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墨客 >

第2章

大明墨客-第2章

小说: 大明墨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赚孩子的钱是最容易的。。。。。。
    中年人付完钱,看了一眼郑长生,带着小女孩走了。
    有了这笔生意的成功,李秀英心里安稳多了。她怀里搂着郑长生,在小脸上狠狠的亲了一口,儿子真是太给力了。。。。。。
    二婶眼珠子都瞪的溜圆,郑家媳妇今天莫不是烧了好香?这是要发的节奏啊,那可是真金白银的二十个铜钱,还有一背篓的面偶娃娃呢,这得卖多少钱啊?
    一时间羡慕的眼神笼罩在了李秀英的身上,她心里暗暗的道:“不愧是能识文断字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竟然做出来这等讨喜的娃娃来。
    也怪不得她这么大方,把面糕的制作方式告诉大家伙儿,原来人家早就有了新的赚钱方式。”
    她们可不认为这是郑长生的功劳,一切都归咎在李秀英的身上去了。
    剩下的面偶娃娃卖的很是火爆,本来李秀英想要卖四个钱一个,可是儿子留着口水悄悄的说:“娘亲,五个钱一个,多卖钱买糖糖。”
    真是人小鬼大。。。。。。
    她并未多想,只不过是以为儿子想吃糖而已。
    这个时候的糖是饴糖,也就是麦芽糖。
    麦芽糖产品的利用,最早可以从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可见端倪,比如“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另外大约战国的《书经》中又有“稼穑作甘”的话,可以解释成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淀粉制作麦芽糖的方法了。
    从当时的资料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非常的喜爱吃糖,“含饴弄孙”就是东汉章帝时期马皇后的人生理想。
    不过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来说,能填饱肚子都已经不容易了。
    哪里会有多余的粮食酿造麦芽糖呢?所以说这个时候的糖可是奢侈品。
    虽然不能裹腹,也就是骗骗嘴而已,但是能吃一口糖,却是大多数孩子的梦中的追求。
    三百多个面偶娃娃,几乎售卖一空。
    李秀英把剩下的几个都送给二婶她们了:“带回去给娃娃们玩,不值几个钱。”
    二婶都傻眼了,不值几个钱?这可是五个铜钱一个啊!
    李秀莹不顾二婶她们惊讶的眼光,用包袱皮把一千五百多个钱包裹好,贴身放着,抱着儿子喜滋滋的逛集市去了。
    赚了钱赶紧走才是上策,二婶她们几个的眼光都要吃人了,她家的面偶娃娃都卖完了,二婶她们的糕点才卖了一点点。
    这得多遭恨啊!书中有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可是这差别也太大了啊,赶紧溜之乎也,不然就真的成了炫耀了,二婶她们估计心里会更不爽。
    这也是李秀英把剩下的那些面偶娃娃,送给二婶她们的原因之所在。
    反正自己把钱已经赚了,剩下的就当是买个好,给她们家的孩子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邀买人心了。
    不过她的这一手,还真管用。
    二婶拿着面偶娃娃长叹一声道:“郑家娘子,仁义啊。。。。。。”
    郑长生如愿以偿的吃到了饴糖,虽然他并不是十分的喜欢这种略微有苦头的味道,但是他还是吃的很欢快。
    “娘亲吃糖糖。”郑长生把饴糖送到李秀英的唇边。
    李秀英神情恍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她象征性的咬了一点,儿子貌似长大懂事了,知道孝顺自己了。。。。。。
    郑长生感觉母亲抱自己的手臂力道加大了,他心里一阵的柔软,这就是母爱。。。。。。
    布店里扯了布料,杂货铺里购买了日用品,又给郑长生买了爽口的零嘴儿,花费了三十几个铜钱。
    她把剩下的铜钱收好,把购买的物什放进背篓里,抱着儿子向家走去。
    正可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赚了这么多钱,心里痛快的就别提了,就连走路的步伐都轻盈了许多。。。。。。
    

第4章 怀远堂入册
    郑家村不大,也就一百多户,五百多人口。郑家娘子李秀英制作面偶娃娃发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千多钱,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平民之家,谁家里能有几百钱的结余,那就是富裕人家了。
    家中有余粮,口袋有余钱,这日子还想什么,偷着乐去吧。
    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媳妇婆子们,此时见了李秀英也都收敛了起来。
    之前那些说李秀英不详克夫的人,也都纷纷的改了口:“你看,郑家娘子一看就是有福气的,那双手就是灵巧,不愧是大户人家出来的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李秀英要说不在乎别人的言论,那是骗人的。
    多少个黑夜里,她独自垂泪到天亮,如果不是儿子,令她还有一丝的慰藉的话,恐怕早就寻了短见了。
    都说三人成虎,流言蜚语最是伤人,最是让人崩溃。
    能有今天大家对她的改观,全是因为儿子无意之间的玩耍,自己得到了灵感制作出了面偶娃娃的缘故。
    人就是这样,尊崇强者,村里人对李秀英前后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这年月孤儿寡母的,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她现在不但活的好好的,还能赚到钱,日子过的比别人家的还要好,这就够了,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族中公祭要到了,同族中的男人都要到祖先祠堂祭拜。
    同时也是族中幼子录入族籍,把族谱供奉到怀远堂的日子。
    李秀英等这一天好久了,之前丈夫还在,孩子还小。她一个妇道人家,无所谓这些。
    可是自从丈夫去世后,她才发现这远非她想的那么简单。
    就拿村西的菜地来说,只要是族谱上在册的男丁,都会分到一块。
    李秀英曾经抱着儿子找老族长郑三旺理论:“我家长生是郑氏子孙,为何不给我家分菜地?”
    结果被郑三旺给撅了回来,理由就是族谱没在册。
    等这回三年一次的开怀远堂祭祖之时,一定要把儿子的名字录入进去。
    不蒸馒头还挣口气呢,李秀英现在被这口气一直顶着,胸口如同一块千钧巨石压着一般。
    村中需要录入族谱的有十几个孩子,郑长生就是其中一员。
    母亲抱着她唠唠叨叨的,他也明白了其中的曲折原委。
    入了族谱就代表着宗族的认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宗族的力量。
    人们都是聚族而居的,虽然现代社会的宗族概念弱化,可是在封建社会这可是比天还大的事情。
    往往国家的统治只到县一级,在往下说白了都是有宗族控制的。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都是在宗族的掌控下生活的,
    也可以说宗族就是君王驭民的,在社会底层的最有力的工具。
    而族长正是手握着生杀大权的高高在上的人,说是一方土皇帝那是丝毫不为过。
    族人犯了事情,他们往往只要召开宗族大会即可解决,根本就不需要官府介入。
    另外自古以来的“民不举官不究”的习俗,也更助长了族长的权威,你想啊,官府不介入,那还不是族长说了算?
    通常族中有了事情,都是族长一言而决。
    就算是跟别的家族起了纷争,也是有两个家族的族长出面谈判解决的。官府在宗族面前充当的是和事佬,调解人的角色。
    族人纠纷,县官都头大,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那么宗族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通常族长都是有本族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道德的标杆,就是君王意志在底层社会的代言人。
    所以,郑三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过他这人有点迂腐不化,认死理。
    一切都按规矩来,如果在规矩的框架下,什么都好说,但凡超过规矩,那任谁在他面前都不好使。
    就比如菜地的事情,尽管他知道郑长生是郑氏子孙,但是由于没有开祖先祠堂录入族谱,那就不行。
    他也知道李秀英的日子过的艰难,而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命,能多一点就多一点,谁也不会嫌少,但是他并不为此开口子。
    在他眼里规矩就是规矩,族谱还没有在册,说破大天都没用。
    关于族谱,所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各有各的不同。
    有的是只要孩子一出世,就会录入宗碟,这无疑是很人性的了。不过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不发达,孩子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
    所以郑家村的规矩是,三年一录,而且大操大办,请来锣鼓响器,还有流水席吃。
    作为宗族的头等大事来办,虽然很靡费,但是郑家村的人们却乐此不彼。
    每家每户都要捐钱,说白了就跟后世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随份子钱一样。
    捐了钱一家老小就可以去吃席面,可以观礼。
    对于娱乐匮乏的古代乡村来说,还能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快乐的呢?
    。。。。。。
    怀远堂前人满为患,老族长郑三旺带着族中成年男丁,焚香叩拜祭祖,仪式感很强。
    李秀英此刻正跟着村中妇人们,在临时搭建的土灶台前忙碌着,准备流水席。
    郑长生迈着小短腿晃晃悠悠的在妇人们中间来回的窜着,跟同龄的孩子们耍子。
    偶尔走到母亲身边,张开小手要一点可口的吃食。
    这很正常,不光是李秀英逮到机会,把煮熟的肉撕下一块塞到儿子嘴里,其他的妇人们也都这么干。
    孩子嘛!尤其是男孩,谁家不宝贝的跟金元宝似的啊!
    再说了这年头日子过的大都是很凄苦的,吃肉对于百姓来说,除了过年能吃上几口,平时又有几家能吃的起,又有几家舍得吃?
    就在这个时候,只听见老族长郑三旺洪亮的嗓门响起:“各家媳妇,把郑氏适龄的孩子抱过来,磕头祭祖入宗碟了。”
    李秀英放下手里的活计,一把拽过来郑长生整理了一下衣衫,这件衣衫是卖了面偶娃娃赚的钱新扯的布做的。
    手巧的李秀英,还在上面绣了五毒虫,什么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毒蛇,活灵活现的。
    古人迷信,以为这些都是毒物,以毒攻毒的话有避邪保平安之意。
    郑长生看着母亲激动的样子,知道这在母亲心中是大事,马虎不得,于是也老老实实的不在顽皮。
    李秀英眼眶湿润,口中喃喃自语:“铁山哥,咱们儿子就要入族谱了。。。。。。”
    

第5章 李秀英教子
    郑长生入了郑氏族谱宗碟,李秀英如愿以偿的获得了菜地。
    尽管只有几分地,可是土地却非常的肥沃,原来这里是一片水洼浅滩。
    水干涸了之后,淤泥晒干,土翻一下就可以种东西。
    不用上肥料,菠薐菜、韭菜等时令菜蔬只要种下去就蹭蹭的长。
    李秀英每天都背着手去菜地看一下自家的菜,就像是大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似的。
    蔬菜一天一个样,昨天的还是刚出土的苗,今天就已经窜的老高了。
    就跟儿子一样,郑长生也是一天一个样。
    现在已经能够满地跑了,而且说话贼顺溜,虽然爬高窜低的整天弄的跟泥猴一般,但是很懂事,见了村里的大人先称呼在说话。
    人家对儿子大加赞扬,这让李秀英非常的自豪,老娘教出来的儿子就是行。
    看着儿子茁壮的成长,她很欣慰,觉得吃在多的苦都值得。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生活哪怕是凄苦的,可是奔着目标走总是有希望的。
    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的一切,她就是为了儿子活着的,只要儿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她什么都无所谓。
    。。。。。。
    连月来,李秀英的面偶已经成了集市上的一景了。
    当然也有跟风制作的,但是她的名头已经打出去了,而且制作精美,她要是不卖完,别家就开不了张。
    卖的人多了,这就产生了竞争,这是规律。
    有了竞争那价格自然而然的就降下来了,这也是规律。
    现在家里的余钱已经有十几贯之多,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一万多钱是个什么概念?这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底层穷苦百姓来说,已经算是大富之家了。
    每天李秀英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数钱,而郑长生则是蹲在旁边陪同母亲数钱。
    一枚一枚的拿在手心里用麻布小心的擦拭干净,扔进钱袋里,发出叮当一声脆响。
    这个时候的郑长生是安静的,李秀英是满足的。
    仓里有粮,口袋有钱,儿子聪慧,夫复何求啊?她脸上泛起幸福的微笑。
    “娘亲,这四个字是洪武通宝。”
    郑长生小手挨个的指着铜钱上的字奶声奶气的道。
    李秀英愣了一下,随即喜上眉梢:“我儿识得铜钱上的字?”
    “嗯,听娘亲说过几遍,孩儿就记下了。”
    这个消息如同炸雷一般的把李秀英轰的七荤八素。
    难道我儿是天才?仅凭我说几遍他就能识得?
    也不怪李秀英惊讶,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大多愚昧,斗大的字不认识一升,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当然这也跟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统治者都希望治下之民傻不拉几的安守在土地上耕作,有哪个统治者希望民智大开,可以和他们的皇权神授理念做斗争?
    他们只需要少数精英读书人巩固统治就够了,农民嘛,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地里干活来的轻省。
    这个时代,尤其是刚经历过元末的动乱,能读书识字的人还真心的不多,要不是家中富裕的,谁家能供养的起一个学子啊。
    别的不说,就光是蒙学的费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担的,就更不用提消耗很大的笔墨纸砚了。
    上学说白了就是一个耗钱的事情,对于刚能温饱的穷苦百姓来说,这就是可望不可及的。
    明朝立国之初,非常重视文教。
    在全国各地的府、州、县设置县学,又在防卫区设卫学,在乡村设社学。
    为适龄的孩童入学提供便利,可是就这也不是谁家都能上的起学的,关键是没钱。
    李秀英一把搂过儿子,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
    “我儿乃天才也!”
    她自身是识文断字的,家还没破的时候,曾跟随家中的塾师读过蒙学的典籍。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至今她都记忆犹新。
    虽然她学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蒙学书籍,也没有学过更高深的儒家经典。
    但是教授自己三岁的儿子识字,这已经是足够了。
    李秀英此刻已经没心思数钱了,匆匆的把钱收起放好。
    在院中平整了一块地方,找来沙土覆其上,拿起一根细竹子在上面写下“洪武通宝”四个大字。
    然后把竹子递到儿子手里:“儿子,写下来。”
    说完,一脸期盼的看着稚嫩的郑长生。
    这有点小题大做了吧?郑长生心里暗道。
    作为一个苦逼的文学青年,儒家蒙学的文章三、百、千不说倒背如流也差不多了。
    他心中好笑,可是又不得不打起精神,装模作样的,就权当是慰藉一下母亲好了。
    于是郑重的一笔一划的写下“洪武通宝”四个字,尽管笔顺有点不对,故意的,也尽管写的歪歪扭扭的如同虫子爬,可是好歹完整的写下来了。
    这可把李秀英乐坏了,嘴巴都合不上了。难道我生了个文曲星不成?
    她是乐美了,郑长生可就倒霉了。
    此后的日子里,再也不能跟小伙伴出去耍子了,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母亲读书习字,李秀英甚至连面偶都不做了。
    就连郑狗蛋他们几个小伙伴来找自己玩,都被母亲很凶的拿着鸡毛掸子撵的远远的。
    李秀英就像是一只护雏的老母鸡,守护着儿子,生恐耽误了儿子读书识字,这大概就是普天下所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作祟吧。
    虽然说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