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墨客 >

第146章

大明墨客-第146章

小说: 大明墨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中淮西子弟的死忠们,也都表示拱卫他胡大相国。
    该是重新上班的时候了,这两个月以来在家处理儿子的丧事,中书省的事情都交给了汪广洋这个家伙。
    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变化。
    汪广洋作为他的老对手,他还真是不放心。
    信马由缰,胡惟庸纵马进入中书省。
    中书省国之重地,按规定是不能骑马进入的,到了门口必须下马。
    可是谁又敢拦阻他胡惟庸呢?
    中书省慎独厅,汪广洋看胡惟庸来来,赶忙起身。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谁让人家是一把手捏??
    他这个副手,跟老胡比较起来,还是差着一级的。
    ”广洋啊,最近朝堂大事的备案拿来我看看。“
    一本备案册,胡惟庸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
    合上之后,胡惟庸阴沉着脸:“关于方克勤的吏部考优评语,怎么这么草率就通过了。
    难道你不知道,在他的任期内发生过民变吗?”
    考,汪广洋心里凉的一批,日了鬼了。
    胡惟庸这家伙竟然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看来在他的心里对于方克勤的叙用是早有定论了的。
    “额,胡相,是卑职草率了,不过幸好还未用印发出,现在更改还来得及。”
    汪广洋心里都恨死胡惟庸了,奶奶个熊,中书省的大权狗日的把持的结结实实。
    一点都不放权,老子就办这么点私事,狗日的都不给一点情面。
    可是又无可奈何。
    “那依着胡相的意思,方克勤不优先补缺的话,给他安排到哪里合适呢?还请胡相示下。”
    胡惟庸手捻须髯,思索了片刻:“原地留用,等缺吧。”
    一言而决,汪广洋尽管心中极为不顺,可还是毕恭毕敬的躬身退出。
    胡惟庸核算了一下,紧要位置都安插上了自己人,现在仅有一处让他很是头疼。
    宁波知府覃同,丁忧告假。
    古人对于丁忧可是有着严格的制度的。
    覃同母丧回去丁忧守孝,这个职位就空下来了。
    可是这个职位是万万不能空缺的,而且得是自己人才行。
    思来想去又没有合适的人选,覃同是他的心腹之人,掌控宁波多年,可以和宁波卫的林贤遥相呼应,少了他林贤做事就没那么方便了。
    所为的丁忧啊,其实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而如果官员上奏丁忧的折子到了皇上那里,如果皇上感觉你很重要,离不开你的话,就会下旨留用,则称之为夺情。
    胡惟庸相信,只要自己把奏报上呈给皇上,言明宁波离不开覃同的话,皇上是会夺情留用的。
    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自信心,有句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会越大。
    当覃同的丁忧折子上奏到老朱那里后,竟然出乎意料的准了。
    这让胡惟庸心里不禁着急起来。
    考,皇上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发现了什么不成?
    平生不做亏心事,夜班不怕鬼敲门啊。
    他心里装着小九九呢,是以对老朱的这个决定很是敏感。
    可是还有更让他心惊肉跳的事情发生呢,皇上虽然同意了方克勤的考评,但是却没有对方克勤留任做出同意。
    而是平调了一下,顶替覃同的职位。
    胡惟庸倒吸一口凉气,所为人事即政治啊。
    这还不算是让他绝望的,真正让他绝望的是大将军沐英,这个老朱的干儿子。
    直接空降浙江,任命为三军大都督,统领浙江三卫之兵。
    胡惟庸差点没尿了,我擦,走漏消息了?这是他的第一印象。
    不过随即又抛去这个念头,怎么可能呢。
    这一切经手的人都是他的绝对心腹中的心腹,是不可能走漏消息的。
    可是皇上这个看似闲庭信步的一招落子,搞的他难受之极。
    因为大将军沐英的目的他打听到了,这是皇上在为南征做准备,云南一地久攻不下,这让皇上是寝食不安。
    弄清楚沐英的被老朱安排过去的意图后,他的心才算是稍微的放了下来。
    林贤也来了信儿,说是沐英到了浙江后,就整军备战,招募兵员,筹集粮草,这肯定是为大军南征准备的,并不是针对宁波卫的。
    但是方克勤的问题怎么说呢,他仔细思量后也释然了。
    按说方克勤从浙江调任宁波这是属于降级了,这对于吏部考核不优的官吏降级使用,是有先例的。
    看来覃同的地位在换上心中还没有到夺情启用的地步啊。
    算了,方克勤酸腐文人也。
    不论在高超的手段,也不是林贤大军的对手。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到时候只需控制起来即可。
    胡惟庸现在感觉是稳坐钓鱼台,站在城楼观山景啊。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况且顺天府的高奎的堂兄弟高琦,可是五军都督府的千户,到时候控制五军都督府的掌军之权,突然乍变之下李文忠是来不及反应的。
    朝里朝外有那么多淮西老兄弟,他们对于皇上排斥淮西勋贵都很是不满意,现在都维他胡惟庸马首是瞻。
    这要是动起来,里应外合,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想到得意处,胡惟庸面露微笑拔出长剑,跳起了剑舞。
    长剑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剑袍(剑穗)轻舞飞扬,身子随着长剑的流转辗转腾挪,很是惬意。
    

第350章 愤怒的老朱
    老朱厉害啊,郑长生由衷的佩服。
    恩师方克勤那是历练有成又忠心耿耿的人,用他平抚地方,安稳民心这是一手妙棋。
    沐英作为老朱的干儿子,又是军中有名的悍将,掌控浙江一地卫所军权,配合上恩师方克勤这是相得益彰啊。
    作为初次混迹朝堂的一份子,郑长生深感自己的权谋手段实在是匮乏的很。
    跟老朱比较来说,就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渣渣。
    元末,群雄并起,可是最终是由老朱一统江山,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史书悠悠,帝王千古,传唱不衰的君王之道,高深莫测的驭民、驭军、驭臣之帝王心术不是任谁都能够使用的得心应手的。
    尽管他是一个穿越之人,可是何曾接触过这等高深的东西?
    老朱最厉害的一手,是派刘伯温这个御史台的扛把子,代天巡牧抚慰浙江军民,又从思想上已经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三箭归一,何愁浙江不能安稳?
    胡惟庸相比起来,真是有点小家子气了,那点不入流的权谋之术较起老朱的大道阳谋,实在是不足道哉,乃小道耳。
    不过貌似胡惟庸犹自不醒,沉醉其中不可自拔,这离死也不远了。
    对于作死的胡惟庸,郑长生的第三把火终于要燃烧起来了。
    一根超长的石笋秘密的从云贵深山之中运抵京师。
    郑长生走的可是锦衣卫把控的水门,就算是运送石笋进京的这些锦衣密谍们都不知道船中用篷布包裹的是什么。
    郑大虎、大个子郑根硕、郑小刀、郑小斧、郑狗蛋、郑老三以及十几个郑家村出来的子弟,按照郑长生的吩咐趁着夜间,把这枚石笋投入胡惟庸废弃的老宅的井中。
    井出石笋,高于水面三尺余,这个事情是胡大壮奉命去胡家老宅中取公子胡金鹏旧时用品的时候发现的。
    胡惟庸念子心切,常梦中惊醒之。
    有一龙虎山道士恰逢其时的出现在胡府左近,很凑巧的被胡大壮这个旧时少爷的贴身之人,请到府中给老爷胡惟庸解梦惑。
    道士言明,少爷心事未了,一直不肯投胎转世。
    这可让胡惟庸心疼坏了,儿子的心事未了,能是什么心事呢?他联想到儿子的尸身芳香扑鼻,面若红霞的场景来。
    而且他的耳边响彻着儿子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胡惟庸心中就是一翻个儿。
    三件旧时衣,一件随身物,乃道士要求的破解之法。
    随身物很多,可是旧时衣,这就有点含糊不清了。
    到底什么时候的才算是旧时的,在道士的指引下,越早越好。
    胡惟庸想起来儿子胡金鹏在幼年时候的衣衫都在老宅中存放。
    是以,胡大壮就被派往老宅寻找少爷旧时衣物。
    又很是凑巧的发现,在深秋季节,老宅井口芳香扑鼻,细观之下,竟然发现井中石笋出水面三尺许的祥瑞事。
    额,这让胡惟庸欣喜若狂啊。
    祥瑞,天大的祥瑞,看来老天待我不薄啊。
    他脑海中深信不疑的认为,这是儿子给他的启示。
    来自龙虎山的道士,很是掐指算了一下,突然跪倒在地,浑身瑟瑟发抖,上指天下指地,又在胸口比划了一下。
    然后一句话没说,就连给胡大公子消灾解难,超生投胎的法事都没做,逃也似的离开了。
    上有天道,下有地藏,中有人和,这是胡惟庸固执的以为。
    这岂不是寓意着大事可成,未来可期也?
    狂喜,胡惟庸的心突突的狂跳不已。
    当他从震惊中醒悟过来,再派人去街头寻那龙虎山道士的时候,诺长的街道,空无一人。
    额,上天来使,指点迷津啊这是。
    。。。。。。
    郑长生出得胡惟庸府门,环视四周无人观看。
    立马脱掉道袍,摘到面具,立马就变成一个翩翩佳公子,手摇折纸扇大摇大摆的沿着胡府门前的长街慢慢悠悠的向前走着。
    等胡府来人追赶的时候,只见一个背着包袱的书生。
    考,文人装逼三件宝,纸扇、长衫和洞箫。
    郑长生的三宝之二,纸扇和长衫,很好的迷惑了胡府来人,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文人士子脑子是不是有病,为毛折扇不离手捏?
    龙虎山道士的凭空消失,使得胡惟庸叩首而祭苍天。
    神人护佑,大事可期矣!
    郑长生直到出了长街,汇入人流中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长出了一口气。
    当他路过胡惟庸老宅子的时候,发现芳香扑鼻,香味弥散,几条街都能闻到。
    考,大个子这货到底用了多少香水啊。
    也不知道节省一点。
    香水制作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是送给小七这个傻丫头,说不定能把她美的鼻涕泡都能冒出来呢。
    就这么白白的浪费了。
    这些香水可是郑长生辛苦努力了半月有余制作出来的。
    可惜了了啊。
    不过能够让胡惟庸动起来,这点损失还是微乎其微的。
    胡府老宅中祥瑞之事,引得满京师的人竞相前来围观。
    朝堂之上都轰动了,皇极殿的大窟窿虽然补上了,可是老朱每每望着曾经的窟窿处,心中就阵阵发寒啊。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能够引得天雷警示,这定当是非同小可的。
    钦天监监正袁为正可是说的清清楚楚,这是不详之兆,这是有人谋朝串位之像。
    奶奶的,胡惟庸个狗日的,竟然真的坐实了谋逆之事。
    方克勤和沐英两人联名的折子,昨天夜里已经到了。
    宁波卫军营中竟然发现大量的留着月代目发型的倭国人。
    实在是可恶至极。
    狗一样的倭奴国,老子不征讨你就算了,可是你他娘的偏偏的要捋虎须,这是茅房里点蜡烛找死呢啊。
    立国之初,老朱就想干倭国的,满朝文武皆反对。
    理由就是,大唐盛世,蒙元鼎盛之时都没有能够横渡海峡,遭遇天谴,海船皆沉没之,这是上天的警示啊。
    好吧,老子把你们列为不征之国,可是现在到好。
    竟然伙同逆贼,想要祸乱老子的江山社稷,等咱腾出手来一定将狗日的干翻在地,使劲蹂躏之。
    此仇不报,枉为人啊,老朱的手握成拳状狠狠的砸在桌案之上。
    吓了正准备进门的郑长生一跳,额,老朱这是要做么子?
    

第351章 最后的努力
    对于精明入老朱者,一切鬼蜮伎俩在他的面前似乎都微不足道。
    这是郑长生对老朱的看法。
    胡惟庸遇到老朱注定是悲催的。
    宁波卫的奇兵是不用再想了,京师的卫戍部队更是想都不要想。
    老朱自从盘踞金陵以来,直到现在,经营了几十年的时间。
    如果就凭借着一个千户官下面掌握的几千人马,在加上顺天府的那些大爷差官们,就能夺天耀目,那也是想瞎了心。
    虽然胡惟庸在军中也颇有人脉,在朝堂颇具威望。
    大有一呼百应之势,可是也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不是。
    在老朱提前下手布局以后,你以为他还能调用了的军队?
    做梦呢。
    老朱现在是谋定而后动,只睁大了眼睛看胡惟庸跳梁小丑一样的上窜下跳的卖力表演。
    胡惟庸旧宅子中生祥瑞之事,已经报给老朱。奏折中胡惟庸大肆渲染之能事,言明这是皇上文治武功,光耀千古,上天喜悦故而才降此祥瑞。
    特请老朱前往一观。
    日,这是要动手了啊。
    不过老朱真的很好奇,为何一口废弃的井中会生出石笋来呢。
    据说香味扑鼻,几条街的人都能闻的到。
    他对此颇为不解,有时候他在想这是不是真的天将祥瑞呢?
    人都有好奇心,而且越是被大众传的神秘,就越是好奇。
    故此老朱决定一观,在京师这一亩三分地,胡惟庸是翻不起来浪花的。
    老朱这个自信还是有的。
    郑长生很想阻止老朱前去,不过他并没有这么做。
    要想真的一脚踩死胡惟庸,必须要老朱彻底的动怒才行。
    现在老朱对胡惟庸还没有到痛下杀手的地步。
    他依然在给胡惟庸机会,只要胡惟庸不最终走出那一步,他并不想那么做。
    相处几十年了,胡惟庸如果不是最终走出那一步的话,老朱或许真的会顾念旧情放他一条生路的。
    毕竟胡惟庸这个案子中牵涉的人太多了。
    大半数的淮西勋贵,军中子弟都有卷入。
    想着跟他出生入死那么多年的人,老朱心里是很矛盾的。
    屠刀一旦举起,就不可能在放下了。
    那必将血流成河,死伤的都是大明的子民啊。
    外患为绝,国尚未一统,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老朱的目的是能不牵连过多,就不兴师动众。
    这次前往观看祥瑞,也是想给胡惟庸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是老朱真的想错了。
    对于一个铁了心要取而代之的自大自狂的人,沉浸在要做天下第一人的美梦中的人,你是叫不醒他的。
    一路上,在前面骑马开路的郑长生刻意的压低了速度。
    他在等,在等一个重要的情报。
    锦衣密谍司天字一号情报组胡大壮的消息,将决定着老朱对胡惟庸的态度这地的转变。
    胡惟庸旧宅之中埋伏三百甲士,手持利刃就等待着老朱入彀了。
    探子不断的把消息传递过来,
    皇上出了皇城了,
    皇上的銮驾正奔着这里而来,
    皇上的銮驾到了十字路口了,
    皇上的銮驾已经进了胡府旧宅街了,
    皇上的銮驾停了,
    皇上的銮驾掉头了。。。。。。
    胡惟庸的心情是由一步步的激动,到现在的入坠无底深渊。
    “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一屁股坐在地上的胡惟庸,失魂落魄的嘴里喃喃自语着。
    王三石在接到胡大壮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把消息传了出去。
    紧赶慢赶的,总算是赶到郑长生面前。
    老朱心里凉透了,拔凉拔凉的,当即就下令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