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222章

1625冰封帝国-第222章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堡加高了三尺,新旧墙体之间安装了大量的火炮,城堡里的营房也在大肆改建,最后成了三处主要的地方:练兵之地、就宿之地、储藏之地,将堡子里那些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城社等占据大量空间的设施全部利用起来了,十日过后,城堡里不仅能住更多的人,还能储藏更多的物资。

    码头也经过了大力修葺,修葺过后,不仅靠着城堡这一面的码头能停靠船只,海湾的两侧也能停靠。

    城堡的东侧,龙河东侧的白玉山上也矗立起一座只比旅顺堡小一些的城堡,城堡通体用砖石筑城,方圆约莫一里,与旅顺堡遥遥相对,两者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只有三里多一点,还在大口径火炮的射程里。

    在海湾的入口,东侧的黄金山、西侧的老虎尾,都修起了两座小堡,若是后世过来的人见了一定会大吃一惊。

    “碉堡!”

    不错,就是碉堡,不过却是四方形的,周长约莫二十丈,每一面大约五丈,也是密布火炮、铳口,每座碉堡可驻扎士兵一百人。

    十日的功夫,若还是以前的石明雄、宋国辅两人,打死他们也修建不起来这些个东西,嗯,给他们一年的时间也修不起来。

    回到十日前,话说石明雄、宋国辅两人正在海湾中间儿乘凉说话时,一艘速度快得惊人的船只突然从海湾入口处闯了进来,途中,不仅撞沉了几艘准备“殊死一搏的”清国小船,还将他们引以为傲的的几艘快艇远远地抛在后面。

    等宋国辅正要起锚走人的当口,那艘船只已经将它拦下了。

    接着,又有一艘快船过来了,将宋国辅的那艘“旗舰”紧紧夹在中间。

    一见那旗帜,那火力,本来就三心二意的石明雄、宋国辅两人干脆投降了。

    来的自然是孙佳绩亲自指挥的第一舰队,四艘信天翁号、加上一百艘装载着大量士兵、工匠和物资的板屋船、龟船。

    当天,石明雄立即将耿仲明的亲信捕杀一空,又利用自己麾下仅有的三十匹战马不停地在岸上巡逻着。

    由于离他最近、南关的守将陈绍宗一直与他不太对付,两人的巡逻范围也有着明晰的界限,倒是让这十日的建设在百余艘大船运过来的砖石、水泥、木材等物的加持下顺利完成了。

    建成后,老虎尾与黄金山的碉堡可以封锁湾口自不待说,老虎尾的碉堡还可以与对面旅顺堡前面的码头互相呼应,而黄金山的碉堡也可以与白玉山的小堡互相呼应,就更不用说旅顺堡与白玉山小堡之间的呼应了。

    也就是说,一旦开战,敌人若是突入到旅顺堡唯一一处有城门的南面,将面临堡上、白玉山上、老虎尾的三面打击。

    如果他们避开正面,从旅顺堡北进攻,也将面临堡上火炮的实弹、散弹、震天雷的轮番打击,何况,不远处就是码头,有着强大火力的瀚海军战舰可方便地用船上的火炮封锁住码头,将船上的物资运送进去。

    白玉山也是如此。

    新建的城堡是以水井为中心修建了,也不虞一旦被团团围住可能存在的缺水之苦。

    至于老虎尾、黄金山两处,紧紧靠着大海,难道还怕食水断绝?

    敌人当然可以用大炮来进行进攻,不过一方面如今旅顺堡的城头已经布置了十二斤的尼布楚青铜炮,其射程、精度大大超过这个世上任何一种火炮,敌人的火炮若是在射程以外轰击那便无济于事,若是在射程以内对射,就会遭到配备了标尺、炮镜,操作流程都标准化、弹药都定量化、一体化的大夏国炮兵的精准打击。

    届时,恐怕你的火炮刚摆好便会遭到城上火炮的迅猛打击。

    何况,城上的火炮居高临下,从弾道学上来说,这有效射程又远了不少。

    裸的碾压,毫不客气的碾压,这便是大夏帝国欺负人的地方!

    这次跟着孙佳绩到来的是三千兵马,其中骑兵只有三百,炮兵倒是有五百,白玉山小堡布置了五百人,老虎尾、黄金山各一百人,正经旅顺堡的守军只有两千,头目正是以前在宁古塔一带镇守的冷云。

    至于石明雄、宋国辅二位,都被打发去济州岛了,那里他们将“虔心”修习半年才能重新加入瀚海军。

    瀚海军都穿着清军的服饰,不过等城池修建完毕之后,除了城头值守的,大多数人都换过来了也是,从海州也不断有清军其它地方的水师南下巡逻,一见到海湾里停泊着这些从未见过的大船,一看就不是大清国的。

    修建完毕之后,孙佳绩在这里留下苏纳镇守,给了他贝加尔湖大船三艘、萨哈连1、2船只各十艘,加上一些石勒喀级、因果达级船只,一共有五十艘大小船只。

    宋国辅的船只也跟着孙佳绩去济州岛了,至于他们能不能平安行驶到济州岛,那就要看运气了。

    一个继大同的右玉千户所、延绥镇的宁塞营之后,一个新的“你中有我”的城堡出现了,这一次不欺负明国了,竟堂而皇之地欺负其“我大清”来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日,从南关那边飞来一骑,身后还跟着几骑,那人扛着耿仲明的“王命令旗”,一看就是一个“旗鼓”。

    那人叫耿仲仁,是耿仲明的堂弟,今年才二十出头,按照清国的规矩,这以前大明的“旗鼓”职位不低,不过耿仲明并没有给他类似连得成、陈绍宗那样梅勒额真的高位,还只是一个“甲喇额真”的职位。

    实际上也就是耿仲明麾下的亲兵头子之一。

    作为新近加入满清的孔、耿等人,还在慢慢适应新的规矩,与大明相比,清国的规矩确实要严厉得多,作为镇守地方的军将,按照以前努尔哈赤定下来的“每日一小巡,每旬一中巡,每月一大巡”那是必须的。

    耿仲明也不例外,不过对于自己管辖的金州城、南关附近,由于都是“自己人”在管辖,这巡逻起来就认真一些,至于准备“借刀杀人”除掉暗中向朝廷告密的石明雄、宋国辅两人,就随意多了。

    一个月了,他这才安排安排耿仲仁带着几骑出来看一下。

    耿仲仁这一巡视便发现了端倪。

    倒不是他立即见到了海湾里的大船,而是觉得有些奇怪。

    那石明雄手底下也就是三十骑,还都是他以前的家丁,平常若是没有特殊的情况,肯定是舍不得拿出来巡逻的,今儿个是怎么啦,怎地一气全出来啦?

    那三十骑的头目叫石三,是石明雄的侄子,以前耿仲仁倒是见过,一见耿仲仁过来了赶紧拍马迎了上去。

    “哟,原来是旗鼓大人”

    作为石明雄的家丁头子,石三自然也有过人之处,不是他武艺高强,也不是他精明强悍,而是很会来事。

    “前面带路”

    作为堂堂怀顺王的堂弟,对于石三这种小角色自然没有看在眼里。

    现在他们这些人所处的地方叫老虎沟,是旅顺堡北边小山以北的另一座小山,这些日子,石三就带着三十骑日夜不停地在这附近巡逻着。

    此地离旅顺堡还有十余里路,想在此处就发现什么自然不可能。

    “嗻”

    石三下马单膝跪下回了一声,然后骑上马就走了,耿仲仁等人紧紧跟在后面。

    半晌,耿仲仁发现不对劲,他催马上前,来到石三附近骂道:“不是去旅顺堡吗,怎地来到这里了?”

    石三咧嘴笑道:“不瞒三爷,今儿个我等出来巡逻时,正好在这后山的老虎沟打了一只狍子,恰好那里还有一个冷水潭,我等在那里面泡着一桶啤酒,还在那里搭了一个凉棚,将袍子洗剥干净了,架了一口大锅,正煮着呢,可巧您过来了”

    所谓三爷,这大爷自然是耿仲明,二爷则是耿仲明已经死了的弟弟耿仲裕,耿仲仁年岁最小,在耿家排行第三,自从来到这金州地界儿后,下面的人私底下都称呼他“三爷”。

    对于狍子肉,耿仲仁自然没看在眼里,不过冷水潭里“冰镇”的啤酒他可是馋上了。

    如今,这大夏国出产的啤酒,一桶已经炒到五两银子还没处买去,耿仲明府里自然有一些存货,不过他耿仲仁虽然号称“三爷”,但他也清楚,在这金州地界儿,他至少排在耿继茂、连得成、陈绍宗后面,恐怕还要靠后一些,否则也不会让他在大热天出来巡逻。

    “走”

    一听此地还有冰镇啤酒喝,耿仲仁也不管什么巡逻了,自己催马就跑到了前头。

    石三见了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不过他内心却想着。

    “总算又遮掩过去了,下一次便是一个月以后了,下一次咋办?嗯,下次再说吧”

    不过石三的运气也到此为止了,就在耿仲仁醉醺醺离开后的第二日,从北边又驶过来一支小型船队,他们在外海就发现了瀚海军的船只,这一看之下不禁大惊失色他们还发现了矗立在老虎尾、黄金山的碉堡。

    他们自然落荒而逃,不过肯定跑不过还留在这里的一艘雨燕号,但他们终究是船多,雨燕号也不可能一一照顾过来。

    最后,不但耿仲明得知了旅顺湾已经“改朝换代”之事,就连复州的刘之源也知晓了!

 第三十七章 任你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上)

    通沟堡。

    博和讬带着的五千满汉援军抵达此地已经有些日子,他们要抵达此地必须穿越大山和河谷,不可能携带大的火炮,更何况,自从叶铎占据此地后,在木制栅栏之间填装了土沙袋,再在里外、缝隙处抹了一层水泥,就博和讬携带的佛郎机,对于此寨来说只能是搔搔痒。

    再加上叶铎将对岸的朝鲜板屋船用两百斤的佛郎机武装起来后,已经独霸这一段鸭绿江江面了,博和讬就算要过河,破坏瀚海军的补给线也不可得。

    通沟堡上还步着多达五十门的两百斤、三百斤的佛郎机炮,再加上一千五百火枪手的攒射,就算博和讬有天大的本事也徒呼奈何。

    叶铎手底下还有一千五百猛虎骑,此时只有五百骑进来了,剩下的一千骑还在对岸朝鲜人的营寨里。

    博和讬是阿巴泰的长子,也是博洛的哥哥,可如今他只是一个贝子,而弟弟博洛已经是一个贝勒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博洛更是做到了顺治朝的“辅政三王之一”还有两人:尼堪与满达海,更不是博和讬可以比拟的。

    但博和讬一点不缺狠辣和勇敢,在他的强令下,最近颇受皇太极青睐的汉军旗正白旗甲喇章京、跟着祖大寿一起降清的蔡士英又从附近招来了大批的、给佟佳江流域的女真部落种地的汉人、朝鲜农户。

    通沟堡还有护城河,想要蚁附攻城,就得填了此壕!

    于是,悲壮的一幕出现了,在蔡士英的逼迫下,这些汉人、朝鲜农户一个个扛着沙袋去填壕沟。

    令博和讬、蔡士英没有想到的是,镇守此堡的叶铎任凭他们填壕沟,途中根本没有做出任何反击。

    于是,就一日的功夫,通沟堡两面的壕沟一面是鸭绿江,还有一面是从北面山上流下来的河流,无须设置壕沟全部填好了。

    第二日,在蔡士英的建议下,他们继续驱赶这些农户去攻打寨墙,这时的寨墙,在经过叶铎强化之后,已经是一道两侧是木栅栏,中间是装着土石的沙袋,用水泥抹得严实,厚达一米半、高达两丈的“土”墙,在土墙的后面还有一道纯粹用土袋子砌成的墙体,佛郎机炮便架设在那里。

    而在寨墙的最上面则布置着大量的火枪手。

    看着蜂拥而来的普通百姓,叶铎也是没有手软,说实话,那道壕沟他本来就要填掉的,只可惜博和讬的援军来得早了一些。

    没有火炮的轰鸣声,也没有震天雷的爆炸声,一千五百火枪手分成三拨,好整以暇地开始了射击训练。

    半日过后,在寨墙下面堆集了大量的尸体后,敌人终于退下了。

    当日,博和讬并没有下令继续进攻,而是将部队撤到了几百丈以外的地方。

    叶铎可是从十岁那年就在帝国的学堂里读书,一直读到十八岁的人,当晚稍一琢磨便明白了。

    如今天气炎热,堡寨外面堆集了大量的尸体,建奴这是想要用“瘟疫”的法子来变相折损堡寨的战斗力啊。

    可惜他们的奸计注定得逞不了,在用长木杆将靠近寨墙的尸体拨到一边后,立即给他们浇上了香油,最后扔下火把,一把火烧了。

    此时叶铎暗自庆幸自己一开始就将水泥用上了,否则就算没有瘟疫这回事,建奴用火攻的法子,这纯粹木制的堡寨肯定抵挡不住。

    第二日,估计是也明白了纯粹用百姓来消耗堡寨里的力量不大可行,博和讬逼着蔡士英率领的三千汉军上了。

    这一日,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

    蔡士英的部队是来自以前锦州投降后祖大寿旗下的步军,战斗力相当可观,加上蔡士英此人极为擅长把握战斗节奏,他一开始将自己手下的一个千人队编成两个梯队,一个梯队约莫六百人,分成三拨猛攻北面寨墙。

    另一拨估计是佯攻的,四百人,也是两个波次,对西面寨墙进行猛攻。

    锦州城的这些明军都是参与过皇太极惨烈的围城战的,知晓如何避免大的损伤,他们或推着盾车,或扛着大盾,逐渐接近寨墙,接近寨墙后立即将梯子架在墙上,然后平常队伍里最勇猛的“勇士”则叼着雁翎刀,一手将盾牌顶在头上,一手握着梯子“蹭蹭蹭”地往上窜。

    按照以前的情形,此时肯定会有“滚木礌石”或者“热油”、“开水”、“金汁”从上面倒下,勇士顶着的那面盾牌便是勉强遮护这些的,不过若是沉重的滚木礌石就不行了。

    但也有异常骁勇、行动又迅捷异常之人几下便跨上城头的,像这样的人既然能轻松上到城头,这武力值不用说也是惊人的,等他渐渐占住一块地方后便会给后续的攻城士兵创造机会,这便是“先登”。

    在满清军队里面,有名的武将几乎都是先登出身,像扬古利、额亦都、扈尔汉、鳌拜、塔瞻、穆克谭、谭泰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其中上上之选,而在东江镇中,这样的人物也层出不穷,像三游击出身的曲承恩、吴茂春、王承鸾都是,但他们都不是最出名的,最出名的自然是毛文龙的诸养子养孙,其中最勇悍的就是孔有德。

    没有预想的滚木礌石以及令人胆战心惊的热油、开水乃至金汁烧热的大粪,继续是噼噼啪啪的火铳的声音。

    下面的蔡士英听了不禁大喜。

    “终究是林中出身不谙守城战术的蛮夷啊,就凭这火铳你能受得住城池?”

    不过他的欢喜劲儿尚未过去,立时便堕入冰窟。

    只见寨墙中间那些露出来的窟窿眼里伸出来若干支整整齐齐“码在一起”的火枪,蔡士英是步军出身,倒是见过这东西。

    “迅雷铳!”

    他猜对了,这便是经过帝国工部改进过的迅雷铳了,十七世纪的机关枪,像这样放在城头的迅雷铳各支铳杆还都是向外张开的,也就是说,当这样的迅雷铳打响后,集成在一起的十八根铳杆射出的铅子并不是集中在一个方向,而是四面八方!

    包括在寨墙下的、正在爬梯子的都不约而同受到了迅雷铳的打击,而此时倒是有油倒了下去,不过并不是热油,而是正常温度的菜油,不过紧接着便是一个火把,一架梯子瞬间便连人带梯便成了一个大号的火把。

    也有特别悍勇、浑身是火的“勇士”在梯子尚未烧断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