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见得非得要用余光辉,可是这年头百姓都是固守土地,大明的户籍制度很严格的。
这样的向导就算是能够找到,估计也肯定是行商贩贾。
那还不如直接用余光辉来的直接。
最起码的一点,时间方面是可以节省下来的。
另外大军不用再这里干等着。
~~
跟余光辉约定了明日拔营起程后,郑小刀把余光辉带了出去。
临出辕门的时候,余光辉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百两的宝钞,借着跟郑小刀告别的机会,悄悄的塞到了他的手中。
然后扭头就走,喊都喊不住。
这是有生以来郑小刀第一次接受别人的“孝敬”。
这张百两的宝钞,拿在手心里,感觉火烧火燎的烫手。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人家给他钱,是因为少爷的关系。
这钱不能要,拿着烫手的很啊!
虎山县是这次郑长生前往高丽的后放基地。
粮饷的补给都是要经过这里的。
如果利用的好,这可是一个发展虎山县经济的绝好的机会啊!
粮食,现在需要大量的粮食。
不光是军队需要,余光辉提到的情报,高丽那边已经因为一口吃的,老百姓都开始卖儿鬻女了。
余光辉追逐利益的商人而已,他眼中考虑的是怎么赚取最大的利润。
可是郑长生不能那么考虑啊。
现在朝廷针对高丽有新的方针,说白了,以后高丽就不是一国了,而是大明之一行省了。
说到底,高丽的百姓也是大明的百姓。
高丽的乱子不平定下来,拖累的还是大明。
得赶紧下令让附近州县筹集粮食,这对于稳定高丽的形势大有助益啊!
还有,大批的粮食聚集在虎山县,粮仓得有吧,运送的民夫得吃饭吧?
得赶紧通知一下虎山县的胡沁,修建粮仓得赶紧提上日程,饭店、酒肆这些让民夫们歇脚打尖的营生得有人做。
做好了这些,说不定虎山就能成为附近县的经济腾飞的标杆。
既然胡沁这家伙是周明通的朋友,那自己帮他一把,给他指点指点,这也是应有之义。
于是,郑长生亲自修书一封,着专人送往虎山县衙。
胡沁忙活了一上午是水米没打牙,他担心的事情还真是发生了。
房舍被暴雪压垮掉的还不是一家两家的。
虎山县的救济院都塞满了人了。
这些百姓家中都有余粮,在加上救济院的存粮,度过这个寒冬是不成问题的。
不得不说土豆还真是个好东西。
永和伯爵才是真正的救民于水火的人。
要不是他发现并且率先种植了土豆,留下种子分发全国,就像现在这样的灾难,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安顿好受灾的民众,胡沁这才赶回家中用餐。
可是刚端起来饭碗,还没吃呢。
差役来报,永和伯爵派人送信。
胡沁当即放下碗筷:“信使何在?”
“回老爷,人在县衙大堂休息,小的这就带他过来。”
“不,老爷我要亲自去见信使,方显尊重。
快,头前带路!”
第682章 谋虑深远
郑长生洋洋洒洒在信中说了很多,都是一些经济之道的东西。
这东西说白了,在雨花书院里都属于是必须要会的知识点。
可是胡沁他并没有学习过啊,一看之下,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永和伯爵在酒桌上的话真不是醉后乱言啊,他说拿自己当朋友,看来这是一点都不假啊。
你见过有谁能够把如此重要的东西随便讲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听的?
永和伯爵高义,乃真朋友也!
是以,胡沁看完郑长生的信之后,立马就召集人手商议粮仓修建和招商的具体事宜。
话说在收了高丽之后,虎山县经过几年的建设,还真的成了奇迹般崛起的地方。
一时间成了全国效仿的榜样,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为了周明通,郑长生做的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至于胡沁能不能按照自己的设想走下去,那就看他能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了。
如果好的话,相信胡沁很快会进入到朝堂大佬的眼里,甚至简在帝心也未可知。
对于真心给老百姓办事的人,郑长生是不吝帮一把的。
虎山县虽小,可是也有锦衣秘谍的。
当地的锦衣卫密报,说胡沁是个好官,自从接手虎山县以来,勤于县务,清廉如水,从不收受钱财,一心为国为民。
还时常的接济亲朋好友,
如果不是其家祖上略有薄财用以支撑,恐怕他的日子都难以为继。
对于这样的一个官员,郑长生是很受触动的。
其实他完全可以给老朱写封举荐信,但是他不打算这么做,他要让胡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让人们看到一个不靠后台举荐,只是单凭自己爱民如子报效国家的初心和实际行动升职的典范官员。
用以激发其他偏远地区的官员们,用胡沁这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办差,做出成绩,朝廷和皇上是不吝惜赏赐加封的。
他的用心良苦,思虑之远,恐怕胡沁是理解不了的。
对于胡沁耍小聪明的事情,锦衣卫也是有密报。
不过郑长生并不打算追究,最起码一点胡沁的初心还算是好的,并且也是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办事的。
有这些就足够了。
郑长生跟周明通的私交很好,也偶有诗文唱和书信往来。
周明通的当初也是跟胡沁一样的不得志,不过周明通可没有胡沁的心思活泛,还知道作秀给自己看。
人常言:酒香不怕巷子深。
可是胡沁这坛酒被埋的太深了,根本就入不了庙堂那些大人物的眼,胡沁耍个小聪明,给自己展示一下其政绩,想要出头这可以理解。
郑长生打造进军高丽的后勤基地,这个设想已经发了八百里加急的奏疏给老朱。
相信用不了多久,辽东当地包括全国各地的筹集到的粮食会源源不断的运往这里。
那脚下的这片军营就有必要建成永久性的驻扎基地了。
常年驻扎大军,用以策应就显得重要了起来。
郑长生决定留下一千火枪手和一千的辅军驻守。
可是统兵人手的问题,让他感到很头疼。
这些人跟着自己可都想进入高丽建功立业呢,谁不想混一个封妻荫子、加官进爵的?
让谁留下都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后方,毕竟不同于前方。
在后方想要立功受奖这就有点难了。
中军大帐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靠,本来郑长生还想民主一把来者,让众人举荐一人留下。
可是现在看来,这个美好的愿望要落空了。
参加过征剿弥勒教的人知道,跟随伯爷出征立功受奖有多容易。
这次从侗区归来,论功行赏,几乎是人人都有封赏,就算是普通的兵丁也都有半年的补贴银子发放。
就不用提有立功表现的将士了。
那升一级都是寻常事儿,谁让皇上看重伯爷,看重锦衣三千营呢。
没去过的人,比如武云照和他手下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是痒痒的厉害。
这次都卯足了劲儿,等着撸起袖子大干一番呢,谁会主动的愿意留下来当后勤呢?
郑长生扫视了一遍大帐里的这些人,不禁摇头。
真正的打仗,打的可是后勤补给啊。
说实话,后勤不仅危险性小,不用冲锋陷阵,论功行赏的话,也不见得就比前线的将士差到哪里去。
本来想把这个在他看来是美差、肥差的事儿,留给武云照他们呢,可是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肥水不流外人田,交给郑小刀和郑小斧两兄弟去干好了。
郑家村出来的五百人,目前有出息的也就郑狗蛋、郑老三两个人了。
他们两个现在一个负责京师南城一个负责北城的锦衣卫指挥所。
官职已经升到总旗了。
郑小刀和郑小斧常年跟随在自己的身边,充当护卫,历练的也算是可以了。
尤其是在侗区的表现,那是可圈可点。
现在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他们兄弟好了。
相信,经过这一次的单独锻炼,他们以后的前途就有保障了。
在军队里面,有过独自掌兵的经验,绝对是一个可以拿的上台面的履历。
按说他们的年纪是轻了一点,可是毕竟没有直面战争的风险,就算是有失误的地方,还可以有纠错的机会。
权当是锻炼了。
于是,郑长生也不搞什么民主了,直接拍板决定,让郑氏兄弟二人留下执掌后勤。
这下武云照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他的人没有一个主动请缨的,作为他一手训练出来的人,他为此感到忏愧。
郑长生理解武云照他们想要立功的心情,是以,对武云照微微的一笑:“此事就这么办了吧,现在商议一下行军的路线。。。。。。”
~~
大军就要开拔了,郑小刀、郑小斧两兄弟愁眉苦脸的出现在郑长生面前。
“少爷,您这个决定能不能改改,我们两个都知道您用心良苦,可是老夫人和少奶奶临行之前交代过,要我们守护在您的身边,时刻保护您的安全。
您把我们两人留下,就午牛那脑子缺根筋的人,能守护好您吗?”
郑长生回头看了看午牛,此刻的午牛脸色憋的通红,眼睛里都有火花冒出来了。
要不是他和郑小刀、郑小斧两兄弟的关系相处的还不错的话,估计此刻他都有跳出来跟他们两个决斗的想法。
当着挫人不说短话,这是一句俗语,可是却在理的很。
郑长生微微一笑:“你们做好你们的任务,我的安全就交给午牛了,我相信午牛能够胜。”
此刻在看午牛,额,这家伙脸色更红了,这次不是憋的,是激动的。
作为一个投诚过来的人,能够得到如此的肯定和重用,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奖赏了。
第683章 雪原杀机
贪嗔痴恨爱恶欲七罪,这是佛家的偈语。
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人性。
有人为财,不择手段是为贪,就比如余光辉。
为了从高丽攫取暴力,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前往。
当然,这是在顺利的搭上了郑长生的路子的缘故。
不过,就算是不搭上郑长生的门路,他也是决定高丽一行的。
粮食此刻在高丽已经成了比黄金白银都要稀缺的资源了。
只要能够在途中不被饥饿的高丽民众劫掠,把粮食顺利的运往高丽王都,那就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等着他。
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点都不假。
可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他则不认为这句话有什么贬义。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这次他可是足足的准备了一万石的大米,如果不是郑长生嫌他碍事,耽误行军的话,给他定额一千石,他能把辽东的库底掏空,全运往高丽去。
长长的行军队列,光是他的骡车都占了好大一部分。
这家伙的家底还真是不一般啊,就连郑长生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如果不是大明现在全国普及土豆的种植的话,郑长生绝对不允许他把粮食这种重要的资源卖到国外去。
另外,高丽不久之后也算是大明的领土了,是以,郑长生就没有对他采取什么举措。
毕竟粮食到了高丽,也算是可以帮他稳定民心的。
这对他接下来的计划是有助力的。
~~
雪虽然已经停了,可是寒风呼啸,卷集着雪沫子,铺天盖地的向大军袭来。
郑长生骑在马上缩了缩脖子。
雪沫子在风的作用下,扑面而来,脸都感觉生疼生疼的。
几乎眼睛都睁不开了,这该死的鬼天气。
行军已经一天了,可是才走了六十几里。
这要是跟平常一样,快马奔袭,早就过了关隘,进入高丽的地界了。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行军,对于这支队伍来说,还是头一次遇到。
已经有冻伤的人了,这让郑长生倍感压力。
非战斗减员,这可不是好现象。
就在郑长生想着是不是找个避风的地方,让将士们休整一下的时候。
余光辉喘着粗气催马赶了上来:“伯爷,看这天气,一时半会儿的大风停不下来。对下面的形成您是怎么安排的?”
郑长生看了一眼余光辉,这家伙眼神闪烁,一点慌乱焦急的样子都没有,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有想法。
于是,郑长生勒了一下马缰绳,让马的速度放慢一些。
扭头问道:“余掌柜的有何高见,本伯愿听其详。”
能够得到郑长生如此言语礼遇,余光辉心里美滋滋的。
“伯爷,咱们可不能停啊,连夜赶路,争取天亮以前赶到隘口。
这风刮起来没完没了的,以小人的经验来说,这白毛风一旦刮起来没有个三两天是不会停的。
我的意思是,咱们尽量的赶路,中途不要停。
否则的话,这荒郊野地的,露营的话,一旦躺下就不一定能起的来。”
这正是郑长生所担心的问题。
这天寒地冻的,万一出现大规模的冻伤,那可就麻烦了。
虽然棉衣等御寒东西准备的都有,但是谁又敢保证一定不出问题呢?
将士们毕竟都是南方人,尽管南方的冬天也寒冷,可是哪里有辽东这苦寒之地这般厉害?
没有经历过奇寒的人,是顶不住透骨寒意的侵袭的。
好吧,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美德。
不能拿余光辉这个地头蛇的话不当回事,毕竟他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地形也熟悉。
郑长生催动跨下马,赶上前面开路的武云照:“传令下去,保持战斗队形运动,警戒哨放远一些,间隔近一些。
直到隘口停军休息,沿途不得懈怠。”
军人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不管什么情况,只要命令下达,那就要忠实的执行。
这个道理,作为老行伍的武云照不是不懂。
可是看着艰难行军的队伍,他还是开口道:“伯爷,兄弟们真的很辛苦的,是不是可以休息片刻。”
武云照有点心疼手下人,郑长生看的出来。
他爱兵如子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这也是将士们对他认可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过,郑长生并没有同意他的这个请求。
“不是我不通情理,北方的天气奇寒无比,兄弟们一直运动着虽然辛苦些,可是并不会失温而亡。
可是一旦停下来,疲累不堪的人,万一要是睡过去,可是再也起不来了。
你懂我的意思吧?”
武云照低头思索了一下,对身边的传令兵道:“传令下去,让兄弟们咬咬牙在坚持一下。
没有命令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否则军法从事。”
传令兵:“是,将军。”
沿着大军行过,开辟出来的道路飞驰而去。
余光辉心中佩服不已,永和伯爵的这支队伍,还真是一支铁军啊。
他有点庆幸,幸亏是跟对了人,这要是换一支大明的卫所军,就这天气行军,想都不要想。
就算是开动了,也不会有这支军队的成效。
在没过膝盖的大雪中行军六十里不带休息的,还一直往下走,不到隘口不停歇。
这根本就不是卫所军所能媲美的,甚至连敢想都不敢想。
~~
冥冥中或许自有天意,
郑长生苦于没有派往高丽锦衣卫秘谍的情报的辅助,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
对于任何未知的危险,都做最坏的打算。
他要为这五千将士负责啊,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