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重要的水域,一支水师是必不可少的。
华夏对内河炮艇的建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介于这里的水文情况,位于永昌府的造船厂迅速建造了一批两百吨的小型炮艇。这种炮艇加厚了装甲,船头有一门120毫米的主炮,算是小艇抗大炮了,不过这个主炮一般是不会用的,主要用来辅助攻城。船尾是一门75毫米副炮,这是平时用的。中间是两挺加特林转管机枪,光是这两挺机枪就足够给路上的步兵进行支援了。
董书恒将这种内河炮艇定为华夏标准型炮艇,原来的那些五百吨的炮艇,现在逐步转为近海巡逻,它们用在内河巡逻有些浪费了。
所谓的标准型炮艇,也就是说艇与艇之间的零件是通用的,极大地方便了炮艇的保养维护以及日常维修。
因为很多零件,包括蒸汽机组都是从后方运来的。前方只要做好船壳的拼接就好。因此几个月时间就建好了十几艘这样的炮艇。
另外还有很多运兵船,运兵船当然只是木船,云南这边的木材资源丰富,为造船提供了便利,只是之前这里的船运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而已。
这些水上的力量是下一步彭玉麟南下所必须的。
南掌虽然一直是华夏的藩属国,但是毕竟只是藩属国而已,华夏已经很久没有直接占领当地。
所以这次南下,彭玉麟还是比较重视的,他的手中还有第九师和第二十师两支机动力量,他这次准备带湘军改编的第二十师出征,让九师留守后方。
不是因为二十师的战力更强,而是因为二十师由大将鲍超率领,他们原本是从湘军中挑出的精锐。他们走的完全是野路子,这些人都是出身湘南的山区,能吃苦耐劳,适应山林地形,最适合到南掌地区作战。
对于土人,可不能太讲仁义。
张强以前跟刘大海一起跑船,本身做事儿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们的运河水师做的也一直是运输大队长的活。
这次能够调到澜沧江来,他的心里是高兴的。虽然还是内河水师,可是在澜沧江,他可以带着手下为华夏开疆拓土,这里有大量的功劳可立。
作为一名军人,自然是拒绝不了军工的诱惑。
在澜沧江上,立功的机会自然是比以前要多的多。
“张司令,你们水师那边什么时候能够准备好?”张强来了之后,彭玉麟问道。
彭玉麟也在水师呆过,跟张强还算是熟悉,所以见了面没有寒暄,而是直接问出正题。
“彭司令,船队差不多准备好了,时间主要花在河道的探测上了,我们找了本地的商船带路,才找到了那几处暗礁,废了老大功夫才炸掉。”
“现在,我们的探测船已经探好了澜沧江到下游的水文情况。这个季节水位高,是最适合航行的时候。我们这里明天就可以做好启航的准备。”张强回报道。
“好,张司令,你们辛苦了,在那么短时间内就将船队给准备好了。”
“我们哪有什么辛苦,最辛苦的是后方的永昌造船厂,他们没日没夜地赶工,才让我们的船队迅速成型。”
“我可听说了,为了这个造船厂,商务部几乎要将高邮造船厂和沪上船厂的一半工人都给调过来了。为了运输这些炮艇的构件,交通部更是开辟了绿色通道,集中了西南的运力。看样子,总统对我们南下是给予了厚望,不然不会调用那么多的资源。”张强说道。
“是啊,那么我们就加快接收南掌,给总统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彭玉麟点头说道。
“张司令,艇上的武器可准备好了,虽然我们也许都不需要开战,就能接收那里,但是也说不定有不长眼的跳出来。”彭玉麟补充道。
……
琅勃拉邦,曾经的土王王宫,现在成了圣王石达开的临时行宫。石达开同他的妻子以及小妾就暂时住在这里。
“圣王,我们真的要走吗?这里不是蛮好的嘛。大家都很喜欢住在这里呢。”此时一番翻云覆雨之后,石达开最宠爱的云妃躺在石达开宽阔的胸膛上,娇声糯糯地说道。
这是一个江南女子,是石达开在江宁的时候纳的。
原本石达开的家眷都被复兴军俘虏了,后来又被文青给赎了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石达开的几个孩子。
这个云妃最是体贴可人,所以石达开常将其留在身边侍候。
“这个事情,岂是你一个妇人可以过问的。”石达开一把推开了云妃,板着脸冷冷地说道。
石达开最是喜欢一言堂,底下的将领们平时都不敢对他的决策置喙,现在一个妇人在他面前提这件事情,他哪里忍得住。
云妃掩面而泣。石达开听了之后更是生气,起身穿上衣服就离开了寝宫。
回到书房之后,身后的侍者跟着石达开,大气都不敢出。
他们知道石达开心情不好,这个时候要是继续火上浇油,可能结果会很惨。
石达开一个人呆坐在书房之中,手中看着一份复兴军送来的地图。
这份地图是一份指路的地图。董书恒的动作很快,现在缅北已经全部落入复兴军的手中,西边还有一股土司在顽抗,不过石达开相信那个土司肯定是支撑不到自己过去。
白天的时候,石达开接见了复兴军派来的使者。
实际上,文青已经代自己先跟复兴军的使者谈过,交流了双方的想法。
现在已经是农历八月底了,南方的雨季就要过去了。
石达开本来就在犹豫是否要继续西进。他可以肯定现在他要是继续西进,那么一定会有人赖在这里不走。
在这里呆的越久,这样的人就会越多。
现在他的处境真的很为难,几天前,石达开已经让陈玉成率领前锋的主力回转。
这次陈玉成灭了几个土邦,收获颇丰,这些土邦王宫中积累的财富都被复兴军搜刮一空。
他要在这里等着彭玉麟的大军到来,希望彭玉麟的大军到时候能够震慑住那些人。
是的,这次石达开准备跟彭玉麟唱一出双簧,用彭玉麟手中的华夏大军给自己的手下一个下马威。
最近半年来,天平军中的将士打那些阮朝军队,打那些土王军队,节节胜利,一个个都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一个个自信心爆棚。
说实话,石达开心中有些不甘,为什么自己的就要在外面流窜,而他董书恒却入主华夏。
历史之上,虽然也会留下他石达开一笔,但是那肯定是在配角的位置。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形势比人强。光是西南边的彭玉麟手中的大军,怕是都要强过自己。
他最想不明白的就是复兴军哪来的那么多先进的兵器。
自己手中拿着的都是复兴军退下来的民兵兵器,这样都可以在中南半岛横着走了。
他最为忌惮的也是复兴军的兵器。
当初太平军就是这样被淮海军打败的。
面对武器上的巨大差距,跟复兴军的作战根本就没办法打,那种差距是任何的战术以及士兵的武勇所不能都弥补的。
这次复兴军的使者过来,详细向石达开讲述了印度孟加拉地区的情况。
那里的南部沿海地区被英国人占据,但是北部地区还是一个个土邦,战斗力并不强。
而且当地的下层平民生活非常困苦,是太平军可以拉拢的对象。
对于这些土邦,石达开并不放在眼中。唯一可虑的就是英国人的势力。但是这些英国人在印度的人手有限。
复兴军答应石达开到了孟加拉之后,会给他敞开供应线膛枪,并且保证这种枪丝毫不比英国人的火枪差。
而且,复兴军还会给他提供更加先进的前膛钢炮,可以野战使用的那种。这比他们用的那种缴获清军的老旧火炮要强的多。
看着手中地图上标准的地区,旁边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两条大河从那里入海,这片土地真的不比江浙差,甚至是江浙地区的耕种条件还要好。
而且此地的西边还有广阔的印度腹地可以征伐,确实是一片不弱于华夏的王霸之地啊。
相比之下,中南半岛这里相对要狭小的多了。
石达开现在也只是二十几岁,他有着远超常人的雄心壮志,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唯一想要的就是建功立业。
“嘭”的一声,石达开将地图按在了桌子上,似乎是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第三九九章 交接
三天后,陈玉成回到了琅勃拉邦。在石达开的命令下开始组织太平军收集整理物资。
他们在这里种下的稻子已经收获,石达开手下的太平军各营将稻子舂成大米,方便路上携带。
为了运动物资的方便,每名太平军都要随身携带一定量的物资。
队伍中多了一百多头大象,那些会驱使大象的土人被太平军招录进了麾下。
这些人享受到了优待,至少不要像其他的土人那样的干着重活。这些大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运送火炮,还有一部分跟前锋,在前面带路。
在中南半岛这里,道路的建设严重落后。这里的植被茂密,刚开辟出来的道路很快就会被植被从新占据。
所以华夏才要开辟澜沧江的河运。在这里河运比道路运输要稳定的多。
一切准备被工作都做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石达开才将部下从各地召集起来。四五十万人不可能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他们以营为单位,被分散到了琅勃拉邦的周围。
八月底的琅勃拉邦,天气更加的干爽,从东南吹来的暖湿气流渐渐变弱,被凉爽干燥的西北风所取代。
但是这里毕竟是低纬度地区,天气也仅仅是凉爽了一点而已。
四周的植被依然郁郁葱葱。
这里的除了人类生活的地方,全部都是一片绿色。
植物的生命力顽强,他们扎根在每一块空白的土地上。它们从来不会挑地方,只要种子落下的地方有足够它发芽得条件,它们就会扎根在那里,尽量地让自己成长下去。
石达开觉得自己现在就要做一颗华夏丢出去的种子。带着手下的华夏人在一个新的家园生根发芽。
当然,没有什么文化的石达开想不到这样诗意的想法,但是意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太平军集结起来之后,琅勃拉邦这个小都城被人流塞得满满的。
石达开还没有当众宣布迁移的决定。
他在等……
正午的阳光洒在了琅勃拉邦,人们躲在竹楼里或者大树下休息聊天。
小别之后重逢,大家都有些兴奋。在南掌的这段时间,这些太平军的将士感觉自己成了人上人,这里的土人任由他们指挥,他们能够随意地开垦土地。
在这里,他们就是老爷。
但是石达开之前救跟他们说过,只会在这里休整到雨季结束。
大家实际上都在心中默默地希望圣王经过这么长时间能够改变主意。
陈玉成等一干心腹此时都聚在石达开的宫殿中。
大家在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虽然大家嘴上说着请圣王圣裁,实际上每个人刚才在争论的时候都已经将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圣王,我们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目标。选定的地上天国那里的条件比这里要好,而且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陈玉成说道,他的表态在太平军中的分量很重。
陈玉成比别人知道的内幕要多的多。他是坚定地支持西进的。虽然那意味这巨大的挑战。
但是,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机遇。先不说能够得到复兴军军火物资上的强力支持。
就是那里的充足的发展空间就值得太平军去博一把。
到时候要是拥有与英国人差不多的武器,跟英国人干又如何?
陈玉成甚至隐隐有些期待,要是能够打败英国人,似乎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虽然当初英国人打败的是满清的政府。但是那也是华夏民族的耻辱。
这个耻辱要是能够让他陈玉成去洗刷,那么是不是可以名扬千古的事情呢?
陈玉成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将,成为一个名将就是他今后的追求。
成为卫、霍那样的名将,杨威异域才是为将者的崇高追求。
“报!”一声拖着长音的报告声响起。
石达开知道,他等的人到了。
“报告圣王,北边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全部都是冒着烟的火轮船。”那近卫报告道。
走吧,一起去看看。石达开知道他等的人来了。
因为石达开事先安排过。所以守卫江边的太平军并没有拦截这支船队。
彭玉麟站在船头。张强正在安排船队准备靠岸。当然必要的戒备工作还是要做的。
张强可以保证,拥有手中的十几艘炮艇。如果太平军要是突然发难的话,吃亏的一定是对方。
加装了转管机枪之后,标准型炮艇的攻击远近皆宜,几乎没有死角,简直就是河道霸主。
而且炮艇上面有炮塔和机枪塔,能够给炮手和机枪手一定的防护。对付澜沧江两岸的敌人基本上就是碾压。
遗憾的是,张强到现在还没有遇到像样的敌人。
一路上过来,河边虽然都是郁郁葱葱的丛林,但是大都是鳞次栉比的山丘,罕有人烟。
但是琅勃拉邦这里却是一片平缓的谷地。在四周的青山掩映下,这里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适合农耕,确实是一片宝地啊。
在彭玉麟正在感慨这个地方是个宝地的时候。
石达开已经带着手下的将领来到了江边。
远远的,他们可以看到一道道黑色的烟柱飘向天空,然后随风飘散。
一阵汽笛声传来。石达开见到一艘艘钢铁怪兽向着这边驶来。
他知道这是复兴军的炮艇。这些炮艇虽然没有原来在长江上看到的大。
但是却显得更加的冷峻。复兴军的钢板铆接技术已经成熟。船用钢板也能够制造出来。
这些炮艇的制造之所以这么快就是因为预制了船用钢板,永昌船厂只是完成了最后的装配。
同样的炮艇在伊犁河船厂以及月湖船厂都有装配。
远远望去,这些标准型炮艇要是不看他上面的铆钉,还以为它就是一整块铁疙瘩呢!
上面那竖起来的炮口可不是摆设。他们这些太平军的将领可都是见识过复兴军的火炮的。
人家的火炮发出来的可不是大铁球,那都是能够爆炸的榴弹。
“圣王,是复兴军的船队,我们干他娘的!”一名长相彪悍的太平军将领说到。
这名将领本以为自己说完之后会有人附和他。
可是周围却没人出声,大家只是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石达开瞪了那人一眼,没有计较,哪里都会有傻缺存在。这样的人迟早会死在战场之上。
“大家好好看看。这就是我们当初从广西出走的原因。与其跟这样的军队拼命,不如与他们合作。”石达开开口说话了。
众人都静静地听着,大家都知道此时圣王说的事情是关乎圣国命运的大事儿。
“大家都是华夏的子弟,都是汉人的苗裔。自从复兴军推翻满清之时,他们就不是我们的敌人了。我们太平军从华夏退出,不是因为我们输了。”
“我们是要寻找一块新的土地,将我华夏文明的种子播撒开来!”这么现代化的话自然不是石达开能够说出来的。
这段话出自当初董叔恒写给石达开的信。那封信其实也给了石达开一个台阶。
不然,这么年轻傲气的石达开怎么会干脆利索地带着手下出走呢?
此时,在众人听来,石达开的话充满了豪气。
“不过,诸位,这里可不是我们播撒华夏种子的地方,这里本来就是华夏的土地。我们现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