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74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74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不早了,还请两位姑娘先回去休息吧。”
  董书恒下了逐客令,为北伐军运送物资的事情,他还需要考虑一下。最起码要先了解一下北伐军的情况。
  不可能凭着傅善祥的几句话就作出决定。
  傅善祥也知道这事情没那么容易决定好。要是好办,天国自己早就给办了。现在天国全力西征,抽不出太多的部队北上。另外洪、杨等人也担心再派人北上会不会同样被围在北边。
  所以只能求到淮海军的头上,因为只有淮海军掌握着运河的南北交通。另外淮海军手中还有海运的力量。
  傅善祥拉了拉一旁的杨兮妹出了总统府,此时天已黑。
  杨兮妹还在心中愤愤不平。董书恒这个大抠门儿,天都黑了,连顿饭都不管。
  扬州的总统府由以前董家的宅子改造而成。董书恒虽然有钱,但是他总想把钱花在刀刃。他无法容忍把钱花在没多少实际意义的个人享受上。
  总统府的外面是一条马路,马路两旁拆除了违规搭建的建筑,显得非常干净整洁。
  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路灯,路灯发出明黄色的光,划破了夜色,不仅照亮了道路,仿佛给人的心中也增加了一股暖意。
  “二位姑娘请留步!”
  这时一个清脆的女声响起。
  傅善祥和杨兮妹一起回头看去,原来是魏玉珍追了过来。
  “二位姐姐,天色已晚,妹妹请二位去吃扬州烧鹅。书恒他还有事情,来不了了,还请见谅。”魏玉珍微笑着邀请到。
  傅善祥与杨兮妹相视了一眼,点头说道:“那就多谢魏姑娘款待了。”
  正是华灯初上之时。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街边有统一规划建设的小摊位,专门供小商贩使用。一些城内的小商贩、手艺人只要出很少的租金就可以使用这些摊位。
  加上现在有巡警在街面上巡逻,原来每天出来敲诈勒索的地痞无赖没了。小商贩的日子要比以前好了很多。
  淮海军的劳改制度非常严格,不仅仅针对犯罪分子,原来的一个氓流,城市内游手好闲的人,全部都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
  在淮海军的势力范围内不允许出现懒人、闲人。现在国家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期,每一名华夏人都有责任去为国家民族发展出力。所以淮海军势力内连一个乞丐都看不到。
  因为良好的治安,街上走动逛街的女人很多,因此三人走在街上并不显得突兀。侍卫跟在后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她们给人的印象就是三个出来逛街的普通女子。
  “妹妹,你们淮海军在路上设置这么多路灯,不会浪费吗?很多的百姓家里可是连油灯都点不起。”傅善祥说道,她毕竟是个状元,本身又是一个平民,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在东王府的时候就多次当面劝谏东王不要铺张浪费。
  今天到了扬州,发现淮海军也喜欢做这种铺张浪费,好大喜功的事情。
  刚才到总统府,看到董书恒的总统府布置简单,连个丫鬟都没有,心中还对他生出了些许佩服,此时荡然无存。
  “姐姐,这个你就想差了,你要是看过了我们淮海书局出的一本叫《经济学》的书就不会这么说了。”
  说着,魏玉珍指了指街面上往来的行人对傅善祥说道:“姐姐有么有发现,晚上街面上的行人特别多,这些人很多都是出来逛街购物的。”
  “我们杨州城的居民白天大多数要出去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机会出来活动。所以我们在街道上安置了路灯,这样小商贩就不需要自己再支一个油灯了。同时路灯装饰下,街道上流光溢彩,大家也更加愿意出来逛逛。逛街的人把自己赚的工资换成了需要的商品,那些小商贩、手艺人也因此赚到了养家糊口的收入,然后再去买工人生产的产品以及农民的粮食。如果没有这些,工人赚了钱之后存在家里,农民的粮食屯在家里,那么这些小商贩、手艺人靠什么吃饭呢?”
  听着魏玉珍说了一大堆,傅善祥似懂非懂的。在看到街面上生机勃勃的景象。回想天京城,一到晚上就宵禁,大家只能呆在自己的馆舍内,一片死气沉沉。
  如果要是她选择的话,当然是现在的扬州更好,更加接近天国。
  他们来到一家烧鹅馆,大堂已经坐满了客人,其中很多都是各地的客商。运河市场即将开业,扬州聚集了大量的商人,同时也带动了扬州的繁华。
  侍卫已经提前帮三人预定了一间包房。
  进入包房,三个女人就聊开了,魏玉珍非常羡慕傅善祥能够考上状元,作为一个女子,她与有荣焉。
  傅善祥问起了魏玉珍做的书局工作,还聊起了淮海书院的一些事情,听说魏玉珍还在书院教书,也是非常的钦佩。
  “妹妹,你才是真厉害,竟然还是一个女先生!”傅善祥佩服地说道。
  同时她也佩服董书恒能够同意自己的女人出来做事情,这在当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简直不敢想象,不觉间刚才已经清零的打分,又重新加了几分。
  “姐姐能够中状元,文采一定很厉害,以后也可以到我们的书局投稿的,妹妹帮你出书。”魏玉珍笑着说道。
  一会儿菜上了上来,魏玉珍又和杨兮妹聊了聊书云、书梅的事情,以及当初留在高邮的那些女子。
  这时隔壁的一个房间内传来了一个北方汉子的说话声,此人是一个大嗓门,操着天津口音,说话的内容魏玉珍三人听的一清二楚。
  “哎,哥几个,你们听说了吗?朝廷拨款从山西、陕西、蒙古又调了2万精兵道僧格林沁的麾下,让他在天津一边练兵一边缴匪。又令兵器局打造火枪、火炮。我看北边的发匪估计蹦跶不了几天了!咱们以后在北边的生意会好做一些了吧。”同桌的商人也都纷纷附和叫好。
  杨兮妹与傅善祥的眉头皱了皱,显出浓浓的担忧之色。
  魏玉珍自然也看出了二人的心思,宽慰道:“二位姐姐,无需担忧,虽然我未涉足政事,但是也知道,林将军和李将军都是难得的战将。”
  “他们一路从山西入直隶,也是屡立战功,兵力更是翻了一倍。只是清军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把府库都给烧了,林李二位将军又不愿意劫掠百姓,才导致了现在物资短缺的境地。但是我想以二位将军的英勇善战,一定能够熬的过去。”
  傅善祥刚想开口说话,结果魏玉珍打断了她,看了一眼旁边的杨兮妹,魏玉珍继续说道:“我知道二位姐姐想说什么,书恒也有他的难处,我们淮海军初创,势单力薄,清廷一直盯着我们,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万千人的性命。”
  “我们现在淮海军把力量都投入到整治河道上,那可是造福百姓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时候书恒是不会去惹清廷的。但是,二位姐姐请放心,我会尽量劝劝他,看看能不能走运河运一批物资,到时候大不了就说是被贵军劫走的。”
  魏玉珍的话说的很诚恳,二女听了都非常感激,也没有再有进一步的要求。
  倒是傅善祥在心中又给董书恒加了几分。现在兵荒马乱的,就连清廷都不会去治理河道。
  这个时候淮海军还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河道治理上,这得有多大的魄力。看样子淮海军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不是普通的地方军阀。


第一一八章 震惊的邵灿
  邵灿,字耀圃,号又村,浙江余姚人。
  邵灿于清朝道光十二年壬辰,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以吏部左侍郎之职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今年十二月乙未出任漕运总督,并兼署河道总督。
  出京之前,邵灿的心情是复杂的。自己以一个汉人之身跻身军机大臣之列,基本上做到了大清汉臣的极致。
  他在军机的位子上一直十分低调,缺乏存在感,顺着皇帝的意思尽心办差。
  没想到这次皇帝会把自己推出去。江苏现在名义上是受北大营琦善的控制,但是实际上是淮海军的地盘。
  这个事情京中人尽皆知,甚至有传言说琦善因病已经不能视事,外人见他都要通过他的一个戏子出身的小妾传话。
  自己现在去淮安府任漕运总督那是要去夺淮海军的权,这么看,自己不是自投虎口吗?
  可要让自己跟淮海军同流合污,也是不可能的,自己的一世英名不能就这么白白葬送在这里。
  自从2月份发匪打进扬州,漕运总督因为参与了与太平军谈判,已经被朝廷拿办,到现在这个位子已经空了将近一年。
  原来漕运总督名下的漕标营丁也早就散光了。邵灿虽然在京城贵为军机大臣,但是手下却是没有什么人可用。
  朝廷更是没有给他一兵一卒,甚至连一分银钱都没拨给他。
  就这样,落寞的邵灿在几位京城好友的相送下,带着5个从浙江老家请的家丁,以及一个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仆,离开了自己为官多年的京师。
  邵灿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做京官,对地方上的事务不甚了解。
  到了淮安之后,他得到了淮安知府的热情接待。到了知府衙门,他发现自己漕运总督府的牌子已经挂上去了,还是一块崭新的牌子。
  清朝漕运总督府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淮安知府衙门办公。
  后世的时候,这个淮安知府衙门改成了一个景区,董书恒还专门去参观过。这个衙门占地面积非常大,光是后花园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公园了。
  邵灿本来已经准备好跟地方官斗志斗勇,结果一点都没有用到。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第二天,淮安知府又带着邵灿去检阅一队兵丁,说是知府衙门抽调出来给邵灿做漕标的。
  这队兵丁有1000多人,全部都穿着崭新的号服,一个个精神抖擞的,一看就没有一个抽大烟的。
  更让邵灿震惊的是这些兵全部都配齐了火枪,光从军容上看确是一支强军。
  这队兵丁的统领叫李宝五。此人不拘言笑,长得颇为精悍,见到了邵灿之后行了一个军礼,并没有谄媚地上来套近乎。这样反倒是让邵灿刮目相看。
  其实这队人是从农场抽调的民兵,淮海军整治运河和洪泽湖,在原来的河滩湖滩周围建立了很多农场,这些农场主要收纳的是淮西的移民,这些淮西人从小生活艰苦,在大山里行走,是很好的兵苗子。
  李宝五之前是农场的民兵团长,此人是最早被淮海军招募的流民出身,已经成家立业,对淮海军非常的忠心。
  这次,总参和总作训部从各个农场抽人组成这一支漕标,李宝五很荣幸地被选调成为这个团的团长。
  宝五本来还很开心,以为可以进入作战部队了,可是谁知道是跟着清廷的大官后面充门面。
  这下宝五不开心了,自己怎么可以去做清廷的兵呢?在上级的一番教育下,宝五才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有多重。
  最后组织还给他配了一名师爷出身的参谋,不然这个愣头青哪里知道官场上的那些礼节。
  民兵配备的还是前装的步枪,在淮海军中并不算先进,但是因为是统一的制式,所以看起来非常的威武整齐。
  邵灿的心里总感觉没有底,这个淮安知府没有按照套路出牌啊,自己跟这个知府又不是很熟。对方干嘛对自己这么热情。
  晚上邵灿就住在淮安知府衙门。知府把正房正堂,都留给给了邵灿使用。反正现在知府衙门就是个空壳子,因为没有什么政务,知府连师爷都不需要请。每个月衙门里的银子都归自己所有,这不香吗?
  看到知府衙门里面连仆人手下都没几个,邵灿还当这个知府是个清廉的官呢!
  “总督大人,您即然走马上任,那么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
  晚饭的时候,淮安知府对邵灿建议道。
  “哦,什么地方?本官刚刚下来,对地方之事不甚了解。”邵灿疑惑地问道。
  于是淮安知府把江苏正在进行的三横一纵工程给邵灿介绍了一下。
  “这么大的工程,怎么没见江苏地方跟朝廷申请拨款的啊?”邵灿疑惑地问道。一般地方开河工,都是先找朝廷要钱。
  谁会去自己掏腰包修理河道呢?
  “大人,我们江苏百姓深知朝廷剿匪不易,国库空虚,因此地方士绅、百姓还有官府自筹资金,为的也是地方不再受水患之苦。”
  大人既然分管河道,现在正值枯水期,正是河道施工的最佳时间。何不去工地上看看,河工百姓看到朝廷大员下来慰问,必然会士气大振。”知府说道。
  历朝历代的官员都喜欢去治水,因为这是一件名流青史的事情,比如现在在用的范公堤、白堤,都是以主持者命名。
  淮安知府这么一说,邵灿果然心动了,他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纪了,官位反而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反倒是对身后的名声极为看重。
  中国的士大夫大多追求“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境界。
  邵灿一路从运河过来,并没有看到多少的乱象。进入山东河段后,反而看到了一幅繁荣的景象。
  许多带着烟囱的拖船后面拖着一排的木船,运送着货物穿梭在运河之上。这些都是往南运送矿石的货船。
  淮海军在江苏大力发展工业,并且同时进行了几项重大工程。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江苏除了徐州以外,大多不产矿石。因此需要从北边的山东输入矿石。生产的产品也要运到山东往北方集散。
  实际上运河的症结现在在天津,但是皇帝非要邵灿到淮安,这是要自己治河运,还是治淮海军呢?
  第二天一早,淮安知府就帮邵灿集结了“漕标”队伍。还贴心地准备了慰问河工所要用的米面。
  邵灿非常满意,这个淮安知府是忠于朝廷的,谁说江苏都被淮海军控制?邵灿是一点都感觉不到。
  队伍向洪泽湖东边赶去。速度很慢,让年迈的邵灿不感到一丝的疲惫。
  他们要去的是苏北总渠的工地。这是三横里面工程量最大的。其他两横都是改造加固原有的河道。主要是使用水泥石块对一些重要河段的河堤进行加固。
  还有要沿着河岸建造一些支线的灌溉渠,安置蒸汽抽水机。
  淮安知府带着邵灿走走停停,说是照顾老大人的身体。沿途还会到一旁的村庄看看。
  邵灿发现,淮安府底下的村庄也都是一幅安逸祥和的景象。
  村子里的村民都是面色红润,显然能够吃饱饭。
  邵灿带着淮安知府在几个士兵的保护下,微服来到一个村庄。村口蹲着几位老人在晒太阳。
  邵灿随意找了个位置,抓了一把稻草垫在屁股底下坐了下来。
  “老哥啊,我看着村中的百姓日子过得不错啊!”
  “还好吧,主要是今年没了捐税,大家收了粮食只要上交一部分就好了,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贱卖粮食换取银两,再缴税,中间还要被奸商在盘剥一次。”
  这种用用银两缴税的规矩还要追溯到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不过淮海军在江苏废除了这种制度。不管是地主还是农民只要交粮食抵作税收就可以了。就跟前世的农民一样,到农忙后交公粮就可以了。
  之所以敢这样,是因为淮海军手中不缺现银。通过商税、国内外贸易以及银行让淮海军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现钱。
  让董书恒头痛是如何把这些银子转为物资,转化为淮海军手中的实力。
  粮食在现在的大清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稀缺资源。在农业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改进之前,中国始终是一个粮食稀缺国。这跟中国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有莫大的关系。
  在村子里与老农的聊天,让邵灿震惊的是,淮海军的税收竟然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