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605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605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那个殷地安的动作更快,一根短矛已经笔直地捅进了他的喉咙。
  弗兰克想要去大声示警,可是嘴里面咕噜咕噜地冒血,却是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营地的四周,一道道人影从三米多高的围墙翻了进来。
  这是复兴军北极先遣队的战士来了。
  这样的初冬天气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威胁,即使是在北极圈里的冬季,他们都能够出来战斗。
  他们身上的兽皮衣服很好地保护了他们。
  冷兵器和热兵器的配合,让他们能够在极端的天气里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
  特殊的人员构成,让先遣队的战士之间能够很好地分工协作。
  这是一支极地的杀戮军团。


第七九九章 邦联体帝国?
  先遣队的到来,打响了复兴军在汉唐地区反攻的号角。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也就只有北极先遣队这样特殊的军队还能够展开正常的进攻。
  鹿首带着先遣队早就已经从北方回来,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动手,因为他们在等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汉唐地区今年的第一场暴风雪。
  在正常的条件下,先遣队与英国人正面作战,其实一点便宜都占不到。
  先遣队中那些土着士兵和扶桑兵的正面作战战术还不如英军。
  他们的特长就是对极地环境的适应。
  以及在这样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按照刘青南的方桉,开拓团这边先剪除英军外围的兵力,然后再通过不断的骚扰,让英军的主力向南撤退。
  他之前调集的兵力已经到位了,而且已经在南边准备了一个口袋等着英军钻进去。
  这个方桉还是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英军只有往南活动才能摆脱这恶劣的环境。
  他们要是往东撤退,依然会处在暴风雪之下。
  在英军的指挥官看来,此时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复兴军,而是恶劣的天气。
  在靠近森林边缘的沿河开阔地上,英军的主力正在休息。
  此时的他们看起来已经非常狼狈,士兵们此时也管不上什么体面,原本背在身后卷得整整齐齐的毛毯,现在都被他们裹在身上,似乎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谁也不愿意拿下来。
  今年的这场暴风雪比往年至少早来了半个多月。
  原本英国人也是有准备的,毕竟他们在加拿大地区殖民多年。
  但是刘青南的一场大火将英军准备的所有越冬物资几乎全部付之一炬。
  到现在英军的后勤补给线还没有打通。
  要不然英军的指挥官也不会那么早撤退了。
  因为冬季的物资携带起来太麻烦,所以英军原本就没有携带多少越冬的物资。
  他们对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太过自信了。
  在后勤基地被刘青南给烧了之后,英军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很难从容地撤退了。
  开拓团的骚扰此起彼伏。
  就连他们的主力部队都会受到伏击。
  这个时候,要是英军保持主力部队聚集在一起,他们就没有办法去追击那些伏击他们的复兴军。
  开拓团的打法非常的灵活,每次伏击都是见好就收,绝对不给英国人反包围的机会。
  所以英国人要想追到他们,就必须要派人追到林子里面去。
  这样他们就势必要分散兵力。
  那样的话,就再次中了开拓团的埋伏。
  因为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中一般躲藏着好几支开拓团的突击队。
  英国人的追兵追进林子之后,开拓团就会召集人手,集中优势的兵力将这支追击的英军给吃掉。
  这种打法让英军的指挥官头痛不已。
  那个幽深的原始森林就像是拥有魔法一般,会将进入里面的所有生命全部吞没。
  英军只能采取抱团的方式,对那些如同苍蝇一般的伏击者不予理睬。
  但是在对方没日没夜的骚扰之下,英军的行军速度惊人的慢。
  有时候一天只能行军十英里不到。
  战士们因为要应付敌人夜间的偷袭,一个个非常疲惫,整支队伍士气低落。
  英军的队伍一直沿着中部的湖区西岸向南撤退。
  这是他们当初进军的路线。
  现在也是他们唯一的路线了,此时向东都是湖泊和沼泽区域,跟本就没有道路。
  现在他们所在的湖西道路,还是开拓团这几年一点点修建起来的。
  英军就这样以龟速撤退,直到第一场暴风雪突然间提前到来。
  英军陷入到了现在的困境之中。
  远征军指挥官想到了拿破仑当年五十万大军是怎么样在沙俄失败的。
  想必那个时候的弗兰西军队也处在严寒的困境之中。
  无尽的严寒会消弭掉战士们最后一点士气,最终让这支几万人的队伍走向崩溃。
  英军的指挥官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撤回去。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刘青南从加华调来的四万军队已经在温尼伯格西斯湖的西岸给他们布置好了一张口袋。
  英军自然知道有一支华人的军队之前突袭了温尼伯城。
  但是根据情报,那是一支骑兵,人数也并不多。
  后来加拿大省总督赫德爵士也从新派兵收回了温尼伯城,那支骑兵部队彷佛就像是消失了一般。
  英军的指挥官知道,对方会在什么地方等着他们。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支规模不大的骑兵部队现在已经变成了几万人的大军。除了华尔带走参加南北战争的军队以外。
  加华的军队主力几乎全部被刘青南给拉了过来。
  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是董书恒的受益。
  加华这里的军官基本上都是直接当面向董书恒宣示效忠的。他们是董书恒的家臣,只会按照董书恒的指示去行动。
  原本董书恒不想让加华与北方的汉唐都护府又太多的交集。
  因为他希望加华能够在复兴军之外保持相对的独立。
  而且加华的军队参与到对英军的作战也会暴露加州的真实实力,甚至会刺激到南北双方。
  但是董书恒最终还是做出了由加华出兵支援汉唐地区的决定。
  有汉唐地区在北方,那么加华在阿米利亚就不会那么孤立无援。
  综合来看,在整个北阿米利亚地区,还是白人的势力比较强,南北双方加在一起,白人的人口有三千万,而加华的华人数量只有大概五百万人,即使包括那些扶桑、半岛和安南的移民,也不超过千万人。
  而且米利坚的北方州还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南方州又有丰富的原材料。
  这些加在一起的话,加华难以跟对方对抗。
  帮助汉唐地区一举将英国人给打趴下,利用这次谈判,划分好与英国人之间的界限,接下来汉唐地区稳步发展的话,也能够成为加华的一大助力。
  几万人的英军队伍如同一条巨蛇一般,蹒跚地向南移动,终于他们走出了风雪代。
  温尼伯格西斯湖的西南岸,风雪还没有侵袭到这里,森林的边缘还能够看到一点点的秋意,再向东边行军一百多英里就到温尼伯城了。
  到了那里,有了城池的保护,有了后勤补给物资,他相信英军足以抵抗这些敌人。
  经过这么多次的战斗,英军指挥官也看了出来,这些复兴军的战斗力有限(他将这些开拓团的民兵当成复兴军了)。
  
  离开了风雪的困扰,整个队伍的士气立马又活了过来。
  士兵们有了希望,意志也不再那么的消沉。
  就在大家一个个满心欢喜走出来的时候。
  敌人的伏击再次开始。
  英军上下都以为依然是一次跟之前差不多的伏击。
  可是这次敌人没有打几枪就跑。
  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火力覆盖。
  加华军队一共集中了五十多门火炮,对英军的行军队列进行了勐烈的轰击。
  在接近一刻钟的火力覆盖之后,加华军队和开拓团的民兵,总计将近十万人,对着三四万人的英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战场前后绵延十几英里,英军被分割包围成为三段。
  加华军的战斗力几乎可以赶上复兴军的正规军。
  这次英国人也感受到了。
  他们位于南部的军队最先被击溃。
  在加华军队的强大火力以及人数优势的加持之下。
  英军南部的先头部队仅仅坚持了两个小时,就最终瓦解。
  接下来加华军向北边推进,配合北部的开拓团进攻英军的后队。
  这场决战从上午打到傍晚,开拓团的民兵与加华的军队几乎全部出动。
  加华这边几乎拥有与复兴军正规军想通的武器配置。
  谁叫这里是董书恒为自己设置的一个退路呢?
  ……
  星加坡,英国人被赶走了之后,岛上的四大家族成立了一个海峡共和国,统治的范围包括了星加坡岛以及周围海峡中的附属岛屿。
  此时,岛屿上已经恢复了秩序。
  因为次大陆的战事,还有复兴军此时正在建设开发锡兰岛、波斯湾已经东非的一些军事基地。
  星加坡港再次恢复了往日繁华。
  这里原本就是华人在南洋地区的文化中心,文风最盛。
  一个穿着儒服的中年人来到岛上已经有三天时间。
  他的名字叫杨洋,原本就是湘南地区有名的一个儒生。后来曾涤生管理岳麓书院,聘任他当了书院的教授。
  这两年此人名声大噪。
  只因为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大华夏圈”辩证考》。
  其中很多观点都跟董书恒当初设立大华夏圈时初衷不谋而合。
  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现在本土能够看出大华夏圈深意的人不在少数。
  最关键的地方是这个杨洋指出了大华夏圈如果这么发展下去,必将因为内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走向分裂。
  藩属国之间的矛盾,藩属国与本土之间的矛盾。
  这些在未来失去了强有力的外部敌人之后一定会被放大。
  他指出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
  一种就是在有强有力的敌人威胁的情况下。
  在以往大英帝国的威胁一直是大华夏圈各个国家团结在一起的外在因素。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依靠人来将所有的这些个体连接起来。
  这个人必须是大家都信服的。
  或者说是共同的精神信仰。
  当然了,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信仰。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桉,那就是将大华夏圈建成大华夏圈帝国。
  为整个大华夏圈选出一位帝王出来。
  然后以这位帝王为核心,建立一个类似于邦联体的帝国。
  所有加盟的国家都以这位大帝为共主。
  这样整个圈子就有了将所有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还可以在这位大帝的下面设立一个由各个国家代表组成的议事机构。
  这设想就有些惊世骇俗,谁都知道哪位有资格担任这个大帝。
  甚至有人觉得这个杨洋就是那位推出来的喉舌。
  不过杨洋却不是从复兴军系统出来的。
  而是从复兴军系统之外的岳麓书院出来的人。
  这就让人有些费解了。
  这岳麓书院一直都标榜自己是原儒,批判复兴军下面的那些书院过于西化。
  岳麓书院虽然也教的经世致用之学,但是他们都将这些东西归纳入君子六艺之中。
  他们认为儒学的衰落就是因为对君子六艺认识越来越肤浅。
  因此很多人站出来从新解释君子六艺。
  他们甚至觉得复兴军一系书院所倡导的中西合璧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对君子六艺的重新解释。
  而这个杨洋就是从岳麓书院出来的,他为什么要帮董书恒鼓吹呢?
  有些人甚至说这个杨洋是岳麓书院的叛徒。
  这半年来杨洋一直在本土的学校演讲,他还不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为了这件事情,左季高甚至还找过董书恒。
  他以为董书恒改变主意了,又想去做皇帝了。
  要知道,当初可是董书恒自己坚持不称帝的。
  他甚至还说服了很多人。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元老都要求他称帝。
  带头大哥称帝了,底下的人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好处啊。
  但是董书恒不想啊,他并不担心自己,他是担心自己称帝了,今后自己的子孙后代可能会不得好死啊。
  当然了,这话,他不能对别人说。
  能够跟别人讲的只有他顺应历史潮流。
  这天下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自然应该由大家一同来治理。
  此时的杨洋正在林家的祖宅会客厅,会客厅中不光有林家的家主林文正,还有目前担任星加坡统治官的吴鑫。
  还有吴家的家主以及星加坡国防军的总司令林子豪。
  还有一些其他家族的头面人物。
  他们也都担任当地官府的主要职务。
  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欢迎杨洋这个学者。
  要说大家是因为他的学问深厚,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些人围着杨洋的一定是有别的原因。
  这位杨教授最能拿出手的就是那个邦联帝国论了。
  要说谁最追捧这套理论,自然是这些南洋地区的小国了。
  现在董书恒在总统的位置上,对这些小国还算是公平,那是有饭大家一起吃。
  但是今后要是换一个人来当家呢?
  毕竟总统不是皇帝,总要下台的,他制定的政策也会随着新人的上台而被改的面目全非。


第八零零章 杨洋的计划
  而杨洋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本土现在经济处在上升期,还能够按照董书恒制定的分工模式与大华夏圈其他国家发展正常的关系。
  但是时间长了,随着本土工业的膨胀,内部消耗不掉那么多的商品了。
  他们也会跟英国一样向外倾销自己的商品。
  那么到时候大华夏圈的其他小国就要成为本土商品的倾销地。
  这对当地的经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交易是一种相对的活动。其进行过程中的自由、平等非常的重要。
  “杨先生,您是当世的大儒,能够来我们狮城游学访问,是狮城所有海外华人的荣幸。”林家主平时也是一个好学问的人。
  此时作为主人,自然一番恭维。
  杨洋这个人长着国字脸,不像大部分人已经剪了短发,他却是束发高冠,
  不苟言笑的说话方式,让他显得极为方正。
  “林老先生过奖了,你们身为海外华人为华族守土,开拓华人的生存空间,对整个华族那是有着巨大历史贡献的,这才是最令人钦佩的。”
  “杨某只是一届书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救国。只是喜欢钻象牙塔,研究研究学问,当不起林老先生的夸赞。”杨洋在人前非常谦逊。
  不过他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
  一群人聊了一会儿,杨洋就开始推销起自己的理论来。
  “林先生,大家想必也知道我们的大总统,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扩大华族的生存空间。他开创了一个庞大的本土,又帮助华人在海外建立国家。”
  “诸位,大华夏圈是什么?那是一华诸夏,一华就是指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诸夏就是大家因为地域的原因分为一个个邦国。这就像当年的周天子分封诸国。”
  “但是现在少了一环,大总统觉得只要本土强大就能领导诸夏,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忽略了人都是有感情的。本土的后继者未必有总统这样博大的胸怀。”
  见到这个杨洋说到了正点上,林先生赶紧附和:“杨先生说的对,大总统是胸怀天下华人的,这一点我们都是信服的,是他让海外的华人也做了主人。”
  “但是杨先生,这大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