还肯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啊。”
    “所以啊,这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出来对吧?如果钱财放到各自的家里,想从他们牙缝里抠出来是很难。
    如果放到咱们家的话,我相信娘是不会扣扣索索的,肯定会拿出来救人活命的是吧?”
    李秀英使劲的点点头,她虽然不知道儿子为何有如此言辞,可是她知道自己的本心正如儿子所言。
    她是经历过苦难的,知道饿肚子的滋味,能活一人是一人,自己有能力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
    郑长生呵呵一笑道:“那不就结了,我们给村民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他们并无不满,虽然我们也赚了钱,但是这是我们应得的。
    就这么说吧,权当这些钱是暂时寄存在我们家的,由我们家统筹管理使用。
    村头的石桥已经将要垮塌,娘亲可以拿出钱来修缮。
    还有村中的大街,每到阴雨连绵,烂泥水坑的,村民出行不便,娘亲也可以拿出钱来修一下。
    试想一下,如果做这些事情,要是让村民们凑钱,估计就黄了,谁也不愿意。
    可是有了娘,有了娘赚的这些钱,筑路、修桥这不就一蹴而就了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