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国-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柱子靠近顶端处又横放着一根木头,木头的一侧短一些,用粗大的绳子绑在船上,另一端长一些,已经伸出船身很远了,远远地伸到了江上。
渔网!
瑚图礼很快就明白那长一些伸到江面的柱子上连着的是一张大网,大网的绳子似乎是用乌拉草混合某种东西编成的,渔网上吊着灰扑扑的圆柱形物体,那自然不是石头,多半是索伦人常用的铅坠。
好大一张渔网,需要三个人同时撒下去,瑚图礼一时呆了,最后他在儿子搀扶下快步走向岸边,向那艘大船靠去。
一前一后两张硕大的渔网同时收起来了,渔网是通过船上一个绞盘在三个人同时转动下收起来的。
一见之下,瑚图礼不由目瞪口呆!
这一网的收获起码有几百条!,还都是十几斤重的大鱼,这一网的收获几乎赶得上部落里几百人一次的收获了!
而两张大网的收获便是一千多条!
只见索伦人似乎在船只下层设有专门放置大马哈鱼的舱室,几百条大鱼全部扔到了舱室后,下一网便又开始了。
这样下去,江神好不容易送来的大鱼岂不是会被他们捕捞干净?
“造孽啊!”,瑚图礼气得发抖,手中的拐杖不停地顿着地面。
“阿玛,无妨,听诸民城的县令说,这江中的大马哈鱼是从海上游过来的,它们的出生地是在内河各支流,等在内河长到半个手掌大小时,便在第二年的春季游回大海,每年如此,往复循环,每次有几千万条,别说这一条大船了”
“就算有一百条这样的大船对大马哈鱼也影响不大,何况它他们的网眼如此之大,只捕捞大的,小的都放过了”
瑚图礼一愣,“真是那县令说的?”
他儿子,也就是苏纳的父亲,由于瑚图礼与尼堪的关系,如今已经完全放弃了以往的渔猎生涯,转而变成了诸民煤矿的一个班头,这个班头给他带来的财富可是他以往从事渔猎多少年也赚不到的,如今他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了瀚海国矿场的一名“矿工”。
“确实,不过听那县令说,这话还是从大汗嘴里传出来的,听大汗说,这大马哈鱼不仅在黑水有,凡是从大陆流到大海的河流也多半有,每条河流里都有数不清的大鱼,往往是秋季游回内陆产卵,春节小鱼再游回大海,如此循环往复,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大鱼供我等享受”
乌苏里江的各大支流,以及各条溪流,也挤满了洄游的大马哈鱼,在这些浅水里,无论是黑斤人,还是汉人,只有木棒、柳条筐便可以轻而易举在短时间里收获一大筐。
与黑斤人的小木框相比,自从这几年尝到甜头后,两岸的汉民的柳条筐是越编越大,一筐下去就相当于黑斤人的三框,弄得黑斤人目瞪口呆。
黑斤人捕捞大马哈鱼是有时间限制的,捕捞三日之后必定收框,不过汉民们却没有这些顾忌。
最后,凡是水浅的地方,几乎没有大马哈鱼的踪迹了。
于是,冲突发生了。
王铁蛋已经用几乎与他一般高的大框子捕捞了整整五日了,这五日,他几乎捞了上千条大鱼,这么多鱼,若是没有足够食盐处理的话,最终还是会浪费了,不过这条小溪似乎无穷无尽拼命朝上游钻的大鱼让他有些花了眼睛。
原始的贪婪让他有些欲罢不能了虽然他的院子里已经晒满了这些大鱼。
“混蛋!你们将这条河上的大鱼捕光了,明年不会再有大鱼上来了!”
岸边的一个叫佳珲的黑斤人勃然大怒,指着王铁蛋骂道。
包括王铁蛋在内的这些汉民自然听不懂黑斤人说什么,不过最后仗着人多,根本没有理会他。
不过当佳珲回到部落里告诉了哈拉达,哈拉达弄来了一百多拿着短刀、弓箭的精装汉子时,惨案发生了。
包括王铁蛋在内,三十多名正在捕鱼的汉民被杀!
惨案发生后,这个部落里的黑斤人也有些后怕了,最后干脆举族迁到了靠近这条溪流的完达山上。
等此事的原委放到了伯力省巡抚罗承志案头时,事情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了,那个黑金部落已经越过乌苏里江全部迁到了锡霍特山!
虽然是汉人出身,不过在林中长大的罗承志自然知晓林中人对山川、飞禽走兽、鱼类特殊的感情,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情,而这些感情是刚刚进入林中的汉人不能体会的。
按照惨案涉及村落游徼的说法,此事完全是由黑斤人惹起来的,必须给以严惩才行,否则,如今已经“群情激愤”的汉民那里也无法交待。
罗承志也举棋不定,最终,还是推到了尼堪那里。
又过了一个月,终于传来了尼堪的回复。
“其一,杀死杀伤三十多名汉民,无论是什么理由,均不可饶恕,立即上山搜捕这些人,记住,只搜捕首恶,不要牵扯家属,最好劝说彼等回到原来的驻地”
“其二,由罗承志亲自起草一条法令,明确伯力省、黑龙江省两地利用大马哈鱼季捕捞的上限,凡是由瀚海国官府出面捕捞的,以军民可能的一年消耗为上限,确定数目完成捕捞后不得继续捕捞”
“个人捕捞的,以户为单位进行核计,所捕获鱼量,最多不能超过各部落的每户的两倍,由各村落的游徼和啬夫联手进行查验,违者取消下一年度捕捞的资格,连续两次违反的,驱逐出境”
于是,一场由于大规模汉民的到来,在观念上、行为上均格格不入的两族间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冲突终于在瀚海国新出的法令下勉强消弭于无形,得知此事后,佳珲等人主动下山向官府自首了,等待他们的自然是按照阿斯兰大汗法典将要进行的严惩。
而迁过来的汉人也是有些不明白这么多鱼,也没有主,怎地还不是想捞多少就是多少?
不过,两倍于部落鱼获的量也够他们消耗一个冬季了。
形成习惯后,估计双方的冲突会渐渐减少,不过不仅在捕鱼上,在打猎上、在生活习惯上、在信仰上,还有更多的冲突等着他们,想要双方彻底融到一起还任重而道远。
第八章 富庶的红奇科伊
“喔”
随着公鸡的一声鸣叫,楚库河南岸一个两百人的村庄里最大的一间土坯院子的男主人醒来了。
张大根如今已经是这个村落的村长兼附近三个村落的乡长了,按照瀚海国的规矩,就算是区区乡长,也是有一份俸禄可拿的。
不过张大根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家里五十亩田地依旧好好地侍弄着,他婆姨这几年给他添了一男一女两个娃儿后他更加勤快了。
今年是张大根被建奴俘虏后来到林中的六个年头,自从上次自愿到哈尔滨协助当地人兴建水利后,回到红奇科伊便成了村子里的村长,当然了,村长是没有俸禄的,完全是一个荣誉头衔,不过平素带着围子里的人兴修水利、平整道路,催收赋税,手里头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权力的。
权力这东西,胆子小的不敢沾惹,胆子大的却会欲罢不能。
尝过甜头的张大根有些欲罢不能了,想当初在大明时,这样的角色多半是家里有士子的乡绅才能拥有的,到了这塞外苦寒之地,没想到老实巴交的泥腿子也能做上。
还不止,今年他还当上了是那三个村子组成的一乡之长。
这可不简单,若是在大明,那可得是家里面很有底子的殷实大户才能得到的,何况如今在这瀚海国,乡长与游徼、啬夫一起都进入到了官府的名册,按照老话说,那就是“俺也是吃皇粮的人啦”。
不过张大根虽然志得意满,终究还是舍不得那五十亩肥沃的土地。
如今在红奇科伊县,楚库河长约两百里、宽约十多里的狭长河谷里,河南地势较低一些,不过由于楚库河的长期泛滥,土地也肥沃一些,厚厚的腐质层甚至比黑龙江一带还好,加上灌溉方便,于是那里便成了该县的粮食主产区。
像张大根这样的家庭,五十亩土地有一半种了黑麦,还有一半种了大麦、小麦、土豆,黑麦的麦秆连挑嘴的驯鹿在冬日里都能吃,遑论猪牛羊等牲畜了。
于是,张大根家里还喂了一头猪,六只羊,一头骡子,十几只鸡,除了骡子、羊,这些可都是从大明弄过来的,本来户部也给农户弄来了一些俄罗斯火鸡鸡苗,不过张大根觉得火鸡太丑了,还是大明的鸡看着顺心一些,特别是能打鸣的大公鸡,如今张大根已经离不开它了。
秋天的楚库河流域已经很冷了,张大根悄悄起了床,眼看天色尚早,他便穿上自己的皮袍子信步来到楚库河边上。
在张大根他们刚过来的那段日子,他们最怕的有两件事。
一是春季楚库河的肆意泛滥,不过在六年过去之后,通过不断加固河堤,修建水渠,已经将该河基本控制住了,饶是如此,在有一年的特大洪水里村子里还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第二便是寒冷了。
楚库河发源于南面的肯特山,地势较高,冬季长达半年,最冷的时候哈出来的气瞬间就会结冰,一开始多半来自大明京畿一带的农户着实不太适应,当年冻死的、冻掉鼻子、耳朵、胳膊腿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大多数人在厚厚的鹿皮大衣、煤球炉子的护持下还是熬过来了,此后,几乎所有的人家家里都砌了土炕,充足的的粮食、年猪、羊,楚库河的鱼,肯特山的山珍野味,让他们安安稳稳度过一个冬季完全没有问题。
说到肯特山,这里要说的是,此时的肯特山几乎是一个宝库,木材、药材、山珍应有尽有,不过狼群、黑熊、西伯利亚豹子也是不乏踪影,但到现在为止,楚库河的汉民与这些猛兽大多相安无事。
肯特山出产一种身形硕大的盘羊,成年盘羊大多在一百多斤以上,楚库河流域的汉民若是胆子大的,运气好的话在大雪来临之前打上一只,用食盐腌了,整个冬日就不缺肉吃了。
张大根自己不会打猎,不过仗着乡长的身份,在乡里游徼、一个退伍汉民的帮助下上山打到了一只,一头两百斤的盘羊、一头一百多斤的肉猪、几十斤白鱼,几十斤晒干的蘑菇、木耳,二十斤烧酒整个冬日,张大根的日子会过的异常舒服。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张大根坐在河边的堤岸上,此时的楚库河离封冻至少还有一个多月,早晨的河面蒙着一层雾气,张大根掏出一个时下在瀚海国很流行的铜烟袋,装好烟丝后,取出火镰火石火绒点燃了,在雾气朦胧的楚库河南岸吧嗒吧嗒抽起来。
说到这烟丝,就要说说这楚库河北岸了。
北岸原本是克烈部的牧场,克烈部迁到因果达河流域后这牧场便空了下来,由于北岸地势较高,牧草、灌木丰盛,千百年来都是作为牧场存在的。
不过在克烈部迁走后此处并没有让别的部落进来,等到大量的朝鲜汉民进入瀚海国后,尼堪向此地迁来了两千户。
此时,由于济州岛贸易的大兴,尼堪已经从西班牙人那里弄来了一些玉米种子,迁到楚库河北岸的这两千户便是瀚海国首批种植玉米的农户。
当然了,偌大的土地,也不可能全部种植玉米,烟叶、土豆、黑麦也种了一些,剩下的土地继续用来放牧,与南岸的农户相比,北岸的农户在官府的资助下,每户养的牛羊马匹数量可比南岸的农户多得多。
而由于烟叶、玉米的存在,北岸农户的条件实际上还比南岸的好一些。
不过南岸的农户也不羡慕,南岸的土地比北岸肥沃得多,能种植口感上佳的小麦、大麦,而北岸只能种植对土地要求最低的黑麦,北岸的农户想要吃上白面馍馍,只能用手里的烟叶、玉米同南岸的人交换。
淡淡的雾气里,随着张大根嘴巴吧嗒吧嗒着,不断闪现出微弱的火花。
“还是小麦管用”
看着对岸也已经渐渐苏醒过来的庄子,张大根嘴里不禁没头没脑地冒出来这么一句,不过他随即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下。
“张大根啊张大根,你如今大小也是官府的一个小吏,怎地心胸还像以往寻常农夫一样,恁地逼仄?都是受苦受难的汉家兄弟,在这边荒北境立足多不容易啊,若是没有大汗撑着,我们这些汉人随时都有被骑马的部落吞掉”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了,想着还怀着第三胎的婆姨,他赶紧在河边的石头上磕了磕铜烟袋,小心拾掇好了用一个布袋子包起来,兴许是坐久了,站起来时不禁打了一个趔趄,差点儿一头栽到楚库河里。
心有余悸地拍拍屁股向自家的院落走去。
回到家里后,婆姨尚未起身,张大根赶紧到厨房里忙乎起来。
不多时,一碗野菜鸡蛋汤、一张刷着自制大酱的大饼便端上了自家婆姨、两个娃娃面前。
张大根自己三下五除二消灭了手里的大饼和菜汤,略略和婆姨说了几句话便又出去了。
今天一早,工部的人会同县里的小吏到他这个村子里来,同时给他们带来的还有一些水泥,从今日起,张大根所在村落的这一段河岸也要用那神物“水泥”进行加固了,这次加固后估计至少能管十多年。
如此大事,张大根岂能不上心?
他已经约好了游徼、啬夫,安排了一百青壮,准备全程听从工部来人的调遣,争取在大雪来临之前将他们这一段堤坝修好。
等张大根走出家门时,整个堡子已经沸腾起来了,他一路走着一路同其他人打招呼,时至今日,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洋溢着健康、幸福的色彩,与六年前那灰扑扑的、暗淡的、憔悴的脸色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红奇科伊县城。
县城方圆约莫六里,矗立在楚库河地势较高的北岸。
由于楚库河河谷已经有了五千户汉民,若是在大明的话,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县域了,故此,在城中也设置了学堂一座,由于首批过来的京畿汉民大半没有子女,学堂主要招收的新近过来的那两千户辽东汉民的适龄子女。
楚库河优异的土地条件,又是瀚海国疆域西部少有以汉人为主的大县,尼堪对此地非常重视,按照此地“深处内地”的现状,县城是不会设置常备军的,而是由当地的农户轮流值守才是。
不过自从乌兰乌德省的巡抚罗锦过来视察过后,便决定在入学的那五百学生中将年满十五岁的一百个男娃武装了起来。
这一百人人手一杆带着刺刀的火铳,平日里除了上学,还轮流在城墙上、街面上巡逻,为了带好这一百人,罗锦还让自己的幼子,年仅十六岁的罗继志也迁到此处读书,同时又担任那一百人的头领。
除了这一百娃娃兵所在的学校,孙家的商铺,仅次于乌兰乌德省城的常备仓,县衙,便是县城几处重要的所在了。
与读书相比,罗继志更在意目前这个“准常备军”的身份。
这日,他带着没有上课的三十人在大街上巡逻,按照惯例,城墙上有轮流戍守的农夫、常备仓、街面都是他们的巡逻范围,隔三差五还要将一半的队伍拉出去巡视整个红奇科伊县。
今日便是他们出去巡视的日子。
这三十人都是会骑马的,在罗继志的带领下骑着战马奔出西门后便向张大根所在的村子赶去。
此时,沿着楚库河北岸修建的向东通往因果达河河谷直到赤塔,向西沿着楚库河一直到色棱格河流域直到恰克图、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