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长生就在他旁边的小板凳上坐着,手托腮看着忙碌的人发呆。
而小七磕着瓜子,悠闲的在岸边转来转去的,等转悠累了,就一屁股做到郑长生身边。
剥了瓜子塞到郑长生的小嘴里,生哥儿笑起来,眯起的眼睛就像月牙一样。
小媳妇伺候小相公,理所应当的,这瓷娃娃一样的一对璧人,看来不久后就花好月圆了。
他其实是很羡慕小七的,在生哥儿家当仆役,哦不,是童养媳,貌似挺好的哦!
郑家婶子拿她当闺女一样的养着,听说小七以前是个流浪街头的叫花子。
可是现在你看看,哪里还有半点儿落魄的样子?
穿的溜光水滑的,吃的都是跟生哥儿一样的饭食,被郑家养的白白嫩嫩的。
要是自己也能到生哥儿家当仆役就好了,不想别的,哪怕就是不吃肉,就光是粗粮杂面的能吃饱就行啊。
他的肚量非常大,一顿饭能顶哥哥一家三口吃的。
兄长郑根宝并没有说什么,可嫂子的那张嘴是不饶人的。
说他除了吃行,任嘛都不中,就是一个吃货。
当然是在兄长不在家的时候说的,他只能忍着,哥哥是个瘸腿的,娶个媳妇不容易。
虽然身上有木匠的手艺,但是这年头活儿少啊,光靠哥哥是养活不了全家的。
家里家外的都靠着嫂子操持,偶尔她娘家也接济一点。
他虽然脑子有点反应慢,但是不傻,心里都清楚着呢。不能因为自己,让哥哥跟嫂子闹别扭。
所以,他动了到郑长生家当仆役的念头。
郑家婶子是个心善的,家里也不缺钱。以前她家没钱的时候,一个人带孩子还要操持那些田地。
现在家里的大宅子都盖起来了,在让她下地干活莫说她自己不想干,就是生哥儿也不让。
她家的麦子和稻谷的收割就是自己帮助才完成的,生哥儿家是缺劳力的。
等会央求一下生哥儿,他娘最听他的话了,说不定生哥儿一开口,自己当仆役的事情就有着落了。
经过一下午的紧急施工,石墩、石板全部安装到位。
郑家村的人们是欢呼雀跃,终于按期完成了县尊交代的徭役了,有了生哥儿的奇思妙想,老族长再也不用担心挨县太爷的板子了。
收工后,大家都围拢过来,伙房顿时热闹起来了。
这是最后一顿吃郑家娘子做的大肥肉片子,徭役一结束就要各回各家了。
对于郑家的大肥肉,村民们一直是念念不忘的。
从生哥儿家盖房子的时候,人们就吃大肥肉片子,现在服徭役依旧能够吃,而且是顿顿都有。
这生活过的不要太幸福,可是幸福总是短暂的,两个月的徭役期到了,县尊规定的任务也完工了。
在想吃就不一定是啥时候了。
所以,郑家村的人们都放开肚皮,一个个吃的满嘴流油,头都抬不起来。
郑根硕端着大海碗,装了满满的一碗大米饭,浇了肉汤盖着几片大肥肉。
他小心翼翼的坐在郑长生的旁边,咧着大嘴嘿嘿的笑着。
冷不丁的这厮凑过来,倒是吓了小七一跳,“哎妈呀!”
她的这个反应,郑根硕很是不解的道:“生哥儿,小七姑娘这是咋了嘛,老鼠咬腚了?”
“哈哈。。。。。。”郑长生乐的手舞足蹈的,还是头一次有人拿小七打岔,这厮真是太逗了。
“大个子,你是不是有事给我说?”郑长生歪着脑袋笑了半天问道。
他的小心思哪里瞒得过郑长生,他家的情况村里谁不知道啊?
郑根硕一脸期盼的看着郑长生小声的,
“生哥儿,你家要长工不?我什么都能干,不要工钱,只要管饭就行。”
“都是穷苦人,过日子不易啊,能帮衬就帮衬一把。”
反应过来的小七,为大个子郑根硕说着好话。
其实,就算是她不说话,郑长生也不会拒绝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多帮人就尽自己所能的帮,这是郑长生的真实想法。
“嗯,吃完饭我就跟我娘说,等会你陪我去新修的桥上耍一会儿可好?”
郑根硕乐的恨不得一蹦三尺高,三口并做两口,呼噜呼噜的把一大碗饭塞进了肚子。
然后,一拍肩膀道:“来生哥儿,我驮着你去耍子。”
于是,郑长生有了一个“座驾”,居高临下的一眼望去,那是另一番景象。
新桥修的很结实,也很气派,郑长生很是认真的检查了一遍,并无不妥的地方。
看来是自己想多了,老族长他们的手艺还是要得滴。
心情放松下来的郑长生,站在桥上顶风撒了一泡童子尿,很是惬意。
突然一阵哗哗的声音传来,他扭头一看,大个子也正在放水,他不禁哑然。
心中暗叹,这厮真的很对的起这个名字哦。。。。。。
第31章 积善之家
郑根硕很顺利的成了郑家的长工,因为生哥儿他娘笃信佛,生就了一副菩萨心肠,见不得疾苦。
村里人是羡慕大个子的,能有生哥儿家收留他,这或许是他这辈子最好的造化了。
现在他的生活可比跟随哥嫂一起的时候惬意多了,郑家的门房是他目前的栖息地。
比之他之前狗窝一样的房子,可是强上不是一星半点的,这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另外生哥儿是个不喜邋遢的,就见不得蓬头垢面,油渍麻花的人。
是以,大个子经过郑长生的整治,现在一改往日里脏不拉几的形象,换上了新麻棉衣。
就连指甲里的黑灰都不见了,头发上那些往日里到处乱爬的虱子也消失无踪。
这货每天驮着生哥儿上下学,走在村中的大街上,神气着呢。
郑长生是挺不习惯被人当爷一样伺候的,可是无奈,你拗不过啊。
之前如小七,现在如大个子。
不让他驮着的话,就耷拉着脸,没精打采的,说话做事都畏首畏尾,还以为主家不喜他。
这个时代的人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深矣,想要立竿见影的转变那是不可能的。
郑长生只得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徐徐图之。
温水煮青蛙虽然见效慢,可还是有效果的。
大个子刚来的时候,吃饭都端着碗蹲到门房里。
可是现在已经习惯了和主家在一个桌上用餐了,这就是一个不小的改变。
要想一下子改变几千年来等级制度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
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慢慢来吧。
日子是一天天的过,郑长生每日里除了骑在大个子脖子上,上下学堂以外,就无所事事,闲的他五脊六兽的。
今日老族长早早的就来到郑家,喜笑颜开的言明:“县尊大人即将前来验收徭役工程,并且要为李秀英的捐款筑路、修桥的善举赐匾。”
呃,这可是大喜事啊。
一县之尊的知县大老爷,亲自前来赐匾,这可是要载入县志,是要流芳千古的哟!
李秀英麻了爪,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
不要嘲笑她没见过世面,这个年代的民和官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级。
官员代天子牧民,在百姓面前那是有着绝对权威的。
就举一个例子,拿民告官来说,不管你对错,先打一顿杀威棒再说,官威之盛就可见一斑了吧?
作为人民公仆的后世官员制度,是这个时代的人根本就不能想象的。(大唱赞歌,嘿嘿)
寻常升斗小民,见到官员的仪仗都忍不住心惊肉跳的要下跪,就别提掌管一方百姓的县尊大人亲自登门了。
小七和大个子在母亲的指挥下,洒扫庭院,擦洗桌椅板凳忙的是不可开交。
郑长生在母亲的督促下,换了一身新衣,还嘱咐他不要乱说话。
真的很感慨,他没想到这年头,县太爷在百姓心中是如此的高不可攀。
怪不得那么多人挤破了脑袋往士大夫阶层钻,一旦当了官那可真他娘的威风。
明初,老朱还是很务实的,规定京官三品以上方可坐轿,其余全部骑马。
郑长生真的很想骂娘,那些影视剧中的狗屁脑残编辑误导老子啊,奶奶的,你就不能查查史料在瞎编乱造?
周明通头戴黑色的乌纱帽,一身青色官服,威风凛凛的骑在马上,官帽上的两个鸟翅膀上下忽闪着。
前呼后拥呼呼啦啦的一群人,后面有两人身披大红,抬着一块红绸覆盖的匾额,吹吹打打的向郑家走来。
在老族长的带领下,所有人都跪下迎接。
郑长生虽然极为的不耐烦,国人下跪的陋习,跪的久了,奴性就出来了。
但是他左右不了大局,也只得入乡随俗。
周明通三十多岁,面色黢黑,在金陵之时人送绰号黑面包公。
原本他是御史台的从六品言官,由于其言辞犀利,刚正不阿,而且嫉恶如仇。
后被老朱看重,授以正七品掌印县太爷的实缺,下放历练,代天子牧金宁县。
一年来金宁县在他的治下,也算是有声有色。本想着吏部考核会有优呢,可是谁料想却出了个拐子人命大案。
心情郁闷之极的时候,郑家村的徭役工程结束,主管县吏上报为优,他这才算是有点笑模样。
毕竟这也算是他的政绩,而且听说这次的徭役工程的五百多人吃喝费用,全部是由本地富户无偿捐助。
实则已经远不止五百人了,说是整个郑家村的人都来吃大锅饭也不为过。每家每户都有青壮服徭役,家里的婆娘轮着班的来伙房帮忙。
在加上孩子,老人的吃喝,李秀英所拿出来的十贯钱已经所剩无几。
是以,周明通决定大肆宣扬一番,以彰其德行。
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积善人家”,乃他亲手所书,着匠人刻制成匾。
挂在郑家的大门上方,这荣耀给的不可谓不大。
国初定,民生多艰,可是乡绅富户也不在少数,但是却没有一个有郑家娘子这般为国效劳,为民谋福之人。
经过这一表彰,相信别的想要县太爷赐荣耀者,一定也会依葫芦画瓢,每个地方有一个这样的善举,那自己的治下,想不太平富足都难,自己的吏部考优还会是问题吗?
用一副亲笔题名的匾额,换一个当政者优的考语,那太划算了。
郑长生看着激动的泪花泛起的母亲,他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能得官赐荣耀者,金宁县第一人也!这是随行的老主薄亲口说的。
这怎么能不令李秀英心潮汹涌、波涛澎湃?
第一人啊,匾额上面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积善之家”,撒了金粉,看起来明晃晃照人眼球,如果不是县太爷让人悬挂其门楣之上的话,她甚至都想供奉起来。
这份荣耀虽然是生哥儿家的,可是也是郑家村的,也是郑家列祖列宗的,老族长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他的嘴咧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喜悦激动之情是溢于言表。
县太爷周明通看着郑家主母,以及老族长激动的样子,还有周遭百姓们交口称赞青天大老爷的话语,他点点头认为此行是满意的,是达到预想效果了的。
突然他看到郑家院子角落里,放着一堆的圆轮。
他心下狐疑,于是走上前去顺手拿起一个问道:“这是何物?”
第32章 留一手
封建时代,统治者尤重儒家。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古人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就终结了。
虽有著作流传于世,可是终究不敌大势所趋,所知者甚少。
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学儒家圣人之道,效忠君王,驭天下万民去了,
谁还会去刻意的研究这些被称为奇淫技巧的东西?
是以,周明通不识得滑轮并不稀奇。
滑轮的理论体系是西方先完善的,不过应用的话,中华古来有之。
最早出现滑轮的典籍是《墨经》,不过应用的也只是定滑轮而已。
定、动相结合的滑轮组还是在大明首次出现,
这完全是郑长生这只小蝴蝶煽动翅膀的结果。
周明通表现的很是亲民,跟郑家村的老族长亲切的交谈,
其实是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而已。
言谈间,他知道了这小小的木制滑轮,通过组合竟然能吊起几千斤的重物。
郑家村北面的新石桥就是用此物吊装完成的,
这着实可把他惊讶坏了,跟方克勤当时的表情一样。
那新修的石桥,来的时候,他已经看过了,简直是叹为观止,
他都不能想象,就靠着郑家村那几百青壮,竟然能完成如此的工程,
这也是他对老族长郑三旺格外看重和亲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以后县里有了大型的工程,可以重用之,在他心里已经给老族长定了位了。
“可否演示一番?”县尊周明通微笑着发问。
老族长看着笑眯眯的周县尊,心里美的跟吃了蜜蜂屎一样。
平日里面不苟言笑的县太爷,竟然对自己笑,还用如此亲切的口吻说话。
亲娘嘞,这莫不是祖宗保佑,自己怎么就这么的受县尊待见啊。
他激动的都不知道先迈哪条腿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被上位者如此的礼遇,
身为庶民百姓一个的老族长的心,不受控制的“砰砰。。。。。。”的剧烈跳动着,
如果不是大个子郑根硕在旁边搀扶的话,恐怕就有幸福的晕倒过去的架势。
良久,老族长方缓过来,激动的说话都不利索了:“生哥儿,快给县尊大人演示一番。”
郑长生随意的组合了几个滑轮,很轻松的就吊起满满的一大木桶水。
看的周明通的眼睛都直了,连水带桶几十斤的重物,
在四岁多的孩子手里就像是玩偶一般轻松,真乃神器也,
没想到无意之间,竟然发现这一神奇的物件。
这要是献给朝廷,交给工部加以利用的话,那自己岂不是大功一件?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弄不好自己前阵子治下的那个污点案件的影响,也会消弭。
在自己的治下拾遗补缺,那一个慧眼如炬,为君分忧的官评是少不的了。
也不说升官的话,最起码,调回帝都听用,是不成问题的吧?
跟老婆孩子分别马上一年了,心中实在是想念的很。
“郑里长,这是何人发明,速速给本官叫来问话。”周明通都有点急不可待了。
老族长郑三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县尊大人是肿么了嘛,
怎地对这小小的木轮如此的在意?
他不敢怠慢,把郑长生拉过来道:“回禀县尊,此物乃我郑氏子孙,
郑长生据先人读书笔记,归纳总结而成。”
这么一个天大的露脸的机会,他毫不犹豫的推给了郑长生。
郑长生微眯着双眼,“县尊大人,不才就是郑长生,不知大人有和指教?”
周明通差点没晕过去,就面前这个天真稚嫩的孩童做的,这太骇人听闻了吧。
可是事实就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在他的潜意思里,就算是借给郑三旺八个胆子,他也不敢欺骗自己。
震惊之余,周明通强自稳定了下情绪:“郑氏子,尔先祖读书笔记何在?
可否容本官一睹?”
老族长纳闷了,怎么这些读书人都那么在意我郑氏一族先祖之笔记?
夫子陆繁和方克勤以及县太爷都一个揍性。
可是遗憾的是,那些书籍遭遇火神,已不复存在矣。
他心里都恨死小七了,这死丫头,好不好的赶什么老鼠,
我郑氏先人的遗作就这么被付之一炬。
“回禀县尊大人,实在是太不凑巧了,前阵子我不小心打翻了油灯,那些书被大火焚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