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231章

1625冰封帝国-第231章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惨烈的攻防战开始了。

    令杨道显意外的是这一次祁廷谏、李洪远的人似乎拿出了真正的力气来与蒙古人周旋。

    三日过后,西宁附近的回鹘人死伤殆尽,不过城头的守军也损失了约莫三成。

    不过,蒙古人也很狡猾,他们这次也带了大量的汉人,用完回鹘人之后,继续让汉人上,渐渐地杨道显也有些吃不消了。

    他赶紧向兰州副将马爌、甘肃镇总兵李栖凤派出了寻求支援的快马!

    历史,在这一刻大为改变了。

    在正常的历史轨迹里,西宁一直处于明国的控制之下,明军、汉人、土人、回鹘人、藏人都基本相安无事。

    后来李自成派革左五营之一的左金王贺锦、大将党守素西进攻打甘肃一带,所向披靡,不过贺锦却在西宁被土族土司所害。

    眼下,这两位土司却在搏命,就是为了那什么严格的“卫拉特法典”!

    兰州。

    马爌今年四十岁,是名将马芳之孙、马林之子,原本他是在李栖凤之前担任甘肃镇总兵的,不过眼下却阴差阳错还在兰州副将的位子上。

    兰州是明国肃王府所在,眼下马爌正在肃王府里与肃王朱识鋐商议筹饷的事。

    朱识鋐也是一位年近四十的藩王,作为明国的藩王,既有大量的田地,也能把持一方的商路,由于皇家禁止他们参政议政,他们便将心思全部放到了占据更多的田亩、捞取更多的钱财上。

    肃王所在的兰州扼控着北上宁夏、西去西域、西海的要道,又是甘肃长城附近的重要节点,北面还有蒙古人的牧场,肃王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历经多世后身家一点也不比身在西安的秦王差,也是西北四王宁夏的庆王、平凉的韩王、西安的秦王、兰州的肃王中身家最厚的。

    马爌作为镇守兰州的副将,手底下却也只有三千人,不过他却是有一千五百骑兵的,步军也是此数。

    眼下,他的骑兵正在闹饷,他的家丁只有三百,眼看就要压不住了,那些骑兵都是他从辽东来到甘肃时收容的,大部分都是溃兵,凭着马家的名声勉强将彼等压服了,几年后随着渐渐安稳下来又不太安分了。

    这几年,甘肃一带也是大旱,而虎墩兔、固始汗先后经过兰州时从草原带来的鼠疫也影响到了这一带,导致民生异常凋敝,由于这一带并不是明廷传统的边境重地明末时分,重地在辽东、宣大一带,粮饷也不太重视,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些军士甚至半年没有发饷了。

    当然了,此时的兰州紧挨着长城,边墙之外就是一些蒙古、藏人小部落游牧之地后世白银到景泰一带,作为骑兵还是能隔三差五去打一打草谷的,不过在一个月之前事情突然起了变化。

    那个如今如日中天的大夏国突然占据了这一片面积约莫相当于尼布楚大草原的地方。

    瀚海军来了,就不用想打草谷了,整个兰州城都是一日三惊。

    原本马爌还想将部下的闹饷压一压的,自从接到杨道显紧急求援的讯息后便决定以这个由头从朱识鋐那里敲一笔。

    “大王,西宁一下,靼奴即可长驱东进,下一个目标便是兰州了,如今末将部下衣食不足,怎能长途救援,又怎能保卫兰州?”

    朱识鋐却并不想轻易上当,“马将军,咱兰州可是归临洮府管辖的,那西宁卫却是陕西行都司管辖的,按说西宁卫的事是轮不到将军你出面的,何况,临洮那里还有总兵一员呢?”

    他说的是临洮总兵牛成虎,这厮如今正跟着新任三边总督汪乔年在河南与李自成周旋呢。

    马爌心里暗骂,心想:“若是破城了,你的下场就是襄王、福王,攒这许多钱财又有何用?”

    但他是不敢直接说出来的,不过眼下闹饷急迫,西宁又告急,如今兰州城库房空空如也,能指望的也就是眼前这位肃王了。

    “大王,就算本将借您的,我马家三代忠勇为国,绝对说话算数,等朝廷粮饷一到即可还上!”

    朱识鋐紧闭双目,他心里还在打鼓,半晌才睁开眼睛,“马将军,如今兰州边墙外可是那索伦蛮子的领地了,听说他们在那里竟布置了三千精骑,就算本王将粮饷给你,若是你前去援救西宁了,那索伦蛮子打进来又如何处之?”

    马爌心里一愣,这一茬他还真没有想过,“那依大王的意思”

    朱识鋐说道:“西宁城高大坚固,靼奴没那么容易打得下来,何况如今是河西杨家在镇守,并不是以前的土司,再守个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关键是北边,眼下彼等尚没有与大明撕破面皮,不如前去探访一下,打探打探他们的口风”

    马爌心里骂道:“人家就算有意南下,也不会告诉你的”,面上却说道:“此事不如交给兰州官府去做,如何?”

    朱识鋐摇摇头:“呃,不行,官府都是些文吏,怎去得那边荒之地,不如这样,本王让府里的右长史皇甫端同你一起去,探探究竟后再说援救西宁的事?若是北边无碍,粮饷嘛,好说”

    马爌无奈,只得答应了。

    他能答应,也是因为这位皇甫端。

 第十章 风云激荡,从甘肃开始(三)翰林院检讨,皇甫端

    皇甫端,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检讨,不久就被派到肃王府担任右长史,由于左长史一直空缺,他这右长史实际上就是整个王府的一把手。

    此时的王府长史,不仅是王府的大管家,还实际上把持着王府一应田地、生意、子女教育、与皇帝沟通的奏折诸般事宜,还能代表王府与地方官府打交道,是王府的实际管理者。

    按照明廷的惯例,王府长史肯定是要选派耆老硕儒的,不过到了明末以后,由于局势艰危,有些规矩就慢慢放下了,这不,刚中进士不久,在翰林院呆了不到两年的皇甫端就被派到了兰州。

    皇甫端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平凉人,东汉名将皇甫嵩之后。

    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马爌兄长的女婿,马爌兄长一家在辽东与建州女真大战不敌后全部被杀,只剩下一个女儿,当时正好在马爌家里。

    由于其兄长满门忠烈,他唯一的女儿也得了一个爵位,这也是像皇甫端这样的读书人能与马爌联姻的原因之一。

    像讨要饷银这样的事,原本马爌可直接找自己的女婿就好了,可惜这皇甫端虽然身在王府这“繁花盛开、烈火烹油之地”,却一直扳着一幅“老夫子”的面孔,凡事都是公事公办,找他还不如直接找肃王。

    不过马爌是知晓自己女婿的能耐的,甘肃出身的进士大多都是文武双全,这皇甫端也是如此,他以前还是陕西的武举人,进京赶考时本来是文武两宗都要考的,最后还是选择了只考文进士。

    皇甫端愿意到肃王府当差,除了离家近,重要的是吏部承诺了,在王府干满三年即可外放一府知府或者督察院某科给事中。

    今年是第二年,不过若是有额外的功绩,还是可以提前外放的。

    其实,在马爌看来,王府长史多好,别的不说,只要稍微动动手,那可是有大把的钱财啊,加上事务简单,并不像地方官府那样有诸多庶务和绩效的压力,简直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位置。

    不过皇甫端却不这么看,他皇甫氏是陇右世家,所出,不是名将,便是名臣,怎么着也要到地方历练一番才是,怎能在王府蹉跎时日?

    安宁堡后世兰州市安宁区外。

    马爌之子,安宁堡千户马羲瑞看着自己的姐夫,不禁有些畏惧。

    马羲瑞能当上一堡之千户,主要是得益于马家的名声,他既不是武举出身,也不是从小兵做起的“久历之将”,马家到了他这一带,马芳传承下的豪气干云、一往无前、智计百出等优秀品质已经所剩无几了。

    就是这样,明廷还是继续重用这些将门子弟,他们不是在遍布帝国的大小堡寨,便是野战军团里的“把总”、“游击将军”的当然人选。

    像王朴、吴三桂那样年纪轻轻便登上武人巅峰的也大有人在。

    但马羲瑞明显不是,作为马家第四代,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主动看清楚当前的形势,他的父亲将他安排在安宁堡这个边墙内的大堡担任千户,目的不是为了历练他,而是为了安宁堡安宁堡周围遍布的田地。

    此时,黄河、庄浪河以北、沙漠以南的广大土地不属于大明,而是掌握在游牧部族手里,当前,却被大夏国占据了。

    皇甫端一身黑色道袍,戴着黑色的唐巾,腰间挎着长剑,背上还背着一张七斗力的开元弓,乍一看他似乎不是曾经的翰林院检讨,而是唐代四处游历的会剑术的书生。

    与赵良栋一样,他虽然是翰林出身,不过也张着一副典型“秦人”的面目,面颊瘦长,面容古拙,身材颀长。

    留着短须,神情丝毫没有突然来到边墙之外那种恐慌感。

    “这块地方”,他骑在一匹高瘦的白马上,悠悠地说道,“立国之初时还属于大明的土地,后失于虏手,万历年间又收回来了,修建松山堡,可惜靼奴两次南下后又失去该地,时也运也”

    他说的就是这黄河、庄浪河以北的地方,立国之初属于大明的领土,后被蒙古人夺去,万历年间又被明军收复,可惜在虎墩兔、固始汗两次南下时又失去了这块地方。

    虎墩兔、固始汗先后南下后,这里只有少数牧民游牧,原本是明军收复此地的大好机会,不过由于畏惧北边新兴的大夏国,这块地理位置异常重要的土地竟然空了下来,成了又一处“边荒之地”。

    如今被大夏国占去,再想收复就太难了。

    “走!”

    皇甫端带着马羲瑞等十骑走了,直奔那大夏国在秦王川新修的堡寨而去。

    秦王川土寨,镇守大将、原本在白城子的杨庭栋很快便得知了这个消息,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帝国通政司的副使、按察司的按察使、内宫副总管王文慧居然也来到了这里。

    除了王文慧,负责这西北区域的按察司的头目,灰衣卫百户赵良栋也在此。

    这个组合,若不是帝国或尼堪正在筹备大事,是不会走到一起的。

    “翰林院检讨?”

    如今正好三十岁的王文慧白皙的面孔上那种惨淡之色逐渐有些削减了,血色也渐渐多了起来,个中原因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时的他穿着打扮倒是与那皇甫端有些类似,黑色的直裰,唐巾,腰间没有长剑,却是一把瀚海军常见的单手横刀。

    他是从三品的官员,又是皇帝身边的人,杨庭栋、赵良栋都恭恭敬敬坐在下首。

    “按说有事情要与我等联络,应该是兰州官府的人,抑或镇守兰州军将前来接洽才是,这肃王府的长史怎地掺乎上了?”

    杨庭栋是凉州人、赵良栋是宁夏人,对肃王府的事情多少还是了解一些,何况如今赵良栋还是按察司负责河西区域的百户。

    赵良栋看了杨庭栋一下,这心里也是暗叹不已,多年以前,两人在吉兰泰盐池附近相遇时,他还是一个放羊的娃子,如今却是三千精骑的指挥使,况且,在经过了丰州学校、五原骑校、大汗亲卫队长的经历后,这谈吐见识、神采气韵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杨庭栋点了点头,赵良栋见状便弯腰说道:“回公公,以小的从小耳闻,以及最近的情报,那长史可不简单,大明的王爷,一般情形下是不准外出的,都圈在城里,大小事宜都需要手下的人打理,而这长史可是明面上能外出打理这些事宜的首脑”

    “这皇甫端更是不简单,他今年才二十九岁,原本在这西北一带就颇有些名气,在陕西时便以文武举人著称,高中进士之后便留在翰林院,没想到被派到肃王府担任长史”

    “此人不苟言笑,不过胆子却大的出奇,听说他曾经一人一骑游遍了祁连山,还曾到胡虏遍地的西海一带游历过”

    “哦?”,王文慧点点头,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陈启新的身影,“难道又是一个陈启新?”

    “听说此人是汉末西凉豪族皇甫嵩的后裔,家里有兵法传家,应该是一位知兵之人,不似寻常士子,对了,他是兰州守将马爌的女婿”

    “哦?”

    王文慧不禁眼睛一亮。

    他能来到此地,自然是奉了尼堪的密令,为的就是这西凉一带,其中更与这西北四王中最豪富的肃王有关。

    “走,我等去迎迎”

    说完就起身了,赵良栋有些不解,你堂堂一个帝国的通政司副使,需要去迎接一个完全没有实权的亲王府的长史?

    心里虽这么想,不过他脸上依旧是一幅顺从的模样,“是,爵爷”

    王文慧在上次开国时得了一个一等子爵的爵位,故此赵良栋有此一说。

    三人联袂出了土城的城门,不多时,皇甫端带着马羲瑞等十余骑便到了,他在马上远远见到有几人在城下站着,他不敢大意,在约莫三十丈的地方便下了马。

    “大夏帝国通政司副使,王文慧”

    “大明肃王府右长史皇甫端”

    王文慧此人的名字此时已经传到了中土一带,闲暇时分也分外留意大夏国诸般事宜的皇甫端在施礼时不禁端详了对方一下。

    一个太监,倒也修持得气定神闲,不过穿着一身大明士子一样的衣服,这简直,不过此人站在那两个自己早有耳闻的秦人子弟的中间,眼看是做主的,没想到在这荒僻之地还能遇到他。

    而在王文慧眼里,此人倒是比那陈启新更沉得住气,不到三十的年岁,看那神情,倒似乎是四十的模样,又听闻此人不像其他王府的长史,专以弄权、捞钱为己任,反而恪守朝规,在王府里从未越雷池一步,如今,这种人实在太过于罕见了。

    回到城内,宾主用过茶水后,王文慧笑着问道:“皇甫长史此为何来?”

    皇甫端道:“听闻贵国占了松山堡一带,原本是想替王爷上奏折来着,不过不过一想到贵国首领终究是大明的宁北侯,而肃王又在兰州,故此委派下官前来询问究竟”

    王文慧笑道:“这么说来,你等是想讨回此地?也罢,想这河西之地,在大汉、大唐时分都是中原帝国的领地,元代就不用还说了,有宋一代,加上贵朝,算是唯二没有将西域收入怀中的国度了,按照改朝换代的规矩,大明应该将西域、藏地全部拿下来才是,再加上整个漠北,这才算得上勋继前朝之地”

    “如此说来,你干脆将整个漠北都讨回去得了?”

    皇甫端听了暗道:“好厉害的太监,本朝虽然强盛,不过吃亏就在对于疆土过于保守,并没有像前朝那样彻底征服西域、漠北,他这话的意思明显是看不起大明,认为大明不如大汉、大唐了”

    嘴上却说道:“那也是应有之意,不过我大明一直以来偃武修文,倡导圣人之道,并不做那些个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事”

    “算了”,王文慧却打断了他,“开国才百年,一国的皇帝便被俘,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俗话说君辱臣死,我看也没有几个臣子死了,若是有强军强将在侧,若能避免君上之辱,我看莫说穷兵黩武了,就算是天下皆兵也使得”

    接着不顾皇甫端正欲反驳的神情,摆了摆手,“也罢,本使没有功夫与你等闲扯,你等若是想要讨回此地,趁早回去,若是谈其他的事,本使倒还有一些还有一些功夫”

    皇甫端心中恼怒,不过终究是人为刀殂,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