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四喜的话,这群开封的流民也开始向前跑去。他们跑到了人堆的边缘就没法继续向前了。再往前就有身穿绿军装的淮海军民兵的维持秩序。
这些民兵的服装跟野战不同,是纯绿色的,每人头上带着一个有帽檐的绿色军帽。
就这样在流民们看来都是了不得的王师了。
后面的流民们很急,因为只有登记好的人才能够到另外的一个安置区吃东西。虽然被挡住了视线,但是流民们还是能够看到熬粥的锅灶冒出的炊烟。
有几个不老实的流民想要上前去插队,结果被民兵们用枪托轰了出来,再也没有人敢违反秩序,大家都小心地排队等待。
“老刘啊,这样速度太慢了,我们的人手太少了。”这个流民点的管理员钟瑞华对身边的一个文书说到。
“是啊,这次总统需要招收的人太多了,像我们这样的点有几十个,每个公司都有人被抽调过来。这些流民连话都说不清楚,登记起来非常费事。”
“不过,钟管事,我刚才登记的时候就遇到好几个会书写的,我们能不能去流民里先招募一些会书写的,来帮着一起登记,这样速度不就快起来了嘛。”老刘建议到。
“可以啊,老刘,你这个主意好,就这么办!”
四喜跟着家人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还在外围的人堆里,都还没排得上队。
远处飘来了米粥还有馒头的香味。
“爹,丫丫肚子饿,想吃。”妹妹有些不耐烦了,坐在地上哭着说道。妈妈走过去一阵恐吓才让妹妹安静下来。
这时候一个带着圆帽,胡子花白的老者从队伍那边走了过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个穿着绿军装的士兵。
“这里有没有会书写的?”老人对着人群问道。
“我会,我会……”四喜激动地喊到。
“好,那你跟我走。”
“我的家人能不能带上,我得跟他们在一起。”四喜跟老者恳求到。
“好吧,一起跟过来吧!”老者想了想说道。
四喜跟着老者一起来到了刚才冒着炊烟的临时安置区。
这里已经有很多跟四喜一样会写字的人被招募了过来。
“赶紧吃些东西,你们一会儿过去帮着一起登记流民。”
四喜被发了一个大馒头,还有一碗粥,粥上面飘着一块咸菜。
他的家人被带到一边补充登记。登记好了,他们也能够吃上饭。
四喜手中被发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某保、某甲。为了方便管理,淮海公司把流民打乱原来的队伍,以户为单位重新变成重新编成了保甲。
五户为一甲,五十户为一保,每一保为一个集体的行动单位。在一起活动,在一起工作。
四喜的脑子机灵,又在商户做过工,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询问登记信息。管事的钟先生让他自己开一个窗口。
……
这次招募流民,董书恒很早就做好了规划。粮食基本上都是通过运河集中到徐州,再在商丘等地,就近设置流民接收点。
再远点的地方,淮海军的势力还没有渗透到。会有情报司的人在当地流民中散播消息,引导流民向商丘萧县、永城集中。
飞燕军最近没有再继续扩张,而是派出骑兵深入到河南西部和北部招募流民,防止这些流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其他的捻匪招募。
因为飞燕军开出的条件优厚,许多流民队伍开始朝着商丘徐州方向转移。
为了保障流民队伍能够顺利到达安置点,淮海军甚至以当地士绅的名义在沿途建立一些补给点,给迁徙的流民队伍施粥,确保他么有足够的体力能够完成迁徙。
淮海军在河南大量招募流民的举动甚至引起了河南巡抚陆应谷的注意,陆应谷上书朝廷参核江苏越境河南招募流民。
当然这个奏折被压回来了,现在清廷忙着围攻北上的太平军,哪有功夫去赈灾,这个时候人家帮你赈济流民,不感谢也就罢了,还参核人家,脑子被抽了吧。很快这个陆应谷就被以守护河堤、赈济灾民不利为由罢官去职。
第七十四章 百年工程
所有的流民在徐州会进行消毒,集中隔离观察,之后才能够按照情况被分流到不同的工地。
在此期间,他们每人会领到两身新衣服。
还好现在是夏天,有单衣就足够了。要是在冬天,光发棉衣就得让董书恒肉疼。
这些衣服都是向各个制衣厂采购,这又刺激了制衣厂和织布厂的发展。
这次淮海军启动的“三横一纵工程”让董书恒的腰包瘪了,却让整个苏北工商业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董书恒这个穿越众可能是所有穿越众里最菜的一个了。权谋不会,物理化学不擅长,也不大懂经济金融。经济方面,他只知道投资能拉动经济增长。
后世,经常看到今天修路,明天修路,不是政府钱多得没处花。钱要流动起来才有价值,藏在家里就是一堆贵金属。所以来到这里以后,董书恒一直疯狂地花钱,这让刘明远他们都有些不理解。
徐州城,一片占地足有数十个足球场大小的流民集散中心在这里拔地而起。营地的入口处两座巨大的澡堂,澡堂使用燃煤锅炉,不间断地供应热水。
四喜完成了自己的登记任务,随着父亲家人一起来到了这里。他的腰包里还有被奖励的一块银元。
一进入营地,男女就被分流。大家这些天以来,已经习惯了听从管事的安排。
男的在左边排队进入男浴室,女的在右边排队进入女浴室。浴室里面是一排排的铁管,铁管上有阀门,打开阀门,水就会从花洒喷出。每个花洒边上还有一块肥皂。四喜跟着父亲赶紧找了个空位洗澡。
刚才进来的时候四喜和父亲的衣服就被收走了,一路的颠簸,原来的衣服早已经破烂不堪。
洗澡是有限定时间的,四喜快速地冲了一下身子,然后学着别人的样子用肥皂在身上涂抹一遍,身上立马起了一层泡沫。再用水冲干净后,身上别提有多清爽了。
“以后家里有钱了,一定要天天用肥皂洗澡。”四喜在心里想道。
四喜洗好澡后,跟着父亲一起往前走,到了发放衣服的地方。这里的衣服全是一个颜色,样式看起来跟那天民兵穿的军装差不多。
工作人员大概估了一下四喜的身形,拿了两身外套以及两条裤衩给他。四喜赶紧穿上新衣服,跟父亲两人相互看了一下。
以前大家都是穿长衫,现在周围的人都穿上了短装长裤,倒也不觉得奇怪,人反而更加精神了。
出了浴室,他和父亲一起等了一会儿母亲还有姐姐妹妹。她们的速度显然要慢一些。
等了一会儿,母亲也出来了,他们也换上了差不多的工装,只有妹妹的衣服不一样,是专门做给儿童穿的。
一家人又团聚了,他们看着各自身上穿的新衣服,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挺过去。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会在这里观察两天,这两天他们什么都不要做。
……
东台东部沿海的老范公堤旁。
到处都是拿着铁锹的工人,还有许多牲畜拉的大车在运送着土石。整个一副热火朝天的工地场景。
冯道利带着一群学生正在指导工人们修筑一道水闸。
整个海堤工程最难的环节就是在这些河流的入海口修筑水闸。海堤因为离海边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堤坝就是在平地上垒起一道宽厚的土墙,除了需要使用大量的土方,施工难度并不大。
倒是水闸,需要在河水高于海平面的时候开闸放水,在海水涨潮的时候,关闭水闸防止海水倒灌。
因此水闸的选址,修建高度,坚固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对沿海的潮汐规律有着十分精细的把握。
沿海的水文情况,冯老的手中早已经有了详细的资料。这些年他辞官在家,就一直在研究重修海堤。他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调研记录沿海的潮汐情况。
突然,冯道利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一旁的杜辉赶紧扶住老人。
“师傅,您要不要去休息一下?您都在工地上呆了好几天了,这几天都没有好好休息,学生担心您的身体。”杜辉关切地说道。
冯道利摇了摇头说道:“没关系,我这把老骨头,自己清楚,只要能坚持到这几项工程结束就好了,那时我即使死了也没关系,但是这次工程一定要做成百年工程,不能让后人再反复受这水害之苦。等我死了,告诉我的家人将我埋在这海堤之侧,我要守着它。”
杜辉听得眼睛都红了,但是看着老人那坚定的眼神,连句劝说的话都说不出来。
“好了,杜辉,别伤感了,老夫一把年纪,死了也算寿终,只是这几项工程不完成,老夫死不瞑目。走,随老夫去看看那蒸汽机水泵。”
几人一起朝着泵房走去。
这个泵房里面有六台由新式蒸汽轮机驱动的大型抽水机。董书恒为了修好这个工程可是把压箱底的技术都拿了出来。
这些抽水机对于排除内涝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涨潮的时候合流就没办法正常的排水,尤其是较小的河流。现在有了这些大家伙,即使水闸关闭了也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大海排水。
另外这次的工程中大量地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为此,徐州的钢铁厂和水泥厂一再地扩大产能。
有了钢筋混凝土,冯老才敢说出刚才那句百年工程的话。
看完了泵房,他又带着学生们去看了一下一下海堤的加固面。
冯老一路走,一路用尖嘴锤敲着用来加固堤面的石块。
突然,冯老停了下来,对身边的人说道:“去把负责这个堤段的工头找来。”
不一会儿就有一个中年汉子跑了过来,这人躬身说道:“大人,小的就是这个地段的工头,请问大人有何指示?”
“我之前是不是说过,所有超过半寸的石头缝隙都必须填上合适的碎石再用水泥封上。此处这么的大一个缝隙为何至只用水泥?”
“呃……大人,许是工匠们疏忽了。”
“一句疏忽就完了吗?你们都是本地人,你们的后代都要生活在这个大堤的后面,如果大堤有问题,他们将会时刻面临着危险,这是你希望看到的吗?你是工头就要负责监督本工段的施工质量,现在我要求你把这个工段全部重新返工,所有工匠扣除一个月的薪饷。”
那工头低着头一句都没有再辩解,他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个时代工匠大部分都是非常敬业的,这个工匠也许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填充碎石。
“这事要是传出去,自己可是要被家乡的父老戳脊梁骨啊!”工头心中懊悔地想道。
“杜辉,回头命令各个工段进行自查,你们将发现的问题整理一下,制作一个自查目录。发出告示,这次自查之后,工程指挥部将组织检查,再发现问题的,工头移交给法院处理。”
……
除了海堤河道这几大工程,扬州城也到处都在施工。城内的改造还好一些,都是些小工程,但是对扬州的改变却是巨大的。最直观的是这里的道路变宽敞了,路边原来私自搭建的建筑全部都拆除了。
下水道也已经开通了,走在路上再也不用闻着臭水的味道。现在的扬州渐渐有了一个城市该有的样子。
城东的大市场才是大工程,那么多的商铺、仓库要是都建起来,在这个时代绝对的堪称一处极其宏伟的建筑群。
今天的扬州城来了两个外乡人,一个四十几岁,长的极为方正,一个三十几岁,看起来有几分彪悍。
“季高兄,这个魏良图治政还是有几分能耐哈,我看这扬州城刚刚被他收复回来就恢复的不错。感觉比长沙要繁华得多。”曾国荃抓了抓脑袋跟左宗权说道。
一路上左宗权老是不搭理他,可把他给憋坏了。现在有机会了,他赶紧找左宗权搭个话。
“哦,恩。”左宗权回应了一声算是搭话了。
其实左宗权在心中也颇为疑惑。他与魏源都算是林则徐的传人。当年林则徐告诉他魏源只擅长做学问,因此他将整理的西方国家资料交给了魏源。而治政与治军都是魏源短项。
林则徐对左宗棠的治政与治军都颇为赞许。因此将自己的治政笔记还有治军经验都传给了左宗棠,这是左宗棠一直藏在心中的一个秘密。
他还记得在江上的那个晚上,林则徐与自己交谈了一个通宵。林则徐跟他说了很多在读书人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
他告诉左宗棠满清的气数已尽,从今往后满清面对列强会不断地出卖国家的利益。
这片土地是我们华夏的祖先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绝对不能让满清败送了。这次西方列强的入侵同华夏民族以往的内斗不同,是要断了华夏民族传承的。
他告诉左宗棠南方打乱,清军不可用,正是汉族势力重新崛起的机会,只有在汉族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才能够抵抗住西方列强的入侵。
他让左宗棠要积极投入到平叛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战绩,获取更多的权力,团结更多的汉族力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将满清赶下台,重新开启汉人的统治。
林则徐对左宗棠说的这些话,基本上相当于他的临终遗言,没过多久,这位民族英雄就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林公是左宗棠最为敬佩的人,在他的心中林公就是他的恩师。
自那以后左宗棠放弃了隐居的田园生活。成了张亮基的幕僚,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他也在湖南拉拢了一批治军和治政方面颇有才华的人加入复兴会,成立了复兴会的军政分部。
按照林则徐的规划,魏源这一支复兴会要在治学上有所作为,为国家未来培养更多的经世致用之才,成为学术理论分部,而左宗棠的这一支复兴会则是要走从政的道路,获取更多的治政、治军之权,为军政分部。
第七十五章 夜行上海滩
整个苏北的淮海势力都在极速地运转的着。我们的主人公董书恒却难得的清闲一下。好像每次都是大家忙的时候,他就没什么事情可做。
怪不得现在的领导都喜欢给下属找事情做呢,原来是下属忙转起来了,他们就能清闲一些。
董书恒今天很有兴致,他换了一身西装带着彭玉麟还有李存训出去开开眼界。用他的话说就是带着他们开开洋荤。
豫园外面平时就有黄包车夫在这里揽活。几人每人招呼了一辆黄包车向着租界而去。
“这位小兄弟是兴华车行的吗?”董书恒主动找车夫搭讪道。
“回老板的话,小的正是兴华车行的,咱们车行可是上海摊独一家。”那车夫回答道。
“平时的生意怎么样?够不够养家啊?”
“不敢瞒老板,生意还可以,比在码头上扛活好多了。除了交给公司的份子钱,剩下的钱养活一家人足够了。只是现在拉车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过还好这上海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车夫还是蛮健谈的,看样子平时经常跟客户聊天。
“你知道上海租界这边什么地方最好玩吗?”
“老板的意思是男人玩的地方?”那车夫略有深意地笑着问道。
“当然了,你看我们几个可都没带女眷。”
“哦,那老板您可是问对人了。要说着租界里面男人最喜欢玩的地方非大上海舞厅莫属了。”
“听说里面有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女人,什么“新罗婢”、“日本女忍者”,还有南洋的土著女人,甚至还有非洲的女人,我上次在外面看到一次,那真是全身乌黑的,就那一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