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哥萨克人的连队遇到小的部族就单独杀过去,遇到那些难啃得硬骨头,就召集周围的连队支援。
总督赫里斯坚科给他们的命令是烧光、杀光、抢光这些黄种人。顺便搞清楚清国内部发生的事情。
这些天,这些哥萨克骑兵完美地执行了第一个任务。但是第二个任务,他们只知道了这里的战士被南边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征募去打仗了。
至于为什么打仗,他们并没有抓到满清的官员,那些部族的人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哥萨克的骑兵还在南下。
高云带领着骑兵第一旅在占据了乌利雅苏台之后,没有时间休整就迅速的北上。
至于那边科布多,他派了一个龙骑兵团,又从格斯儿手下的八千土谢图汗部战士中抽调了四千人,组合在一起前去收复。
根据从大盛魁那里得到的情报,科布多根本就没有多少兵力了,有这么多的人,完全可以占领科布多。
其实要占领草原上的一个大部族并不难,难得是要能够找到他们得大帐在哪里。
那些较小得部族压根无需一个一个去占领,他们的牧场和牲畜都在那里,如果没有大部族得带领,他们根本就不会离开自己得驻牧地。
只要牧场还是他们的,给谁上税不是上?
草原上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迁徙。首先你不知道往哪里去迁徙,万一迁到别人的领地,很容易就会被灭掉。
其次,长距离的迁徙会耽误牲畜的繁衍,而且迁徙过程还会导致牲畜的大量死亡。这些都不是小部族可以单独承受的。
所以要控制科布多只要掌控了科布多大帐以及几个重要的旗就可以了。
别人可能很难做到,但是骑一旅有大盛魁的指引,要做到直捣黄龙就很容易了。
高云的时间很紧迫,他必须尽快带兵北上。后方的齐彬也得到了沙俄入侵唐努乌梁海的消息。
没想到沙俄人来的这么快,而且没有全部奔着月湖而去,而是分兵南下了。
齐彬并不是担心草原的牧民被杀,而是害怕沙俄人知道了草原上的虚实。要知道,现在整个漠北,齐彬真正能够指挥军队也就是骑一旅了。
其他的军队还存在于纸面上,部族的军队除了已经跟随一旅出发的土谢图汗部,其他的部族也不足以依靠。
所以齐彬的意思是让骑一旅趁着沙俄人还未站稳脚跟,快速北上将这些沙俄人赶出去。
京城,得益于大盛魁的传信系统,董书恒在快马还没有到达之前就知道了漠北发生的异变。
大盛魁的掌柜王廷相亲自到夏宫求见董书恒,向他汇报了这个情报。
因为只是大盛魁的一面之词,所以必须要他亲自说,才能够让董书恒相信。
复兴堂,董书恒的总统办公室,一个精瘦的老人正在跟董书恒汇报他们的汇总的情报。
这个弱不经风的老头子就是当前大盛魁的大掌柜王廷相。
“王掌柜,以你对罗刹人的认识,你觉得他们的进入唐努乌梁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董书恒听了王廷相所说的情况,丝毫不怀疑。他知道对方是不可能骗自己的。
这次大盛魁再立了一个大功。董书恒提前知道了北方的变故,就能够提前布局,时间对于战争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
“大总统,草民以为,按照伙计们的描述,这次罗刹人是奔着报复来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前罗刹人一般是不会攻击商队的,顶多是勒索财物。还有他们对牧民一般也是以抢劫为主,这次他们的做的完全是在灭口。这说明他们准备了全面的进攻,现在灭了这些人实际上是在消除进攻的后患。”王廷相一字不露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在这华夏最有权势的年轻人面前,王廷相不敢打马虎眼。这个大总统能够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干掉了两百多年的老大帝国,要是没几把刷子,谁都不信。
现在人家允许自己抱大腿已经是大盛魁撞了大运了。
王廷相可是知道南边不可一世的十三行现在成了华夏政府的南方进出口公司。
送走了王廷相,董书恒让魏玉祥召集内阁和军部召开紧急会议。
漠北的事情必须要尽快解决,董书恒觉得有必要告诉左季高一声。
从咸丰三年开始,董书恒就始跟沙俄动手了,到现在已经快两年,沙俄不可能总给自己来添油战术。
亚历山大二世不是一个傻子,相反他是沙俄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沙皇。
董书恒相信这次沙俄一定来者不善。
现在在北方,复兴军有骑兵两个旅,有林威的第四师、王啸的第五师,黑龙军区还有四个守备团,分别驻守尼布楚、赤塔、恰克图以及黑龙城。王骁的第五师远在远东。
主战场估计会在月亮湖,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有可能也会出现敌人。
到了现在,沙俄应该已经基本掌握了远东的情况。
复兴军这边要做好全面作战的准备了。
之所以将内阁也招过来,是因为一旦开战就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尤其是在极北之地,后勤补给将是一个大问题。
今年下半年,华夏的开支本就有些大了。
董书恒那天和阎丹初商议了之后,也觉得这样花钱的话,国内的产出有些支撑不住。
通货膨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通货膨胀之后,造成百姓心中的恐慌最为可怕,它会反过来加剧通货膨胀。
通胀一旦发生,到时候要是想要再压制下去就难了。
华夏现在还没有能够整合全国的力量,手中真正掌握的资源还很少。
“总统,您的意思是准备大打还是小打。”总参谋长严仕坤问道。
“咦,老严,你觉得大打准备如何,小打又如何呢?”董书恒听到了严仕坤的话,一时间来了兴趣。
“总统,我刚才听您述说的情况,沙俄这次的军力因该不弱,而且他们要是聪明的话肯定是多线开战,因为沙俄跟我华夏接壤的地方极多。”
“而这些地方多是我方的边荒之地,沙俄靠近我们的一边也是他们的边荒之地。”
“而且总统您也知道沙俄现在的情况,这个时候沙皇有能力从西边调兵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只有可能是纠结了其在西伯利亚的兵力。这个兵力能够大到哪里去呢?”
“您看他们现在是烧杀抢掠,显然是存着以战养战的心态去的,但凡要以战养战,那兵力就不可能太多。”
严仕坤先是分析了一下沙俄的兵力,然后接着说道:“总统,您要是想小打,那就是守住我们现在的地盘,那么就我们当前在北方的兵力就差不多了,顶多就再就近调一些守备兵力前去支援守城,让野战部队能够专心地跟敌人周旋。”
“您要是想大打那就是要调集大军,一路拖住敌人的主力,一路直接杀到西伯利亚的后方,将沙俄乌拉尔以东搅个天翻地覆,让他们元气大伤,甚至还可以将我们北方的地盘继续往西推进。”
“老严,还是将你的小打方案好好说说吧。”董书恒吩咐道。
他显然还是倾向于小打,刚刚一统全国,董书恒还没有狂妄到直接去打国战,而且还是那种开疆拓土式的国战。
现在去攻打沙俄的东方,确实是一个好的时机,但是对于华夏来说却不是最好的时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稳定国内、恢复民生。
“总统,要是小打的话,我们就灵活多了,月亮湖西岸我们没有经营据点,完全可以视情况放弃。”
“将敌人调到东岸来增加敌人的后勤压力,在此过程中可以让骑二旅不断的袭击消耗敌人,查探敌人的兵力情况。”
“根据敌人的兵力情况,让林威率领第四师选择直接跟敌人决战,还是继续后退,反正我们在月湖以东也没有多少人,而黑龙战区还有四个团的守备部队,以及大量的可调用民兵,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加入到决战当中的。”
“在极北的雅库茨克,可以让王啸派出五师的一部分主力部队带上足够的补给前去防守就行。敌人只要进攻不下,几个月后夏天一过,他们就必须得退走,当然,如果敌人的兵力不多也可以让王啸选择歼灭敌人。”
“至于西域的左季高,他那里现在有近十万大军,总统哪里还用担心?”
听了严仕坤这么一说,不仅是董书恒,就连其他的与会者都是放心了不少。
尤其是财政部长张明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虽然他手下有两个得力大将,但是架不住一个会花钱的总统啊。
从董书恒最初掌管董家的家业开始,他就是出了名的会花钱,当然了总统赚钱的能力也是一等一的。
“老马,之前说的在黑龙和漠南组织两个新的骑兵旅的事情,还是照常执行。骑兵可以适当地从河北、山西等地征募一些新兵。现在我们得注意各省士兵的比例了。”董书恒对作训部长马宗武吩咐道。
“还有后勤部那边要紧急调配一批弹药物资北上,要走最快的路线,将我们生产的54式步枪还有子弹都送过去。未来西边和北边将是主要的战区。武器装备要优先配给给那些打仗的部队。”这是吩咐后勤部长韩云的。
“这样吧,让蔡树勋将他的骑兵团调到漠北去,京师教导师的骑兵团也调过去,两个骑兵团,再从漠南征募五千游骑兵跟着一起组成一个临时的骑兵旅到漠北去支援。就让教导师骑兵团的团长王绍志统一指挥,游骑兵的装备从新京的库存调去。”董书恒部署道。
“另外老严将你刚才的想法整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发给林威和王啸。西域那边也要派人告知左季高要加强防范,告诉他不要急,哪怕是沙俄已经到了伊犁,我们也要稳扎稳打。”
董书恒不担心西域被沙俄破坏,那里本来就是一团糟。大乱才能大治,这个地方不先打个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是没办法压制住底下那些桀骜不驯的部族的。
左季高早就已经出了玉门关,过了哈密,到达了吐鲁番的境内。一路之上原本西域的清军闻风而降。伊犁将军正黄旗扎拉芬泰似乎没有自立之意。
左季高大军未到,但是使者已经到达了伊犁惠远城。左季高与扎拉芬泰商定了纳降事宜,约定扎拉芬泰下令让伊犁边军严守各卡伦。
等到西路军到达之后,完成交接,即为扎拉芬泰记一大功。
第三五四章 兄弟连
沙俄的南路军还在哈萨克草原上征募哈萨克战士。
哈萨克是西域西边的一个游牧民族,准格尔部强大的时候,哈萨克人一直被压制在哈萨克草原的西部,不敢向东边靠近。
后来乾隆帝彻底剿灭了准格尔部,设立了伊犁将军府。管辖东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葱岭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仑山。
客观地讲,乾隆帝对于西部疆界的稳定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平定准格尔之后,他先是大规模开展布防西域的调兵行动,调各地的八旗、绿营携带家眷移驻伊犁。让清廷完成了对当地的有效占领。
乾隆二十八年,凉州、庄浪驻防八旗兵三千二百人全部携带家属移驻伊犁,同年索伦兵一千人、察哈尔蒙古兵一千名也被派往伊犁。
清廷对开往伊犁的八旗兵丁,每三丁给车一辆,每户给装运杂物的大车一辆。
二十九年,乾隆又下令从承德地区调满蒙八旗兵一千人,从盛京地区调锡伯兵一千人,一律携眷驻防伊犁。
他要驻守伊犁的八旗兵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吃苦耐劳习惯,以保持精于骑射的传统。
三十三年,驻守乌鲁木齐地区的三千六百名绿旗兵改为携眷驻防。
三十六年,乾隆再次大规模增兵西域,乌鲁木齐驻防满洲八旗兵三千,巴里坤驻满洲八旗兵两千,塔尔巴哈台原有兵额一千人增至两千人。
乾隆执政时,西域共设官一千四百员,驻军一万九千人,岁需饷银六十八万两,粮食十三万五千石。清廷每年向西域调拨饷银六十一万两,粮食则全部就地解决。西域驻兵数仅次于京师和东北地区,为全国第三(指八旗驻防兵)。
当时的许多士大夫认为乾隆帝经营西域,为国家增加了负担。
实际情况是西域并没有增加多少开支。驻兵屯田的政策让西域的军粮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做法跟现在华夏所采用的移民实边的政策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这也不是乾隆帝的初创,汉唐时期,驻军西域就已经采用了屯田的政策。饷银好运,但是粮食跨那么远的距离运输就十分的困难了。
光是运粮路上的消耗就会让国家财政吃不消。
左季高的西路军为什么行军那么慢。
他一路前进,要在路途之中寻找好的水源地,然后留下一部分士兵屯田驻守,这些士兵驻守在这些点上,建造一些基本的设施,等待董书恒派遣民兵过来开发。
这些民兵也是拖家带口来的,他们两会把这些据点开发成一个个农场。进一步垒实华夏在这里的统治根基。
西域这个地方,适合人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个点。
这里的自然环境不允许建立成片的发型聚居区。
这些湖北兵的家眷也会陆续的送过去。不仅如此,在左季高离开湖北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了湖北移民西域的计划。湖北虽然也是鱼米之乡。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湖北的人口稠密,土地矛盾严重。左季高离开之前就下了抽丁领,凡是家中有三丁以上的,抽一丁移西域,政府负责是费用,到西域之后安置在农场工作。
等这些屯驻地连城了一条线,就成了一条安全的通道。
这样西路军无论行军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担心自己的后路被截断。
驻军开垦的土地,都是位于水源最好的地方,今后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大军提供补给。
乾隆还做了一件事情。清军建立伊犁将军府之后划定边界。
哈萨克人经常越界放牧,清廷遂在边界设置卡伦巡防。
乾隆甚至下旨对当时的哈萨克汗王进行了申饬。
西域驻防清军沿国境线建立的巡边哨所,称为卡伦。
由两个哨所交替巡查地区的卡伦,称为“开齐”;小卡伦分置瞭望之处,称为“布克申”,都统称为卡伦。
清军沿西域国境线从北到南设置的卡伦,分别由塔尔巴哈台、伊犁、乌什、喀什噶尔四城驻军管辖。
卡伦制度对于乾隆之后保持西域的边界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卡伦到现在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为后面西路军成功地击溃沙俄军队的入侵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时沙俄的南路军还在哈萨克征募骑兵。
现在即将要入夏,哈萨克牧民大都在准备夏季转场。而且哈萨克刚刚并入沙俄,牧民们很多都对沙俄不服。所以征募的工作做的很慢。
南路的沙俄军队统领只能不断地对哈萨克的首领施压,以加快征募战士的速度。
让我们将视线移到北方。
高云率军北上之后,先派出了两个连队在大盛魁的伙计的引领下一人双马加快速度前出去打前站。这两个连队一个是龙骑兵连队,一个是游骑兵连队。
龙骑兵的连长名叫关飞,关山度若飞的关飞。游骑兵的连长也是一个汉人名叫周蒙,沂蒙山的蒙,这是一个粗狂的山东汉子,跟手下的蒙古骑兵看不出什么区别。
按照大盛魁伙计二德子的说法,现在他们的差不多到了乌梁海十佐领的地盘。
一路上关飞他们的遇到了很多向南逃难的牧民。
这些牧民类似于转场的逃难方式,只能寄希望于跑的过其他的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