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5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人现在依然占据了高知阶层中的大多数。
包括很多复兴军自己的官员都是这样的旧文人出生身。
根据季明山那里收集的信息。
复兴军自己的官员现在在思想上也出现了分裂和对立。
这从各个地方上对内阁决策的执行力度不均匀就能够看的出来。
比如这次西巡过程中,董书恒自己发现地方官员对移民以及发展地方工业上的不同态度,往更深一个层次分析就是这个原因。
讲真,董书恒也没有能力将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起来。
他只能尽量保证上层的一部人的思想是跟自己统一的。
至于地方上的矛盾,也许只能够等到矛盾爆发之后,让矛盾相互磨合,最终达到一种博弈状态下的平衡。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历朝皇帝要学习帝王术,在臣子之间搞平衡。
也许这就是解决矛盾的办法。就像是大禹治水一般,堵不如疏,让矛盾以最温和的方式爆发出来,而不是。
这次对大英帝国开战,高知们之间的矛盾就有些爆发的趋势。
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会将国家拖入到无休止的战争中去。
甚至是在复兴军的年终大会上就有人公开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还是董书恒的决策第一次被人公开的反对。
不过,按照复兴军的总统法案,现在发动战争的权力还在董书恒的手中。
众人也只是提出自己的质疑,但是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也有人在暗地里指出,应该修改法案,限制总统发动战争的权力。
至少这种权力应该有一个约束。
也许是在董书恒的故意纵容之下,现在欧罗巴的一些启蒙思想在复兴军的治下能够自由的传播。
一些人甚至将这些思想跟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放在一起研究,将其同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对于权力的限制,几千年来王权与臣权之间的博弈当中,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皇帝斗。
这种斗争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制皇权,扩大臣权。
所以这套东西,他们都玩的很六。
现在他们终于要将约束带套向董书恒了。
此事着实让高层的一些人感到有些紧张,似乎复兴军要走向分裂了,真的是物极必反。
然而当事人董书恒似乎毫不在意。
董书恒照例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各个研究所中,偶尔抽出点时间也是关心一些南洋的战事。
春节前的最后几天,他几乎将所有的重点研究所都走访了一遍。
最为神秘的一号实验室,到现在一事无成,董书恒只能好心地安慰他们,连批评都不忍心。
这个研究太生僻了,就连欧罗巴都没人怎么涉及。
董书恒跟他们聊基础课学的重要性,不要急着出成果,先把基础研究积累起来。
在二号电力实验室,董书恒参观了实验室研制出来的各种电气设备。
其中有些是他记忆中的东西,有些的甚至是他记忆中都没见过的。
所以说科学家的想象力决定了研究的上限。
目前电力实验室核心还是围绕着电机。
发电机的研究已经出了很多成果,各种原理的发电机琳琅满目,满足各种情况的发电需求。
从一开始,电力实验室就比别处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复兴军可以生产使用风能、水能、热能的各种发电设备。
而且在小型化和巨型化方面都发展的很好。
因为并网发电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当前还是以中小型的发点设备为主。
就近发电,就近使用,这样能够让电力尽快地普及。
尤其是像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当地的电力资源又比较丰富,尤其是水电。
当地可以先大规模地上台小水电项目。
这些水电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比如有色金属的冶炼行业、加工行业等等。
另一个方向就是巨型化,这种发电机主要用于大型水电站以及火力发电站。
主要建造在大型城市或者是工业区的周围。
以电机替换蒸汽机在董书恒的推广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为了而促进推广,董书恒对更换电机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
这些企业也已经发现了电气化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复兴军底下纺织厂的成本已经要低于大英帝国和弗兰西等工业强国。
一方面因为复兴军的本土就有原材料的供应,省去了大量的运输费用。
另一方面就是电气化的改造,让设备能耗成本降低。
董书恒并没有将发电厂等成本平摊到电价当中,这让用电比直接用煤的成本还要低。
另外电机还有噪音小、占空小、稳定性、安全性强等特点。
难怪大英的科学家都为自己的国家电气化滞后而感到着急。
除了复兴军,普鲁士是第二家从电气化改革中尝到甜头的。
普鲁士的工业生产在欧罗巴已经位居第三,距离第二名弗兰西只有一步之遥。
在电力的运用方面,复兴军也做出了巨大的创举。
电力不像化石燃料,是没办法大量储存的。
发出的电必须要及时地用掉。
所以不仅仅要发的出电,还要用的掉。
像水电站,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就要放掉,即使没有人用电,也要放掉。
那时候就要空放了。
怎么用电?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董书恒更加了解的人了。
他毕竟来自那个无电就没法正常生活的时代。
电视机、电脑、手机这些他是弄不出来的。
但是电风扇、电灯、冰箱、空调、电车……这些东西的原理都不复杂。
甚至有人写文章批评徐寿专门陪总统搞一些供人享受的东西。
表面上是批评徐寿,实际上却是在影射董书恒不务正业。
不过当这些人坐在电灯下面看书时,发现它是那么的明亮,还没有任何的油烟味,他们也很享受。
当他们大夏天的时候坐进了安装空调的值房办公时,他们也会感到惬意。
当他们吃到冰冻回来的新鲜深海鱼之时,他们也会赞不绝口。
这个时候,谁还会说这些东西是奇淫异巧呢?
新京街头上的电车班次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选择电车。
城中的很多道路都开始进行改造,以适应电车的需要。
路灯改成了明亮的电灯。
从新京城到大沽口,一条电气化的铁路已经改造完成。
用电机驱动的火车头,同样力大无比,而且没有那么大的噪音以及滚滚的黑烟,带给人一种不同的乘坐体验。
董书恒这次到电力研究所,真正关注的还不是这些小玩意,而是架在西山上的一座大铁塔。
董书恒与徐寿捣鼓无线电通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自从徐寿捣鼓出了无线电的原理,他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上面。
事实证明,当一个科学天才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能够给人带来惊喜。
这次用这座铁塔上的设备与一千公里外的耽罗岛,三千公里外的台湾岛以及五千公里外的关岛上完成了通信实验。
证明无线电波已经可以传播到五千公里,而且如果继续研究的话,它的传播距离还将更远。
董书恒终于可以与阿米利亚之间自由通信了。
有了无线电连接,整个大华夏圈才算是真正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尽快铺开无线电网络,董书恒当即决定组建无线电公司,开始沿着太平洋建立基站,铺设网络。
有线电报终究要渐渐退出市场。
因为时间紧迫,董书恒还准许这个国属公司拿出一部分股份公开发行,以更快地获取资金。
通信塔的前期投入还是蛮大的,但是收益也很高。
无线通信技术有了,广播这种东西也会自然而然的出家。
也许董书恒很快就能够一边听着广播中的新闻,一边品尝下午茶。
这种新的媒体模式,能够让很多不识字的人也了解到国家大政,这将改变全体民众的认知,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
通俗来讲就是,今后那些听过广播的民众,地方的官员将越来越难以糊弄。
这也将加强中枢的权力,因为掌控舆论的权力被收上去了一部分。
以前都说皇权不下乡,实际上是中枢的声音传不到地方上。
老百姓大都不认识字,只能目视耳闻了解外面的世界。
地方上只有地主士绅才能够接触到外界的消息,因此舆论也就掌控在这些人的手中了。
但是想想后世人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宽了,哪里还有古人那般好糊弄。
董书恒决定利用半年时间接通加华和东华的无线电报。
这件事情非常的紧急,因为这关系到他未来的一个重要部署。
之前复兴军在太平洋上控制的那些无人岛屿,现在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从关岛向东还有马绍尔群岛,再向东就夏威夷群岛,夏威夷群岛的基站就已经可以与阿米利亚大陆联通了。
实际上,仅仅是打通联系所要建立的信号塔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复兴军实际上早就有实力铺设海底电缆,但是它们一直没有这么做,就是为了等无线电报出世。
要知道在太平洋上铺设电缆可是一项大工程,董书恒可不想做出这样一个只能发挥几年作用的大工程来。
倒是有一件事情,差点点让董书恒的眼珠子都惊掉。
徐寿竟然跟他说要研究通过电波传输电力。
握草~特斯拉线圈?
无线电的原理就是大功率线圈上面发射出去的电波被接收了。
然后将接收到的微弱电信号再放大就能去通过设计好的编码传递信息了。
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电力的传输啊。
董书恒不得不感叹,徐寿真是一个科学鬼才。
作为电力实验室的头号投资人,董书恒自然是全力支持。
不管徐寿要去研究什么东西都不需要考虑经费的问题。
光是它们成立的电器厂的收益就足够给他花费的了。
现在电器厂生产出来的元始款空调冰箱等东西可是奢侈品。
南洋印度等炎热地区的土邦贵族,华人富商是主要的消费群体。
当地没有电,电器公司的人还帮他们建造小型的发电厂。
所以电器的销售都是成套的。这一套建造下来,没有个万八千两的花费是做不出来的。
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有了这些东西,周围的人见了之后都会想给自己来上一套。
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不是说不怕热,他们也不喜欢炎热。
在那种炎热的环境中就连跟家中妻妾“打扑克”的体验感都会大大降低。
南洋地区目前最受欢迎的推销员可能就属鑫华电器公司的了。
电气化的出现,还改变了远洋捕捞行业。
原本的远洋捕捞实际上就是捕鲸,因为鲸油可以在船上直接加工储存。
至于那些肉,因为难以保存,所以基本上都浪费了。
但是制冰机和冷柜出现之后。
复兴军的一些大型渔船上已经开始加装冷藏室,这样远洋捕捞的鱼获就能够运回港口,还能够使用冷链运送到各个地方去。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变化,要知道整个太平洋地区有大量的鱼场,其中有很多到现在都还没有开发过的。比如北海鱼场、东华渔场。
这能够为人们增加多少食物的来源啊。
很快东华帝国又将出现一个重要的产业——渔业。
可以说这里是所有的实验室中,董书恒花的精力是最多的。
徐寿负责摸清楚原理,他负责出点子。
他虽然不专业,但是他只要将自己所经记忆中的一些东西的大致原理讲出来。
这位鬼才发明家,就能很快做出实物。
两人之间这种合作几乎没有失败过。
董书恒对徐寿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感到震惊。
徐寿也总是感叹,大总统日理万机,为什么脑子还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他究竟有几颗大脑,要不然怎么能够想那么多的事情呢?
第六九五章 坦普尔的部署
“叁”号研究所就是舍恩拜的化学研究所,由原本的化学实验室扩建而来。
老家伙这几年愈加的精神,有了一帮子辅助人员以及充足的经费之后,老头可以专心于研究工作。
两耳不闻窗外事。
董书恒最喜欢这种纯粹的科学家。
舍恩拜现在已经不做火药研究,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完全投入到有机化学的实验中去。
相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一个新的领域。
就像是一片新大陆一样,让每一个有探索精神的化学家沉迷于其中。
舍恩拜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狂人。
董书恒过来实际上还有自己的事情。他心心念念的飞艇现在用的还是氢气。
董书恒知道这他娘的就是一个移动的炸弹啊。
当年要不是齐柏林飞艇爆炸,兴许飞艇还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而不是中途夭折。
董书恒一直觉的飞艇应该有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兴许他能够将这一枝科技数给点亮。
飞艇的外皮和填充的氦气都要找舍恩拜帮忙。
氦气这种东西的存在董书恒是知道的,但是这玩意儿怎么收集起来,他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不过舍恩拜作为化学家,自然知道收集提纯一种气体,无非是通过分离、合成、分馏等等方式。
后世的氦气正式发现是在1895年,由瑞典的两位化学家皮特·克利夫和尼尔斯·朗勒特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氦。
美国在20世纪初发现的大量天然气井中,其中有很多便是氦气天然气井。
董书恒也知道可以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氦气。
这种稳定性很强,又与氢气一般轻的气体倒是引起了舍恩拜极大的好爱情。
科学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挑战未知。
董书恒将氦气作用可是给吹上天去了。
这个项目让舍恩拜竟然停止了自己有机化学研究,带着团队开始攻克氦气。
不过很遗憾,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半年时间,也就是证明氦气的存在而已。
“舍恩拜先生,这个项目不用这么急,我们暂时使用氢气也没什么大问题。想比于氦气研究的进度,我更担心你的身体。”
一到化学研究所,研究所的行政助理就向董书恒告状。
舍恩拜现在又进入了那种研究狂暴状态。
也就是说他已经开始违背自己正常的作息安排。
这会严重影响到一位老人的身体。
“总统,你不能这么说,问题是您抛出来的。我不知道就算了,既然知道了,让我如何不着急。”
“对于一名研究化学的研究员来说,新元素就像是我们的孩子一般。”舍恩拜解释道。
他现在这种着急并不是董书恒强加给他的。
而是他自己的求知欲促使的。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研究工作就是他们的生命。
在他们眼中金钱也很重要,但是那只是保障他们研究生正常进行下去的工具。
董书恒叮嘱研究所要关注老所长的身体,还吩咐要定期派医生过来为舍恩拜检查身体。
……
董书恒接下来去的是“肆”号研究所。它的全称是材料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位于新京西山的枫谷。
枫谷原本是一片长满枫树的山谷。现在这里集中了复兴军主要几个研究所。
随着书院的扩招,新京老城那边的校舍已经不够用了。很多院校都开始建设新校区。
董书恒索性就将这里建成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