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52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52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城东运河大市场的利好刺激下,已经有商人在扬州投资建厂,扬州城的政府已经准备在城南划出一块地建立工业区。当初跑到高邮的富商,在与董书恒的合作中大量获利后也都纷纷到扬州建立分厂。
  可以预见,未来的扬州将成为中国的轻工业中心。
  这次淮海军系统的全体会议将在瘦西湖畔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淮海军野战军、地方守备军营级以上军官代表、民兵团级以上军官,武装部、后勤部、参军司,各水师艇长以上军官,水师陆战队营级以上军官。
  民政商业方面有行政总署主要人员、各地协饷办主任,各级法院、公安、监察院。淮海集团、长江集团的主要人员。
  另外还有以魏源为代表的复兴会成员。
  ……
  会议之前,魏源向董书恒引荐了左宗棠。这让正在准备会议材料的董书恒特意停了下来。
  董左二人谈了一个晚上,大家都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是看到董书恒书房的灯亮了一个晚上。
  当然曾国荃作为曾国藩的代表,也得到了董书恒的接见。两人商谈了一些合作上的事情。最后董书恒答应卖两百门前膛火炮以及三千把滑膛枪给湘军,这让曾国荃大为高兴,董书恒给的价格比洋人给的便宜的多。
  之前曾国藩也曾派人去广州购炮,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奇贵。
  同董书恒谈好之后,左宗棠去向魏源告别,他准备跟曾国荃一起回湖南。
  魏源大为不解,他本以为左宗棠会留在江苏,以他的能力,在江苏无疑会发展的更好。
  左宗棠没有说出原因,只让魏源去问他的徒弟去。
  几天后,左宗棠就陪着曾国荃乘坐长江水师的炮艇朔江而上,跟在水师后面还有几艘货轮装着湘军购买的军火。就连淮海军的会议也没有去参加。他只是利用这几天在董书恒安排的向导带领下参观了淮海军的主要军营、工厂,就连兵工厂这样的重地,董书恒都破例批准左宗棠去参加。
  通过实地观看,让左宗棠对董书恒的计划更加有信心。不知不觉间左宗棠也被董书恒画出的华夏未来所贿赂,踏上了他的战船。
  回到湖南之后不久,左宗棠的幕主张亮基就被清廷升为湖广总督,左宗棠随张亮基入武汉,在湖北奉张亮基之命组建楚军,军中任用旧友湖南武举刘明镫,以及方友升、王开林,另外在民政方面向张亮基举荐自己的好友王开化、王开来、刘典、刘敖、刘锦棠、朱明亮等人。
  张亮基对左宗棠极为信任,筹资由其去上海购买枪炮,实际上左宗棠都是从淮海军处购置。后来,张亮基对左宗棠的信任已经到了凡季高所举荐者无有不从的地步。等到张亮基离开湖广之时左宗棠已经基本上掌握湖北军政大权。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第八十二章 第一次全体会议
  瘦西湖畔的这次会议是淮海军系统成立以来人数最多,涵盖层面最全的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回顾前三季度淮海军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宣布淮海军的机构改革方案,包括政府改革方案和部队整编方案。
  会议的一开始,董书恒一一听取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报告。其中最让董书恒重视的监察院前面一段时间在全系统的大整顿活动。
  其中有三名协饷办成员受贿,5名公司主管挪用公款,一名民兵营长强奸妇女,还有多人存在渎职行为……
  董书恒万万没想到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淮海军就出现了这么多的蛀虫。为了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他让李虎将这些罪犯组织起来,到淮海军系统的各个地方轮流做忏悔报告。
  让所有人都看看管不住自己的下场。
  其次,是淮海公司的前三季度财务报告以及公司发展情况。公司目前总资产预估达到了四千万银元,当然其中大部分是土地资产,相对于董书恒刚刚组建淮海公司时,膨胀了10倍不止。前三季度完成销售额15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
  公司名下的工厂有三十多家,涵盖军工、缫丝、纺纱、织布、食品加工、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
  另外还有农垦、渔业这两个大户,农垦名下的农场已经达到100多家,整个江北、安徽北部,甚至山东南部都有淮海军的农场。这些农场都是按照董书恒军民合一的要求建造。
  另外农垦公司还在海门建造了一座大型磷肥厂,许多原来的濒临破产的中国小型船队,开始在东南沿海以及南海的岛屿挖掘鸟粪送到海门的磷肥厂。
  这又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问题,同时变相地减少了被贩卖的华工。董书恒不反对输出华工,但是输出华工必须保证华工在当地的利益,所以这事情只能他自己来做。
  由于近海中国小型商船的业务被大型商船挤占,渔业公司趁机兼并了大量的小型船队,改成捕捞船队,此时中国近海的渔业资源还比较丰富。
  渔业船队的规模达到了上千艘,这些船三五成群,以捕捞队为基本单位,活跃在黄海、东海的近海海域。渔业公司甚至在浙江的舟山建立了食品加工厂,捕捞的海鱼可以就近加工成鱼罐头,收进淮海公司的战略储备仓库或者被贸易商队带出去交易。
  仿照农场的模式,董书恒在渔业公司、远洋公司的船队上也建立了民兵,但他们是海军的民兵,不仅能够一边生产一边保护海疆,还能够为未来的海军源源不断地输送水兵。
  远洋船队的速度发展的也很迅速,经过几个月的发展远洋船队已经由12艘商船发展到时30几艘。
  除了白齐文北美船队是在上海购买的以外,其他的船只大多是截获的。上次厦门行动,一次就劫取了十几艘商船,后来行动局安排人员混进被贩卖华工的队伍,又成功地劫持了6艘商船。
  这些商船有很多是普通的帆船,到盐城港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后,被远洋公司用来跑朝鲜和日本航线,这条线上基本上没有洋人的商船,可以减少露馅的风险。
  长江集团的商业收益要少一些,毕竟起步较晚,一些工厂也才建好。但是长江银行的成绩却很亮眼,经过几个月的布局,长江银行已经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建立分行。甚至在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尼拉、坤甸等城市也建立了分行。银行吸储达到2亿银元。
  长江银行已经建立了各个城市间的跨区域汇兑业务。也就是说现在东南亚的华人到江北来做生意不需要再带着现金了,只要在当地的长江银行存钱就可以了。
  ……
  军队方面,按照董书恒之前的命令,武装部从民兵中挑选了两万多名士兵,已经基本完成训练任务。
  蔡树森汇报了山东新军的建立情况,山东新军已经以淮海军军官为骨架,在山东招募士兵进行训练,目前全军共有6000多人。林威的骑兵团目前已经达到了1500多人,在淮海军的强大经济实力支持下,这1500多人全部配备了战马,目前正在逐步换装马枪。
  军队的工作,最近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塞的建设,目前在建的要塞有浦口要塞,这里是对太平军对峙的前沿。
  瓜洲要塞,这个要塞要负责拱卫扬州、封锁长江进入运河的入口。
  靖江要塞,这里将和以后建立的江阴要塞相互呼应,构成阻止敌人进入长江的第一道防线。
  另外在海州、盐城、海门三个港口还有三个海防要塞。
  这些要塞都将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重要的部位甚至会加装钢板。要塞炮使用的是仿克虏伯150mm后膛加农炮。实际上这个口径要对抗舰炮还不够,奈何这已经是淮海兵工厂能能够造出的最大口径的火炮了。
  情报司因为工作的隐秘性,因此没有公开汇报工作,只是把报告交给董书恒审阅。
  情报司一直是董书恒非常重视的一个部门,也是由他亲自建立,直接管理的。
  情报司目前建立了30几个一级站点,最西边的站点到达新疆的伊犁,最北边到达外蒙古库伦。最南边的站点在新加坡。之所以这么快得益于淮海公司强大的商队,基本上商队把生意做到哪里,情报司的触角就能延伸到哪里。
  由于商队武装强悍,现在各处商道上淮海商队就是一面旗帜。一般的毛贼都是避而远之。真有不开眼的动了淮海公司的商队,即使成功了,也会遭到特战队的疯狂报复,不死不休。哪怕是代价巨大也在所不辞。
  董书恒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打造淮海商队不可触碰的传说。如果在路上碰到了淮海商队,一些小的商队都会想方设法地加入进去,大家都知道淮海商队就是一张活的通行证。
  董书恒深知,此时的中国,对内商业贸易威胁最大的是物流。可以说“得物流者,得天下”。
  ……
  听取了汇报,就连董书恒都为当前的发展速度所震惊。这也难怪当前的形式对淮海军的发展确实极为有利。
  国内的保守势力的精力完全被各地的判乱所吸引。如果要是在平时,董书恒哪怕是建一家工厂都有可能被拿到朝堂上讨论。
  像他现在这么搞非要被定为造反不可。可是到现在清廷都没有找他的麻烦。一方面清廷是出于对琦善的信任。最主要的还是现在太平军对清廷统治根基的威胁,转移了清廷所有的视线。
  这也是为什么董书恒发展得这么急。事实上他也不知道现在的大好形式什么时候就会被打破,也许仅仅是因为一个小事,这里面的变数实在是太多了。
  国际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清廷在国际上还是一个大国,这个老牌大国最后一块遮羞布还没有丢掉。
  西方列强能够影响的也就只有东南的几个港口城市,还无法深入内陆地区。这也为董书恒发展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洋货目前要进入内地还很困难,这让董书恒旗下的工厂很容易地就占领了内地的市场。
  接下来就是对淮海军军政系统的改制。
  董书恒依然担任淮海军总统制,总领淮海军军政一切工作。
  行政方面成立淮海军政务幕府,(历史上的湘军也开衙建府,成立了一个这样的组织)简称军政府。取代原来的行政总署。曾宪风担任军政府总理,总领行政工作。
  刘明远担任副总理,兼商务部部长。商务部下设淮海军资产管理委员会,原淮海集团下属企业全部划归这个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
  不过,其中的农垦和渔业公司划归农业部管理,陈冬生依然担任农业部的部长。
  另外,远洋船队和内河运输公司划归交通部管理,交通部还管理着整个淮海军势力范围内的道路规划建设以及维护。第一任交通部长是王千里,这是一个南洋华人,此人在英国学习参与过铁路建设。因为后面董书恒要大建铁路,所以这次把此人提了上来。
  外交部,刘青北担任外交部部长,总管淮海军的对外交往事宜。
  财政部,部长原淮海公司的财务总监宋品华担任,主管淮海军系统的预算以及收支工作。另外一个人让大家都没想到,就是胡光墉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兼任长江银行总裁,分馆金融工作。
  情报部,由原来的情报司升级而成,依然是由季明山担任部长,郑剑担任副部长兼行动局局长,周红英担任副部长兼外勤局局长。行动局负责任务的执行,外勤局负责管理各地的暗探。
  另外还有民政部,警察总署、工业部、水利部、卫生部、教育部……
  随着地方协响办职能的强化,继续使用这个名字已经不合适了。因此董书恒将地方各级协响办改为地方各级军政府。他的目标就是将淮海军势力下的地方全部纳入军政府管辖。架空原来清廷的府县架构。
  军政府第四季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苏南的军政府建立起来。由于苏南以前是赋税重地,清廷比较看中,因此要想做到跟苏北一样并不容易。


第八十三章 大整编
  与政府平行的是法院、监察院。
  法院的架构变化不大,但是在审判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使用大清律例。随着江北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商业纠纷愈加复杂,这些纠纷在大清律例里面很难找到依据。
  淮海军现在是没有立法机构的,董书恒现在也不准备弄这个机构。他现在对淮海军的机构设置上还是本着实用、高效、廉洁这几个要点。
  最近他让人翻译了很多国外的法典。其中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最让他看中,都说拿破仑最大的成就不是军事方面,而是颁布了一部《民法典》,果真如此。这部法典的立法理念非常先进,怪不得一百年后人们还能继续使用它。
  董书恒也专门学习过法律,后世中国法律基本上承袭的德日的大陆法系,殊不知法国才是大陆法系的鼻祖。
  董书恒认为中国以后还是要走大陆法系的路线。像英国那样的普通法系,以判例为主,会导致培养法律人才的难度增大,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大陆法系要培养一个法律人才只要学习法典,了解立法精神基本上就可以了。而普通法系,要培养法律人才,必须要有长时间的法律熏陶,或者实践让这个人能够从庞杂的判例中自己体会出审判的奥义,这就像是研究中国的玄学一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书恒跟约翰·塞纳合作建立的圣约翰大学将专门成立一个政法学院。培养大陆法系的人才,为今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好准备。
  当然,远水解不了近渴,法学院的学生现在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就当前的问题,董书恒给的解决方法是“抄袭”。拿破仑法典中哪些法条能方便解决咱们现在的问题,那么就抄下来。一个法典太长,那就拆开它,把《债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单独抄出来,以淮海军法令的形式发布施行。
  程序法上根据淮海军的实际情况编写一部《诉讼法》,也不分民诉刑诉了,简单的才更实用。
  这样凑活着,法院就能“开张”了。
  对于董书恒这样的安排,伍挺是支持的。他是一个老刑名师爷,对国人的思维很了解。中国人判案还是习惯依据律条,老百姓也都觉得法官判案应该依律来判。你说你根据自己对法的精神的理解来判案,老百姓肯定不接受。
  董书恒要求法院系统的所有法官都要轮流接受培训。既然要抄法国民法典,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样介绍近代法学思想的启蒙书籍肯定是要读一读、学一学的。
  他手下的这些法官大部分都是以前的刑名师爷,不求完全改变他们,至少也要让他们被动地学习一些新的法学思想。等到他自己培养的法学人才进入法院系统,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法治状况。
  ……
  监察院与法院、政府并列,其职责就是监察内部人员,处理违纪违法行为。
  李虎的为人,董书恒是信任的。监察院前面一段时间搞的内部大整顿,确实树立了监察院的威信,因为每一个案子监察院都做得铁证如山。
  为了完善监察院的职能,董书恒这次要求监察院以后在每个重要部门都设立监察室。直接直属于监察院纵向管理。
  为了防止监察室的人与驻在单位的人串通一气,董书恒规定监察室的人在一地的任职不得超过两年。
  在军队中营级以上设立监察委员这个岗位,监察委员负责监督军纪,呈报军功奖励,任何时候不得干预军事指挥。但是对于军事主官的问题有上报的权力。
  这样监察院就建立了覆盖到淮海军政、军系统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网络。
  上午安排好了一府两院的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