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墨客 >

第20章

大明墨客-第20章

小说: 大明墨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里的人听到书房里的声音,就知道生哥儿一天的学业结束了。
    所以她们也都放开了,不用在憋屈着了。
    婆子们的欢声笑语,又覆盖了郑家大院。
    腊月的天是极短的,等郑长生和小七耍一会儿之后,天色也就暗下来了。
    工人们今日做完这些手里的活儿,就要休沐了,直到来年开春在继续。
    为了酬劳大家这段时间的辛劳,李秀英购置了大量的年货来回馈乡亲们。
    每家每户十斤猪肉,一袋面粉。
    说是东西不多一个心意,可是真的不少了。
    就算是放到他们自己身上,他们也未必舍得买十斤肥猪肉。
    是以,郑家村的所有村民们都是感恩戴德,面带微笑的扛着面和肉回家的。
    郑长生帮着母亲收拾工具,打扫卫生,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新年。
    一年来,他目睹了母亲的所有艰难和喜悦,总之在自己的助力之下,家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母子两人收拾完院里的东西,携手走进厨房。
    大个子烧火,小七做饭,厨房里烟雾蒸腾,一派生活的气息。
    小七现在的厨艺,那可是值得一提。
    不仅学会了炒菜的技艺,还学会了制作糕点,以及煲汤。
    现在整个在郑家大院里生活的几十号人,可以说都喜欢吃小七做的饭。
    没有一个不夸奖她的。
    或许是小七从厨艺一道,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自从她学会以来,就没让母亲李秀英在沾染一点厨房的事情。
    尽管她很累,尽管她有时候都快忙不过来了,但是仍旧是牢牢地把持着厨房的这一亩三分地。
    做饭真的可以让人快乐的,小七目前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你现在不让她做饭了,她反而会不快乐。
    她非常的喜欢大家吃她做的饭,并赞不绝口的夸奖她。
    每个人获得幸福的方式不同,而小七的幸福就是在于厨艺之道也。
    而最让她幸福的是来自少爷的夸奖。
    晚饭的餐桌上,郑长生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了嘴里慢慢的咀嚼着。
    小七夹菜的手停了下来,水灵灵的大眼睛盯着少爷看,似乎她很紧张,又有些不安。
    这道菜,少爷说是他最喜欢吃的,特意写下了菜谱交给自己做。
    她是完全的按照少爷的食谱做的,这不,特意第一口就让少爷品鉴。
    就希望能够获得一个五星好评啊!~
    良久,郑长生才开口道:“小七,你做的红烧肉好极了,这简直就是跟我说的一样的味道。”
    额,小七羞赧的笑了,笑的很开心,很开的。
    晚饭后,郑长生依旧秉烛夜读。
    你说人真的有时候就是犯贱,就拿他来说,之前方克勤在的时候,他对于念书一道,满不在乎的。
    可是现在师父走了,他却用上心了,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吧。
    人总是在成长,在改变的,他的变化就从方克勤走了之后才开始的。
    后世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混了三十来年,现在重活一次,怎么也不能在继续混日子了。
    改变就从眼前开始,从微小的一点一滴开始。
    在这个世界要想混出头,除了科举别无他法。
    这片大地是一个文人士大夫滋生的沃土,这个年月是一个靠着三篇文章就可以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的大时代。
    想建功立业吗?想笑傲朝堂吗?想名垂青史吗?想和历史上那些名士大儒唇枪舌战,和那些勇士名将一起开疆拓土吗?
    少年,向早勤学吧,梦想总会实现的。
    油灯下的郑长生,轻轻的翻开了书。。。。。。
    

第48章 欣欣向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贼乱贼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想象,很可悲的是历经几千年直到大明朝也没有实现。
    虽然为政者都往这个方面发展,但是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往往不以当政者的意志为转移。
    史上也不乏明君有作为者,可终究还是达不到这一地步。
    中国国土之辽阔,疆域之广泛,哪里是寻常小民可想象的?
    天下苍生,亿兆黎民想要完全大同,何其之难也?
    究其原因为何?生产力低下,生产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但是偌大的中华却有一个地方,已经达到了这种大同社会的要求。
    这就是郑家村。
    郑家村的村民是幸福的,单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可以看的出来。
    自从郑家娘子发迹以来,他们也都跟着沾光。
    现在谁家里还没点余钱啊,别的村不敢说的话,郑家村的村民们可以很自豪的吹嘘一番。
    有几家能天天吃肉的,可是郑家村的人就敢这么说。
    青壮们,都有事做,有份子钱拿,女人们也都有工钱,那可是一个月五十个铜钱啊。
    孤寡的老人也有郑家给养活起来了,一日三餐吃喝不愁。
    试想一下,别的地方还都是一日两餐,甚至是一日一餐的情况下,他们竟然能够一天吃三顿饭,这该是多幸福啊。
    孩子们自从方克勤走后,没人教授读书识字了,可是人郑家的小子生哥儿硬是扛起了这个重任。
    每天带着孩子们在耍的同时,就把字给认了,还说这是寓教于乐。
    虽然他们这些山沟沟里大字不识一个的村民,不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他们知道的是,自家的娃娃竟然比之前在学堂里学到的东西要多的多。
    就连郑家娘子引以为傲的,儿子在地上“鬼画符”一样怪异的计算方法,孩子们都学会了。
    之前家里有多少鸡,多少蛋,孩子要双手双脚的掰着指头数,可是现在只在地上随便的划拉划拉就知道了。
    有学的好的孩子们,甚至都能随口答出来。为何?郑家的小子生哥儿竟然弄了一个什么乘法口诀出来。
    总之郑家村是一天天的在变,这些变化都是可以见到的。
    村里之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场面不见了,谁家门前谁负责,郑家的生哥儿可说了,这是承包制。
    谁家门口要是不打扫干净,那以后就不许在他们家做工赚钱。
    这比老族长的话都管用,郑家就是大家美好生活的保障,离开了郑家这颗大树,在想乘凉可就难了。
    郑长生很忙,自从年节过后,他就一直没闲下来。
    小七要养鸭子,这是她铁了心要做的事儿。
    杭州府的烤鸭店开业了,生意兴隆的一塌糊涂,导致的后果就是鸭子不够用了,她之所以要养鸭子就是想要给家里赚钱。
    那么好的生意,需要大批量的鸭子,买谁家的不是买啊?自己家里养了的话,还能提供给店里。
    这是给家里创收的举措,所以郑长生是比较支持的。
    其实郑长生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在乎这点钱,他是看小七整日里闲的五脊六兽的,到处乱逛。
    怕她闲出来病来,给她找个事儿做而已。
    酱菜一缸一缸的运往齐掌柜处,回来就是一车车的铜钱,他们家现在不缺钱,缺的是能做事的人。
    制作精盐有老族长的儿子郑大虎负责,现在已经有些规模了,每天的生产能够供应的上使用的了。
    而制作甜面酱的事情是母亲一直盯着,现在随着烤鸭店的开业,甜面酱有点不够用了。
    怎么办?扩大生产,招收工人,这是唯一的一个办法了。
    于是方家村也连带着发展了起来,那些方家村的人感动的都要跪了。
    都是本乡本土的邻居,只隔了一条路,可是路东路西却截然不同。
    方家村的人看着郑家村的人吃香的喝辣的,眼热的不要不要的,可是干着急没办法。
    他们痛恨祖宗为何不把他们生到郑家村,为何他们不姓郑,要不然自己家里的小日子也红火着呢。
    能进入郑家大院里做工,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无他,人家只要同宗同族的郑氏族人。
    现在好了,条件放开,方家村的人也可以招收进去做工了。
    这消息一出,整个方家村都要沸腾了,几乎是倾巢出动,男女老少把郑家大院门前都给包围起来了。
    人声鼎沸,争先恐后,生怕晚了就不能进入郑家大院做工。
    大个子现在很吃香,他脸上红光满面,牛的一批。
    以前谁拿他当回事啊,他的外号二傻子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几乎是人尽皆知,谁都知道郑家村有个傻吃憨睡的大个子,话都说不利索,人人都鄙视他。
    可是现在谁要是还敢拿他当二傻子,那这人的脑子肯定是被驴踢了。
    人家现在是郑家大院的看门人,干净宽敞的门房住着,大肥肉片子吃着,日子过的滋润着呢。
    而且他整天的跟在郑家的小少爷后面,那是郑家主母李秀英眼里的大红人。
    巴结还巴结不来呢,谁还敢鄙视称他二傻子啊?
    郑长生看着眼前人山人海的样子,有点咂舌不已。
    人也太多了,看架势整个方家村的一两千号人全出动了,这哪里要的了这么多人啊。
    就连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拄着拐杖出来了,大人叫,孩子闹,整个门前是闹哄哄的乱作一团。
    也怪自己没有事先通知到,只招收制作面酱的女工。
    现在郑家制作面酱的都是郑家的女眷们,这一下子来这么的大老爷们也不合适啊。
    可是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人们,他心中着实有些不忍。。。。。。
    

第49章 小七的鸭宝宝
    步履蹒跚的老者,面黄肌瘦的青壮,衣衫褴褛的妇人,这一幕幕景象郑长生看在眼里,如鲠在喉。
    要说他们这些人懒惰吗?不,他们都是勤劳的人民。
    可是为什么生活的状态这么的悲惨,悲惨到让人绝望呢。
    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整个社会还没从元末战乱中恢复元气。
    农民嘛!除了会拾掇土地,从土地里刨食吃,他们几乎是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来源。
    土地也并不肥沃,每年所出有限,根本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
    这就是矛盾点所在,当郑家大院的招工告示贴出去之后,他们这些人怎么能不疯狂?
    据说慷慨的郑家主母,每个月给五十个钱的薪资呢。
    他们看到郑家村的人们因为郑家大院而改善生活,他们怎么能不眼红?
    谁不想进入郑家大院做工啊,真金白银的五十个钱,那都能养活一家子人都没问题了。
    穷山沟沟的,能有一口嚼咕吃的就不错了,做梦都想不到在自家的门口就能赚钱啊。
    可是人家说了,只要妇人婆子们。
    不过这也已经够好的了,最起码家里有一个人能赚钱,有了这一份薪资最起码不用在挨饿了。
    男人们都失望的离去,老人们也都拄着拐杖摇头叹息的让开位置给妇人们。
    其实两百个名额就够了,但是郑长生却一口气收了五百人,这次照顾到了,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人可以做工拿到薪资贴补家里。
    李秀英看着涌过来的妇人婆子们,有点傻眼了,这熊孩子怎么弄来这么多人?
    家里连个下脚的空都没了,这可怎么办?
    可是随即她的态度就变了,眼眶有点湿润,这些人头发如杂草一般,衣服上补丁摞着补丁,面黄肌瘦的。
    作孽哟!这都是饿的啊,哎,能把一把就帮一把吧。
    。。。。。。
    母亲和老族长商量着盖工棚的事情,郑家大院里没那么多的空间支应如此多的人同时劳动。
    再说了,家里本来就是住的地方,可是现在弄的像个菜市场,一天到晚的没个安静的时候。
    之前人不算太多的时候还好说,现在一下子又增加了这么多的人手,转个身都转不开的怎么行?
    再说了,儿子还得读书呢,什么事儿也没儿子读书重要啊。
    这乱哄哄的像集市,儿子怎么静下来读书?就算是把这些生意都不做了,也不能耽误儿子读书,这是李秀英的最迫切要做的事情。
    老族长当然是一千一万个赞成,凡是关乎到郑长生的事情,那在他的眼里都是大事儿。
    尤其是念书,这可马虎不得。
    说盖就盖,学堂没先生是开不成了,现在郑家村的孩子们都跟着生哥儿念书,也用不到那块地方了。
    他的意思是把那块地收拾出来,用来盖作坊,这一点李秀英也是同意的。
    于是郑家酱菜作坊的修建大计就提上日程了。
    老族长动员人手自不用说,人们一听说是要盖酱菜作坊,那都来了劲儿了。
    包括方家村的青壮们都跑来帮忙,上千的人手在学堂旧址上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
    作坊的样式是按照郑长生所画的图纸去建的。
    三排青砖大瓦房,足以容纳这些人的劳作了,连吃饭的地方都有了。
    而且还能有多余的房间把家里住的那些老人和孩子们都搬进去。
    家里的后院只留下制作精盐的郑大虎他们就可以了,这是机密中的机密,可不能外露。
    人多嘴杂事情多,万一有人一不留神泄露了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俗话说众人拾材火焰高,这么多人齐心协力只十几天的时间,三排青砖大院就落成了。
    等人们全部搬迁进去之后,郑家大院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沉寂了下来。
    骤然间闲暇下来的李秀英,有点不太适应,总是想要去帮衬两手。
    可是她的手刚一接触到笸箩,就被人抢过来了,怎么能让东家亲自下手干活呢?
    不干就不干吧,回家看儿子念书去。
    郑长生每日里念书写八股,这段时间他感悟颇多。
    八股文章也不过如此嘛,写的多了,掌握住方法了,简直是小菜一碟啊。
    方克勤走的时候吩咐他每月十篇文章,现在他是一天一篇的写,远远超出预期了都。
    “我儿的字真好看,娘怎么看都看不够,娘给你收起来。”李秀英说着打开了一个小匣子,轻轻的放了进去。
    如同藏金元宝似的,跟她的银子放到一个炕洞子里。
    写完文章,郑长生就解放了,就可以去看小七和她的鸭宝宝了。
    黄绒绒的鸭宝宝,在暖房里如同一个个会动的金元宝,小七宝贝的很呢。
    谁都不让进,除了自己和母亲,就连大个子都不行。
    大个子唯一进暖房是为了砌火炕,给房间升温。自从砌好之后,就被小七禁止入内。
    这让大个子很不满意,小七太霸道了,春寒料峭的,要不是我给你砌暖房,你的鸭宝宝早就冻死了。
    不满归不满,他可不敢跟小七争嘴。
    小七在夫人眼里,稀罕着呢,二婶说她将来是要给少爷暖床的丫头。
    不就是暖床嘛,我也会啊,暖的比小七都好,可是夫人为何不叫自己给少爷暖床呢?
    这让他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郑长生进到暖房的时候,就看见小七在哭,哭的肩膀耸动,气都要喘不过来了。
    梨花带雨的样子,可怜煞个人。
    “少爷,鸭宝宝被该死的老鼠咬死一个。”小七哭诉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就像是狼吃羊一样,你能让狼不吃羊吗?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老鼠咬吃鸭宝宝,这也是如狼吃羊一样的自然规则,
    你这样去想的话,是不是就好一些了呢?”
    郑长生安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