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274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274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少年军校,每一个少年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强,成为有用的人,他们曾经一文不名,所以他们想要将自己变得有价值。
  这里没有一个懒孩子。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郭岩能够成为一个佼佼者,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他几乎让自己每天的每一分时间都要发挥作用。哪怕是睡觉的时候,他都要睡得比别人沉,他要让自己的睡眠变得更有质量,这样他就可以少睡一会儿,多一些学习的时间。
  他酷爱体育运动,但是他并不是因为贪玩,他每一次玩蹴鞠都很用心,将其当作打磨身体的机会。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少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只有心志被磨练到极限的人才能够做到这样吧。
  这样的孩子未来必然是华夏的栋梁之才。
  董书恒的身后,跟着扬州府的官员还有少年军校的领导。
  他远远地看着这些孩子。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
  也许原来的他们是被大人抛弃的路边的一棵小草,随时可能枯萎,随时可能被人踩到泥巴中!
  但是现在的他们,有了成长的土壤,有人来浇灌他们。他们已经成为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
  乱世人命贱如狗,儿童和女人这样的弱势群体在乱世之中更是首先受到伤害的人。
  但是在一个动物种群之中,雌性和幼仔才是种群中最重要的个体。
  反而是雄性个体是可以用来消耗的。
  连动物种群都知道的道理,人类这种高等级的动物,却偏偏会选择忽视这一点。
  这是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坏处。
  理性让人类变得强大,同时也让人类变得比任何的动物都要来的自私。
  理性让一部分人,将个体的利益远远地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
  可是人类是社会性的群体啊!
  董书恒一眼就看到赛场上的郭岩,这个少年的身上一点都没了当初那个脏兮兮的挖煤少年的影子了。
  当郭岩进球的时候,董书恒一行人刚好走到了球场边。
  董书恒跟着球场边观看的孩子们一起鼓掌,叫好。
  随行人员见总统都鼓掌了,也都跟着鼓起掌来。
  这时候刚才一直专心打球,专心看球的孩子,才注意到有人来了。
  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总统董书恒的样貌,一直以来都深深地印刻在这些孩子的脑海中。
  他们中大一些的十几岁,小一些的七八岁,但是这些孩子此时反应过来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将右手斜举了起来,一同向董书恒行礼。
  董书恒走上前去,亲切地跟这些孩子挥手致意。
  接下来,董书恒去孩子们的教室参观,又去了几个孩子的宿舍坐坐。
  刚好他碰到了郭岩。所有的孩子里,董书恒与郭岩最熟悉。他跟着郭岩一起去他们的宿舍坐了坐。
  少年军校的管理完全都是军事化的,学生的宿舍很干净整洁,现在他们已经换上了木制的上下铺床。
  不过这也是最近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条件简陋,他们都是睡的地铺。
  但是无论条件怎么样,他们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都是无比的满足。
  “郭岩,你小子个子长得真快,都快要赶上我了。你今年多大了啊?”董书恒面带微笑的说道。
  “总统,我应该是14了,我爹走的时候跟我讲过,他说我9岁了,已经是男子汉了,要学会照顾妹妹。所以,总统,我现在已经是个大男子汉了。”郭岩昂着头说道。
  “嗯,你是个男子汉了。男子汉就要有担当。”董书恒看到小家伙刚刚萌发出来的喉结,以及嘴唇上的绒毛,点头说道。
  “你想好以后的发展方向了吗?”董书恒问道。
  “总统,我准备去报考陆军学校,我想成为一名军人。”郭岩答道。
  董书恒点了一下头,未置可否:“郭岩,不管你做什么,都必须要先学好知识。我并不建议你过早的进入军队,我们的军队中不缺士兵,只缺钱有文化的军官。”
  “以后的军队装备会越来越先进,光靠武勇和智谋领导军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的军队是用知识来指挥的。”
  “郭岩,我建议你最好先去读一个书院,学习一门专业知识,然后再进入军中,那样你会走的更远。”
  “是,总统,郭岩一定会好好学习知识,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董书恒只是对未来战争做一个展望,没想道就被这个小家伙记在了心中。
  郭岩用了三年时间从小学毕业,然后又用二年时间读完了中学课程。最后考进新京书院的政治学系,四年后毕业,他又考进了威海舰艇学院。毕业后成为了海军的一名新秀。
  董书恒没有厚此薄彼,又和其他的同学聊了聊。
  让东书恒高兴的是这些孩子没有因为出身的原因变得自私自利。
  他们在这个集体中相处的很融洽,像是兄弟一般。
  他们彼此之间有合作又有竞争。
  这样的一个集体是健康的,对每个孩子都有益的。
  中午的时候,董书恒留在食堂跟孩子们一起吃了午饭。
  午饭有菜有肉,董书恒知道厨房是因为自己在,专门加了菜,平时这些孩子应该吃不了这么好。
  但是他看到孩子们的吃饭姿势,能够看出他们平时还是能够吃饱饭的。
  一个长期吃不饱饭的孩子,在面对这些食物时,是不可能吃的这么淡定。
  这里的小女孩同样也在一个食堂吃饭,她们都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子。学校里面有专门的女生活老师负责这些小姑娘的生活。
  郭岩的妹妹郭月儿也已经满了七岁,进入了小学读书。小姑娘对自己的哥哥非常依赖。她每次吃饭时总是跟郭岩在一起,这会儿正挨着自己的哥哥吃饭。
  小丫头的眼睛很大,水灵灵的,原来头上的黄毛长成了乌黑的长发,同样梳着一个大马尾。一对腮帮子长的肉乎乎的。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粉嘟嘟的可爱小萝莉。
  董书恒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就跟一只被遗弃的小猫一般蜷缩在茅棚的一角,仿佛一阵风就能够被吹倒。
  那时候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董书恒。无论如何他都不会让华夏的下一代再受这样的苦了。
  华夏每打下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福利院,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孩童。
  至于那些流浪的成年人,他们有手有脚的,各地的改造农场才是他们该去的地方。
  同时,少年军校也在各地铺开。这些孩子没有了父母,但是他们还有家,国家就是他们的家。


第三九零章 华夏的人才阶梯
  对于少年军校,董书恒实际上是给予了很大的期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加的纯碎。
  他们没有自己自身的家庭牵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家族的影响。
  他们完全是由国家培养出来的,心中装的最多的也是国家。也许以后他们会成立自己的家庭,会被姻亲家族所招揽。
  但是至少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心中有的只是自己的一腔热血。
  以后这些人走入了工作岗位之后必将成为华夏军政系统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华夏建立了之后,董书恒又对当前华夏上层的势力进行过梳理。
  现在在华夏的军队系统中有两大势力:一部分是淮海军出身的将领,他们都是董书恒最初从苏北带出来的。这些人现在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的中高层军官岗位,他们大都经过军校的学习。
  另外一部分就是董书恒单独招揽的人,包括原天地会的人以及一些满清的旧文人、旧武将。严仕坤、左季高、彭玉麟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只是严仕坤和彭玉麟在军中没有什么根底。
  严士坤还好一些,当初他手下的很多人现在都在军中担任高级参谋,与普鲁士军官团一起组成了军中的参谋系,算是一小股势力。
  左季高的鄂军一系倒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派系,现在的西域军主体也是由他们的构成。
  所以董书恒将王从志派到了西域,同时带了两个主力师过去。
  尤其是一师可是复兴军中的老牌主力,军中有很多人才,今后他们都会成长起来。
  对于鄂军提拔的军官,现在也在分批次地送到后方军校经历系统培训。
  军中是不可能没有派系的,所谓无帮无派,千奇百怪。
  军中的派系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董书恒要做的事情。
  目前军中最大的派系还是军校出身的原淮海军团练,他们中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军中提拔,军校培养的军官,另外一部分是从董书恒身边的警卫连出去的。
  董书恒之前一直将自己的警卫连当作随身带的讲武堂。这两年多也出去了很多的将领,他们这些人以蔡树森为首也形成了一个小团队。
  蔡树森现在很快就要成为董书恒的妹夫,他跟董书恒的大妹妹董书云两人早就已经互生情愫。
  只是两人都掩饰的很好,只是以书信往来。
  最近还是刘明远对自己说了这件事情,原来是蔡树森托付刘明远来说媒。
  蔡树森本来就是从董家的商行出身,所以找到刘明远帮忙说媒再合适不过。
  后来董书恒先是问了妹妹的意见。
  以书云的性子,自然是羞得面颊通红,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但是这样也就表明了她的态度。
  这件事情,董书恒算是同意了,解决了大妹妹的婚姻大事,那个长不大的二妹妹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不过那丫头现在已经疯到欧洲去了。董书恒暂时也管不了了。
  上次在夏宫,董书恒顶不住那个疯丫头的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想办法让他跟着刘青北的使团一起出去了。不过到了欧洲之后,王韬会接手安排她。
  书梅临走的时候还带了很多云梅集团的管事,她扬言要将云梅集团开到欧洲去。
  这些事情,董书恒是不会管的,由着这个丫头去疯吧。
  对于书云的婚事,白氏没有什么意见,蔡树森现在怎么说也是一名军中的重要将领,镇守着最重要的京畿地区。这样的身份配书云也是可以的。
  更何况,蔡树森本来就一表人才,唯一一点就是出身低微,不过在复兴军中就没有几个是出身高的。
  董家本来的社会地位也不高。
  现在复兴军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化,以后进入军中的将领将全部从军校中来。
  即使是士兵中提拔的军官也必须要经过军校的教育。
  在军校中自然会有一套系统的教学,不仅教授军事理论,还会有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样,复兴军将渐渐进入国家军队的角色,消除身上的军阀色彩。
  董书恒虽然会在军中大力提拔培养自己看重的人,但是并不想搞个人崇拜那一套。
  他知道,自己搞个人崇拜,那么手下的将领也会有样学样,跟着学。
  这样的话,华夏的军队就会继续军阀化。军阀的军队表面上忠于一人,实际上是由很多小军阀组成的。
  看看历史上的北洋就知道,北洋的将领一开始都是袁世凯的心腹,他们绝对是忠于袁世凯的。
  但是当袁世凯称帝后,他的人设崩塌了。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他的也是这些曾经最忠诚的手下。
  等到袁世凯死后,他原来的这些手下就变成了一个个大军阀,然后这些大军阀手下还是一个个小军阀。
  华夏自然是不会出现军阀的情况,首先华夏的做到了军政分离,同时军队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轮换制度,以及军官的培养体系。
  其实,董书恒最担心的还是华夏的行政系统,行政人员的培养比军官的培养实际上要困难的多。
  因为在实际情况下,行政人员要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一下。
  当前华夏的行政人员,一部分出自原来董书恒成立淮海军时招募的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商行的管事,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还有一部分是后来从底层文人中招募的。
  这些底层文人中主要的成分是原来清朝官僚体系中的幕僚阶层以及吏员阶层,这些人的行政能力很强。
  但是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个别的人在个人素养方面有所欠缺。现在在华夏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之下,这些人还都很安分,但是他们不是华夏的行政系统的未来。
  董书恒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大力建设书院,希望能够利用书院培养更多的新人才。
  同时在统一的过程中,他还吸收了一部分操守和执政能力都较为出色的满清地方官员。
  这些人的能力足够,品行高尚,但是他们的思想上还是以保守为主。
  后来的几次官员招录考试,所吸收的大部分还是旧文人。
  书院中的新人是从去年开始才渐渐进入行政系统中,但是他们的地位一般都还不高。
  董书恒不想拔苗助长,他会让这些人从基层一步步地历练上来。
  他一直担心政府这一块会开历史的倒车,让华夏重新走上封建那一条老路。
  这与董书恒的设想是不同的,他希望能够通过这几年的时间,让华夏的工商业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上层设想都无从谈起。
  这一点,学过马政经的董书恒,心知肚明。
  现在想来,大学中学的课程,只有这个最枯燥的马政经是现在最有用途的。
  可以说,董书恒是一部马政经治天下。
  华夏现在的书院教育不能算是完全新式的教育,但是其中教授的学问却是比以前丰富多了。
  还有华夏的行政官僚体系,是从下向上的。
  官员的起步低,上升空间大,大部分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去的。
  所以,不存在不会做事儿的官员。
  为什么满清会出现与胥吏共制天下的情况。还不是因为满清的官员是自上而下的。
  他们通过八股取士,一步登天。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在地方做幕僚的经验,到了地方上,几乎什么都不懂。
  这样的人到了地方能做什么呢?自然是将所有的事情都交代给师爷、胥吏来做。
  师爷和胥吏在仕途上没有任何的上升空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贪污受贿呢?不贪钱,他们这些人图什么呢?
  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聪明人,做事情的目的性都很强。
  现在地方上要搞钱,就必然要鱼肉百姓。大户都有自己的背景,胥吏们可不敢惹。
  一般的官员,在事业的上升期都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所以地方上,贪的不是官,而是幕僚和胥吏。
  而官员得到的美其名曰只是这些人的孝敬。
  假如一个官员能够约束住手下的幕僚胥吏,那么这个官员就算是一个好官了。
  满清的治下的官员与幕僚胥吏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的行政生态体系。
  洋务运动之时的一批名臣,大都出自湘军一系。这些人以军功上位,大都没有什么功名在身。
  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是幕僚,另外还有一些是生员出身。
  这些人不是进士,但是却在晚清最后的阶段,做了很多大事儿。
  甚至有人说正是洋务运动开创了华夏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这些结论不用纠结对错。那一批因为军功起来了官员确实是做了很多贡献。
  胥吏和幕僚为什么成了官员之后,他们就不再去鱼肉百姓,反而造福一方了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变了。成了官员之后他们有了新的追求。
  这种追求超过了金钱的诱惑。而只要保持住这种上升渠道是畅通的,就可以让他们的这种动力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反腐最好的利器,是给官员一个良性的上升通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