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恢复一片大泽,一次性就要减少一府之地,这得是多少耕地啊!又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啊,哪一个朝代能够拿出钱粮、土地来安置那么多的百姓呢?
“杜辉,也不能这么说,先民也有自己的无奈,况且黄河这样,跟上游的开发也有关系,不然这么多的泥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黄河形成之初就有这么多的泥沙?”
以前清廷的工部每年春汛前都要派人到黄河取水,通过水中的沙量,判断这一年是否会出现水患。
可见黄河之弊端跟含沙量有重要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冯道利和他的学生们沿着运河一路北上,在曹州地界探查水患。
他们发现黄河下来的洪水大都积蓄在菏泽附近。
此处的积水最多、最深连成一片,仿佛是一个大湖一般。
他们继续北上,直至大清河,这里的河水已经被黄河下来的水染成了黄色。
大清河本是一条地区性河流,而且跟北方的很多河流一般,季节性非常的明显。
它现在还没有到自己的汛期,但是黄河之水已经填满了河道。
如此看来,等到了大清河自己的汛期,河堤必然被漫。
现在黄河注入大清河的水并非是其全部的水量,还有很多的洪水灌入了巨大的洪泛区。
因此,如果就此让黄河改道的话,整个山东北部都要连续多年遭受洪灾的影响。
黄河必须要回到原来的道路上去。
此后,冯道利带着他的学生汇同水利部的工作人员,对曹州的洪泛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认真对比了黄河的正常水位与曹州因为的洪泛形成的大湖的高度。
最后整理出了一份《黄河回归故道及在曹州建立泄洪区方案》
这份方案,建议在曹州菏泽地区完全打开黄河大堤。
让黄河之水全部进入菏泽地区。
等黄河水量下去,然后再去堵住好开始的决口。
保留黄河与菏泽的接口。就如同长江沿岸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一般。
菏泽地势低洼,历史上就是大泽所在。
考察团已找到了古大泽的边沿。
那里是天然形成的高地,只要在几处地方修建湖堤。就可以在菏泽地区形成一个相当于洪泽湖的的大湖。
这个大湖可以用来调节黄河的水位。
同时大湖的东侧依然可以连接多条河流,在大湖也无法承受黄河水量的时候,分担一部分排水的压力。
另外,大湖还可以帮助黄河排沙,汹涌的河水进入大湖之后,就会变缓,河沙会沉积在大湖。
黄河水量少的时候,大泽会自然干涸缩小,露出底层河沙,到时候就可以取用河沙,作为建材使用,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如此这般方可打破黄河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怪圈。
这份方案,很快就被上传到董书恒的手中。
因为事关重大,内阁召开了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这件事情。
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件事情,有些异想天开,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
明明是开垦好的土地,为什么要变成大湖呢?
老百姓的心中也会想不通此事。还有很多家族的祖宗坟地、祠堂都在这里。
要是全都让湖水给淹没了,那些个家族能够愿意吗?
他们一定会带头出来搞事。
复兴军现在刚刚建立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取民心。
这样的事情显然会让复兴军在个别地方上失去人心。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可以施行。这个方案很显然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的问题。
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而且,现在有施行下去的条件。
首先是华夏手中掌握着东北大量的耕地。可以为这些迁出的人重新分配土地。
对于这些百姓的损失完全可以多分配一些土地去弥补。
其次,这次黄河水灾已经让这片地区成为了灾区,大部分百姓已经被董书恒迁移到了海州地区。
本来就是准备将他们迁移出去。
现在只有少数居住在丘陵地区的百姓没有受灾,需要政府动员搬迁。
因此现在搬迁的压力最小。
最后,现在复兴军刚刚建立政府,余威犹在,百姓们还把握不好复兴军的处事风格,更多的是人会选择暂时忍耐。
正是快刀斩乱麻解决此事的最佳时机。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董书恒心中则是支持这个方案的,甚至他早有此打算。只是此事终究要大家去执行,所以他将这件事情拿出来给内阁讨论。
同时,他也想看看内阁这些人讨论的时候,能不能将这件事所产生的弊端全部发掘出来。
农历1955年5月15日,董书恒发布总统令,同意了冯道利提出的治黄方案。
同时在命令中附录一份黄河治理十年规划。
规划指出要在未来十年内逐步迁徙黄河上游的两岸的三十公里以内的百姓。
政府要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所有迁移的百姓,政府会补偿土地,负责迁移的费用。
有人会说董书恒这是在好高骛远,还没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开始考虑环保问题了。
事实上,董书恒做这件事的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移民实边。
治理黄河上游生态,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能够做,为什么现在做?
这就要提到董书恒另外一个目的。
现在是华夏最后扩张国土的机会,但是扩张华夏的生存空间不是仅仅靠军队去占领。
必须要有人生活在那里,不然的话,当地的人不会对华夏产生归属感,哪怕是华夏的军队占领了那里,若干年之后,还是会脱离出去。
董书恒知道今后世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爆发一场独立运动的高潮。
现在那些列强的殖民地大都会走向独立。所以说传统的殖民主义是一个被后世证明失败的模式。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就出现了反抗运动。
董书恒希望的是,华夏的军队占领哪里,华夏的百姓就要成为那里的主体居民。
只有这样才算是扩展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
但是董书恒明白,华夏的百姓都是安土重迁的,不是生活不下去,他们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的。
但是现在华夏建立,董书恒已经要着手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了。
等百姓的温饱解决了之后,他们还会愿意迁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就要使用政府的强制力,要先开启一个头,到时候政府就可以依照先例处理。
这样百姓也更加容易接受。
这次治河就是一个开创先例的机会。
那么以后华夏要还想迁移百姓出去就可以找这个先例。
现在关中平原、黄土高原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但是这些地方大部分都已经出现了过度开发的现象。
董书恒的想法是逐步将这些地方的人口迁出。西部的这些百姓可以迁移到西域去。
南方的百姓迁移一些到南洋以及太平洋岛屿,甚至南美洲。
华北的百姓迁徙一些到远东、东北、极北。
山西的百姓迁徙一些到草原。
他的目标是让华夏的百姓成为这戏土地上的主体民族。
以后的世界主流模式还是人多的说了算。
这次治黄的方案要是能够实现,那么就是千古之大动作。
一定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黄河的水患。
之所以说是缓解,是因为谁也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水患。
当你觉得自己完全掌控自然的时候,自然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曾涤生现在已经渐渐融入了院长的角色。
原来他只是书院的一个学生,现在成了院长,也算是人生的圆满了。
做了院长之后,无需再去考虑政务,他的身体反倒是好了很多。
此时,他正拿着一个放大镜在看《复兴日报》,这是华夏的官方报纸。
上面会发布华夏的国家大事,还有一些重要的政令也会在上面发布。
今天报纸上面赫然写着一篇文章《大治黄河,驯服巨龙,让子孙勿受黄河水灾之苦》
文章例数了几千年来黄河连绵不绝的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的无尽伤害。这些曾涤生自然知道,直接跳过。
然后介绍了上古大禹治水,介绍了山东地区曾经的几片大泽。介绍这个作甚?曾涤生费解。
直到看到下面详细的治水介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迁徙菏泽百姓,重建菏泽。
重新恢复一片大泽!
曾涤生看了这段介绍之后,倒吸了一口气,这是得多大魄力才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啊!
这样的治黄方略要是实施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奇闻。
曾涤生当即召集了书院的所有教习,让他们给学生布置了几道题目。
一是评价这个治黄之策,存在那些阻力。
二是如何化解这些阻力。
一直以来岳麓书院都非常的注重实学,注重培养书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涤生希望岳麓书院的学生能够进入华夏政府。
所以他让书院研究华夏的政府架构以及管理模式。
甚至之前淮海军组织的招录考试他们都有研究。
通过这些试题得设置,他发现了华夏注重的是官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报纸上刊登的治黄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依然身在山东的冯道利,先一步知道了总统同意这一方案的消息。
当他在船舱中看到董书恒的总统令,激动的双手颤抖。
“老师,总统竟然同意了,他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
“这可是一项千古工程啊!”杜辉看到了总统令也激动的不行。
当初他们上报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牵扯太大,肯定会引起争论。
他们知道董书恒现在在华夏有很大的威望,他可以强行决定。
但是,哪怕他是总统也要考虑到这件事情的阻力。
“杜辉,你要好好梳理这件事情,我准备建议总统让你来具体负责这事儿。”冯道利说道。
“老师,您说什么,这……”杜辉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
老师的决定让他吃惊,虽然他今年已经三十几岁了,但是也只是跟着老师身后学了两年而已。
以老师的身份,这句话显然不是仅仅说说而已。他知道老师还有一个身份——复兴会的元老。
老师说建议自己做具体的负责人,那就有很大的概率会是自己负责这个工程的具体实施。
虽然上面肯定还会有工程总负责人,但是作为技术人员,他一定会是那个具体实时的人。
历史之上也会有自己的名字。
这不得不然给杜辉激动。
“杜辉,我们这些天谈的治河思路,你都能搞清楚吗?”
杜辉点头道:“是的,老师。”
“不管如何,我们治水之人要把握好两点:一时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治水,一切从治水的实际出发,不要掺杂世俗的考虑;二是要对百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冯道利严肃地交代道。
他清楚自己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杜辉是他选中的衣钵传人,是时候让他自己挑起担子了。
第三三九章 菏泽祭坛
崮者,四周陡峭顶上较平之山。曹州府赵家崮,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这样的地方在山东地区还有很多。
因为特殊的地形,这场洪水并没有让他们经受什么损失。
影响倒是有一些,那就是村民只能呆在崮子上,哪里都去不了了。
因为特殊的地形,这里的百姓与外面的交往很少。
封闭的环境,最容易滋生宗族势力,所以这里的宗族势力相比其他地方更强。
赵家就是这里的大族,从地名就能够看的出来。
不论外面的朝代如何更迭,赵家崮的社会生活结构几乎不受影响。
在这里,说话最管用的永远都是赵家的族长。
复兴军掌权之后,赵家崮唯一的变化就是来了一个村长。
这是赵家崮的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出现外来的村长。
不过作为老族长的赵老太爷并不在意。
他并不觉的,一个官府委派的村长会在村子中掀起什么样的波澜。
村长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宣传上级的政策,管理村子里的治安以及征收税收。
复兴军掌权之后,就开始推广新的税收政策。施行优惠的农税政策,取消厘税,规范商税的征收。
农税的减少,并不一定会让崮子里的百姓得到多少实惠。
因为赵家崮的百姓所种的土地大都是族中的族产。实际上族长才是这个崮子真正的地主。
最后,这些优惠大部分还是落到了族长手中,百姓们得到的粮食还是跟往年差不多,族中不会让他们饿死,也无法吃饱。
复兴军见过很多这样的操作,自然也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村长首先在村中拉拢一些异姓之人成立民兵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
这些人并非是赵氏之人,而且在村中饱受欺凌,所以不会跟赵氏一条心。
洪水爆发之后崮子没有迁移,但是生活却更加的困难。
后来,复兴军下发了迁移的命令。
赵老太爷自然不愿意,因为迁移之后,大家都能够分到土地,虽然他名下的土地多,今后分到的也会更多。
但是到时候,他找谁来帮自己耕地呢?谁还听他的呢?
村子里的那些族人都得听他的,那是因为谁能够种的上什么样的田地,那都是他说的算。
这里要说明一下,复兴军迁移百姓的分地政策是这样的。
无地的百姓,每户至少分配一百亩土地。
原本有地的地主按照实际情况补偿土地,不会低于他原来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样已经算是充分考虑了那些地主的利益。
毕竟复兴军一直倡导保障百姓的私人财产。
这样的话,像赵老太爷这样依靠土地和宗族来控制族中百姓的人就极不情愿。
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控制的对象。
“我们赵家世代生活在这里,祖坟皆建于此,你们谁要是迁移出去,那就是对不起赵家的列祖列宗。谁要是那样就不配得到列祖列宗的庇护。”
赵家祠堂,赵老太爷召集族人开会,让大家抵制政府的迁移政策。
实际上,官府让这里的百姓迁移也是为了他们考虑。
一旦大泽蓄水,水位会比现在高的多,到时候必然会淹没崮子周围的农田。
这个崮子就只剩下顶上一部分,成为大泽中的一个孤岛。
到时候绝对养不活这么多的人。
族中的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庄家汉,早已经习惯了任由族长摆弄。
但是总有一些特例存在,赵广才就是一个特例,他和族长有过节,在族中一直备受欺压。
一直以来,他种的是最差的田,交的是最高的份子。
“俺听政府的,俺要去关外分田去,一百亩田,就是撒上种子,看天吃饭都够填饱肚子了。为啥要留下来饿肚子了。”
“村长说了,以后崮子外面就是一片大泽了,水还要涨,崮子边上那些好田都要被淹没。”
……
这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将他赶出去,谁让他来参加族中大会的?”赵明生大吼道。
他这才发现人群中的赵广才。
“俺也姓赵,为什么就不能参加族中大会,你赵明生为族中做了什么?凭什么你说了算?大家辛辛苦苦种田,你在那吃现成的,凭什么?”
“现在政府给了大家活路,让大家伙都能够拥有自己的田地了,你为什么要站出来阻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