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很多欧洲人都有有些种族歧视。
但是中国现在毕竟还是一个东方的大国,欧洲的很多奢侈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所以王韬还是得到了基本的尊重。
他本身就长得非常有气质,而且精通多门外语,在欧洲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用当地的语言跟对方交流,这更是让他成为了很多欧洲贵族的座上宾。
他们从王韬这里了解中国的文化。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来到西方并且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将中过的文化讲述出来。
王韬本身就是秀才出身,对诸子百家的一些古籍都有了解。最关键的是他能够把自己的这种理解用外语表达出来。
这让王韬在欧洲获得了一个中国文化学者的名头。
他开始在一些欧洲的大学发表演讲,讲述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科技发展。
让很多欧洲人重新认识了中国,无形中渐渐地改观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
很多欧洲人到现在才发现原来中国有着像古希腊、古罗马一般灿烂的文化。
不仅仅发表演讲,王韬还在各种报纸上发表文章,甚至还出了一本书——《中国的诸子百家》,介绍了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
渐渐地,王韬发现自己现在更像一个文化使者。
卡尔回到欧洲之后所做的事情就是帮王韬跑腿。
王韬通过自己的欧洲的大学演讲的机会也认识了很多欧洲的学者。
他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招募人才。通过跟这些大学学者的接触,王韬也确实招募了很多人。
他在欧洲成了一个中国游学基金。这个基金会帮助那些想去中国看看的学者解决路费的问题。
现在很多欧洲的学校其实还是很穷的,学者也是这样,他们往往会为了得到研究经费而讨好那些贵族。
很多人在王韬银棒攻势下,带着行礼,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船只。卡尔所负责的就是把这些人安全地送上船。
这些前往中国的欧洲学者都持有王韬开给他们的凭证,到了上海之后自然会有人负责接洽他们。
王韬向他们描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大学,这个大学里面有专业的实验室,还有用不完的实验经费,王韬向他们保证他们一定会爱上那里。
当然大部分人并不是完全相信这些,他们只是冲着那高额的工资去的。许多人打定主意,如果在中国呆的不舒服,等赚够了钱,他们还会回到欧洲。
当然王韬在欧洲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在法国提出要去考察造船厂的请求就没有被同意。
不过这件事情影响不大,因为董书恒后面跟布尔布隆敲定了铁甲舰的订购计划。
这样王韬成了船厂的客户,顺利地进入了船厂。他负责安排中方人员在船厂跟着法国人一起建造这两艘战舰,这是合同上约定好的事项。
在普鲁士,王韬和克虏伯的谈判也被普鲁士政府叫停,普鲁士对自己的火炮技术保护的很严密,并不同意克虏伯与中国合作建厂。
直到新年之后,阿达尔伯特亲王回到了欧洲,这件事情才解决。
阿达尔伯特说服了普鲁士政府加强与淮海军的合作。在淮海军提供的蒸汽轮机技术的交换下,普鲁士需要向淮海军转让他的火炮技术。
最后中方、普鲁士政府以及克虏伯三方谈判,决定由老克虏伯的小儿子带着一些技术人员,以及克虏伯在炼钢、火炮只要方面的技术资料去中国。
他们在中国将建立一个新的克虏伯工厂,小克虏伯将占有30%的股份并担任经理。中方拥有这家公司的控制权。
实际上老克虏伯也是在帮自己的家族铺路。对于这些大家族来说,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明智的。
徐寿这次可是带了整整两船的人到欧洲,而且还是用自己得船。
这让王韬都不得不感叹淮海军发展得太快了。
这第二批来欧洲的人中还有很多的淮海书院老师,他们将会到欧洲做访问学者。另外还有一批留学生,以及留学军官生。
这些人的到来,让王韬终于不再感觉到孤单。
最令王韬欣喜的是他现在在欧洲终于有了一个够分量的支持者。
阿达尔伯特亲王忠实地履行了和董书恒的约定。通过自己在欧洲皇室的关系,为王韬安排这些学者和学生提供了方便。
以王韬在欧洲的名声,加上现在有阿达尔伯特亲王的支持。这次王韬很容易完成了第二批人员的安排。
徐寿是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但是不爱讲话。他跟王韬凑不到一起去。
自从上船以来徐寿一直在恶补外语。他的学习能力非常的强。几个月时间就掌握了德语以及法语。
阿达尔伯特亲王在忙着准备造船厂的事情,这次他在东方跟淮海军达成的协议,让他在普鲁士的话语权增重了不少。
船厂、资金和工人的事情很快就搞定。徐寿利用这段时间根据董书恒的提示拜访了西门子的电力实验室。
有了阿达尔伯特亲王的引荐,徐寿在西门子那里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徐寿很快就被西门子他们的发电机实验吸引住了。以前他也做过一些电力实验,但是都很小。
参观了西门子公司的实验过程之后,让他获益匪浅。从这里他发现了电力走向实用的新方向。
西门子对徐寿这个人也感到颇为惊讶。他没想到一个清国人凭借自学就能把电学掌握得这么深入,甚至还有很多自己得思考。
在西门子公司交流的这些天,徐寿参与了西门子公司的多项实验。徐寿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也让西门子先生惊讶。他甚至想把这个中国人,留在自己的实验室。
他觉得徐寿一定会成为自己公司实验室的重要骨干。
不过很快阿达尔伯特亲王就把徐寿叫回了船厂,亲王殿下已经急不可待地要开始自己的铁甲舰建造计划了。
为此阿达尔伯特亲王集合了普鲁士最好的技术工匠。新的铁甲舰其实就是中国江河级护卫舰的放大版。
董书恒由于钢铁冶炼,铆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没办法造出那么大的军舰,只能先制造一千多吨的护卫舰。
普鲁士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早早就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着雄厚的重工业基础。缺少的只是一点理念上的创新而已。
就像后世的华夏制造业一样,有了基础之后,只要拿到图纸,有了材料,就没有制造不出来的东西。
第一五四章 麦莲的使命
这次到达欧洲的两艘船,回程的时候,除了装了一些机器设备之外,大部分的空间都用来装人。
在阿达尔伯特亲王的帮助下,这次王韬一下子招聘到了几百人。
他们中有不受重视的学者,有被实验拖的穷困潦倒的科学家,有因生产过剩被工厂裁汰的技术工人。
不管是什么职业出身,他们都抱着在东方致富的梦想,踏上了漫漫航程。
五十几岁的舍恩拜本不应该出现在这条船上,他已经超出了出去闯荡的年纪。
他是一个化学教授,但是因为他自己发明的一样东西,让他几乎要破产。
为了让自己的实验继续下去,他不得不答应那个来自东方的学者兼外交官王韬的邀请去遥远的东方,前者答应让他担任一个化工学院的院长。
并且许诺给他每年不少于5000马克的报酬。同时愿意全额资助他的硝化纤维实验。
舍恩拜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找到一种消化纤维的稳定剂。给狂躁的硝化纤维套上一个笼头、一个枷锁,让它变得温顺、可控。
可是每次回馈他的结果都是剧烈的爆炸,大学里面将他赶出了实验室。他自己租用的实验室,也在一次次爆炸中被破坏,他不得不断地支付赔偿金。
巨额的赔偿金渐渐掏空了他多年的积蓄。他想寻求炸药厂或者政府的资助。
可是,大家都认为硝化纤维是一种不可控的爆炸物,根本就无法正常利用,所以没有人愿意资助他。
很多人都在说他被接连不断的失败科学实验逼成了偏执狂。大家就像看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看他。
在他绝望的时候,一个名叫王韬的东方人找到了他。他听过王韬的演讲。他讲的是东方的炼丹术,并且阐述了火药是由这些一千多年前的炼丹师发明的,并最终传到了欧洲。
东方的炼丹师和西方的炼金术师一样都是最早的化学家。
舍恩拜觉得也许他应该去一下这个火药的发明地,神秘的东方大国。他有一种预感,在那里他能够遇到好运气,一举找到硝化纤维的稳定剂。
“呃……也许我也真的是疯了。”看着越来越远的港口,舍恩拜在心中想到。
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股这样的执拗劲儿。只要能够达到研究的目标他们会强势、也会妥协。
……
前面已经说过,本应该已经到达上海的麦莲却迟迟没有出现。那么他去哪里了呢?
麦莲这次到中国做公使是带着重要的使命的。对于这个东方的古国麦莲并不放在眼中。他觉得中国迟早也会像印度一样成为西方强国的殖民地。
只不过这次美国赶上了好机会,伟大的天选之国美利坚也将从这个老大帝国身上撕下一大块肉,从而成就美利坚的腾飞。
这次麦莲到东方有两件任务:
一件是同日本签订去年约定好的《亲善条约》。
另外一件就是努力促使英法逼迫清国换约,以清廷的一贯反应,很有可能会搪塞、拖延,最终这件事情会促使英法出兵侵略中国。
而美国将以一个帮凶的身份出现,等英法同清国签订新的条约的时候麦莲就可以趁机跟着英法分到一杯羹。
美国人的生意算盘打得非常精。这一波操作要是成功了,那就是空手套白狼,对美国来说是纯受益的一件事情。
所以麦莲没有直接到上海,而是到了香港,在那里他将会和佩里的东印度舰队。
麦莲这次来中国带了三艘战舰,加上佩里的四艘,麦莲相信有这七艘战舰,逼迫日本签约只是小事一桩。
这三艘军舰分别是:
Powhatan(波瓦坦号),蒸汽动力木壳巡洋舰,旗舰,2415吨。
Macedonian(马其顿人号)风帆动力木壳护卫舰,1726吨。
Vandalia (温达里亚号),风帆动力木壳护卫舰,770吨。
只要英法不加干预,这支舰队可以在远东这块地儿横着走了。
汇合了佩里的舰队之后,麦莲在香港做了一个短暂的修整,立即北上。
麦莲并不知道,他们在香港的一举一动都在淮海军情报部密探的眼皮子底下。
这些密探本就是董书恒派到香港监视佩里舰队的。一个冬天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们甚至都已经买通了船上的一名爱尔兰裔水兵。
这些美国水兵在香港的这几个月可不会安分地呆在船上。他们每天都在各种馆子里花天酒地打发时间。
不过,有一部分水兵并没有那么多钱去消费,所以就给了情报人员买通的机会。
被买通的水兵只要提供一些舰队的消息,就能得到一大笔钱,这些钱足够让他们去找一个白人女子好好地发泄一番,还可以到赌场去碰碰运气。
麦莲的到来,以及他们下一步的打算很快传到了董书恒的手中。回到扬州的董书恒刚好接到了香港发回来的消息。这才知道原来麦莲是去了香港。
现在摆在董书恒面前的问题是,他在五月份之后很可能就要同俄国人大干一场。
但是美国人北上日本,也很有可能要爆发战争。到时候淮海军不可能不出手。
所以淮海军有可能就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尴尬局面。虽然有一方是现在的二流国家。但是势必会对淮海军带来一定的麻烦。
想不出好办法,只能集思广益了。于是董书恒将军、政的一帮大佬召集起来开会,专门就讨论如何破这个局。
“总统的意思是最好是在三个月之内解决日本的问题,然后就能够全力对付俄国人了。所以我们不能等着美国人到日本之后碰了壁,回过头来再来算计我们。”总参谋长严仕坤分析道。
“嗯,就是严总参谋上所说的这个问题。”
“要我说我们干脆就跟这个美国宣战,我想他们隔着那么老远,在东方估计也没有多少兵力。”回到扬州述职的教导师师长刘青南说道。
淮海军的攻势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彭玉麟、刘青南以及王从志、杨炳春都回到了扬州述职。淮海军下一步的动作还要讨论之后在行决定。
针对太平军,董书恒一直在心中犹豫到底是以实力碾压过去,还是等待历史上出现的那个契机。
他之前在天京周围做的那些事情就是为了促使这个契机提前出现。但是具体的时间不是他能够测算到的。
所以之前部队和太平军对上之后,董书恒就叫停了淮海军进攻的步伐。
而太平军的反应也应证了董书恒的想法。
为了进一步的证实以及的想法,董书恒甚至安排第二师攻下饶州和景德镇,一方面能将瓷器的生产掌握在手中,另一方面也是对太平军的进一步试探。
在这种情况下前线的太平军将领都能够忍住不向淮海军发动反击。说明他们一定是在谋划着什么重大的事情,没有时间和精力跟淮海军来上一场大战。
……
“刘师长,我们如果要是主动对美国宣战的话,影响太大,英法等国可能会以为我们在向西方世界挑衅,很有可能会转向支持美国。但是美国进攻,我们被动防守就不一样了。”曾宪风反对道。
在淮海军政府总理的位置上磨砺了那么久,老曾现在看待问题也能够使用国际眼光了。
“老曾说的是,所以我们只能再寻找别的突破点。”
“总统,属下觉得我们也许有一个突破点。”一直没说话的刘大海突然开口说道。
说着他起身走到了会议室里的世界地图之前指着地图上日本和台湾之间的一个小群岛说道。
“大家看,这里是琉球王国,他一直是我国的藩属国,到现在还是年年朝贡。”
“现在琉球的国王是尚泰王,今年只有十二岁,国内的大权基本本上都是掌握在蔡、林、金等大家族手中。这些琉球的大家族基本上是在明朝的时候迁移过去的。当然也有一些海盗的后代。”
“琉球的主要收入是朝贡贸易,他们没有什么特产,以前都是通过朝贡获取商品再在那霸转卖。不过这条财路后来一直被日本的萨摩藩侵占。”
“现在的琉球本岛上,琉球王国能够控制的也就是首里城,港口那霸基本上处在萨摩藩的控制之中。”
刘大海对琉球王国非常的了解,东海的海盗基本上都是以琉球作为一个海上的临时歇脚地。
那霸港就像一个自由港,鱼龙混杂。商船、海盗船都能够停靠,根本就没有人管。萨摩家也只是牢牢掌控着港口的商业区。对于进港的船只他们是不管的。
“刘司令,你说了这么多关于琉球的信息,可是具体我们该如何以琉球作为切入点呢!”董书恒以前的确忽视了琉球的价值。
随着航海的发展琉球转口贸易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琉球通过朝贡获得的那么一点商品配额,连一艘大船都装不满。
况且大清的国门已经被打开,西方国家都是直接从大清进口商品,比如说从上海、广州。
现在的那霸主要是作为一个供船只中转休整的港口。看下地图上的位置,他正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
“总统,属下想起来了,这一代的尚泰王还没有被朝廷册封。几年前琉球就来过使者,寻求册封,可是朝廷被太平军搞的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