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182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82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些士兵打败了总督带领的军队。
  城中的女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干活的时候也没了神采。
  杜尼娅的心中不知该喜还是忧。至少自己一家三口还在一起。
  因为杜尼娅的父亲表现很好,所以他们一家三口获得了自由,并且分到了一间房子。
  是的,只有一间房子,因为城内确实要有人进驻。
  还有几户居民同样表现较好,也获得了自由,剩下的人依然被集中管理。
  杜尼娅并不同情他们,她恨这座城中的人。
  最近有一个年轻的军官经常会来帮助自己干活。
  他是一个清国人,对于清国人杜尼娅分不出帅与丑,只是觉得他是这群人中最高大的。
  第一次,那人送给自己一块冰糖,那个冰糖吃在嘴中非常的甜,却又不像蜂蜜那样腻。
  杜尼娅很喜欢吃甜食,似乎所有的俄国人都是这样。
  第二次,那人送给了自己一块香皂,用它洗完澡之后,杜尼娅觉得自己的身上似乎散发出了花香。
  杜尼娅有些动心了,她粘着父亲教她说汉语。
  现在她已经能够简单的跟那名军官对话,她知道了对方竟然还是一位上尉哩。


第二八六章 远东的冬天
  从尼布楚城往西,到处都是浓浓的硝烟气息,战士的数量都要比普通人还多。
  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黑龙江中游的地区则多是平原,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种植。
  黑龙省在这里建立了两座城镇,一座是海兰泡,一座就是原来的黑龙城,这两座城池在原来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来。
  黑龙城基础设施最为齐全,又位于黑龙省的中心位置,是目前黑龙省的省会所在地。
  清军现在早已经退到了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城,与淮海军之间有足够的缓冲区。
  淮海军在嫩江的上游设置了哨所,以监视清军的动向。不过黑龙江将军那敷德并没有派兵过来查看,也许是他害怕给自己惹麻烦。
  在原来的江东地区淮海军建立了几座小型城镇以管理原来的居民。
  这里是黑龙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了。在原来的旧瑷珲城、黄河屯,以及更北边的苏楚那屯、乌尔堪屯都建立小型城镇。
  这里的荒地上会开辟出更多新的农场,同时淮海军还会扶持当地原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小镇的建立可以为他们的提供更好的农具和种子,从而让他们农业生产水平不断进步。
  以后这里生产的剩余粮食会顺着黑龙江送到上游的尼布楚、乌兰乌德。
  牧民们就可以用他们养殖的牛羊换到粮食。
  这样不仅可以养活更多的牧民,也能够让下游农耕的农民获得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
  牧民们光靠牲畜是养活不了多少人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气候这么恶劣的地方。
  每年冬天都会有大量的牲畜被冻死。
  现在好了,在冬天来临前,牧民可以将多余的牲畜交换成粮食。这样牲畜的价值就提高了很多。
  草原上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以前没人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草原牧民和下游的农民之间没有办法完成交易。
  草原上的路太难行。
  从没有人试着用黑龙江连接上下游。
  第一个尝试的是俄国人,也就是那个穆拉维约夫。
  他的这个点子真好!
  原来鲍有志带着江东百姓抗击俄国人的那个屯子现在改名叫做“团结屯”,寓意大家团结抗击沙俄,并取得胜利。
  嗯,是个不错的名字,以后说不定会成为旅游胜地呢。
  历史上清朝跟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划给俄国,但是约定江东六十四屯百姓在当地拥有永久居住权。
  可是呢,凶残的沙俄人出尔反尔,将江东百姓全部赶到黑龙江边杀害,只有少数人跳入江中游到了对岸。
  所以董书恒才会对沙俄那么的憎恨。
  这种心理也影响到了他手下的将领。
  因此才有了林威对北上先遣队的安排。
  以前的黑龙江两岸廖无人烟。
  现在从上游的尼布楚往下游行船。
  每隔几十公里就能够看到一个聚居区。它们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小农场,大一些的有几百人,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来屯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镇。
  富饶的黑龙江将这些居住地连接了起来。滋养了两岸富饶的土地,供人们耕种。
  江中丰富了鱼类资源给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让人们能够互通有无。卖出自己的产出,购买到必须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区正在开辟一个新的大型农场,这里是江水交汇形成的冲剂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听了农业调查员的汇报,董书恒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个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鱼。
  这句话成了移民局向下面宣传的标语。多少百姓因为这句话带来的想象,举家搬到了那里。
  沿着乌苏里往南,淮海军建立了伯力、毕歆、尼满几座小城镇。这些都是以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现在淮海军要对这里开展正式的统治,就必须要吸收融合这些当地的百姓。
  其中尼满在乌苏里江的最上游。这里距离海参崴已经很近。
  远东省正规划从这里修建一条道路连接海参崴。
  这样海参崴与黑龙江中游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海参崴是一座不冻港,冬天的时候物资也运进来。
  通过陆路运输加上冰面上的雪橇,这些物资就可以在黑龙江封冻的情况下,运到黑龙江流域。
  当然这种运输方式比水运成本高,但是可以作为冬季的一种应急补充方式。
  在远东省,随着一批批移民的进驻。庙街的各种配套设施都建立了起来。
  学校、医院、邮局、银行、政府机关的建立,让庙街成了远东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
  这里的生活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田常是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算是庙街的老居民了。因为他在庙街已经度过了一个冬天。
  还记得去年的秋天,被农场选派到庙街。
  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庙街是一个什么地方。
  只知道那里是淮海军在最北面新开发的地方。
  作为淮海农场的一名职工,田常必须要服从农场的安排。
  自从田常带着三个孩子还有妻子被淮海军的农场收留之后,他们就开始吃淮海军的饭。
  吃人家的饭,帮人家办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哪里还容得自己挑地方?
  反正田常出去了,农场也会给自己的老婆小孩一口饭吃的。
  而且那次被选派出去的人会拿一年的双倍工资。
  财帛动人心。
  他在船上呆了有将近十天,对于从来没出过海的田常来说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
  不过庄家汉子吃得了这样的苦。
  到了地方之后,感觉还好,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入秋,气温刚刚好。
  田常一下船就见到了一座小镇,全部都是木质的房子。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港湾,田常听队长说这里是黑龙江的江口。
  作为一名山东出来的流民,田常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地名。
  不过他们并不在意,反正只要听命令干活就好了。
  他们最早的任务就是伐木建房子。
  田常归属在林场,实际上主要的任务就是伐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巨大的树木。
  太大的树他们运不下山,只能够挑选小一点的树,那种十几公分的松木截好之后用来建房再好不过。
  伐木之余他们会在山上采集一些松果和蘑菇。
  林场有人专门教他们怎么样识别蘑菇。
  每一场雨过后,森林里面都会长满了蘑菇,这种东西配上守卫们打来的松鸡一起炖煮最是鲜美。
  这里的林子都是那种经年的老林子,林子里铺着厚厚的一层枯叶,人踩上去感觉就像踩在一层垫子上一般。
  休沐的时候,田常会跑到江边去看捕鱼队的人捕鱼。
  每一网下去都是满满大鱼,仿佛永远都捕不完,看起来就非常过瘾。
  岸边晒鱼的木架像是一片小树林子,密密麻麻的!
  这里的鱼又大又肥,很多鱼都是田常叫不上名字的。
  但是吃起来味道确实不错,尤其是鱼肚子里的鱼子,几乎占了鱼肚子的三分之一。
  田常喜欢用鱼子拌饭吃,那种鲜香,从小就吃不饱饭的田常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不过没过多久,冬天就来临了。
  这里的冬天仿佛是一下子就降临了。突如其来的寒冷让田常这样的山东汉子都受不了。
  大雪一下就停不下来,外面的风像刀子一般。
  要是出门的话,必须要包的严严实实的。
  他只能跟工友一起在烧着热炕的小木屋中整日躺平,无所事事。
  一群男人,整天呆在一起,又脏又臭。整个木屋中都是臭脚味和旱烟的味道。
  苦哈哈没那么多讲究。不过熬过了一个冬天,田常再也不想体会那种感受了。
  终于熬到了第二年的开春,干惯了伙计,突然休息了几个月时间,田常感觉到浑身都不舒服。
  还好,冬天里,晴天的时候还是可以出去干些活的,大家做的最多的就是铲雪,这里的雪要是不铲的话,会把房子都埋起来。
  关键是下下来的雪不会融化,像他们的居住的庙街正好是一个港湾,风将周围的雪都吹了过来,积存在这里。
  今天的积雪融化之后,庙街又开来了很多的军队,说是原来在这里的俄国人会来报复。
  田常他们还有一个身份是民兵,他们也都领了武器,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上。
  果然从江上游杀来了好几万人,那船队都看不到边。
  民兵的指挥官对大家开玩笑说道:“这些船以后全是我们的了。”
  田常虽然紧张,但并不担心,淮海军打仗从来没有输过。
  果然,几万俄国人最后全部被消灭了,还抓了好多的俘虏。
  这下庙街这边最苦最累的活都可以交给这些俘虏去做了。
  庙街开始了大建设,两条大街被铺上了碎石,然后浇上水泥,弄得平平整整的。
  碎石都是那些俘虏在采石场开采的。
  水泥是山边的水泥厂自己烧制的。
  后来新成立的远东省军政府设置在这家里号召大家把家属都接过来。
  田常觉得这里有医院有学校,吃的比自己以前在江苏的农场还要好。
  最主要的是有家属的话,可以分到一栋自己的房子。
  田常实在不想跟工友们挤在一起了。
  所以他交了申请把三个孩子和媳妇儿都接了过来。
  田常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一套房子,正房有三间。
  田常和媳妇儿睡一间,孩子们一间,中间的一间是正厅。
  侧面还有两个厢房,一间是厨房,还有一件事厕所。
  在这里厕所必须得在房子里,不然冬天的时候没办法整。
  厨房有门跟田常他们的卧室相连。厕所那间在另外一侧跟孩子们的房间一门之隔。
  田常家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八岁。都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
  田常将他们都送进了庙街的学校,中午学校管饭,所以田常跟妻子两人都可以出去工作。
  田常的老婆专门在林场负责捡拾蘑菇木耳,收集好之后送到食品厂去烘干。听说这些蘑菇干干在南方卖的很贵。
  这算是林场开辟的一条新的财路。
  还有另外一条财路就是田常他们的做的伐木活计。好的木材会在林场的锯木厂做成固定规格的板材然后被商船运走。
  现在,送物资过来的船队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还能满载而归。
  冬天来了,大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小孩子还要继续上学,学校里面是有供暖的。
  想着有些工友还要挤在一个炕头。田常则可以在家中搂着媳妇儿睡大觉。
  心里美得很!
  “媳妇儿,反正没事情做,要不再生一个娃?”田常如是说到。
  最近只要是下雪不上工,田常都要跟妻子重复这句话。
  这对中年夫妻趁着孩子都去上学,找到了刚成亲时的感觉。
  田常觉得:远东的冬天,真好!
  外面寒风呼啸,炕上春意盎然!


第二八七章 朝鲜王国局势
  这个时代的冬天是寂静的,普通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
  没紧要的事情,大家是不会出去的,因为寒冷意味着身体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维持体温。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好好活着就得吃更多的食物来补充身体的损耗。
  所以在这个时代普通人是不会出来赏雪的。
  大人也不会带小孩出来打雪仗。
  冬天出来闲逛的都是有钱淫……
  普通农户家的小孩出门上厕所都要轮流着去,因为他们要共享一条棉裤。
  因为无法继续干农活,大家最好的选择就是呆在屋子里面。一家人靠在一起取暖睡觉。
  不仅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节约粮食,当然后者才是关键点。
  看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只要冬天的时候到外面看看有没有人就知道了。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只会在满足了第一层级的生存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
  也就是说人们只会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才会去做赏雪、打雪仗这些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
  ……
  在淮海军攻略浙江、福建的时候,依然据守南方大片精华地区的朝鲜王国,终于在秋收之后准备好了对北方太平军的清剿。
  时间这么久,太平军这边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甚至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林凤祥手下的朝鲜狗腿子们从北方各道搜罗过来的钱粮都集中到了平壤城中。
  从淮海军那里买到的火枪,也全部集中装备到一起使用。
  林凤祥单独组建了一军,号称“神枪军”,这个军有五千人左右,其中有一半是太平军的老人。
  剩下的一半也是林凤祥从国内带出来的人。
  这五千人就是林凤祥手中的王牌。
  秋收之后,朝鲜王国集结了两万大军,这些军队经过了漫长的博弈,终于从各地集结到了王城汉城。
  这个过程中,专权的金氏不知给地方大族让渡了多少利益。
  领议政金左根派遣其养子兵曹参判金炳冀统领这两万大军北上平乱。
  朝鲜王国大军从汉城出发,沿着开城、金川、平山、瑞兴到达黄州。
  金炳冀让手下军队在黄州做了短暂的修整。
  他派出精兵强将前出侦查,发现平壤的叛军并没有出击。
  林凤祥的确是准备在平壤城展开防守反击作战。
  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假如太平军要主动出击的话,最好就是在敌军的必经之路上进行伏击。
  但是大同江以南都在朝鲜王国的统治之下,太平军想要南下伏击是一件十分困南的事情,多少眼睛都在盯着大同江。
  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机会悄无声息地渡江。
  第二,太平军要是渡江作战,一旦战事不利,有大同江相隔,到时候林凤祥就是想要退回来都很难。
  另外,平壤城刚刚才被太平军占领,城中必然还有不稳定因素。
  到时候这些人要是趁着太平军出击,在城内作乱,
  太平军则可能会将刚刚到手的老巢都给丢掉。
  第三,林凤祥希望能够在平壤城下消灭这支朝鲜王国的主力。
  向城中的朝鲜人显示太平军的武力。从而彻底收服这些朝鲜人。
  既然太平军不出来那么金炳冀只能帅军攻打过去。
  金炳冀是出来平叛的,没有避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