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255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255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美洲,董书同的发展则是低调而快速。
  说他们低调,是因为董书同并没有向西部沿海白人控制的几个沿海的城市扩张。
  说他们快速,董书同以胡宁湖地区为中心,迅速向西边的乌卡利亚河流域以及埃内河流域发展势力,地盘不断地扩大。东边的雨林区到处都是他们的发展空间。
  董书同利用珠穆家族的印地安人身份,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不断的兼并周围的印地安人势力,然后在当地建立农场。这些农场中会安置移民过来的汉人以及兼并的印第安人。
  这一年多时间,蔡启明利用华夏驻南美洲公使的身份与秘鲁的很多的高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尤其是秘鲁外交部长马里奥。
  马里奥家族的船队被特许到华夏开展贸易,通过向南美地区转销华夏的商品,马里奥家族赚的盆满钵满。
  而华夏的商船在秘鲁的港口停靠也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秘鲁的劳工输入政策。华夏的船只送来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大都被董书同他们的设置的影子公司签走。
  两年的时间,一共有近二十万的华夏人到了秘鲁。这在总人口只有一百多万的秘鲁的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要知道秘鲁的白人也就几十万而已。
  当然这些人很多都没有出现在明面的数字上,不然一定会引起秘鲁政府的警觉。
  毕竟在本国的境内出现了这么多的华夏人,秘鲁政府中一定会有聪明人产生别的想法。要知道西方的白人对于人种向来十分在意。
  这些人从秘鲁港口偷渡进来之后,就翻过安第斯山脉,被转移到了胡宁地区。然后进入东边平原雨林地带的华人农场。
  在这些农场种,华人河印第安人混居在一起。
  董书同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渐渐同化这些印第安人。就像董书恒信中所说的那样要相信华夏人的文化优势。
  相对于印第安人,哪怕是没文化的华夏人都在文化上享有优势。
  不知不觉之间,董书同所在的胡宁部落已经控制了近三十万的人口。这这在秘鲁总人口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沪宁部的常备兵力也达到了近万人,这支军队由田方指挥,军队中的军官大都是当初随田方而来的特战队员。
  马春则帮助董书同管理农场和民兵事务。
  利用偷运进来的设备,胡宁部开辟了一些矿场,开采铜矿、银矿还有铁矿等矿产资源,他们在胡宁湖边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董书同将其起名叫“东华城”。
  珠穆则专门管理印第安人事务。夫妻的感情很好,自从有了孩子之后,珠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在事业上则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
  至少她看到了印第安人在丈夫的带领下生活的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团结。
  部落中的战士也愿意服从丈夫的指挥。
  在沪宁部这一万多人的军队中就有一支近两千人的印地安骑兵,他们在华夏教官的指导下,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式地作战,而是学会了战术阵型等等东西,他们的装备也更加的精良。
  在东华城中还建立了毛纺厂、兵工厂、冶炼厂等工业设施。印第安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业。
  这里的毛纺厂用的是羊驼的绒毛,品质非常的好,甚至都出口到了华夏,羊绒制品还有各种矿产就是船队回头的时候装载的商品。
  这里的兵工厂设备都是从华夏偷运过来的。秘鲁政府肯定不会让这些机器流进印第安人的手中。
  秘鲁西边的印第安人一直都处在自治的状态中,所以他们的作为,秘鲁政府虽然知道一些,但是知之不详。只要胡宁部不造反,秘鲁政府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秘鲁的白人人口太少了,他们的对于国土的控制力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隔绝,更加的松散。
  这才给了董书同他们低调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个汉人,董书同觉得拥有更多耕地的安第斯山脉东部才是精华之地。
  到时候他们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回过头来很容易就能一口将西边的沿海的港口城市给吞掉。
  现在不能吞下来,不是因为打不过秘鲁政府,而是因为那样会触动整个白人世界。
  要知道利马的港口还有英国的海军驻扎。
  白人对于土著居民推翻白人的统治非常的反感,他们担心会发生连锁反应。
  到时候不排除他们会联合起来针对董书同他们华人和印第安人的联合国度。
  而现在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新生的华夏政府并不能够给他们什么支持。
  这一切都再董书恒的算计之中,要是按照董书同自己的打算,早就已经占领了秘鲁。


第三六九章 最可爱的人
  历史上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会做人,李鸿章会作官,张之洞学问大,只有左宗棠是一个异类。
  他的外号是“左骡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前三人的所作所为都已经不值一提、烟消云散,只有左宗棠在历史上收复新疆,保住华夏的西域。
  在历史上,中原王朝强盛之时西域就在华夏手中,一旦中原王朝衰落,进入到兴亡轮换之时,西域就会脱离。
  后世的西域还能够在华夏的手中,左宗棠有很大的功劳。
  董书恒当初派遣左季高到西域去就是看重了他对于华夏历史的认识,以及他的那种坚韧的干劲。
  为不可为之事,方为英雄。
  都护府之中,左季高站在硕大的西域地图之前,用深沉的语气说道:“诸位,自古以来,能夺回西域者,能守住西域者,皆为传世之大英雄。每当王朝更迭,西域都会成为一个最不稳定的地区。我们现在就是要在这个关键时期守住这块祖宗的产业。”
  “不管是谁,想要来动他,我们就将其赶尽杀绝,杀到他们害怕,杀到他们不敢动手。”
  说话的时候,左季高握紧了腰间的剑柄。
  他一直以侠士自居,腰佩君子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国家民族争气出力!
  手中之剑,凝聚着他多年读书所积聚的浩然正气,隐隐有剑鸣传来,似乎准备脱鞘而出。
  “我决定:王将军率领第一师、第十八师作为主力前锋,沿着伊犁河谷向西进军,老夫带着第十一、十二师在后,十三师留守惠远城,十四师南下山南接受山南的土地。”
  十五、十六师之前已经在路上分散驻守地方。
  时不我待,烽烟已起,大家就连讨论的时间都没有,左季高乾坤独断,拍板决定了对敌方案。
  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就是正面怼过去。这个作战部署很符合左季高的作风。
  而且他将火力最猛的第一师和第十八师放在了前面就表明了他的态度。
  上去就干,干得对方没有脾气,干得对方心中畏惧。
  对付游牧部落就要这样,要让哈萨克人知道,华夏比沙俄更加的可怕。
  不仅如此,四个师的四个骑兵团被抽调出来,又从投诚的伊犁将军府下面的骑兵之中临时抽调了四千骑兵配合。
  留两个骑兵团掩护大军的两翼。剩下的八千骑兵走北边的拱宸城、哈喇塔勒绕道巴勒喀什湖畔,堵住敌人的后路。
  这是复兴军招待“客人”的一贯方式,恶客既然来了就别走了。
  来华夏做客,没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道理。
  奇齐克卡伦,罗大林命令手下的戍兵隔着四五百米向敌人的面前发射了警告性的第一炮。
  这个炮弹落在庞大的骑兵群的面前,在湖边满是沙石的地面上滚动了上百米才撞到一块大石头上,停了下来。
  这没有让这队骑兵出现任何的反应。
  反倒是见到了烽烟起,敌人知道行踪败露,他们的骑兵加快了速度。
  在大队骑兵中,一个哥萨克骑兵炮营被派了出来,对着卡伦一字排开。
  沙俄的火炮比清军卡伦上面的火炮要先进一些,射程更远。
  “轰轰轰……”沙俄的火炮射来,打的卡伦上面土石飞溅。
  一些没打过什么仗的新兵,被吓得东躲西藏,有人甚至吓尿了裤子。
  “大家都不要慌,注意隐藏。烽烟放出去了,大家只要守住卡伦,等到援军到来就行。”罗大林大声叫道,一颗崩飞的城砖碎片划破了他的胳膊,鲜血流出染红了他的号服。
  但是作为卡伦中现在的主心骨,罗大林一点都没有慌乱,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老戍卒,他知道敌人是不会带着俘虏进攻的,像他们这样的卡伦只要被敌人攻破,必然是全部被杀的命运。
  但是这个事实,他没有告诉手下的人,因为这样没法激起他们战斗的意志,反而会让他们陷入到绝望之中。
  这些手下大都是从父辈的手中接过戍边的差事,他们的平时吓唬吓唬零散的哥萨克部落还行。
  哪里见过这样的大场面。
  而且此时罗大林已经看的真切了,这支庞大的队伍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哈萨克牧民组成的骑兵,但是其中却有大概一万人的装束气质完全的不同。
  那些穿着统一的红色笔挺军服的骑兵,带着黑色的高顶圆帽。他们的样貌气质完全的不同。
  罗大林见过罗刹人,他已经认出来,那一伙人确实就是罗刹人的骑兵。
  不过他不知道罗刹人为什么和哈萨克人混到了一起去了,以前还听说哈萨克人和罗刹人是仇敌呢。
  哈萨克现在已经并进了沙俄,这个消息就连很多哈萨克的部落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是罗大林他们的。
  况且,作为一名戍卒,罗大林的见识有限,跟外界的接触的机会也仅限于那些经常越境放牧的哥萨克人。
  除了一个营的炮兵在大概五百骑兵的掩护下压着卡伦打之外。
  其他的骑兵全部快速地通过了卡伦边上的道路,向着伊犁河而去。
  一个小小的卡伦,即使攻下来了,对于这支联军也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此次入关就是要打进伊犁将军府的腹地,最好能够攻破惠远城。到时候必然能够震动整个华夏。
  所以联军的指挥官,也就是沙俄哥萨克骑兵的指挥官列昂尼德下令只要用军队看住这些华夏的边境小型堡垒就好,不要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
  这个命令,阴差阳错地救了罗大林他们的性命。要是联军将他们的炮兵全部派出来全力轰击的话,这个卡伦必然坚持不了多久。
  面对敌人的炮击,卡伦上面的火炮,停了一会儿,主要的原因是炮手被吓得躲了起来。
  不过很快,他们就被罗大林揪着衣领子拎了回来。
  罗大林不顾胳膊上的伤口,亲自帮他们装填弹药,然后对着正在路过的骑兵队伍进行反击。
  见着那些骑兵大摇大摆地从卡伦边上通过。
  平时十分和气的罗大林,不知道为何心中变得暴戾起来,胸中似乎有一团火在灼烧。
  他想到了生活在伊犁河畔的家人。
  “弟兄们,振作一些,这些人过去之后,就打到了河畔的城池。你们的家人老小可都生活在那里。现在不拼,更待何时?”罗大林憋了半天终于将心中的话讲出来了。
  众人一听,这才反应过来,这些骑兵都是强盗啊!他们可不是来放牧,也不是来巡游的。
  这些人过去之后到后方是要杀人放火的。
  想到这里,众人的血勇之气立马恢复。所有人都为自己刚才的胆小感到羞愧。
  华夏的人就是这样,不管平时多么的懦弱,为了家人的安全,关键的时候都敢豁出性命去干。
  “他娘滴,跟他们拼了!”
  “拼了!”
  “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
  “十八年以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干他娘狗日的哈萨克。”
  众人合力将大炮给复位。
  然后点火发射,炮弹飞进了正在通过的骑兵阵营。
  此时这几门炮是他们唯一的制敌手段,敌人的队伍远在其他兵器的射程之外。
  敌人的火炮依然在对着卡伦进行射击。
  但是屹立在这里百年的卡伦岿然不动,只是偶尔被崩飞一片片的碎石。
  罗大林这边已经有多人受伤倒地。
  但是刚才罗大林的一番话,让他们想起了后方的家人,此时众人心中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他们不顾敌人的炮火,不断地填装着卡伦上的几门火炮。
  这些火炮铸造已经很多年了,虽然他们的装填起来很麻烦,但是此时朝着大队的骑兵众每开上一炮也能够打倒一串的敌人。
  五万骑兵要想全部都从这个卡伦边上通过要花掉很长的时间。
  罗大林带着手下,将火炮的发射速度打到了最快。
  他们的心中满是怒火、不甘与无奈。
  他们似乎想用这样的方式提前给家人报仇。
  要不是众人心中还有一点期许——兴许家人能够在城中躲到后方的援军到来。
  但是,罗大林知道那很难,因为那些骑兵不是单纯的哈萨克骑兵,骑兵的队伍中有火炮。
  这些火炮可以让他们攻城的效率大为提高。
  哥萨克人终究是通过了卡伦边的通道。
  奇齐克卡伦依然屹立在那里,哥萨克的火炮只是轰碎了卡伦的一脚。
  就连这些哥萨克的炮手都惊讶这些小型堡垒竟然修筑得那么坚固。
  他们没有浪费兵力来攻打这个卡伦,在大部队通过了之后,原本对卡伦攻击的炮兵营也砖头离开了这里,向东而去。
  卡伦上的人也是死伤惨重,这些人都是在炮战中被炸伤的。
  罗大林累的瘫坐在卡伦的女墙边,后背紧紧地倚靠在被炸得残破不堪的女墙上。
  他的年纪大了,体力完全比不上那些小伙子。卡伦里的戍卒能动的都在帮助救助战友。
  大部分受伤的戍卒都是被碎石砸破了皮肉筋骨。敌人用的是实心弹。那些被炮弹碰到的早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这个时候卡伦之中也是一片的狼藉。受伤士兵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到处都是血迹斑斑,那些直接被炮弹击中的士兵的残肢断臂,散落得到处都是。刚才战斗的时候,大家都屏着一口气。
  现在敌人走了,这口气也泄了一半,此时众人才缓过神来。
  有些年轻的士兵忍不住呕吐起来。有些人双目失神,呆愣在当场。
  “都别给老子愣在那里了,该救人的救人,该收拾卡伦的收拾卡伦。炸碎的弟兄也给老子拼起来。咱们要将他们的带回去,都是一个锅里掌勺的,不能就把他们丢在这里啊。”
  说着,罗大林拖着疲惫的身体,扶着女墙,在卡伦的戍台上动了起来,他捡起了一支不知道是谁的胳臂。夹在咯吱窝下面,然后继续向前去寻找。
  这次似乎找到了身体,他小心地将这支胳膊和它的主人拼凑在一起。
  其他的人也都行动了起来。
  当做好了这一切之后,罗大林带着手下的弟兄,一起在卡伦吃了一顿饭。它将之前腌制在那里的半片羊给煮了。
  大家一起吃饱喝足。罗大林让伤员留下来看护卡伦,由轻伤员照顾重伤员。
  而他清点了卡伦中剩下的五十名尚有战力的戍兵,让他们在卡伦外面列队。
  “诸位弟兄,现在那伙敌人冲到了后方,显然是奔着咱们的家园去的。我老罗不是一个英雄,但也不是孬种。我不能在这里等着家人被那些人给屠了。”
  “我准备回去,哪怕是跟家人死在一起,我也要用最后一口气拉上几个敌人垫底。想回的跟我一起走,不想回的正好留下来照应着卡伦中的伤员。我老罗心中绝不会怪他。”
  说完罗大林就一瘸一拐地拄着一柄长枪向东而去。
  “罗头,俺跟你一起。”
  “俺也去!”
  ……
  众人你一言我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