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69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69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书恒把手指落在了湖州之上,这颗果子差不多已经熟了。
  很快,牛杰被李存训喊了过来。
  “牛杰,你回头准备一下回一趟总参谋部办理调令。你到湖州李知府那里去报道,在湖州组建一个守备团。之后,你到总作训部找马部长,他会把一个新整编好的守备团交给你的。”
  “警卫连这边,让王严升任警卫连连长,潘起亮做副连长。牛杰,我希望你能够好好做,保持好警卫连的传统。不要让人说你们是跟我走的近才升起来的。我知道你们有能力,但是别人只会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总统,牛杰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牛杰立正敬礼,眼睛微微的发红。
  他知道总统平时总是给他们警卫连开小灶,有好的晋升机会也会先想到他们。总统对待自己这些警卫就像兄弟一般,现在突然要出去自己带兵,牛杰的心中既有一种空唠唠的感觉,又充满了期待。
  “牛杰,因为湖州目前还不在我们的辖区,所以你们过去之后不能使用我们淮海军的名号,不能穿我们淮海军的军服。李知府是自己人可以信任,至于湖州的其他官员,你们不要有什么交集。李知府会给你们一个湖州团练的名号。你到时候可以招募一些当地的青壮补充进部队,部队的人数不用拘泥于我们淮海军的编制,但是要记得按照我们淮海军招募新兵的标准去选人。”
  牛杰的守备连是董书恒插入浙江的一颗钉子。董书恒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现在江苏全部落入了他的锅中,于是他开始把眼睛放到了浙江。
  刘丽川拿着董书恒的钱物不知道去哪里了,这个人很能隐忍。当初,董书恒劝他不在上海起事,他很痛快的就同意了,可见此人眼光独到。
  这都几个月过去了,此人也不知道会把起义的地点放在什么地方。但是董书恒猜想他在浙江起事的可能性比较大。
  ……
  黑龙江上,一队炮艇挂起满帆飞快地从江面上掠过。鲍有志站在船头看着墨绿色的江面还有江边山林里黄绿相间的美丽画卷,不觉间感到深深的迷醉。
  黑龙江的江面开阔,水量充沛,正当深秋,江边的落叶林已经开始枯黄落叶,针叶林却依然苍翠浓密。站在炮艇上能够看到水中那成群洄游的鲑鱼,庙街的的民兵捕鱼队已经在江中大量捕捉这种鱼,腌制晒干之后作为基地冬天的粮食储备。
  看着水中的鱼群,鲍有志突然感觉总统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这里果然是一块宝地,除了冬天有些冷,其他什么都好。在这里即使不种地,光靠渔猎就能过的很好。
  当然当地的猎人过的很苦,那是因为他们手中没有好的装备,如果他们有猎枪,有渔船,他们也能过得很舒坦。
  至于寒冷,鲍有志觉得这很好解决,冬天的时候猫在房子里就好了。
  现在庙街新修的房子都是用实木做框架,中间垒上厚厚的土。房间里都有土炕。冬天的时候只要把炕烧起来,房间里面就会温暖如春。
  在这里有砍不完的木头,庙街的基地每一栋房子周围都储备了大量的木柴。那些俘虏的俄军现在就负责伐木,这是一个最忙碌、最辛苦的活计。为了防止逃跑,淮海军用脚铐将他们两两拴在一起。
  鲍有志不需要去管基地的建设,这些事情自有那些已经到达的农场管事去做。
  之前运输民兵的船队带来的建筑材料被优先用来修筑防御工事了。在庙街深入内陆的几条山道旁都依托山势建立了永久工事。
  就在五天前,有一队从北边据点过来的俄国士兵,对庙街发动了突然袭击。
  这队俄国士兵的数量并不多,只有不到五百人。淮海军的陆战队依托壕沟,打退了这些俄国人三次进攻。
  在留下了200多具尸体后,这些俄国人果断地撤退了。淮海军也没有追击,毕竟再往北全是茂密的山林,很容易遭到伏击。
  淮海军没有什么损伤,倒是俘虏营中的俄国人听到了枪声后,在军官的带领下发动了暴动。不过很快就被民兵镇压下去,但是俘虏死了几十人。为此营地把所有的俄军军官全部枪毙,只留下普通的士兵。
  经此一事,庙街的基地加快了防御工事的建设。甚至把一些民生的设施都暂停了。本来准备在庙街开辟一块土地,留待来年耕种。现在也暂时放弃了。
  不过捕鱼队还是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大。庙街的小造船厂在补充了一些设备后,更加地完善了,现在在全力赶制渔船。
  因为基地发现这黑龙江的鱼仿佛捕不完一般,而且个大肉肥。有这么好的条件,即使暂时不种地,大家也不会缺吃的。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的当地猎人走出林子,用猎物、皮毛跟淮海军交换一些生活物资。
  淮海军的产的盐巴,雪白晶莹,还都碾碎成了粉末,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尤其是在烤肉的时候,用手捏住就可以均匀地撒在肉上。
  淮海军还有一种混合好的调料——椒盐,里面不仅有盐巴还有各种香料,不过价格要贵得多,只有那些部落的统领才能用得起。
  淮海军的棉布结实耐用,穿在身上特别舒服,冬天的时候,可以穿在毛皮的里面作为衬衣。
  淮海军还售卖棉衣,把棉花夹在在棉布衣服的中间,穿在身上比毛皮轻便多了。
  淮海军跟猎人交易,比俄国人公正得多,就是比清国的商人都要公正。因此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猎人来到了淮海军驻扎的庙街基地。
  有些独行的猎人,没啥物资用来交换商品。不怕,淮海军还大量招收工人呢!只要你帮淮海军干一天的活,就能给你相应的物资,而且淮海军还管你的吃住。
  山林中猎人的生活其实是非常的艰苦。经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而且遇到了俄国的探险队还会被猎杀或者抓回去做奴隶。
  许多独行猎人在体验了淮海军的生活后都不愿意离开。他们中的一些被招进了特战队,在这些猎人的带领下,淮海军的探索距离大大地增加了。
  他们甚至摸到了北方的一处俄国人的据点。灭掉了这个据点的俄军之后,他们一把火把这个营地烧掉。
  除了特战队以外,远东的淮海军基本上处在防守状态。建设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当然了,负责水师的鲍有志也不在此列,之前刘大海走的时候,就让鲍有志向黑龙江的上游探索。
  不同于下游基本上都是游牧的部落。中游的人口要多得多。过了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口地区,鲍有志已经能够在沿江的地方看到一个个小屯子。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决定在黑龙江流域屯田,主要是为了抵抗沙俄的南侵。这些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中国居民,就是当初屯田人的后代,他们中还有很多是当初被发配的汉人的后代。
  但是后来黑龙江将军的府邸从江东迁到了南边。清廷就渐渐放松了对这里的管辖。当地基本上没有什么驻军,几次受到俄国人的骚扰,都是当地人自己组织民兵进行防御。
  现在的黑龙江江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六十四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屯子,根据淮海军搞到的资料。
  现在江东六十四屯有满族村屯16个、400户、3286人,汉族村屯14个、540户、5400人,达斡尔族村屯14个、280户1960人,共计44屯、1220户、10646人。这些人放在南方也就一个小镇。但是在黑龙江流域已经是难得的大型聚居区了。
  鲍有志的船队,让靠近江边的屯子一阵慌乱。因为鲍有志他们的炮艇跟俄国的人的一样,让这些屯子里的村民以为俄国人又来抢劫了。
  等鲍有志他们登上了岸,一阵解释,才让这次本地居民放下心来。当地人发现这些淮海军的人虽然穿的衣服奇怪,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大清国的人。
  鲍有志约见了屯子中的族长。他们登陆的地方是几个汉族屯子,汉民的生活习惯还保留了下来。至少在交流方面没什么问题。


第一一零章 江东六十四屯
  族长姓徐,名叫徐耀祖,祖上是被发配宁古塔的汉人官员。到现在依然保留着诗书传家的传统。老先生文邹邹的,在族中非常有威望。
  “徐族长好,在下姓鲍,是扬州淮海公司的船队管事。”鲍有志没有说自己是淮海军的军人,是为了后面方便跟黑龙江将军打交道。
  如果说是淮海军的话,黑龙江将军知道后,肯定会报告清廷。到时候要是清廷追究起来,对淮海军在远东的发展会有一点小麻烦。
  “鲍管事,老朽祖上是淮安府的,真是巧了。老朽有一事不明,还请见谅,你们为何会乘坐罗刹人的炮船?”徐族长问道。
  于是鲍有志就将他们发现俄国人侵占庙街,并把俄国人打跑的事情,润色了一下,讲给了徐老族长他们听。
  众人听了都是拍手称好。没想到这个公司一个商队有这么强的实力,看样子自己久居东北对中原汉人的了解脱节了。
  “鲍兄弟,你们真是好样的。乡亲们这些年可是吃了许多罗刹人的苦头。这些罗刹人贪婪成性,每次过来什么都抢。他们凶残暴虐,就跟饥饿的野兽一般。”徐族长痛苦地回忆道。
  他们徐家屯也曾被俄国人抢劫过,所以说起俄国人,徐族长咬牙切齿。
  “是的,这些罗刹人就是贪婪的野兽。我们商队刚到的时候,刚巧碰到罗刹人正在侵占库页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处属于黑龙江将军管辖,难道他就不管这些事情吗?”
  “哎……原来的黑龙江将军府就在我们江东的旧瑷珲城,但是没过几年就搬到南边的墨尔根城,又过了几年就搬到了齐齐哈尔城。搬到齐齐哈尔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这是越搬越远啊,越搬越往南。咱们这里现在很久都看不到官兵巡边了。这里都看不到官兵,东边就更不可能有人管了,况且那里好多都还是未归化的部落呢!黑龙江将军府的官兵哪有闲工夫去管那些呢?知道了情况能报告朝廷就不错了。”
  徐老族长解释完了后问道:“鲍兄弟,你们这次来江东,是有什么事情吗?都是汉家的族人,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老朽帮忙的,老朽一定当仁不让。”
  “多谢徐老先生,在下过来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交易,我们这次从南边带来了一些商货。”说着跟边上的随船商队管事打了个眼色。
  那管事立马带人奉上了一堆礼物。
  “老先生,这次过来叨扰了,一点心意,还老先生不要嫌弃。”鲍有志向老族长抱手行礼道。
  鲍有志出来的时候有一个淮海公司的商队跟着他一起出来的。
  商业活动总是比武装活动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哎呀,鲍小兄弟,这又何必,我等汉民久居北荒之地,今日得见同胞,已经是莫大的喜事了,又何必带礼物呢?”徐老族长赶紧推让道。
  “老先生,这都是晚辈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就当是我们这次交易的样品了。”
  说着还上前去帮老先生介绍起这一堆商品。
  “老先生,您看这棉布是机器织的,价格要比土布便宜很多。”
  徐老先生拿起一匹棉布,在手里摸了摸,说道:“嗯,的确是好布,纹理很细密。我们东北这里天气太冷,不产棉花。布匹都要从外面买,以后可以多送些过来。我们用皮子换。”
  徐老先生拿起一罐子细盐,看着罐子上写的大大的“淮”字,捏了一小撮,尝了一下:“好盐,这就是家乡的盐,家乡的味道。”
  “以后我们都吃你们商队的盐了。”
  这些东西,徐族长非常喜欢,都是族中急需的物资。而且,淮海军给的价格非常的合理。
  生活物资交易的事情说好了,鲍有志有让人抬过来了一个长长的木箱子。
  “老爷子,这里有一样东西,我想老爷子可能会喜欢。有了它,以后罗刹人再过来,大家就不至于只能被动挨打了。”
  “哦?什么东西?”老先生的好奇心都被吊了起来。
  这时一个伙计走了过来,用撬棍,把箱子撬开。里面飘出了一股枪油的味道。
  箱中整齐地摆摆放着十把燧发滑膛枪。这些都是淮海军生产的外卖品。(线膛枪和后装步枪,淮海军是不会对外出售的。)
  这些枪因为采用了标准化工艺,所以看起来非常的精美,是的,就是给人一种美感。
  徐老先生还没说话,他身旁的后生一个个探出了头,双目放光。
  江东的屯子都是兵屯,他们亦军亦农,平时是拥有兵器的,还会不时操练。对火枪当然不陌生。屯子里还有几把陈旧的鸟铳,那可是徐家屯的宝贝疙瘩。
  每次俄国人来抢劫,屯子都是输在没有火枪上。俄国人都是人手一把火枪,自己这边的弓箭长矛根本就挨不着人家。
  “一个个都给我退回去,像什么样子?”徐老先生对身边的后生呵斥道。
  徐族长有对着鲍有志拱手道:“让鲍小兄弟见笑了,族中的后生不懂规矩。”
  鲍有志赶紧回礼道:“无妨,老先生,要不挑几个后生出来试试吧!”
  徐老先生点了点头,用手一招。
  顿时站出来了五名年轻人,这几人的眼中明显带着兴奋之色。
  他们每个人拿了一把枪,放在手上摩挲着,这些枪的枪托都是用一整块木头用车床加工而成,经过了打磨,表面抹上树漆,拿在手上光滑趁手。这几个后生手中抱着枪仿佛抱着的是屯子里最美的姑娘。
  鲍有志让人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纸壳药包,淮海军的这些滑膛枪由于采用了标准化工艺。每把枪都几乎相同,所以装药量也一样,因此使用定装的纸壳药包非常的方便。
  鲍有志身边的一名士兵也上前拿起了一把枪,给那些后生做了个示范。
  众人也没用靶子,就瞄准了几十米外的大树,一个齐射。六把枪全部都打响了,树上蹦起了几朵木屑。这说明这种枪的燧发装置非常的可靠。
  枪试好了,可是几个后生,仿佛舍不得放回去。
  鲍有志看在眼里说道:“这几位小兄弟试枪有功,我看这几把枪就送给几位小兄弟了。”
  一听这话,几个年轻后生都是面露喜色。
  徐老族长则是瞪了几个人一眼:“鲍小兄弟,这个礼有些重,我们是万万不能应下来的。族中这些年还积蓄了一些金沙,都是先辈们下河淘的。等会儿就抵这几把火枪的价款吧。”
  “鲍小兄弟,我们这里比较偏僻,屯子里没有什么收入,每年卖山货的钱也基本上都用来买生活物资了,所以买不起多少火枪的。”老族长遗憾地说道。
  鲍有志笑道:“老族长您的难处,有志这里可以理解。我刚才只说了第一件事,现在还有第二件事,这必须得老族长点头。”
  徐族长:“哦,说来听听。”
  鲍有志:“老族长也知道我淮海公司初来乍到。这次在庙街把俄国人赶跑了。但是难保来年俄国人不来报复,因此我们决定在庙街修筑工事,您也知道这庙街附近人丁稀少。所以我们想在屯子这边雇佣一些人手帮着修建工事。工钱我们是按日结清,每日三餐管饱。”
  徐族长为难道:“鲍小兄弟,你也知道现在快要入冬,各个屯子都在储备物资,需要很多劳力。但是小兄弟既然开口了,老朽就从屯子里分一半的青壮去帮你们干活。你看如何?”
  鲍有志:“老族长,我们不方便深入岸上,我想请老族长代为向各个屯子传达我们的意向。另外我们的货物也都会交给贵屯代为转销。老族长意下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