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最后通牒就是自己派出去的使者带回来的。这让拜尔迪觉得复兴军是在羞辱他。
复兴军给了他两个小时时间撤军,否则他将被视为入侵华夏的领土。
复兴军告知拜尔迪,华夏的藩属国浩罕汗国因为谋逆天朝,天朝现在收回封地。
布哈拉也是华夏的藩属国,莫非也要谋逆吗?
张树舜好像特别喜欢两个小时这个时间。
拜尔迪跟很多之前倒在复兴军枪口下的敌人心里一样——那就是要打一仗再说。
真汉子,岂能不动手就言退呢?
当他们明白的时候都已经成为了复兴军的枪下之鬼。
复兴军从不打无准备之仗。面对异族,他们通常都是不打则已,打就要下死手。
拜尔迪显然也是要步前人相同的后尘。
随着拜尔迪不退,反而向城池方向进逼,复兴军也动了起来。
火炮被顺着街道拉到西门外。一辆辆战车被开到最前方。步兵出了西门,在西门外的空地上排出了整齐的横阵。
两个骑兵团,渐渐收缩回来,在步兵的两翼部署。
拜尔迪见对方要在城外跟自己的决战,自然是满心欢喜,他的手下都是骑兵,并不擅长攻城。
这些华夏军队简直就是狂妄至极,他们竟然放弃了高大的城墙。
正当拜尔迪在心中嘲笑对方的将领时。
张树舜也在心中吐槽,又来了一个往复兴军枪口上撞的傻10,不知道布哈拉有几支这样规模的骑兵。
要是一下自己就将这个布哈拉给打残了,那么接下来,理藩院那帮子人就没办法跟人家谈了。
战斗一触即发,容不得张树舜再去多想。
复兴军的火炮首先发动,远远地就开始轰击布哈拉骑兵的大阵。
同大部分的骑兵将领一样,拜尔迪让手下的骑兵加快进攻速度。
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复兴军的火炮一直都没有停,直到阵地前方几百米的距离都有迫击炮和掷弹筒在继续轰击。
仿佛就像是在接力一般。
最恐怖的是战车上转管机枪的射击。简直就是在骑兵的前方设置了一道火墙,撞之即死。
等到拜尔迪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带着残兵准备撤退之时,复兴军的骑兵早已经先一步从两侧绕到了他们的后方。
……
布哈拉的汗王收到了前线传来的失败消息时,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继续派兵征伐复兴军。
而是赶紧亲自去请出了被自己晾在边上多日的华夏理藩院的使团。
他言明自己的手下擅自行事在浩罕汗国跟华夏产生了误会,希望使者出面解释。
同时表示会派遣重臣前去华夏新京朝贺。
理藩院的使者通过情报人员已经知道了浩罕发生的事情。
同时使者也知道,现在华夏并不想收服布哈拉。不过布哈拉汗王的态度正好说明其已经屈服。
随即使者与布哈拉签订了一份《称藩条约》。书面确定了布哈拉与华夏之间的藩属关系。
条约规定:布哈拉是华夏的藩属国,王位的继承必须要经过华夏宗主国的册封。
未经宗主国的同意,布哈拉不能够再与其他国家签署任何形式的条约。
凡是华夏所属的商人都可以在布哈拉自由经商,同样布哈拉的商人也可以进入华夏。
理藩院将将在布哈拉设置分院,作为华夏与布哈拉之间的联络机关。华夏可以在分院驻守一定的军队以保卫使团的安全。
……
这份条约很快也与希瓦汗国之间签订。其中布哈拉也得到了一定好处,那就是可以进入华夏经商。
中亚地区地处丝绸之路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商业人才倍出。著名的粟特人就是出自这里。
允许他们的到华夏经商,可以带动华夏对外贸易的发展。董书恒现在正逐步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政策。
他近来研究了汉唐的发展历史,知道这两朝的兴盛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政策。
不过董书恒也知道,这两朝的开放给异族的入侵埋下了隐患。但是在现在的华夏,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了。
第三八三章 南巡
南方的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
此时,正在王宫之中处理政务的埃米尔杜斯特·穆罕穆德·汗也得到了北边传来的消息。
浩罕汗国的南部领土本就与巴拉克宰王朝接壤。两者之间的来往密切。
当他得知布哈拉汗国也去插手浩罕汗国的事情。说实话,杜斯特也心动了,他也想去掺和一下。
浩罕汗国在中亚地区号称是最为富裕的国家,那可是一块大肥肉。
可是巴拉克宰的军队还没有集结呢,这边就已经收到了布哈拉两万骑兵被全灭的消息。
华夏军队的战斗力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这让杜斯特埃米尔的心中大呼庆幸。
同样的,他也找到了理藩院的官员保证马上派遣一支朝贺的使团前往华夏。
华夏已经从东北两面和巴拉克宰王朝接壤,杜兰特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华夏之间的关系。
也许发展和华夏的商业往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成为华夏的藩属国也没有问题,华夏对藩属国历来都是很宽松的。
况且,巴拉克宰王朝需要华夏的支持,从而来抵抗英国人从南面的入侵。
阴差阳错,华夏取代了沙俄,成为了英国人在中亚的竞争对手。
董书恒没有考虑到自己在中亚的布局一下子得罪了西方两个大国。
但是中亚就在华夏西域的边上,华夏这边又不能不控制在手中。
大国之间的竞争就是这样,有时候要做的面面俱到,有时候又不得不为之。
杜斯特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巴拉克宰王朝对抗英国人的筹码越来越多了。
1839年至1842年,几乎同满清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同步,巴拉克宰王朝已经抵御过一次英国对巴拉克宰王朝的入侵。
那一次对抗,虽然成功了,但是巴拉克宰王朝却是损失惨重。
现在这个新的华夏过来招揽自己,杜斯特国王觉得这将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现在中亚还剩下的三个国家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以及巴拉克宰王朝都已经向华夏称藩。
下一步,华夏要想巩固在中亚的势力就要北拒沙俄,在南方将巴拉克宰王国打造成与大英帝国之间的缓冲区。
在西边则要交好波斯卡扎尔王朝,与其达成共同对抗沙俄的盟约。因为卡扎尔王朝在里海的东西两岸一直在和沙俄对抗,双方势如水火。
波斯卡扎尔王朝虽然已经衰败,但是他依然还是一个老牌的帝国。
波斯的历史几乎和华夏的历史一样的长。
历史上的波斯帝国经历过几次辉煌,当然也曾被其他民族彻底征服过。
但是波斯帝国的文化还是传承了下来。即使现在的波斯已经全部信封伊斯兰教,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波斯文化。
包括现在城为华夏藩属国的中亚三国,实际上还都属于波斯文化圈的国家。当然波斯迫于自己的国力的原因早就已经无力再继续控制这三个国家了。
很快刘青北就会到达波斯,同波斯讨论合作的事情。董书恒对刘青北的这次外交之行充满了期待。
考虑到无法同英法俄这些新兴的国家之间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与华夏之间在扩张的问题上势必的产生矛盾。
董书恒为华夏的外交战略制定了一个“扶老压新”的策略。
按照这个策略,华夏会在外交上加强与波斯、土耳其等依然处于独立状态的老牌帝国之间加强合作。
通过贸易的方式有条件地对他们进行扶持。让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他们之时难上加难。
在欧洲,努力发展与奥地利、普鲁士等欧洲王国控制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发展与他们的之间的贸易活动。
对于美洲,华夏主要是输出人口,增加华人在当地的存在,联合美洲的土著,共同对抗欧洲的移民后裔。
北美,华夏在西部的布局已经初具模型,现在还在保持一个低调的发展方式。那是因为董书恒在等待一个契机。
从约翰·塞纳的口中,董书恒得到了很多南北双方之间相互争斗的秘辛。
约翰·塞纳代表的是美国南方的利益。他回国之后呆了一段时间,现在又秘密回到了华夏。
他没想到自己这次回来,董书恒已经成了这个老大帝国的主人。
这个结果不禁让约翰·塞纳唏嘘不已。他为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感到骄傲。自己当初只是做了一个牵线人,付出的并不多,但是他却收获了一个大国主宰的友谊。
虽然董书恒现在还称为总统,约翰却没有听说这个国家有议会存在。
这就是一个权力比皇帝还要高的总统。
约翰·塞纳在董书恒的面前对皮尔斯总统的赞誉很高,他说皮尔斯总统定然是愿意发展与华夏之间的关系。
约翰·塞纳之所以对皮尔斯赞誉如此之深,是因为皮尔斯总统是一个同情南方政治主张的北方人。
在1854年的时候,也就是去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允许该两州公开蓄奴。
该法案宣布密苏里妥协案和1850年妥协案作废,奴隶制的实施不应受任何地域限制。新开发地区实行何种制度,应留给当地居民或其代表决定,即所谓“平民主权原则“。
堪萨斯和内布拉斯都是美国在密西西比河以西,落基山脉以东的大平原地区开发的新州。
对于这些地方是否实行奴隶制,南北双方一直争论不休。
而且这两个州南北方都有移民迁入。南方的人利用手中的奴隶大肆建立种植园。在开发、圈占土地上自然是占尽了便宜。
而北方那些移民则要靠着自己的双手去开发土地。
对于奴隶制的态度逐渐演变成了土地利益的矛盾。
就这样,蓄奴论者和反对蓄奴论者之间为争夺对堪萨斯州控制权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国模虽然不大,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皮尔斯总统站在了南方人的立场上派兵镇压反对奴隶制的移民。
这也是为什么约翰·塞纳在此对皮尔斯总统这样推崇了。
最后,约翰·塞纳才说出此行的来意,他是代表南方各州想要与华夏之间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
美国的那些商人嗅觉都是很灵敏的,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
他们知道华夏一直在南洋进口大量的物资,这其中的粮食、矿产资源都是南方人这次想董书恒推荐的商品。
当然考虑到现在的运输成本,仅仅是贸易粮食是不划算的。
南方各州还是重要的蔗糖和棉花产地,蔗糖、棉花的附加值就要高多了。
对此,董书恒并不反感。华夏现在还在建设时期。虽然华夏有很多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很多都没有开发出来。要想满足国内的需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这个时候能够在南洋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进口地非常的重要。
况且,华夏也可以借此向美国的南方各州出口很多的东西。不说华夏的传统丝绸茶叶瓷器。
就是华夏这两年开发的一些新产品,像畜力的农业机械都可以出口给南方各州。
根据董书恒提供的点子,华夏这两年在机械制造领域做出了很多创新。
制造出了一批西方没有,但是又非常实用的东西。
就比如三轮车,比如马拉的翻地机、播种机,脚踩的脱粒机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董书恒和南方各州交好。他原本就准备在南北方开战的情况下偏向南方,因为在历史上南方更弱嘛。
一个欧洲以后就够华夏受的了,要是再有一个完整的美国给欧洲人做后花园,那么华夏今后的称霸之路必然充满了荆棘。
对于北美,董书恒早已经规划了一个初步的目标。
阿拉斯加现在除了东南部的朱诺地区之外已经基本上被华夏占领。之所以暂时先放着朱诺地区,也是为了暂时不触动英国人的利益。
阿拉斯加这个地方以后会划入华夏直接管辖。
美国的西部华夏要直接纳入管辖是很困难的。董书恒的目标是保证落基山脉以西至少要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
这样华夏在北美大陆就将拥有两处势力,可以南北呼应。
而落基山脉以东最好能够分立成两个国家。当美国成了三国,不知道它还能不能达到后世的成就呢?
这次与约翰·塞纳的会晤,让董书恒感觉到自己离着目标又近了一步。
南美洲那边就好办了,有自己的哥哥在那边,加上华夏的支持,最后想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华人和印第安人帝国绝对不是梦想。
就南美洲的那些弱鸡国家,不是董书恒瞧不起他们,这些国家还真没几个能打的。
有人会担心以后华人会不会与印第安人之间出现分歧。
这是必然的,但是南美的印地安人才有多少?又有多少印第安人已经开化了呢?华夏的持续移民之下,以后南美洲肯定还是华夏人同化印第安人。
在那里以后只会有一个主要的民族——华夏。
那么接下来就剩下一个非洲了。董书恒暂时手还伸不了那么长。
但是普鲁士人已经在非洲获得了殖民地。根据董书恒同阿达尔伯特亲王之间达成的协议,华夏会和普鲁士共同开发这些殖民地。
到时候移民开发当地的肯定是华夏人。普鲁士相当于以土地入股,他们只要获得收益就好。
亚洲的战略前面已经说过了。
欧洲那边现在都是文明国家,华夏是没办法插手进去的。
但是华夏也可以利用好他们之间的矛盾。
董书恒是在上海见到的约翰·塞纳。为什么他会在上海呢?
进入八月份后,董书恒感觉自己在新京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了就给自己安排了一次南方出行。
这次他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故地重游。
从北向南沿着运河行进。他第一站视察了建设中塘沽新城。
在这里一座工业区正在崛起。随处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厂房。有一些较早建好的厂房已经都开始投入了生产。
现在华夏初立,政府洒出了大把的货币,这直接就拉动了国内的需求。各种生活物资的销售比以往更加的火爆。
所以有些精明的商人早就看好了这样的商机,尽早开工投产,争取让自己的商品卖上一个好价钱。
董书恒又抽空去长芦地区看了一下新投入使用的盐场。这是他的老本行。华夏南方的海盐要数淮盐最有名,因为靠近扬州,这里的盐销售面最广。
北方的产盐地就要数长芦盐场了。两者也是满清时期两个最大的盐运使衙门所在地。
现在长芦这边也没有盐丁了,一部分人分了田地成了农民,还有一部分盐丁成了新的长芦盐业公司的职工。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
董书恒肯定了刘文锦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刘文锦也在心中庆幸自己当初将宝押到董书恒的头上真是一个明智之举。
一个人要想获得好的发展,不仅仅要会做事儿,不仅仅要有能力,还必须眼力好,能够跟对人。
第二站,他去了山东地区,主要去参观了菏泽。
原本的山东西部丘陵地带现在凭空出现了一个大泽,不禁让人感叹沧海桑田。
杜辉全程陪同了董书恒参观这一重大治黄工程。
董书恒第一眼看到这个大泽的时候,也被震撼了。因为夏季刚过,现在大泽中蓄水量基本上处在一年中的最高水平。
所以湖面的面积也是最大的时候。
董书恒一行人在大泽的一处码头登上了一艘汽船。随着汽笛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