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62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62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魏玉珍也跟着他一起到上海,可谓携美同游。
  魏玉珍一直跟着老魏呆在扬州,都没怎么出过远门,这次能够跟董书恒一起出来,让她非常开心。
  当然,她这次出来也是公差,她准备在上海创办一家商务印书馆,与淮海书局不同,这家印书馆更偏向商务化。
  “玉珍,你等着,有生之年,我一定带你环游世界,不仅如此,你还会成为各国王宫的座上宾。”
  “那时候我们华夏人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行走,而且不必担心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不是现在这样,被人家当做劳工卖到世界各地。”董书恒看着身边的魏玉珍说道,眼神深邃。
  “我想我们很快就会到那一天的。到时候我一定要去巴黎的凡尔赛宫还有伦敦的白金汉宫去看看。”
  “没问题,我们就是一起在里面住一个晚上都没问题。”
  “嗯?哼,谁跟你一起睡,你又占我便宜!”魏玉珍瞪了他一眼,这家伙刚刚还是一本正经的忧国忧民,一转眼就变的不着调了。
  “印书馆的地址我已经让袁县令帮你选好了,你就不用再操心了,馆房会有人帮你建好的,到时候你只要带人拎包入驻就好了。今天我先带你去游豫园转转。”
  豫园之前实际上是杨坊的家,可是因为董书恒每次都住这边,杨坊只好把豫园弄得跟国宾馆一般,自己一家则另外寻了个宅院当做家宅。
  董书恒觉得也不能浪费,干脆跟杨坊合作,就把豫园改造成一个专门接待贵宾的宾馆。
  人老成精的杨坊当然不会让董书恒出钱。不过董书恒也是出了不少力,至少搬了一些后世五星级宾馆的服务管理模式。


第九十八章 准备收网
  整个下午,董书恒一直陪着魏玉珍在豫园游玩。其实也就是散散步,聊聊天,偶尔说些小情话。
  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董书恒并不擅长谈情说爱。每次他想讨女孩欢心的时候都显得生涩幼稚。每次当女孩心动的时候,他又装傻充愣。
  ……
  晚饭杨坊专门找来自己的女儿杨常梅带着一帮上海名媛陪着这位淮海军准“夫人”。
  杨常梅已经嫁给了刘青北,也算是淮海军的自己人。她父亲杨坊本来就是帮洋人做翻译起家,现在嫁给的刘青北也是要经常跟外界结触。杨常梅本来就落落大方,加上见多识广,不是一般女子可比。
  魏玉珍难得遇到这么谈得来的女子,跟她聊得非常开心,两人以姐妹相称。晚上两桌酒席,一桌男宾,一桌女眷,都是相谈甚欢。
  男宾这边有淮海军内长驻上海这边的刘青北、胡光墉还有县令袁祖德,另外还有沪上的一些名流富商。
  饭桌上大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最近的涨价风波。现在已经十月份,今年的生丝、茶叶、瓷器却全部大量缺货。市场上的价格应声而涨,关键是有价无市。
  现在东西方之间还没有电报联通,信息传递不畅。因此这边无货的消息还没有传到欧洲,西边的商船还在按照惯例,一艘一艘地向东方赶。
  其实,董书恒这次敢打这场贸易战,就是利用了西方人路途远,信息不畅的短板。要是再过几年海底电缆通了,就没办法这么玩了。
  贸易战一方面看生产掌控在谁手中,另一方面就是看谁掌握了信息。
  现在信息掌握在董书恒手中,货源也在董书恒手中。市场上确实没有货,而西方人又必须买。这个时候价格的决定权就到了董书恒手中。
  ……
  “最近这生丝、茶叶还有瓷器价格是蹭蹭的往上涨。上海码头上的洋船都快要挤不下了,都在那等货。我的洋行的门槛快要被那些洋人踏破了,好话说的一箩筐,溢价三成都愿意,以前从来没见到洋人这样客气地跟阿拉这样说过话。”一个洋行的老板自豪地在桌子上说道。
  “那不好吗?这东西是越贵越赚钱啊。”杨坊笑着说道。
  “好是好,不过那帮子广东佬放话了,说是要加大广州的供货。这要是洋人都跑到广州去咋办。”这人看着胡光墉道。这人是个浙商,显然是被胡光墉拉进这次囤货队伍的。
  “赵老板无需担心。这帮子十三行的人进不到多少货的。他们早就把重心转移到上海了。等着瞧吧!”胡光墉说道。
  那赵老板显然还不放心。
  不过这个时候董书恒发话了,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各位要是有不放心的话,我淮海、长江两家愿意全部以现价吃下大家的货。”
  这话一出,众人都是一阵沉默。董书恒的话终于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些人都是人精,说这么多,也只是为了试探一下董书恒?他们都知道这位才是话事人。
  ……
  天京城,长江之畔的一座码头上,杨兮妹带着傅善祥正在接收清点两船货物。
  “杨大人,都清查好了,一共是两万石的稻米,都是新米,没有掺加砂石。”傅善祥向杨兮妹汇报道,她现在协助杨兮妹负责太平军的对外贸易。
  实际上就是跟淮海军贸易,其他人哪有胆子跟他们贸易啊。就是想要跟太平军贸易,长江水道还被淮海军看着呢。
  “全部转运到下关的仓库里。”杨兮妹命令道。她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利用杨秀清手中的权力,收购太平军在安徽南部控制区的茶叶,在江西景德镇周边控制区的瓷器。这两个地区恰恰是重要的产茶区和产瓷区。
  然后把这些物资跟淮海军换取粮食、食盐、海货、棉布等生活物资。这些物资经过杨秀清的手换出去,大大地帮助杨秀清扩充了自己势力。
  太平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那么多王,每个都有自己的势力。但是人都是现实的。我手上的物资多,手下能吃饱穿暖,大家自然更愿意来投靠。
  为了这次贸易战,董书恒把控制得很严的粮食贸易都打开了一条口子。不过这些粮食都是从南洋买来的。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将船开进长江送到天京?中途都不带中转的。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五批交易了。虽然董书恒卖给他们的稻米并不便宜。但是不需要现银,只要用指定的货物交付就可以。而且这些都是上好的暹罗米,要是卖给天京城的权贵,价格能卖到普通粮食的两倍。
  杨兮妹不知道哥哥要这么多物资干嘛,也不知道董书恒为什么要这些货物。这两个男人多少都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她自己只是想让天京城的民众多些活路。那些货物又不能吃,这些粮食进了天京城,不一定进入百姓手中,但是粮食的总数增加了,最终流入百姓手中的必然更多。富人吃不了这么多粮食,他们总会拿粮食去换取服务或者其他的东西。
  杨兮妹在淮海军呆了一段时间,别的没学会,跟着董书恒两个会做生意的妹妹,倒是学会了很多商业上的道理。
  ……
  豫园女人们所在的房间。
  杨常梅是个能带动酒桌氛围的。在桌上姐妹们的招呼下,魏玉珍也喝了一点点米酒。
  这几个女人的酒量都一般,喝着喝着话匣子就全打开了。
  “妹子,姐姐问你,你准备什么时候跟咱们总统成亲啊?”杨常梅看魏玉珍也不是那种害羞保守的女孩,干脆直接问道。
  董书恒的父亲去世之后,刘明远一直把董书恒当自己的子侄看待。刘青北也一直把董书恒看做弟弟,相对于自己那个大老粗亲弟弟,他更喜欢董书恒。
  杨常梅也算是半个嫂子,过问一下小叔子婚事也无可厚非,反正都是女人们的悄悄话。
  “姐姐,这个可不能问我,你得去问书恒。”魏玉珍低着头害羞地答道。
  “像总统那样,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日理万机的人,基本上都是棒槌,你指望他们能主动,能先想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啊,妹子,咱还是要主动一些。”
  “你别看他有事后像是宠着你,可是他一忙起来,就啥都忘到脑后了。”
  “姐姐,快别说了,我都知道。我不是觉得我们都还年轻嘛,而且我还想在外面做几年事情。我担心成亲后就只能待在家里了。”魏玉珍这回是真的害羞了。
  “妹子,你是没怎么在上海待过,那些洋人婆娘嫁人,不还是天天出来逛。而且你们成亲了,总统他去哪里,都得把你带上,这在洋人那里叫社交礼仪。”
  董书恒是不在这儿,要是他在这儿非得把魏玉珍带走,可不能给这位嫂子带坏了。
  ……
  晚上董书恒和魏玉珍住在一个院子,两人一起走回去,路上董书恒感觉魏玉珍老是欲言又止的。
  送魏玉珍回房间的时候,他明明看到魏玉珍想要说话,可是她不知道怎么又咽了回去。两人互相道了句好好休息,就各自自回房去了。
  回到房间的魏玉珍气得直跺脚,嘴里骂到:“真是个棒槌!”
  董书恒一直觉得这个时代的女孩都比较保守羞涩。所以平时对魏玉珍只敢开开玩笑,从来没有什么非分之举。
  接下家的几天,董书恒一直在上海主持贸易战的事情,形势是瞬息万变。董书恒必须就在上海这个贸易战的一线阵地。
  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够快速地掌握信息。这几天的上海,商品交易量非常的低,华商在囤货捂盘。
  英法商人,此时正寄希望于广东十三行的大买办帮他们调货。
  这个时候董书恒需要一个杠杆打破这种平衡
  上海海关官邸,今天上海滩广州帮的商人基本上都在这里?
  “我们从四川云南调的货到哪里了?”吴健彰问道。
  下首的一名商人,焦虑的起来答道:“已经三天没有传来音信了,之前已经约定好了每天一报。”
  这次这些十三行商人,也是拼了。他们跟洋人捆绑的太深,不能像江浙的商人那样真刀真枪的跟洋鬼子干。
  货物开始涨价之后,英法领事就已经找过他谈话。他们要吴健漳想办法调到货。事实上以往洋人的货大多从十三行的洋行进。
  但是十三行的货也是从其他商人那里买进的。现在是其他商人那里咬定无货可出。加之现在太平军确实是占领了安徽南部还有江西大部。
  商人们也担心将来的货源短缺。他们觉得即使捂在手中也没事,大不了后面再转内销好了。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商品稀缺的时候,价格必然会上涨。
  吴健彰听到这样的汇报也大敢紧张。他们十三行为了这次调货可谓是全力以赴,用上了自己所有的资源。
  吴健彰甚至请了500人的洋枪队前去护卫。要知道这种远距离的护卫行动花费巨大。而且这次调货主要从四川和云贵地区。云贵也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四川则盛产生丝丝绸。瓷器的话河南也有出产。
  为了进一步确保安全,货物运输路线方面,云贵,四川的货都是走广西入海。河南的瓷器走山东。
  可是现在这几条线都出问题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又说不清楚。


第九十九章 栽花计划
  “赶紧派人去探一下!”吴健彰也是没办法了。
  他们现在就像赌徒一样,压上了全部身家,而且还加了杠杆,心中自然淡定不下来。
  要是交不了货的话,洋人肯定不会放过他们。
  要知道十三行已经签好了许多交货合同。要是无货可交,那可是有违约金的。到时候这些洋人如何会放过自己呢。
  正当吴健彰焦头烂额时候,董书恒也在焦急地等候着消息。
  半夜时分,董书恒被人从睡梦中叫醒,是李存训。
  “总统,情报部传来了消息,‘捕鱼行动’成功。可以开始收网了。”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万无一失,情报部发动了一半的力量深入到这次广东十三行主要的货源地,准确掌握十三行商队的行动路线。
  特战队则提前潜入到经过筛选的商路上。为了把事情做的漂亮一些。特战队会收服一些,沿途的山寨。
  打出山寨的旗号截下十三行的货。不然这么多的货悄无声息的就没了,傻子都能想到是谁为之。这些扎根山寨的特战队会继续执行一个长期的计划——“栽花计划”。
  但是,最后收网的时候,董书恒总归要成为那个最大的受益人。
  即使做了这么多掩盖,以吴健彰他们的精明,也是能够想到淮海军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告人的作用。
  但是大人物之间就是这样,有遮羞布跟没有遮羞布完全是不一样的。
  云南多山,与外界相连的道路不多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条。其中一条通过云南广南、富宁县境内。
  广南境内有一座龙卜山,山上有一个寨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商路自然要吃过路的商人。
  龙卜寨,地势险要,离县城又比较远,地处广南和富宁的交界处,因此一直没有官军愿意来管。
  寨主龙万山是个强人,身手了得,但是为人残暴,经常在劫了商客之后杀人灭口。对手下也是动辄打骂。
  大家虽然有怨言,但是大山里的人就是这样,以实力说话。龙万山虽然残暴,但是因为他的名声,周围的寨子都不敢打龙卜寨的主意。
  半个月之前,寨子里来了八位强人,各个身手了得。本来大家以为这八位是来投奔山寨的。但是对方进了寨子之后,二话没说就干掉了龙万山。
  龙万山还是有一些心腹手下的。可是这十几个手下,刚要发难,就被这八人开枪打死。
  他们人手两把短火铳,能连续开火,而且是弹无虚发,只几下就把这十几人打翻在地。
  这种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事情,山寨里的人见得多了。龙万山其实也是干掉了上任首领占了龙卜寨的。
  这八人还算不错,没有继续对付寨子里的人,也没有祸祸寨子里的女人。
  非但如此,还把龙万山占据的粮食物资分给了寨民。八人中的老大自称龙一,剩下的的人按照排行分别叫龙二到龙八。
  寨民分到了物资,自然愿意遵八人为寨子的主人。
  这八人就是董书恒派出的小分队,他们执行的是淮海军的“栽花计划”。
  这几人本来就是云南人,以前流落在江湖上,后来被淮海军的特战队招募,学习了一身的本领。
  当初,董书恒建立特战队的时候就是实行精英化教育,这些人有最好的武术教员,可以选修各个门派的武术技能。他们还要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淮海军的政策理念。甚至还要学习军事指挥。
  可以说这些人随便拉出一个都能担当一个基层军官。当然要达到董书恒对他们的要求,还需要时间的锤炼。
  但是,现在不能等了,这次只能把最早招录的那些表现最优秀的特战队员选派出去。
  龙一到龙八就是这次选出的队伍中的一支。当然他们都有自己得本名,现在只不过为了掩人耳目,才使用代号。
  “老大,情报部的人传来消息,货已经到了广南。商队加护卫将近一千人。有两百人是安保公司的洋枪队。里面负责跟我们接头的是洋枪队的领队彭兵。商队到八宝镇会住宿修整,到期候我们在八宝镇那里跟此人接头商讨具体的安排。”
  “老二,你这大哥叫得我都有些不适应。”龙一笑着说道,做完这一单,他们将会在这里正式开启淮海军的事业。
  “大哥,咱们要入乡随俗,这寨子里的寨民看起来对咱们恭顺。实际上跟咱们不是一条心,只是看在咱们的实力还有发的物资的份上才这样。”
  “咱们都是云南出去的人,你还不了解这个地儿吗?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没出过寨子,寨子就是他们的天。而且民族众多,矛盾重重。”
  “老二,你说的很对,看来我们以后要在这边做大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