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奴才该死,差没有办好,那个董书恒没死。”
“什么?没死!你是怎么保证的?”这个消息对咸丰来说比太平军打到京城还要坏。
“皇上,都是奴才办事不利,不知为何,那个董书恒只是受了伤,这几天一直没有出现,底下办差的小的们就以为他死了。当时马车确实被炸的粉碎,为此我们还死了一个密探。”赫敏没有求饶,他知道自己这位主子的性子。
自己主动认罪还有一线生机,要是求饶的话,估计会必死无疑。
“那吉尔杭阿呢?他又怎么样?怎么没消息。”
“我们的人也联系不上他了,当初跟在他身边的人也都失联了。”赫敏禀报道。
咸丰向后退了几步,跌坐在榻上。
完了,一切都完了,江苏的谋划是一切的前提。现在那边失败了,所以一切都结束了。
董书恒没死,他会怎么做呢?要是他跟太平军联合起来造反,自己顶得住吗?
西边的湘军楚军被太平军挡住,暂时指望不上。整个北方已经无兵可用了,如果淮海军北上,那么怎么办?
咸丰现在已经到了要考虑大清江山存续的地步了。
“让军机大臣们等一等,我一会儿再过去。”咸丰对着留在外间的太监说道。
“赫敏,淮海军现在有什么动静?”咸丰问道。
“淮海军现在好像在向安徽和江西进军,对外说是要剿匪。”赫敏说道,淮海军的这些动作都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很容易就能够探查到。
“没有进入河南、山东北上?”咸丰追问道。
“没有,淮海军的主力现在都在徐州和天京周边,如果有大的变动我们还是能够探查到的。”赫敏说道。
当然,赫敏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忽略了淮海军是有水师的,当然以他们的眼界还考虑不到海上的情况。
第一三四章 咸丰认怂
赫敏的回答让咸丰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不管如何董书恒还没有扯旗造反,那么一切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董书恒毕竟远在江苏,太平军才是自己的首要大敌。
咸丰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会在没有灭掉太平军之前就先对淮海军动手。但是他是皇帝,皇帝是不能认错的。
“陛下,吉尔杭阿大人在扬州见到了琦善大人,他报告说琦善大人因病已经不能视事,江北大营的兵丁现在都在浦口的新营。后来吉尔杭阿大人去了浦口,就杳无音信。浦口现在的守将是董书恒手下大将刘青南。”
这个消息让咸丰沉默了下来,这样看来的话,自己这么长时间都被淮海军给骗了。江苏一片实际上都是淮海军说的算。琦善那个样子,估计早就被架空了。咸丰在心中对淮海军实力又重新评估了一下。
“赫敏,你自己下去领五十大板子。这次你太让朕失望了。”在咸丰看来,都是赫敏办事不牢,才导致自己的计划失败。
但是赫敏毕竟是自己身边的人,又对自己绝对的忠诚,他现在杀了赫敏,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帮自己办差,所以就先留赫敏一条小命吧。
换好衣服,整理了一下心情,咸丰来到了养心殿。
几位军机大臣都已经等候在这里。他们知道皇帝留下他们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决定。
“六弟,你这次的担子很重,但是现在正值国难当头,我爱新觉罗家的人要有担当。这次京城的动员涉及到很多世袭的王公,只有你出马才能够镇得住。”咸丰一开始就对恭亲王安抚道。
“为皇上分忧,是臣下的职责。”恭亲王拱手说道。
“众位,此次京城、直隶的粮食危机是因为淮海商行而起,朕受到小人挑唆,才让内务府去查办这件事,没想到内务府的奴才们起了贪念,办了错案。我已经让人把内务府的总管给拿办了。”
“这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坐的谁能去一趟江苏,跟淮海军把这个事情说通了。不管怎样要先暂时解除京城的粮食危机。”
底下的几个军机大臣都是低头不语,大家都不想去做这个和事佬。这差事就是去找人打脸的,在坐的谁都抹不开这个面子。
“杜爱卿,我看还是劳你跑这一趟吧!”咸丰皇帝直接点了杜翰的名字。杜翰是新晋的军机大臣,又是一名汉臣,所以派他去再合适不过了。
“陛下,邵灿大人不是还在江苏嘛,他离得近,不如让邵大人过去,这样也能更快一些。”杜翰也不想去啊,于是他想到了邵灿。
邵灿到了江苏后整天泡在河工上,现在都要被遗忘了。如果不是他不时会向朝廷报告一下江苏河工的情况,咸丰都要忘记这个人还在江苏。
“也好,那就派快马将旨意送给邵灿,让他去见一下董书恒,慰问一下,那个董书恒不是受伤了嘛?”
行刺这种事情,没办法和在坐的大臣们说,尤其是一个皇帝派人去行刺一个臣子,这种事情说出去太掉价了。但是其他人不知道,作为当事人的董书恒应该会知道的。
因此咸丰现在想要跟淮海军和好,仅仅派个人慰问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拿出实打实的利益来交给董书恒才行。
所以,咸丰想了想继续说道:“之前魏源不是辞去了江苏巡抚的差事嘛,朕派吉尔杭阿去接任,路上出了些意外,可能是遇到了发匪。现在江苏巡抚空缺,诸位以为如何?”
“请陛下圣裁!”众人说道,这个时候可不敢乱建议啊。
“陛下,江苏目前是抗击发匪的要地,不能一日缺人主持大局,还请陛下尽快委派人手。”瑞麟起身建议道。
实际上大家大概猜出了皇帝陛下要选谁了,毕竟刚才铺垫了那么多。但是朝堂就是这样,有时候心里面知道了,表面上还得继续演下去。
为什么说政治是虚伪的,政治家都是演员?不会演的人在起跑线上就都被淘汰了。
“嗯,江苏现在是缴匪重地,巡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知兵事。我意让淮海军的统领董书恒接任江苏巡抚,大家意下如何?”咸丰眼睛扫视了一圈后询问道。
“陛下,这个董书恒以前只是一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而且他还是商贾出身,这样恐怕于礼不合。”彭蕴章是翰林出身,在思想上比较保守,虽然不想得罪咸丰,但是他还是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
“哎……爱卿,现在是多事之秋,朝廷正是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你说的这个问题好办,朕就赐予他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好了。”咸丰摆了摆手说道。
“皇上圣明!”彭蕴章拱手退下。
“另外琦善身患重病,不能理事,朕意准其回京修养,两江总督的位子暂时由董书恒署理。”咸丰继续说道,这次没有人在出来提异议了。
两江地区以前是个财赋重地,要是定个总督,非得吵翻天不可,现在那里可是一个火药桶,谁都不愿意去碰触。
“那就拟旨吧,同意魏源辞去江苏巡抚。御赐董书恒国子监监生身份,令其为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命令淮海军加紧向发匪进攻,同时火速从运河运粮北上。淮海公司在京中的一切商铺立即发还。”
“皇上圣明。”众人说道,这个铃铛本来就是咸丰系的,现在由他来解正好。
恭亲王也在心中暗笑,这次咸丰是把自己皇帝威严都给丢了。人家淮海军还没怎么发难,他就先认怂了。
咸丰帝这个旨意有两层意思。一是给董书恒点好处,相当于补偿,算是把这个节给解了,二是淮海军要付出的代价,相当于他给董书恒这个官职索取的报酬。
两江现在除了淮海军手中控制的地盘,其他的地盘基本上在太平军手中,咸丰这一招的目的是想让他们两家两虎相争。
这样自己这边就能争取几年时间,只要有时间,朝廷就可以在北边集结训练几十万大军,到时候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清除一切不臣势力。
咸丰相信这个条件,淮海军一定会接受的。董书恒以前品级再高也只是武将。现在让他直接做了文官,还是地方大员,他总要满意了吧。
其实咸丰又想错了,董书恒还真不在意这些,他只相信自己手中掌握的兵马和枪炮。
董书恒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清楚随着世道越来越乱,满清的封的官会越来越不值钱。
随着江苏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董书恒准备秘密动身去北边看看。他现在还不想总窝在总统府中。
之前派出的三路大军有序推进,并没有受到多少抵抗。淮海军现在还扛着两江总督府的牌子,安徽、江西又都属于两江总督的辖地。
淮海军只是为了剿匪才接收地方权力。这跟太平军造反是不一样的。一些地方官交出手中的权力并没有什么负担。
如果要是对太平军这样的话,那就是通匪,是要诛九族的。
正当咸丰和众人商议如何安抚淮海军的时候。
太平军的主力杀到了通州城外,林凤祥首先洗劫了通州城外的运河码头,那里还有大量的仓库。
林凤祥让人迅速占领了仓库区,清点里面的物资。虽然上次被行动局的人一把火把粮食全部都烧了。
但是仓库区还是有一些余粮的,还有大量的其他物资,太平军是穷怕了,对于物资他们是来者不拒。
通州城外也有很多的流民,林凤祥派了一些从北方招募的圣兵去招募流民。
一下子就聚集到了两万多人。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救济,谁给他们吃的就跟谁走。他们大都瘦骨嶙峋,虽然没有什么战力,但是让太平军的声势壮大了不少。
林凤祥将从码头上搜刮来的粮食,分给了流民们一部分,很快就收拢了人心,另外太平军本身就有一套蛊惑人心的手段。
这些流民男女不分全部被编入了太平军中。就跟当前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天京一样。
林凤祥现在要将当初的路重走一遍,他这次打定主意不会在北京城下呆的太久。北京城是一座大城,他的手中没有多少火炮,要想短时间内攻下北京城并不容易。
他准备打一下北京就转移,即使没能打下北京城,至少可以鼓舞太平军的士气。也能让天下人看到满清的气数已尽,这样更多的人就会加入到反清的行列。
通州城内现在也是人心惶惶,通州并不大,他只是因为商业儿而兴起的一座小城市,作为进京商品的中转站,这里聚集了非常多的商户。
太平军还没有到,很多城内的大商户就早已经跑路了。
现在的通州城内根本就没有多少兵丁。太平军收编了城外的流民之后一下子膨胀到了五万多人。
通州城外旌旗蔽日、烟尘滚滚,头戴红巾的太平军们如同洪流一般向城墙涌来。
以前太平军攻城喜欢挖地道、炸城墙。现在林凤祥为了赶时间,已经连续第二次使用蚁附攻城的方法。
流民自然是冲在最前面,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吸引守军的火力,消耗守军的箭矢、火药和体力。
林凤祥不是一个圣人也不是君子,他的骨子里还只是一个农民军的将领,为达到目的,他也可以漠视这些无辜的生命逝去。
在通州城下堆叠起厚厚的一层厚厚的尸体之后,太平军终于攻入了通州城。
第一三五章 大沽口
林凤祥进入通州城之后,把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官员全部当众斩首,一下子震慑住了全城的百姓以及投降的兵丁。
然后他趁此机会,将城内百姓编入流民队伍。
林凤祥给所有的流民平均分配口粮。虽然所有的人都吃的不好,但是很多流民现在跟着太平军至少有的吃,比以前要更有保障了。
太平军管理流民自有一套制度,虽然严苛,但是公平,没有人有特权,当然太平军的正规军跟他们待遇不同。这样,这些被编入流民队伍的百姓渐渐安定下来。
林凤祥将所有的粮食物资设立圣库统一管理。将能够发下去的衣服都发下去,让这些人穿在身上。
现在正值冬季,身上的衣物多一些,还能够减少人体热量的流失,也变相地节省了些粮食。
通州城被攻破之后,北京城才是真的乱了起来。有些权贵已经收拾细软,开始往西山跑路。
不过还好,曾格林沁的大军及时地从保定赶了过来,让咸丰的心中多了一丝丝的安全感。不然连他自己都要去承德北狩去了。
这次胜宝由于防守太平军失利,最后肯定要被处罚。僧格林沁却收复保定有功。可想而知,僧格林沁将会成为军中第一人。后来居上,盖过胜宝一头。
对僧格林沁,咸丰帝也是寄予厚望,今后有了修养的时间,也许可以让僧格林沁帮大清再训练一支八旗铁骑出来。
林凤祥在通州城留了五千守军,这里将作为他们的退路。
同时,这里也是他和李开芳约定好的汇合地点。带着手头上拼凑出来的四万多大军,林凤祥向着京城进发,去完成他心中的一个执念。
没走多久,就在八里桥碰到了僧格林沁率领的一万五千多清军。虽然己方的兵力多了很多,但是林凤祥并没有掉以轻心。
自己这四万人中有一半都是凑数的流民,这些人到了战场上如果用不好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僧格林沁也非常的小心,自己现在是京城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胜了自己就是大功臣,败了自己就啥也不是。
他将步兵部署在中间,骑兵放在两翼,摆了一个很稳妥的阵型。
“丞相,我看这仗不好打啊,要是冲上去的话,对方的中军只要抵抗我们一会儿,骑兵就能够包抄到后面。我们的骑兵还是太少了。”吉文元皱着眉头说道。
僧格林沁本身就是蒙古八旗出身,他的马队是清军中少有的骑术精湛。
“怎么?又不是没跟清军的马队打过,这里地势开阔,是对马队有利,不过我们人多,哪怕是消耗掉一部分人命也没关系。”
“我看咱们就用圆阵,让每个师帅组织本师组成大圆阵,长枪和刀牌兵在外,挡住清军骑兵的弓箭。保护好后面的火枪兵,然后用我们的火枪兵慢慢地消耗对方的骑兵。”林凤祥说道。
面对骑射精湛的骑兵,太平军这种只有部分装备了火枪的步兵,最好就是用严密的阵型保护自己,然后再用火枪消耗对方。
当看到太平军正在整队布阵,僧格林沁这边率先派出了骑兵,他准备趁着对方布阵的时机上前去骚扰一番,打断对方的部署。
不过僧格林沁没想到的是,太平军根本就不理会自己的骚扰。他们依然在坚持布阵。
虽然太平军一直在承受伤亡,但是他们好像并不在意。一些火枪兵集结成小阵,只要有骑兵靠近就一阵齐射。
所以这一波骚扰,清军并没有赚到太大的便宜。僧格林沁抚了抚颚下的长须,摇了摇头,这种骑兵的分散骚扰对发匪的伤害不大。
他们的战斗意志很强,并没有因骑兵的靠近而慌乱。太平军的老兵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在老兵的监视影响下,新加入的流民也不敢逃跑,只要有人逃跑,必然会被身边的老兵杀死。
很快大阵结好了,林凤祥指挥着大军缓缓向清军挤压过去。
双方结阵而战,战场上一下子就变得缓慢起来,双方都不敢放开了向对方冲杀。
清军使用弓箭火枪不断地消耗着圆阵外围的长枪兵还有刀牌兵。太平军圆阵中的火枪手也在向着进入射程的清军射击。
双方的炮兵很快也加入了对轰,不过这些老式火炮的射速太慢,射出的铁球杀伤力有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用炮声擂鼓助威一般。
两军从中午战到了傍晚,双方的士兵的体力消耗巨大。
一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