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390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390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兴军入驻新京之后,做出的第一件决策就是移民开发关外。
  这当然有黄河决堤带来的契机。
  但是从政治上还是要彻底绝了满清东山再起的心思。
  那些原本生活在关内的满人,虽然改了汉姓,他们生活在人群中,跟汉人无异。
  董书恒也不打算为难普通的满人。除了原本的王宫贵族被集中送去劳动改造,锻炼了他们的生活技能之外。
  其他的满人现在都是复兴军治下普通的百姓。
  但是,关外一天不开发就会我有人想着跑到关外去重振大清。
  甚至市井中还有传言说当年多尔衮入关之前,在关外存放了一大笔金银珠宝。
  万一哪天满清被汉人赶走,还能够回到关外用这笔钱东山再起。
  董书恒知道这是无稽之谈。真的要是让他们败退到关外了,手头上即使有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处。
  货币是要流通才能够的产生价值的。
  没有人、没有物资,光有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处呢?
  董书恒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人才是最关键的。自己的土地自然要由自己人占领经营。
  利用这次黄河改道,董书恒成功地动员了几百万山东百姓迁移。
  为什么是从山东迁移百姓到关外?
  这个问题就像是历史上闯关东的百姓大都是山东人一样。
  历史上,清军入关之后,尤其是康乾时期,北方保持了的几十年的风调雨顺。
  尤其是在山东地区,更是年年丰收。
  那时候的百姓就是那样的朴素,能够吃饱饭就要多生孩子。
  这样到了嘉庆年间仅山东一地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万。
  以现在的农业生产效率,这么多的人口自然是养不活的。
  另外太平军作乱对山东地区的波及并不深。
  所以董书恒在控制山东之后就发现了这里的人口数量真的很大。
  之前董书恒吸收的移民大都是安徽、河南的流民。
  山东过来的百姓并不多,这就让山东依然是十分拥挤。
  另外,山东地区与辽东地区隔海相望,相互之间也仅仅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峡而已。
  历史上,山东和辽东有时候还是放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的。
  还有,山东的气候虽然没有关外那么寒冷,但是也相差不远。
  因此,董书恒才决定从山东大规模移民关外。
  经过了的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成功在关外扎下根来的百姓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万。
  加上移民到远东、月湖地区的人口。
  这几年时间,从山东移民出去的人口已经过了千万。
  但是这还没有达到董书恒的目标。
  关外的人口的吸纳量还是很大的。
  即使是不想过度地开发,保留大量处女地的情况下。
  最少也要有两三千万的人口的才能够让关外有一个发展的基础。
  董书恒从海参崴出发转为走陆路,在骑兵的护卫下一路向西,赶往吉林行省吉林府。
  这座城市在原本吉林将军府驻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本就是一座府城,有一定城市的基础,周围的土地也都是极为肥沃的土地。
  很多第一批的移民的土地就在这个地方安家。
  按照每家百亩的标准。这些山东来的移民一到这里就成了他们原本羡慕的小地主。
  不过当他们看到了自己家的地,这些人又有些无奈。
  因为分给他们的土地全都是生地。还好官府给了他们一年的口粮。
  山东人都是能吃苦的,既然是自家的土地,那就要好好地整一整。
  在这里的每十五户人家分成一个屯。掌控着周围近两千亩土地。
  五个屯组成一个自然村,由官府派人管理。
  十个村子组成一个小镇,设置一个镇公所。在镇上还有一些公共设施。
  吉林这里的土地被一些低矮的山岭切割开来,这样分配刚好能够填补这些山岭之间的空缺。
  官府分配的土地都是的靠近河流湖泊的,并不愁灌溉。
  这也就是他们第一批移民,那些晚来的移民分到土地的位置就没有那么好了。
  吉林府蛟河县松江镇位于松花江畔。
  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水流充沛,两岸的土地肥沃。
  松江镇的西边是老爷岭,南边就是松花江,蛟河自蛟河县城由北向南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个标准的移民镇,十村五十屯,一共七百五十户农户,口五千余人。在镇子上还生活一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镇民。
  李岩松一家就就居住在永兴村的石上屯。
  今年是他们这个屯子,也是的整个镇子第一次秋收。
  来到这里的第一年他们都没有赶上春耕的时间。
  李岩松有打猎的手艺,第一年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就带着屯子里的人在分给他们土地上打猎补充了不好的物资。
  后来村子里将他发展成了民兵,任命他为屯长。
  李岩松分到了一把燧发枪。
  手中有枪,心中不慌。有了枪后,李岩松带着屯子里的青壮进了山中,带回了大量的猎物。
  皮毛送到镇上能换到钱,肉食都进了屯民的腹中。
  开垦的工作很繁重,光靠官府救济的粮食,只能勉强裹腹而已。
  有了李岩松的带头,石上屯的移民生活的比周围的屯子都要好。


第五三八章 人人都是小地主
  “大朗,俺们家的粮食都称量出来了。”一个老庄户跑到了李岩松的跟前说道,因为李岩松家中就他这个独子,所以人家都喜欢喊他大郎。
  “是吧,张叔,你家种的秫秫(山东人对高粱的称呼)一亩地能够打多少啊?”李大郎笑着问道。
  这里的田虽然靠近水源,但是配套的水渠还没有修好。之前一年时间大家的功夫都放在开垦田地上了。
  所以大家今年种的大都还是旱田。这些山东来的移民最擅长的也是种植旱地作物。
  李大郎自己种的是玉米,种子还是从镇上赊购来的,收了粮食之后还是要还的。
  老张家中的秫秫则大部分都是从老家带的种子。
  另外李大郎家中还种了五亩地的地瓜(红薯)。因为他养了一头母猪跟几头肉猪崽子。
  地瓜藤是很好的猪饲料。
  “嗯,比老家打的粮食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年种,地力足,一亩地打了三石多哩。”老张乐呵呵地说道。
  “哎呀,那您那五十多亩地,不是得打出来一百多石粮食啊,这怎么吃的完啊。”李大郎说道。
  “是的呢,听说镇上粮管所收粮食,到时候卖点过去吧,这么多粮食也没那么大地方放呢!俺准备换点钱把赊牛的钱还掉。”老张说道。
  老张也跟官府赊购了一头牛。
  虽说是草原牛,比较笨,但是调教调教还是能耕地的。
  对于关外这批大规模整体移民,董书恒给出的政策是第一年给安置粮,让大家能够渡过第一个冬天。
  第二年粮食收了免税一年,让大家能够有余粮卖掉购置家当。
  等到第三年就要正常的交公粮了。
  现在关外的第一次秋收也才刚刚结束。大家都是喜笑颜开。
  不管收成怎么样,这种出的粮食全都是自家的。最少也是够自己吃的了。
  去年开出来的田地,今年春天终于收了第一季的粮食。
  这里的田没得说,都是上好的黑土地。
  整地的时候的烧了一次荒。草木灰都耕到了田里面去了。
  虽然说每家都分了百亩以上的田地。
  但是并不是每家种的田都是百亩。
  在这些地中还有一部分的靠田林地。
  另外,今年每家种的田地大小还跟每家的劳动力多少有关。有的人家的劳动力多一些,开垦的土地就多。
  复兴军还出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允许这些百姓跟官府赊购耕牛、农具还有种子。
  但是,并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魄力去赊购的。一方面大家担心自己还不上。还有一方面就是现在好多人还不是非常信任官府。那些赊购了耕牛的人家开垦的速度也会快些。
  于是就出现大家耕种的土地数量不一,还有种的粮食也不同。
  关外之地虽然多山林,但是这些山林中的林木资源大多是属于国家所有的。
  复兴军在的关外建立了大量的林场,专门管理这些山林。
  李大郎可以带着人上山打猎,但是的山上的树木是不能随意砍伐的。
  秋季的时候为了防火,林场甚至会将林子封起来,不允许随便进入。
  李大郎自己的田开垦了四十亩,还有的三十亩的田没有开荒,只是在荒田上种了些黄豆、蔬菜。
  这些荒田就跟自家的几十亩林子交织在一起。
  按照规定,自家建房子、烧木柴都是要从自家的林子里砍伐树木。
  李大郎跟着十五户人家刚刚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地,靠近河边的地方树木稀少,就是他们屯子所在的位置。
  李大郎一家五口人,一个老娘,还有媳妇儿以及俩孩子。
  俩孩子都不大,大儿子李林刚刚十岁,已经能够跟他一起出去打猎。
  闺女只有五岁,名叫李玲,平时跟着奶奶后面,有些怕生。
  现在他是民兵又是屯长,看起来还蛮威风的,屯子里的十几户人家也都服他。
  但是刚离开山东的时候他也是十分的落魄。
  每每回想起去年开春那一场大水,他的心中还是后怕。
  原本的山东一地就是复兴军控制的,减租减息政策,让百姓的生活比之前好了很多。
  李大郎家中虽是佃农,但是倒也过的下去。
  不过当大家准备春耕的时候突然间来了一场大水。
  还好复兴军的人及时预警。大家都逃到了崮子上。
  万幸的是人没事儿,可是家中的房子却被大水泡塌了。
  再后来大家就被官府组织着离开了家园。
  官府的人说了以后他们的家乡会成为一个大湖。
  有些地主不愿意离开,要留下来,他们自家的地都在那里。
  但是李家本来就是小门小户,又没有田产。官府让迁移就迁呗。
  李大郎曾经听村里的老人说过,他们的家乡以前就是一片大湖。
  不然怎么会有菏泽这个名字呢!
  李大郎将逃离时带出来的一点家当打包放在独轮车的左边,然后让自己的老娘抱着闺女玲儿坐在右边。
  然后推着独轮车就跟迁徙的大军一起离开自己的家乡。
  他们先沿着通向东北方向的陆路一直走到了一个港口,到了这里,他们登上了一艘轮船。
  这是他们一家第一次坐船。这滋味太难受了。
  好在坐船的时间不长。
  轮船走了一个晚上,大家又来到了一个港口,然后又是漫长的路上行程。
  好在一路上,官府每天都能够管两顿饭。虽说吃的一般,但是至少能够吃饱,这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
  对于这个新官府,大家都是心存感激的,没别的,就是这一天两顿饭,那就能够让大家埋头跟着官府走了。
  不仅仅如此,在路途生病了还能看上郎中,不仅如此,还能领到免费的药丸子吃。
  李大郎的老娘就是路上染上了风寒。
  吃了郎中的药,熬上几天就好了。
  关外的路并不好走,很多小路都是从山间穿过。
  清庭在关外没有好好整治道路。
  以至于很多道路都年久失修。
  还好迁移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步行前进。
  不过这样东绕西绕,也多走了很多的路途。
  从辽东半岛的东部登陆,然后一路北行。不记得走了多少天。他们终于到达了自己的新家。
  李大郎一家没有跟本村的熟人分到一起去。
  与他分到一个屯子的另外十四户人家都是全都是陌生人。
  李家就他一个壮劳力,看起来似乎是屯子里最弱势的一家。
  官府派来的人没时间呆在一个屯子里。
  他们会在各个屯子来回巡视。
  告诉这些新移民一些规矩。
  比如不能在林子里面明火,否则会引起山林大火,这是的犯王法的事情。
  还有就是帮他们分好了每家的地界。
  此时已经到了夏末,来不及种植粮食了。每家只能整出少许的田地种点蔬菜。
  山东人种植的大葱、白菜、雪菜都是可以在冬天储存的。
  李大郎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打猎,会挖陷阱、下套子。
  到了这里之后,他才发现这里的猎物相比于山东那里简直是多了去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在林子里下了几个套子试试。
  没想到没几天时间就收获了几只野兔和松鸡。
  这些移民都很久没吃过肉了。
  李大郎将这些东西拾掇了一下,给全屯的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了一些。
  一来二去,大家吃了李大郎捕获的猎物,就会抽空过来帮他家搭手干活。
  李大郎家人少,老娘腿脚不好,没法下田,只能在家看孩子。
  平时只有妻子还有十岁的儿子帮忙。
  渐渐地李大郎在屯子里的威望越来越高。等到选屯长的时候他就顺理成章成了屯长。
  又几个月,要入冬了。田地被冻住整不了了。
  村子里的青壮就跟着李大郎一起进山。
  过年之前,他们成功地弄回来几头野猪。
  此时李大郎已经被推举为屯长,并且被选为民兵,分了一把燧发枪。
  要不然怎么能敢去猎杀野猪呢!
  说道开荒,可不是一间简单的事情,要不然,一年时间各家也就整了几十亩地出来呢。
  这第一步要先将自家的田地周围的树木荒草给收拾干净,也就整个隔离带出来。
  这主要是防止的烧荒的时候的将森林给点着了。
  灌木就不需要管了,地里成材的树木能够用的都要砍回去。
  虽然每家都有几十亩的林子,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都是自家的了,那就要省着用了。
  木材的作用多的很,最起码还能砍了卖钱呢!


第二部 点火烧荒,烧完了并没有完事儿,还要翻土,平整土地,去除那些残留的树根。 
  这一步花的时间最多,这些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平整土地用的时间最多。
  几十上百亩的大田,还要挖出排水的沟渠。
  所以即使赊买了一头耕牛,李大郎的速度也只能整出来四十亩的土地。
  剩下的三十亩地趁着去年冬天的时间简单的整了一下。
  今天春天忙着春耕,接下来又要照顾庄稼。李大郎都没有多余的时间。
  还好去年冬天的时候,李大郎打猎搞到的皮毛在镇子上卖了不少钱。
  今天春天,粮食刚刚播种下去的时候,李大郎就将耕牛的钱还掉了。
  至于种子,他准备等自家的玉米种出来之后直接拿玉米去还。
  “大郎啊,回来啦,快进屋吃饭吧!”在田中忙活了一天,李大郎终于回到了家中。
  妻子已经烧好了晚饭,玉米糊糊,窝窝头加上些腌制雪菜,就是李家的晚饭。
  婆媳俩正对着箩筐搓玉米。
  用一个扁头的铁锥子将玉米棒子从头到尾埂出一道缺口,然后的顺着这个缺口就能很容易就将玉米粒给搓下来。
  家中今年收获的玉米棒子,将木头建成的谷仓都给装满了。婆媳俩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玉米棒子给处理了,将玉米粒跟玉米芯分离,减少占有地空间。
  李大郎还要趁着冬天来临前将地给翻一遍。赶着耕牛他一天能够翻出十亩地。
  不仅仅如此,那些去年未来得及开荒的土地也要赶着冬天之前全部开好。


第五三九章 粮食换劳力
  “娘,您看咱家现在这么多的粮食,您不开心吗?”李大郎指着房间里面堆着的玉米棒子问道。
  黄腾腾的玉米棒子承载着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