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国-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语言的人前往上述各地居住、拓殖,就跟我等在安西做的一样”
“这就是占住西伯利亚平原不走了,看来,我等在安西的动作还要加快才好啊”,听了这个消息,尼堪不禁想道。
亲爱的书友,第十二卷甲申变到此结束,接下来是第十三卷西北望,主要关注西北俄罗斯、哈萨克、绰罗斯、和硕特、叶尔羌与大夏国之间的故事,中间会穿插大夏国取得河北之地后一些个内政的安排,敬请期待。
第一章 西伯利亚的临潢府之一:千湖之地
大夏东晓五年,五月份,西西伯利亚平原初春来临。
几年前,大夏国与沙俄大战一场,大败之,俘获其皇室成员两名,民族英雄一名,杀死、杀伤、俘虏哥萨克、射击兵无数,让其损失了约莫三成帝国机动兵力。
而此时,俄国还是一个徒有广袤国土,更有欧洲最多的丁口,国力却并不突出的国度,按照后世某历史学家所言,该国与明国一样缺乏数目字管理,在彼得大帝之前,该国完全处于等待中兴之主的境地。
在那次大战中,彼等一朝损失三成的机动兵团,对于帝国的打击非常之大。
因为,俄国西北边的瑞典王国、西南边的波兰立陶宛大公国的实力都比她还要强大,瑞典人一度拿走了俄国的北方七个城市,最后还是米哈伊尔一世通过屈辱的条约将这七个城市换了回来,代价是失去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而波兰人曾一度攻入莫斯科,在莫斯科烧杀掳掠,否则也不会诞生像被大夏国俘虏的波扎尔斯基这样的、以收复莫斯科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故此,在反复权衡之后,对于身处欧洲的俄国来说,西伯利亚终究只是纤毫之芥,有自然好,无非是锦上添花罢了,少了叶尼塞河以东之地,以及伊塞特河以南的平原地带,无非是原本用来与汉萨同盟城市交易的貂皮减少一些罢了。
眼下,还是彼等进入西伯利亚的第一个世纪,鄂毕河下游、叶尼塞河下游的紫貂还多得是,尚没有减少到十八世纪中期那么厉害,故此,作为欧洲最大的、号称“完美的”继承了东罗马帝国衣钵的俄罗斯帝国虽然打了败仗,不过他的重点依然是在目前正围绕宗教改革、土地、皇位打得不可开交的欧洲。
那里,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天方教,各种势力交错其中。
那里,才是作为基督教徒的“逐鹿”之处。
与大夏国一战之后,双方在临潢府附近的疆域划分大致是:
北边,以伊塞特河为界,那里,在河流中游南岸,后世俄罗斯的沙德林斯克之地,大夏国建起来一座城堡,城堡方圆约莫三里,周围则开辟了大量的农田,由于尼堪被蒙古诸部称为“博格达汗”,在经过尼堪认可后,这座城堡被称为博格达堡。
城堡附近有从辽东迁过来的汉人农户三千,城里驻扎有马步军一千,其中骑兵五百,步军五百。
西边自然以乌拉尔山,在蒙古语里又叫萨日德格山的为界,大夏国很幸运,后世俄罗斯最大的煤钢复合体,位于车里雅宾斯克州,也就是眼下的临潢府,从北边的米阿斯一直到南边的马格尼托格尔斯科这一处超大的煤炭、铁矿、铜矿、铅锌矿集中地带都在萨日德格山的东麓。
有这么好的地方,大夏国自然不会放过,如今在后世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厂所在地马格尼托格尔斯科所在的地方,也设置了一处城堡,名字就叫做萨日德格。
这里是各种矿物的集中地,铁矿初步处理完毕后,先用四轮马车运到北边的米阿斯,在米阿斯集中后,再一起运到临潢府城。
这一路上,经过初步处理的煤矿、铅矿、铜矿都沿着这条重点部位都用过水泥的“马路”运到米阿斯。
按照大夏国蒸汽机目前的进度,以及在铁水里添加锰料锻造上好钢料的现状,用蒸汽机来带动“火车”的时代即将来临。
眼下,蒸汽机自然没有上到这里,不过在用包铁木轨上装载着两辆大车,用六匹马拉着的“马拉列车”已经开始在试运行。
这样的“火车”,自然是尼堪的杰作。
这样的道路,由于是滑动摩擦加滚动摩擦的混合体,轨道上用两匹马,两侧再用两匹,一共六匹马便能将单车荷载五千斤,两辆负荷合计可达五吨的“列车”拉得飞快。
马拉列车,号称马列,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
南面,临潢府以乌伊河与和哈萨克汗国相邻,自从巴彦、罗继志在乌伊河畔与擅自出兵的哈萨克中玉兹部落大战一场并大败之后,这几年来,双方一直相安无事。
也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哈萨克汗国正与北边、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打得不可开交呢,如今中间有了大夏国的缓冲,倒是让彼等松了一口气。
在乌伊河的中游,原本卫拉特杜尔伯特托音部的王帐所在,后世俄罗斯特罗伊茨克,这一世叫特洛伊突厥语名字,与俄语不相干,也建成了一座城堡,规制与博格达堡相似,也是周围三里,驻兵一千百。
城堡附近也有三千农户,分别来自契丹联盟、辽东移民。
附近有托音部的牧户大约一千多,以及前不久从乌兰察布迁过来的阿拉克卓特巴图尔部一千多牧户,合计三千户,全部沿着乌伊河北岸一带游牧。
东边,大致以托博尔河原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总督府所在就在此河的下游,后来迁到苏尔古特为界与安西总督辖区所属的定方府相邻。
那里,也有一座城堡,库尔干,历史上拔都西进时这里也是重要基地之一,也有城堡一座,后来荒废了,大夏国在原址上也建起了一座规制与博格达堡、特洛伊堡差不多的城堡,也是驻兵一千,马步军各半。
周围也有三千从辽东迁过来的农户。
同样的,沿着托博尔河,巴图尔、托音的牧户各一千多在两岸游牧。
在临潢府的西南处,奥尔河汇入萨日德格河乌拉尔河之地,后世叫做奥尔斯克的地方,同样一座城堡拔地而起。
奥尔堡,是她的名字。
这处城堡规模比博格达堡、特洛伊堡略大,周长四里,驻兵一千五百,其中步军一千,骑兵五百。
周围有从辽东迁过来的农户五千,还有契丹联盟牧户一千,杜尔伯特牧户两千,阿拉克卓特牧户两千,覆盖范围北到萨日德格堡,东到特洛伊堡。
由于此处身处俄罗斯、哈萨克、大夏国三国相交之处,自然要布置更多的丁口。
东晓三年从辽东迁过来的还有近万的农户自然全部布置在临潢府府城,周边大湖环绕的地带。
就算如此,总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大多地方都是平原的地方还是空无一人,尚需大量进行移民。
临潢府,在如今大夏国政务院总理孙秀节之子孙德馨,临潢府知府、临潢独立旅副指挥使、原喀喇契丹酋长萧承翰,临潢独立旅指挥使罗继志共同努力下,周长八里的城池已经完全建好了。
城池建好后,除了已经与周围的蒙古部落、突厥部落、巴什基尔部落前几年大战时,这些部落削弱的厉害,不少部族里的户口只剩下老弱妇幼了结亲的三千骑兵家属,还在城里大兴铜铁铅冶炼作坊,加上木材加工、皮子加工、玻璃加工,如今的临潢府已经成了包括俄罗斯、大夏国的安西、哈萨克在内最大的工业重镇。
在这里,除了密不外传的武器制作,其它诸如铁器套件、皮具套件、化妆套件依旧在俄罗斯、哈萨克两国畅销得很,加上汉商在此地设置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粮食等物,临潢府还是一个三地之间最大的商贸城市。
而这一尊称,以前,一开始是眼下还属于哈萨克的奥伦堡,后来则属于尚没有建起来就被尼堪收入囊中的鄂木斯克,大夏叫做定方城的地方。
偌大的临潢府,境内遍布肥沃的黑土、森林灰土,特别是前者,几乎占到全境的七成。
这还不算,临潢府境内大小湖泊密布,后世的车里雅宾斯克州便是俄罗斯有名的千湖之州,特别是在其北境,几乎几十里便有一个,若是沿着湖泊密布农田,这里,将成为大夏国的优质粮仓。
可惜,囿于丁口单薄,这些地方依旧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在临潢府的北边,在伊塞特河以南约莫五十里的地方,不仅湖泊密布,还是沼泽、河汊纵横之地,这样的地方,就连后世的俄罗斯也只能望而兴叹,并没有大规模开发,大夏国也只在后世沙德林斯克地方修建了博格达堡。
这里,原本也是紫貂、野狐繁盛之地,不过几百年来,随着各个部族大力捕捉,如今已经剩不了多少了,故此,剩下来的地方只能空着,这一处交通极为不便之地,资源也不算多的地方,倒是成了大夏、俄罗斯两国的缓冲地带,也算是物尽其用。
在伊塞特河上游,还有一处地方,这地方位于萨日德格山东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倒不是沼泽纵横,矿产、林木资源也很丰富,不过双方都没有动手。
后世,这一地方俄罗斯建有大城一座。
叶卡捷琳堡。
大夏国占据临潢府之后,对于这样重要的地方,光靠罗继志那三千骑兵是遮护不住的。
故此,在大夏国枢密院的特许下,他这个骑兵旅变成了临潢独立旅,编制骑兵五千,步军两千五百,抛开全部安置在府城的三千骑兵,还包括了刚才所说的博格达堡、库尔干堡、特洛伊堡、奥尔堡四座边境城堡的马步军。
七千五百人,看似不少,不过身处三国交界之处,还是萨日德格山、萨日德格河一带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实际上也就是堪堪够用。
这一日,罗继志亲自带着一百骑出来了,因为这几日,不仅安西总督辖区的最高首长哈尔哈图到了,帝国商部尚书、罗继志的哥哥罗承志也到了,他们的第一站便是库尔干堡!
第二章 西伯利亚的临潢府之二:库尔干
库尔干城,西南角,第一乡,第一村。
库尔干城的东边就是托博尔河,西北边是大片的森林,是这处超大面积的草原地带少有的森林,大部分是白桦林,夹杂少量的雪松。
托博尔河与森林之间尚有十余处湖泊,恰好其中有两个盐湖,中间甚至还有一个与依琳卡那样含硝比重颇高的盐湖。
于是,库尔干附近不仅是上好的农场,深达一米黑黑的腐殖层捏一把都是油,种上几十年肥力也不会退化,还是大夏国在临潢府提炼、食盐、硝粉的基地。
张无忌正在第一村的田地里忙碌着。
得知大夏国要迁移丁口去遥远的安西之地后,张无忌思虑许久后还是报名了。
因为与辽东不同,愿意迁徙到安西的,不但免赋两年路上一年,每户还能分到五十亩上好的田地,其中粮田四十亩,苜蓿田五亩,麻田五亩。
除此之外,凡是迁入安西的农户,都是按照一百户为一个村落,十个村落为一个乡镇集中居住,就像兴凯湖附近那样。
每一个村落的房舍在彼等到来之前就全部建好了,每一户都是一个小院子,砖瓦木料混合结构,其中有客厅一间、灶房一处、卧室一处,杂物间、牲口房各一处,每户还分了一头用于耕地的驮马、一头西伯利亚牛。
客厅的铁皮炉子都装好了,卧室里还砌有火炕。
这样的条件,若是放在关内,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虽然苦寒,不过有这些设施完全熬的过来,何况,彼等抵达时,房舍里已经给彼等准备好了第二年耕种、食用所用的种子、粮食,每户还有一些腌肉。
放到关内,若还是在大明,若要攒下这样的家当,非得十年以上功夫不可,可大夏国官府竟然全部交到了他们的手里,房契、田契也有,不过都在官府那里。
按照大夏国安西总督辖区的规制,住这样的房舍,耕种五十亩土地,头两年免赋,不过从第三年开始需要缴纳五成的粮获,必须连续缴纳五年,从第六开始则降为三成,房契、田契也会发到你手中。
四十亩的土地,还都是黑黝黝的黑土地,分别种上黑麦、大麦、小麦之后,就算是头一年,两石的收获那也是起码的,何况还有城里户部农田水利司的官员前来指导如何耕种。
四十亩,那便是八十石,黑麦的秸秆还能卖钱,苜蓿也会有官府定期来收购,张无忌一家五口,一人一天算一斤粮食,这便是五斤,一年便是两千斤,不过二十石而已。
缴上一半的公粮后,一家人还有四十石,抛去二十五石食用的以及种子,每年至少还有十五石存粮!
十五石,那便是一千五百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张无忌那位以前是祝世昌小妾,后来被旗人抢走的老婆,如今已经给他先后生下一儿一女,加上张无忌与以前老婆生的大儿子,他的膝下便有两儿一女了。
这么多儿女,自然由他老婆一人看顾,五十亩田地便由他一人打理,若是由他一人完成自然力有未逮,幸好在大夏国的乡村里还有“农会”这种互助组织,以十户为一个互助小组,就好像后世中国农村的村小组,虽说已经分田到户,不过在安西这样春耕时间极为短暂的时节,肯定是要多人帮忙的。
于是乎,一到春耕时间,十户人家基本上分成两拨,五户人家集中力量耕种一户人家的田地,耕种完毕后再是下一家,收获是也是如此,如此一来,不但耽误不了农时,还有大量时间能被乡里的乡长、啬夫、游徼集中起来兴修水利以及进行民兵训练。
张无忌的四十亩粮田已经全部种上了,不过十亩麻田、苜蓿田可是需要自己种的,这倒难不倒他,他一日功夫便完成两亩的耕种,全部完成五日即可。
张无忌由于识字,还被任命为第一村的村长,虽然这个头衔不是官府的正式编制,不过是在招呼耕种、兴修水利、缴纳田赋时有个领头人罢了,不过有了这个头衔,在田赋的缴纳、子女的入学等诸多方面还是有优惠的。
何况,此时的农户对于识字的人还是有些敬畏的。
这不,一想到张无忌是村长,住在他隔壁的老王家的大儿子也过来帮忙,两个人干起来这进度不禁快了许多。
安西这里,气候虽比辽东冷一些,不过对于已经冷惯了的人,对于零下十度还是二十度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何况房舍的保暖设施足以让你度过漫长的冬季。
“还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栽好一颗麻树苗后,今日的两亩任务就完成了,王家儿子已经回去了,就剩下张无忌一人蹲在田头,他抄过田头的水罐大喝了一口,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去,前边传来了一阵“哒哒哒”的声音。
第一村正好在托博尔河边上,而河道与田地之间便是刚修好不久的官道,从托博尔河的上游不远处过来了约莫百骑。
来的正是前来迎候哈尔哈图一行的临潢府独立旅指挥使,今年才二十多岁的罗继志了。
看着疾驰而去,直奔城堡方向的骑兵,张无忌这才意识到就算到了安西,这个世上也不是那么太平,按照乡长跟他说的,在大夏国的北边,森林里,还有那甚俄国,在南边,还有甚哈萨克,都不是好惹的。
不过在前不久的战事中,大夏国都战胜了。
“这个地方,听说已经远过大唐最盛之时的疆域了,大夏国如此大的举动,将大量汉人迁移到如此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