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书恒不知道后世的水滴型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他知道水滴型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更小。
复兴军的鱼雷弹头就是水滴型。这种形状在水中的受阻情况,复兴军的实验室早就已经验证过了。
只是鱼雷是使陀螺仪保持平衡,而潜艇的块头太大,陀螺仪就不大适合了。
在水面航行的潜艇其本质是一艘密封良好的船,也遵循船舶的一些规律,它们会随海浪左右横摇,而复原力矩令其自动扶正。
“这是你们的零号艇吗?”董书恒指着这个黑乎乎的铁家伙问道。
虽然跟董书恒想象的不同,但是至少是董书恒熟悉的样子。
这个东西外表看起来就跟的后世德国人造的“U”型潜艇一般。
“是的,总统,我们这艘零号艇主要是来验证我们当前的电力驱动系统、氧气系统以及水下的航行性能,你给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都非常有用。”
潜艇项目的负责人邓柏林以前是船厂的工程师,参与了的江河级护卫舰的研究、制造。
算是复兴军自己培养出来的船舶人才。
潜艇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因此,董书恒当初将比较年轻,头脑活络的邓柏林调到武昌船厂来负责这个全新的研发项目。
“整体上来说潜艇与船舶的很多原理是相通的,可以看作是一艘密封性能良好的船。但是它的各项要求又很高,因为它要在水下航行。我们必须要解决其水下航行平衡性,还要控制其在水中的深度。还有就是受制于咱们现在电池,我们这艘零号艇的水下航行距离只有十公里,速度只有五节,并不能满足您所说作战需要。”邓柏林有些惭愧,他的这个项目非常烧钱,还要其他的实验室跟他们配合,很多的技术都是最新的。
比如说电池技术,就是电力实验室最新研制出来的,外面都还没实用,就先供应给了潜艇项目。
比如测量潜艇水下深度的水压仪也是专门帮潜艇研制的。
再比如潜艇最重要的水下密封技术,艇壳的铸造技术,都是突破原本技术的新挑战。
“你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算是不错了,虽然以前有人尝试过制造潜水艇,但是真正将其用在军事用途,咱们可是头一家,以后你说不定可以得到一个“潜艇之父”的头衔呢。”董书恒并没有怪罪他们,他不是那种急功好利的人,现在复兴军还没有那么急切地需要潜艇。
他希望这支研发团队能够做的扎实一些,稳步推进这个项目,做好技术的积累,让复兴军的潜艇技术能够将别人远远地落在后面。
接下来,董书恒跟着邓柏林一起走近这艘“零号艇”。
“当潜艇下潜时,稳心高度逐渐降低。艏、艉组压载水舱注满水时,潜艇处于半潜航行状态,此时稳心高度很低,复原力矩很小,稍有不慎就会倾覆,是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当潜艇潜入水下,情况与水面有所不同。因为水线面消失了,所以浮心与稳心重合,初稳性高度变成浮心与重心的距离。”
“随着压载水舱注水,潜艇重心不断降低;入水体积增大,潜艇浮心也不断升高,最后变成浮心在上、重心在下的情况。此时浮力与重力形成新复原力矩,将潜艇扶正。”邓柏林指着潜艇上的一些部件对董书恒在做详细的介绍。
很多专业的术语都是邓柏林跟他的研发团队初创的。
“潜艇在水面纵倾幅度很小,基本不用考虑。但在水下时,纵倾幅度变大,受很小的影响也能让潜艇纵倾发生很大变化。”
“为了控制纵倾,潜艇除了艏、舯、艉三组主压载水舱外,还有专门的纵倾均衡水舱和均衡水舱。各种水舱就占据了艇内的很大空间。”
“通过水泵、中压气和管路在各舱间移注水,调整各水舱水量就能让潜艇保持平衡。所以除了各种舱,咱们的潜艇内还有很多的管道和水阀。这些水阀和管道因为强度要求高,都是我们找相关的兄弟工厂特制的。”
得益于复兴军的体制,国属企业就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够保证如此高效地协作。这就是下一盘棋的好处所在。
“总统,您看这里是艏艉水平舵、方向舵,上面叫指挥台围壳。指挥台上安装有潜望镜。”
“这些舵就跟鱼鳍一般,是控制平衡的重要工具。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水平舵面产生升力。通过精确调整舵面角度,就能精确调控潜艇平衡。方向舵,不但能控制方向,也能辅助调整潜艇左右平衡,都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高大的指挥台围壳像鱼的背鳍一样,起到垂直舵的作用。潜艇水下高速转弯时离心力很大,搞不好会侧倾翻滚。高大的围壳能对抗侧倾,提高适航性,在潜艇水下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
邓柏林对着这艘十几米长的潜艇不断比划着,还带着董书恒钻进去看看,只是这艘零号艇里面太过狭小,连生活区都没有。
因为是一艘实验艇,庭上只能载上五六名科研人员在里面操纵各种设备。
光用鼻子闻就知道里面的环境很恶劣,全都是柴油机的味道,董书恒打消了乘坐它去水下看一下的打算。
第五九五章 汉阳钢铁厂
当然了,随员们也不可能让董书恒乘坐这个玩意儿下水的。
这可是一个试验品,就是技术成熟了之后,潜艇兵也是高危行业。
“你们再接再厉,争取做出一艘更大、刚稳定,能够投入实战的潜艇。”董书恒对邓柏林勉励道。
“嗯,总统,我们一定会努力的,零号艇的各项实验参数很快就能够收集完整,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生产一艘五百吨级的真正作战潜艇。”邓柏林保证道,有了零号艇的实验数据,他对于造出可用的潜艇,是有信心的。
“对了,总统,电力实验室的新型蓄电池不知道研制的怎么样了?”邓柏林趁着这个机会旁敲侧击地问道。
各个实验室之间没有隶属的关系,他们都是由各自的条线管辖。
能够直接命令到各个实验室的也就是只有董书恒了。
这些重点实验室一个个牛的很,领头的人大都是科学院院士级别。
哪怕是那些内阁的高官,他们都不鸟。但是对于董书恒,他们大都是还是服气的。
不是因为董书恒的权力大,而是因为他总是能够给那些实验室提出不错的建议。
就像他自己说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
现在限制潜艇发展的主要还是没有可靠耐用容量大的蓄电池。
就连董书恒这个文科生都知道,潜艇在水面航行的可以是依靠柴油机带动螺旋桨,同时给艇上的蓄电池充电。
但是在作战的时候潜艇要潜入到水下行进,这个时候潜艇是与外界隔绝的,没有氧气的来源。
此时就连艇员呼吸用氧都要通过再生的手段,或者是通过艇上的储备。
柴油机是肯定不能运转的,除非向海面上伸出一根输气管道。这个时候就要用艇上蓄电池中的电力来驱动电动机运转驱动螺旋桨。
所以在潜艇的底部通常都是安装了很多的蓄电池,这些蓄电池不仅仅供电,同时还起到了压仓石的作用。
再没有反潜设备的情况下,潜艇作为水下的猎杀高手几乎是无敌的。
董书恒一直有一种预感,东西方之间必将有一场大海战。
现在已经进入了铁甲舰的时代,没有什么可以投机取巧。
拼的就是吨位,是装甲的厚度,是火炮的口径。
拼这些东西,复兴军不是欧洲的对手,甚至不是拥有两三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对手。
因为对方手中掌握的资源更多。
那么怎么办呢?他必须要取巧,要不他就得消耗华夏的元气来跟人家搞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是不可能搞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搞,这简直是对穿越者智商的侮辱。
通过江河级护卫舰,复兴军成功地阴了曾经的老牌殖民帝国,现在欧洲的三流强国西班牙一把。
这个阴招已经摆在了明面上,那么也就不再有奇效了。
所有董书恒必须要有新的后手,新的奇招才行。
这才有了潜艇的诞生。
邓柏林说的问题,董书恒早就已经知道,原本的蓄电池用来驱动潜艇确实会存在一定问题。
蓄电池早就已经被发明,而且已经被应用到实验以及电报领域。
但是这种银锌蓄电池不仅仅造价昂贵,而且供电的能力也严重不足。
董书恒的目的是至少让潜艇能够潜航到百公里以上。
这是考虑到一些未来敌人控制的海峡地带,必须要连续地潜航才能够通过。
所以董书恒早就授意徐寿领导的电力实验室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蓄电池。
做蓄电池的实验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找准制造电池的金属。
最后,徐寿选中了铅,这种金属的成本比较低,相对来说供电能力还不错,充电的速度也较快,这就有了铅酸电池。
“老邓,这次我过来就是专门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的新电池已经出来了,等东西运过来之后,你试一下,看一下参数怎么样。反正老徐那边是拍着胸脯跟我保证说这次一定能成。”
为了这个蓄电池的技术,不仅仅是徐寿,就是董书恒自己都花了大力气。
现在的蓄电池技术主要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当初徐寿在欧洲取经的时候,都没有能够得到这个领域的前沿技术。
当初复兴军引进电报机的时候,同时进来的蓄电池也都是落后几代的技术了。
徐寿回国之后就将蓄电池当作自己的一个主要研究科目。因为要发展电力就离不开电池这中电力存储设备。
当然董书恒也给了他跟多的建议。
另外欧洲的行动小组也为了蓄电池的事情采取了好几次行动。甚至是损失了三四名外围情报人员。
最后终于从英国人搞到了铅酸电池的相关技术,给徐寿的实验带来了启发。
“那成,只要电池能够到位,咱们的适用型潜艇也一定能够提前建好。”邓柏林听了董书恒的话极为兴奋。
搞科研的人就是这样,喜怒哀乐都放在脸上,直男一枚。
“好,我也静候你们的佳音。”
董书恒除了看了潜艇的研制情况。
还去看了武昌船厂的鱼雷快艇生产区。
鱼雷快艇必须要形成集群效用才能够发挥作用。
所以除了在旅顺生产之外,在武昌造船厂、高邮船厂都有制造的产线。
大规模造铁甲舰肯定是不行的。董书恒现在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
海狼级双体鱼雷快艇就是董书恒目前准备摆在近海的杀手锏。
如此广阔的海域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摆上一支铁甲舰队。那么在敌人袭击的时候港口除了炮台还应该有主动出击的能力。
按照董书恒目前的计划,复兴军只能养活三支铁甲舰队。
一支放在南洋海域,这里跟西夷殖民者的殖民地犬牙交错。
这支铁甲舰队要配合藩属国的海上力量,维护各个藩属国以及复兴军在这里的海上利益。
第二支会放在本土地区,作为机动力量,同时也担任第一防御岛链内的最后防线。
第三支是董书恒准备打造的远洋舰队,主要在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机动。
然后一些不重要的地方,董书恒会安排一些老式的水师,这些水师主要还是老式战舰,主要担任的也是巡航的任务。
即使这样,舰队也没办法兼顾复兴军庞大的海疆。
原本的那些五六百吨的近海巡逻艇,没办法跟大型的军舰对抗。靠上去就是给敌人送菜。
所以董书恒需要一种小艇,在平时的时候能够担任巡航的任务,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还能够拥有挑战大型军舰的能力。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一款海狼级双体鱼雷艇。
之所以选用双体的结构,一方面是为了将柴油机的烟囱隐藏在下放,让这种鱼雷艇更加不容易被发现。
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吨位不足,稳定性不强的问题。
使用柴油机的双体鱼雷艇能够比蒸汽机获得更大的动力,而且轮机占有的空间也大为减少。
它的操纵简单,每艘鱼雷艇上面只需要三十几名官兵就能够操纵过来。
这样的成本不可谓不低,每个港口王放上十几艘这样的鱼雷艇组成一个大队就能够对敌人的舰队形成不小的威胁。
最起码还可以使用狼群战术对敌人的舰队进行骚扰,拖住敌人,给港口的布防以及主力舰队来援争取时间。
在武昌船厂位于江边的干船坞中就有十几艘海狼级鱼雷艇在建。
现在已经交付给各个海上警备区的海浪级已经有了五十几艘了。
这种船的建造周期很短。在所有的技术问题都被攻克之后很容易就能建成。
视察长江沿岸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是董书恒此次出行的目的。
长江中上游地区后面才进入复兴军的治理体系,这里的发展还是有些滞后,鄂北还好一些。
左季高在这里的时候就跟复兴军之间有着贸易往来,这里的大冶铁矿品质还是不错的。
当初通过跟淮海军的贸易,左季高硬是养出了几万军队。
应该说作为九省通衢的鄂北地区底子还是可以的。
这里的商业氛围还是比较浓的。
复兴军接手之后,因为社会迅速稳定下来,这里的经济发展的很快。
董书恒乘船经过武昌城的码头区的时候发现沿江地带都是繁华的商铺和仓库。
码头上有很多扛活的工人,在帮助货船装卸货。
现在已经是五月份,沿江的地方已经十分炎热。
大部分的码头工人都是光着膀子干活。
有的扛麻包的码头工人肩膀上会垫上一张麻布做的护肩,上面有一个帽子可以将头也都护住。
有些人的护肩下面会缝上一层棉布,这样能够避免肩膀上的皮肤被麻包磨破。
他们身材健壮,皮肤又黑,光着的上身露出了一块块的腱子肉。看样子他们虽然辛苦,但是吃的还不错。
许多人见到是长江水师的炮艇经过,都忍不住驻足观望一下,然后继续干自己的事情。
长江水师的炮艇正常会巡视江面,保证航道的安全。不过也不是经常看到,毕竟长江那么长。
长江中上游地区在满清时期有不少江匪,专门打劫江上的过往商船。
他们平时也是跑船的,但是见到落单的商船就会生出歹心,化身水匪。
这种水匪非常难抓。复兴之后,这些水匪依然存在。
尤其是现在江面上的航运更加的繁忙之后。
有些人还在想着做这种一锤子的买卖。
复兴军不得不在沿江的各地划分不同的水警区。
给那些水警分配巡逻用的快艇,这才遏制了这种情况。
当然了,长江水师的巡查威慑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的几个内河水师,要数长江水师的规模最大,而且长江水师现在也不是原来长江水师,舰队中增加了几艘稍大一些的炮艇,显得更加的威武雄壮。
码头上人太多,有些乱,不然董书恒都想要去武昌的码头上转一转。
江的北边是汉阳府,看起来没有武昌府繁华。
但是那里在建造一座大型的钢铁厂,这座钢铁厂主要是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
还要为武昌府的造船、机械等工业发展提供钢材。
原本董书恒在江宁开办了钢铁厂,不准备再在武汉开办钢铁厂。
因为他觉的有长江水道的连接,运输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董书恒还是低估了工业化进程中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