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国-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此时再在城墙上待着就太危险了。
但城里也不安全,蛮贼的炮弹开始大面积飞过来了,大部分都落到了城里。
在七八个巴雅喇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博洛勉强回到了自己的府邸,那里有地窖,还有两层楼的的屋子。
但不幸的的事情一件接一件,他刚刚抵达那里,只见岳乐一脸忧色地跑了过来。
“二哥,城里起火了!”
“有奸细?可抓住了?”
博洛此时依然保持着镇定,他一把抓住了岳乐。
“不是”,博洛紧抓着岳乐的领口,让他几乎透不过气来,“是炮弹”
“炮弹?”
“不是普通的炮弹,是炙热的烫弹!”
“炙热的烫弹?”,博洛还有些不明所以,此时正好有一颗烫弹飞到他这宅院附近,他凑近一看,好家伙,这铁弹还是红通通的!
“好贼子!”
他现在大骂也没有用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烫弹飞进城堡,不长的时间里,城堡便是一片火海!
“出城!与贼子决一死战!”
博洛一脸坚毅的神色,然后浑不顾周遭不断落下的冷弹、烫弹跑到了兵营。
来到兵营附近时,刚才还一脸决然的他一下瘫倒了。
军营已经是大火熊熊,不断有身上着火的骑兵和战马从营门里飞逃出来!
“砰!”
那是江心岛上的水师发射出的烫弹,这里所有的烫弹都对准了吊桥,没多久吊桥也燃起了熊熊大火。
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城里的的士兵开始拼命放下吊桥。
“啪!”
吊桥终于落下了,不过当它砸在对面地面上时却断成了两截!
这下城里的士兵全都傻眼了。
“扑通扑通”
这时,涌到城门口的士兵纷纷向护城河里跳,而城墙上的士兵也顾不得那许多了,此时整个城堡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炉,别说在城里了,就是在城墙上也待不住。
猫耳山,熟了。
第四十章 尾声: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命令
东晓二年7月份,大夏帝国大多数土地都步入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分。
阳都,勤政殿。
尼堪接见了一个有些意外的人。
王承恩。
王承恩的岁数与尼堪差不多,他事先与刘若愚见了面,见到刘若愚后不禁大吃一惊。
一个年近六十的老太监,若是在中原王朝,若不是一直得宠,在残酷的内宫斗争中主要伴随着新君的上台肯定是要凄风苦雨地被打发到某地区充任“净军”或者去某皇陵“种菜”的,不掉脑袋那便是万事大吉了。
不过这一切都划得来,在这之前,在他们掌权的时候,已经暗地里捞得盆满钵满,自己的亲戚也是明里暗里大发横财。
新上任的的太监对这一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一旦再次轮到新君上位自己下台该怎么办?
除非罪大恶极之人,一般来说,都会留一线的。
这也是虽然太监风险极大,还是有众多贫家子弟趋之若鹜的原因。
刘若愚自从上次在病中与尼堪一番长谈并最终确定了帝国的建立后,这地位便愈发高贵起来。
通政司通政使,这个职位在大明不显山不露水,不过在大夏国却是位高权重,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那就是后世中办主任啊。
何况,刘若愚还监管着尼堪的后宫。
加上他上次还获得了一个一等伯的爵位,在诸位文武官员的眼里,那可是妥妥的位高权重。
虽然像孙秀林、韩承影这些深受老传统“荼毒”的士子心里很不以为言,不过由于刘若愚目前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出格的举动,加上国家新立,万事总有例外的时候,故此他们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
国字脸,略显肥胖的身躯,满面红光,精神矍铄。
这便是刘若愚在王承恩眼里的形象。
得知了刘若愚现在的地位后,王承恩更是羡慕不已。
不过羡慕归羡慕,对于一直对皇家忠心耿耿的他来说,正事还是要办的。
何况,就算见到刘若愚,他也没有说此次来到草原所为何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王承恩的心目中高过一切。
故此,他见到高坐在上面的尼堪后,不仅没有下跪,而是大大咧咧拿出了一纸诏书。
“尼堪听旨!”
尼堪不想难为他,哼了一声“念吧”。
“大胆尼堪,你是大明钦封的宁北侯,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见了圣旨为何不下跪?!”
尼堪也是大怒,心里骂道:“还真是一个拧巴人啊”
他步下台阶走到王承恩面前,一巴掌就扇了过去,然后骂道:“你个不长眼的狗奴才!朕的帝国两年前都昭告天下,诏书也送到了北京,难道你不知晓吗?”
王承恩却不依不饶,嘴里依旧大喊着:“尼堪听旨!”
尼堪哭笑不得,他突然一把抢过那诏书,然后一脚将他踢到,然后走回自己的宝座。
王承恩还准备跟上去,一旁的王文慧赶紧将他拉住了。
“兹尔秀荣,狂悖不尊,人神共愤,,姑念初犯,降宁北侯为宁北伯,免去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一职,免去五军都督府右都督之衔,仍以北海卫指挥使统领漠北”
“哈哈哈”,尼堪看到这里不由大笑,这个要面子的皇帝,还真有他的,他突然想到一事,“喂,朕问你,如今这奴儿干都司的都指挥使放到谁的名下了?”
王承恩此时又恢复了镇定,他先是向南方施了一礼,然后对着尼堪说道:“天子圣明,威加海内,四夷咸服,如今东边的建奴已经上表去除伪号,改为清王,已有司礼监王德化公公前往册封,今后,清国将为大明的藩属国,并纳一质子往京师居住”
“哈哈哈”,尼堪自然明白发生了什么,“是那皇太极求着册封的吧,估计那奴儿干都司的指挥使也给了他吧,也罢,你等爱给谁就给谁,不过,朕的话也放在这里,如今已经没有奴儿干都司了,都是大夏帝国的疆土”
“任何有妄想染指朕之疆土者,虽万里,必诛之!”
“大汗,您尚未看完诏书”
王承恩依旧不为所动,反而说了一句。
尼堪听了,便拾起刚才扔在地上的诏书继续向下看。
“清国,乃大明之藩属,尔等,亦为藩属也,同为圣天子子民,不忍你等自相残杀,兹令北海卫指挥使孙氏秀荣见诏书后即刻罢兵止戈,钦此!”
尼堪嘴角显出一丝冷笑。
“还好,总算有些自知之明,没有写上若是不从,将亲提大军北上讨伐云云”
他转瞬便恢复了冷静,“王承恩,朕问你,如今大明的形势如何?”
王承恩挺直了腰板,大声说道:“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尼堪冷笑道:“还真有你的,如今李自成横扫河南一带,张献忠就在南直隶附近肆掠,海奴在青海一带肆掠,并对甘肃一带虎视眈眈,如何称得上河清海晏?!”
海奴,那是有明一代对盘踞在青海湖附近的游牧部族的称呼,如今却是固始汗图鲁巴虎尔的专称。
图鲁巴虎尔占据青藏后,其实力比历史上大为增强,不仅吞并了原本林丹汗手下的察哈尔部,还将喀尔喀的却图汗一半吞了,眼下他的真实实力,至少在人数上与叶尓羌国差不多,如此庞大的的实力,区区一个地广人稀,草场不多的青藏所能满足?
按照大夏国按察司的情报,图鲁巴虎尔最近连续在河湟谷地以及和阗新疆南疆一带试探,估计是在试探大明以及叶尓羌汗国的反应。
按照目前的架势,叶尓羌汗国肯定是要做出迅猛的反应的,不过大明还有没有实力做出反应就天知道了。
图鲁巴虎尔拥有如此之大的实力还隐忍了这么多年,顾忌的肯定就是大夏国了,否则以他的实力早就占据河西走廊一带了。
而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满清多半与固始汗、巴图尔达成了某种协议,若自己全力对付满清,固始汗必定东出占了西宁、兰州一带。
王承恩听了也不恼怒,“天朝上国之事,自有圣天子决断,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些许流贼,何足挂齿”
尼堪正欲出言反讽,又想到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何必与一位太监置气,便向他招了招手,“你走近些,朕有话同你说”
王承恩依言走近了,就在台阶下面停住了。
“王承恩,朕接下来的话对明国未来的命运大有关联,你可听好了”
王承恩心里一凛,为了照顾大明的颜面正欲反驳,不过一想到眼前这人的真正实力,还是攸关大明的事,他这次倒是一声不吭静静地听着。
“大明的国祚将尽,李自成很快就要北上了,奉劝你等尽快打扫好自家的院落,不要理会我等了”
“以李自成、张献忠如今的事态,大明已经没有能力遏制了,你回去之后告诉你家皇上,就说是朕说的,若是赶紧迁都南京,抑或让太子南下监国,依托长江天险,明国尚有一线生机”
“否则将万劫不复”
王承恩心中大骇,大明的真实情形,作为崇祯帝的心腹太监他自然知晓,没想到眼前这人也是了如指掌,他现在就是想反驳也无话可说,何况此人既然能这么说,总算对大明还有几分牵挂。
“那张献忠虽然目前还在江西南部赣州一带盘桓,最终他还是会去四川的”
这是尼堪自己的判断,这个时代、这些人,一旦在年少时期有了深刻的印象就算长大了也不会有大的改观,张献忠对四川的觊觎,以及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对云南的觊觎张献忠在谷城时曾与当时在谷城附近的云南土司首领往来密切,从他们嘴里得知了云南的繁华都是可以预期的。
尼堪这么说,自然有所倚仗。
依照朱由检那厮的德性,肯定不会听自己的,不过终究是能够提前布置好京城附近的防御,若是这一点都不听自己的,那就是咎由自取了。
当然了,张献忠若是继续盘踞在江南一带那最好,若是不行也能祸乱湖南、贵州、四川一带,将当地的士族完全清除。
至于张献忠能不能抵达四川,在尼堪看来完全问题不大。
自从万丹伟征加入到他的旗下后,根据按察司的情报,他将骑兵的统兵权完全放给了李定国,而李定国操持的骑兵“领头子”战术与李自成的“三堵墙”有异曲同工之妙,加上三千蒙古骑兵的配合,实力已经大涨了一块,如今的左良玉已经阻挡不住他了。
而目前张献忠惧怕的大敌不是左良玉,而是李自成。
想到这里,尼堪心里已经对未来大夏国的发展有了初步的决断。
一条界限已经在他的心里划出来了。
明年,东晓三年,也就是明国崇祯十三年,公元1643年,注定是风云剧烈变换的一年。
不仅是甲申剧变,西北的准葛尔汗国、青藏的和硕特汗国如今对河西走廊、南疆一带也是虎视眈眈,一旦明国有了剧变,彼等肯定肯定不会坐视不理。
如今是七月份,离那个最终的时间点还有两年。
两年,尼堪准备好了吗?
第九卷瀛贺之间到此结束。
接下来的一卷,将是异常重要的一卷,届时,风云变幻,天地一片混沌,也是主人公重要的一卷,拭目以待。
第一章 边荒传说Ⅱ之一:“龙虎风云”
“叮”
马鬃山那边传来了一阵驼铃声。
极目所至,大地一片荒凉,灰黄色的沙子、灰褐色的山体、金黄色的阳光。在盛夏阳光的灼烤下,沙漠、山体似乎都像着了火似的,隐隐地升腾着一阵阵烟雾。
此时的马鬃山,温度极高,周围别说人烟了,连此地常见的蝎子也没瞧见一只。
不过,当那阵驼铃声响起时,光秃秃的山腰还是冒出了一个脑袋。
没多久,又冒出了一大片,在这样的气候下还能埋伏在如此炙热的山体上的,便只有附近赫赫有名的马匪了。
瓜州马匪。
一百多年前,自从明国在附近设置的哈密七卫丢失后,瓜州、沙州敦煌市、赤斤玉门市三地便成了东察合台汗国、明国、吐鲁番的反复争夺、厮杀之地。
最后,各方都宣称对此地有管辖权,不过都没有能力稳稳地占住,一百年来,此地便成了又一处“边荒之地”,大部分牧民、农户不是迁往了哈密便是迁到了肃州酒泉市,最后这里只有少量的蒙古土默特牧民。
固始汗占据青藏一带后,这些土默特牧民便越过祁连山去投靠,于是,这里成了真正的边荒之地。
不过,有绿洲的地方就不乏人烟。
这个时代,沙州、瓜州、赤斤三地的绿洲虽然面积不大,不过依旧可以养活一个大的游牧部落,或者上万的农户。
故此,这里便成了和硕特汗国、叶尓羌汗国、明国探查消息、私下贸易的场所,一个还有一千多人却没有王法的地方。
各国的罪犯、恶棍、凶徒、走投无路者云集,每一处都有不少客栈、妓馆,做的就是三国之间往来商旅、探子的生意。
当然了,像这样的地方,怎么少的了马贼呢。
马贼还不少,三地各有一拨,肯定是三地的老大,客栈、妓馆也大多都是他们开的,马贼开的客栈,不用说也没少做十字坡孙二娘那种生意了。
不过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狮群里的雄狮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接受流浪雄狮的挑战一样,这这三地的马贼也是起起落落,不停地改头换面。
头先将头冒出来的那人抱着一块红色的头巾,浑身也裹在红色的袍子里,加上面庞晒得通红,倒是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成了一体。
那人竟然年轻得很,最多二十出头,没有蓄须,一副典型甘肃一带的西北汉人模样,土色中透出一股浓浓的苍凉味道,那种味道,是自秦朝以来一直没有更改的剽悍、古拙。
这伙马贼正是瓜州的马贼。
瓜州的马贼,为何跑到了这么远的地方?
原来,他们埋伏的地方是一个三岔路口,北上可以抵达哈密,南下可达瓜州,东去可到喀尔喀或居延海。
作为一个刚刚将前任马贼团伙消灭,至今还没有开张的新马贼团伙,肯定不能就在瓜州干起来那见不得人的勾当,北上马鬃山才是正经。
这个少年叫杨庭玉,也是出自甘肃杨家之人。
这里要多说几句了,就像大同麻家一样,甘肃杨家在明朝也是赫赫有名,高中武举、武进士者多达几十人,目前最有名的就是前甘肃镇总兵杨嘉谟以及凉州卫指挥使、西宁分守参将杨道显了。
此杨庭玉也是杨家的人,还是大夏帝国骑兵旅指挥使杨庭栋的远方亲戚。
像他这样的人,若非确实混不下去了,是不会逃出边墙跻身马贼队伍的。
一个月以前,他单枪匹马来到瓜州,拼着手中的长枪和背后的一石力开元弓,一个人就射杀了前瓜州马贼头目和他的亲信手下,这不,其他的马贼一看此人如此剽悍,便推举他做了新的头目。
瓜州、沙州、赤斤三地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人,每一地不过三四百人,自然不可能供养太多的马贼,故此,每一处的马贼也就是二三十骑。
二三十骑,足够支应大小事宜了,特别是在这种没有官府管辖的地方。
杨庭玉站了起来,他的脸上透露出深深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