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国-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岱青笑着看向朋楚克,“琪琪格是你的女儿,你意下如何?”
此时的朋楚克早已经想清楚了,“准噶尔汗国估计很快就要不在了,与其嫁给凶吉未卜的策妄阿拉布坦,不如嫁给如今执掌安西大全的巴特尔,正好借这个机会将土尔扈特、大夏国的事情理一理”
他也笑道:“琪琪格也是您的孙女,一切由您做主好了”
“哈哈哈”,尔岱青大笑一声,他抓着巴特尔的手让他挨着自己坐下,此时,仆役端上来同样由大夏国出品的铜盆,一行人擦过脸、手后便开始喝茶,一种用一等的砖茶熬制的奶茶。
半晌,尔岱青说道:“你父亲还好吧”
巴特尔回道:“好着呢,父皇还给您写了一封信”
说着,他从怀里将那封尼堪用蒙写就的信递了过去,尔岱青看了后并没有说话,而是递给了朋楚克。
朋楚克仔细看过之后也是沉吟不定,里面自然说到了让土尔扈特人去攻打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事情,但并没有说大夏人能够提供的条件。
当然了,底线王慧肯定清楚,尼堪还是想考察一下自己儿子的能力,想要执掌安西这样紧要的地方,光是有皇家的血统是不行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外交上更是如此,作为大夏国在欧洲战略上的盟友便更是如此了。
“大汗、珲台吉,贵部目前有什么困难,不妨说出来一起商议,如何?”
孙德静沉默了一会儿,见王慧并没有继续说下去,知道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便挑起了话茬。
“哈哈哈”,尔岱青又是一阵大笑,他笑着说道:“四十年前我跟着先汗西迁时整个部落还有接近五万帐,我那时的年纪比你大一些,不过也被派到突厥斯坦去拜见哈萨克人的大汗叶斯木汗,提出来要从他们的地盘上西去,那时候,哥萨克已经在北面兴起了,与哈萨克诸部落的战事不断,而在附近双方更是连番大战,若是我部迁到里海附近叶斯木汗巴不得”
“不过当时的叶斯木汗对于中玉兹、小玉兹诸部管控的并不十分严格,就算他答应了,若是在我部迁徙的过程中受到某部的袭击,他是不会管的,不过他送给我一面用玉石雕刻的令牌,我拿着令牌先后拜访了十几个大部落的比官,并取得了大部分比官的首可”
“至于那些小部落,我部倒是没有看在眼里”
“我拜访完这些部落的比官后,已经是半年过去了,那时候我身边只有一百骑,我也不会突厥语,但依旧办到了”
说到这里时,他瞟了一下孙德静,见他依旧不动声色,内心不由得点了点头。
“正式迁徙开始后,几万户人家,肯定不能挤成一团前往,于是便给有些部落留下机会,当时在中玉兹,像克烈、乃蛮、阿尔根这样的大部落的人口都与我部差不多,若我部停下来一一战斗,就算我土尔扈特人实力强横,等抵达欧洲这丁口也剩不下几个,于是,遇到大部落的刁难便只能忍气吞声,遇到小部落就灭了他们”
“就像我部眼下在高加索做的一样,不瞒你说,若是诺盖人、哥萨克聚集起来,我部还真不一定是对手,故此便只能敬而远之,但对于北高加索这一带的,若是对我不不利的便只有覆亡一途!”
说到这里时,尔岱青的白胡子似乎颤抖起来。
“非常艰难,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才抵达里海附近,途中大小战斗数不清楚,我部损失了大约两万户,但也带走了几乎同等数量的牧户,等顺利抵达萨日德格河时,周边的诺盖人、阿兰人就不敢随意招惹我们了,除了哥萨克,顿河的哥萨克几千骑曾经与我部交过手,双方都损失惨重,最后先汗权衡之下决定暂时投靠俄罗斯人直到遇到你们”
“对于草原上的部落,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我手下有哈萨克大汗的令牌,部民还有几万帐,但依旧花了三年时间才抵达目的地,为何?因为草原上的人都是狼,狼,碰到熊虎它们也会退避三舍,遇到羊群就会毫不犹疑扑上去,这就是草原法则,几千年都是这样”
巴特尔暗忖,“这些道理,父皇也跟我等说过,不过大夏国倒是仁慈得多,如果不是在装备、战力上大大占优,要在短时间里拿下一大片土地谈何容易?尔岱青大汗如此说不用说实在提醒我,在安西大都护这个位子上千万仁慈不得”
正想着,尔岱青又叹道:“不过到了眼下这光景,事情又不同了,随着火枪、火炮的大量使用,以前我等引以为豪的骑射已经有些吃不住劲儿了,在大夏国以前,我以为我部长达三年的迁徙已经是最难的事情,但自从见到大夏国后这想法就变了”
孙德静赶紧将话茬接了过去吗,“大汗,若是有大夏国帮得上的,都好商量的”
“其一,我想贵我两国是否在活佛的见证下用字的形式将盟约敲定下来”
这里面隐含的意思自然是大夏国要保证永远不要吞并土尔扈特部落。
“可以”
“其二,我国虽然有百万丁口,不过与周边势力相比依旧势单力薄,特别是奥斯曼人、突厥人,他们都能随时出动十万步骑,既有剽悍的骑兵,还有大量拥有火枪、火炮的步军,你父亲来信中想要我部去攻打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并不容易”
“这好说,来之前,父亲也给我写过一封信,心中便提到了此事,核心内容有两点,其一是协助贵国在北高加索某地兴建一处工坊,可以提炼火药,制作火枪、火炮”
这话一出,尔岱青倒是依旧神色自若,但朋楚克、墨尔根、杜加尔、阿玉奇四人却是大喜过望,大在他们心目中,大夏国之所以如此强悍,除了拥有大量的骑兵,最为关键的就是铠甲和火器了,若是有了这两样东西,他土尔扈特汗国完全可以将高加索山以南几百里的地方全部拿下来!
不过尼堪也不是没有准备,他之所以如此大方,心中自有盘算。
他可以在北高加索设置火药、铁器作坊,但火药包含的硫磺、硝粉都不容易获得,土尔扈特人只能向大夏国购买,铁器也一样,上好的铁料他们无法生产,只能向大夏国购买生铁,他么这里的作坊实际上是一处来料加工作坊,大夏国依旧间接掌控着一切。
这一切都不是游牧部落的土尔扈特人所能理解的。
“其三”
这句话是孙德静说出来,他接过了尔岱青“其二”的话茬。
“贵部若是拿下了南高加索一带,就在黑海、里海都拥有了大量的港口,我国承诺,可以协助你等筹建两支分舰队,大夏银行贷款给你等,让你部可以向阿特劳船场订购战舰,并协助你等训练水手,大汗,想要稳固了高加索一带,光有骑兵是不行的,必须有水师,若是有两支舰队压制诸奥斯曼、波斯人,贵部将高枕无忧”
“其四,我也不瞒你等了,我国正在攻打准噶尔部落,战胜之后肯定会有大量的牧户要迁到里海、黑海附近,父皇承诺了,可以将一部分卫拉特部落迁到贵部来”
当听到舰队时,连尔岱青都有些激动,但都没有孙德静说的最后一句话带来的冲击大。
但孙德静还没说完。
“大汗,浑台吉,据我国了解,留在安西、准噶尔一带的土尔扈特部落至少有一万帐,可以全部迁到这里来!”
“博格达汗!”
尔岱青突然面朝东方跪下了,孙德静这时并没有扶起他,但看到了他眼里的动静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老泪纵横”。
“自己并没有与土尔扈特人进行漫长的谈判,这么说来,单刀直入也是一种美德”
第十五章 克孜勒苏(上)
叶连纳克带着他的军团行走在喀什噶尔以西的古道上。
所谓“古道”,实际上是自汉代以来,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进行贸易的道路,也就是正宗的丝绸之路干道所在。
他们是从喀什噶尔出发后,沿着一条叫做克孜勒苏的河流向西迈进。
夏日,正是克孜勒苏河河水正盛的时候,克孜勒,红色的意思,苏,河流,名字的含义与美洲那条科罗拉多河一模一样。
盛夏时,河流北边的南天山山脉,南面的帕米尔高原上该融化的雪水都融化了,眼前的克孜勒苏已经膨胀成一条宽约一里,深约三米的大河,而在平时,她只是一条宽约一百五十米,深约一米半,处处可涉渡的河流。
克孜勒河河谷海拔多半都在三千米以上,故此,盛夏的河谷地带气温也只在十五度左右。
大军已经深入到河谷地带约莫一半的距离了,此时,河谷平地平均宽度只有两里,大军行走在北岸那处宽度只有一丈的道路上,在蒙元时代,这条道路保养、修葺得很好,不过当帝国崩溃后喀什葛尔到费尔干纳盆地、阿姆河流域的道路先后有各种不同的势力占据,这些势力疏忽而灭,自然不会考虑修葺道路。
饶是如此,操着突厥语、波斯语的商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奔波在这些道路上,不过到了夏季时,从两侧高山上突然冒出的洪流,也就是克孜勒苏河的支流经常会将商队冲走,北侧的南天山、南侧的帕米尔高原,山谷众多,时断时续的河流也非常之多,河水的流量完全依靠当时的气温。
一旦某日气温骤然上升,原本不会融化的高山积雪也会在短时间化成溪流,并在短时间里汇入支流,当商队走到某处山谷时一定要小心才是,否则极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这样的峡谷约莫三百里长,由于顾忌到可能出现的洪流,大军行进的很慢,每日的速度只有五十里左右,老天保佑,当他们走到一般距离时,并没有碰到那骇人的洪流。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第一骑兵旅的侦察部队。
前面说过,每一个旅有一个连的侦骑部队。
第一旅的侦察连连长叫阿塔姆,正是军团司令叶连纳克的亲弟弟,今年二十四岁,而第一旅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旅。
此时的大夏国,由于部族众多,在编制军队时就不可能将某个部族的人编在一起,但也不排除以某个部族为主进行编制,比如眼前叶连纳克军团的第一旅有一半的人员全部来自乞尔吉斯部落,当然了,都是来自叶尼塞河流域的乞尔吉斯人,一半人中,毕业于定远府骑兵学校的约占三成,其他人占七成,这样的结构在瀚海军骑兵中比较典型。
大夏国将叶连纳克军团安排在南疆附近,也不是没有目的的。
哥萨克、准噶尔人兴起后,第一批迁到费尔干纳盆地的乞尔吉斯人一度成了那里先后兴起的各个汗国的争夺对象,在上次白骨令事件里,费尔干纳盆地被哈萨克贵族赠给了雅安,雅安迁到印度河流域后,也将那里的哈萨克、乌兹别克人一起迁走了,但当地的乞尔吉斯人、塔吉克人都是在山地草场讨生活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跟着南迁。
叶尔羌汗国灭亡后,残存的汗国后裔自然要大力拉拢周边善战的乞尔吉斯人,故此,让也是乞尔吉斯人,还是以前叶尼塞河流域最大、传承最久的阿勒泰萨尔汗国王室后裔叶连纳克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古道进入费尔干纳盆地或阿姆河流域是应有之意。
不过,无论是叶尔羌汗国,还是入如今占据印度北部的蒙兀儿汗国,对于西域古道都熟悉得很,他们不会对这条要道放松警惕。
再过大约一百五十里,大军就要进入克孜勒苏盆地,一处夹在帕米尔高原、南天山之间,长约三百里、宽约五十里的大型盆地,在盆地的东端某地,一个叫撒利塔什的地方,向北则是正统的去西亚、小亚细亚、欧洲的丝绸之路,向西则是去往阿姆河流域、阿富汗的要道。
向南则可以进入帕米尔高原,进入瓦罕谷地后可进入印度河流域,历史上玄奘就是这样走的。
如此紧要的地方,残余的叶尔羌汗国是不会不管的。
这也是侦察连连长阿塔姆需要弄清楚的地方,他们的侦骑已经做到了前出五十里的强遮蔽,一个连的兵力已经分成了九个班,一个排的兵力不理会两侧的山谷,径直向前侦查,另外六个班,沿着克孜勒苏河两岸,一边三个班不放过任何一个山谷,但遇到这些山谷后,就不需要做到五十里强遮蔽了。
他们既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在不是干道的山谷,大多数地方并没有道路,只有当地牧民放牧的小道,敌人就算可能有埋伏,还能埋伏二十里之远,等他们从埋伏地点出来时,由于道路的限制,完全做不到突然性。
阿塔姆亲自带着一个排奔驰在最前面。
他们抵达现在的地点后,再过大约五十里就可以进入克孜勒苏盆地了,此时的克孜勒苏盆地不像后世,是荒凉一片,而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可以养活大量的丁口的,就算是几万骑兵进驻,战马也不缺青草食用。
当然了,由于此地深处要冲,还是几个汗国反复纠缠的地方,原本在这里的游牧、耕种的部族早就跑了个干净。
前面就是一处较大的有支流汇入的山谷了。
“吁……”
阿塔姆勒停了战马。
作为从叶尼塞河流域流域过来的人,阿塔姆对冰雪融化造成的洪水非常敏感,因为在以前的阿巴坎盆地、米努辛盆地、坎斯克盆地,在没有大夏国进驻之前,包括以前盛极一时的辖嘎斯汗国时代,由于地广人稀,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要疏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的,于是大小河流都依着地势肆无忌惮地到处流淌,人力改造的痕迹几乎没有。
那里的部族只不过是根据经验住在较高的地方罢了。
而人数更为稀少的埃文基人多半住在地势较高的森林里,自然没有住处被洪水淹没之虞。
阿塔姆能立即勒停战马,是他天生的敏感起了作用。
一个排的骑兵,三十多人,一起奔驰时发出的动静还是不小的,不过阿塔姆还是发现了异样。
“轰隆隆……”
一阵闷哼从前面右侧的山谷传出来了,紧接着一道浑浊的河水突然比之前高出约莫一米的声势从里面冒了出来!
当它冒出来时,不仅让一侧的克孜勒苏河立即高涨起来,还让克孜勒苏河北侧的道路充满了河水!
幸亏阿塔姆他们还在百米开外,当河水漫到这里时已经只有薄薄的一层了。
枯枝败叶、动物的尸体、枯草浮在浑浊的河水上,没多久便将河水交汇处堆满了。
阿塔姆端起了望远镜。
一具人类的尸体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人应该是脸朝下,全身裹在黑色的长袍里,长袍的顶部是一顶与长袍连在一起的黑色的帽子,眼下那帽子已经滑到背部,露出了那人有着乌黑长发的头部。
而在那人的附近则是一具马匹的尸体,马匹身上的鞍具依旧完好。
“阿哈马!”
见到那匹马尸,阿塔姆的瞳孔不禁一缩。
所谓“阿哈马”,是乞尔吉斯人对于像汗血宝马、阿拉伯马这样的纯种战马的称呼。
此人与战马在一起,还是一匹阿哈马,肯定不是乞尔吉斯人,联想到他的装束,此人的身份便呼之欲出。
费尔干纳盆地的圣战者!
溪流来势汹汹,但并不能持续多久,大约一刻的时间便消停了,又恢复到了不到只有半米深,战马可以涉渡而过的情形。
此时,阿塔姆已经给战马上了嚼子,在谷口两侧埋伏起来。
没多久,一队骑兵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