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个引领者,董书恒觉得他得给这些人多制造一些机会,不能让这些历史上的英雄埋没了。
回到了总统府,董书恒找来了作训部长马宗武。
“老马,我准备再建立一所军校,你觉得放哪里?”
“总统,我们现在一所军校不够用吗?”马宗武觉得已淮海军现在的规模有一所军校完全就足够了。
“现在是够了,但是我隐约感觉我们这两年可能就要有大动作了,所以我们很快就还要扩军,实在是时不我待啊。”
马宗武明白董书恒的意思,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总统,现在要是扩建军校,师资应该是没问题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高邮的军官学校也积累了一批教官队伍。我们一些自己培养出来的军官都可以临时充作教官。”
“至于说地方嘛,我觉得就放在江宁好了,江宁这边现在是我们的总部,而且这边有现成的地方。”
“老马,这所军校我准备直接面向社会招生,每年跟书院一起组织考试。我们原来的那种招生模式,可能会让很多人才流失。”
马宗武这个建议正和董书恒的心思。董书恒正想在江宁打造一个高校群。带动一下江宁城的发展。
而且在身边放上一个军校,也方便董书恒没事的时候去军校转转,跟军官们拉近距离。
正好最近董书恒在大建书院,这个正好可以作为一件事情来做。
对于董书恒提出的面向社会招生,马宗武也是赞同的。
送走了马宗武,董书恒又总理府那边参加了军政府的工作会议。
听取了最近一段时间军政府对新的管辖区的接管工作。
在淮海军强大武力的保障之下,整个接管工作还算是顺利,没有受到多大的抵制。
当然,凡事要对抗淮海军的地方势力,早就被连根拔除了。
淮海军的方法就是,只要抵抗就整族查抄,然后全部族民迁移到海外去。
最近一段时间淮海军在太平洋上船队还发现了几个无人居住的小岛。
也有可能这些岛之前就被人发现了,但是因为太小,那些列强根本就看不上眼,更不会愿意去开发。
在夏威夷西北一千多海里处,船队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面积几平方公里的海岛。这个岛的位置正好在日本到北美洲的中间位置。
董书恒得到船队的报告之后,将这个岛屿命名为中途岛。
同时董书恒还让船队带了几百人放到岛上去,准备砸那座岛上建立一座补给站。
最后这个发现岛屿的船队还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奖励。
董书恒相信,这样下去航运船队的人还会发现更多的岛屿。
实际上,太平洋上大部分的岛屿都在西班牙人的手中。尤其是南太平洋的岛屿比较集中的地方。
对这些岛屿,董书恒早就已经是垂涎欲滴。
不过,西班牙现在虽然没落了,但是他毕竟还是列强之一。其海军力量依然还在淮海军之上。
另外西班牙人跟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不是董书恒随便就能够打主意的。
第二五三章 梳理内政
军政府的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新的管辖区,政令要想施行下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总要有一个过程,留出足够的时间给百姓去适应。
不仅仅是百姓,新上任的官员也要适应自己的岗位。
董书恒在会上仅仅提出一点,那就是要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管。严格落实异地为官的政策,防止地方官跟地方大族勾结的情况发生。
现在的淮海军政府这一块,基本上已经完善。目前淮海军没有省一级的军政府,各府的军政府直接向淮海军军政府总部负责。
一方面,淮海军中还缺乏那种独挡一面的省级行政官员。另一方面,淮海军现在的地盘就那么多。直接管理到各府完全能够管理得过来。
在一些重点发展的地区,改府为市,比如现在在上海地区,淮海军就成立了上海市。
市这个名称以后在淮海军的辖区将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称号,必须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还得益于现在淮海军有电报线路跟各个地方联通,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说到电报线路,现在董书恒正在筹划一条到远东的电报线路。
这条线路需要通过从山东半岛的胶东地区铺设一条到朝鲜的海底电缆。
正好满清朝廷下令各地搞洋务,山东巡抚桂中行趁此机会上奏折要建立一条电报线。这样山东部分的线路就解决了。
朝鲜那边,见识过了淮海军的舰队,更是不敢忤逆淮海军。
最近朝鲜的形式也传到了董书恒的耳中。
对于朝鲜半岛现在的乱局,董书恒乐见其成。朝鲜跟清廷一样保守,这让淮海军在朝鲜倾销商品一直不是很理想。
虽然淮海军可以在釜山港自由活动,但是也仅限于釜山。
朝鲜的内陆百姓基本上还是过过着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他们需要购买的商品不多。
购买淮海军商品的主要是朝鲜的达官贵人们。但是这些人毕竟有限。
现在朝鲜打起来了,正是淮海军赚钱的好机会。
董书恒已经派人去跟林凤祥以及朝鲜实际上把握朝政的安东金氏接触。
在平壤的林凤祥一直在等着淮海军的人上门。
果不其然被他等到了。
他待淮海军的特使非常客气,一点都看不出来双方是敌对关系。
林凤祥首先提出的就是换回自己和手下太平军的家属。
关于这一点,淮海军特使没有一口答应,目的自然是要讨价还价。
不过淮海军对林凤祥还算客气,没有直接让林凤祥用现金来换。
毕竟林凤祥手中缺钱,而淮海军并不那么缺钱。
淮海军特使提出的条件是,每一名军官的家属要100名朝鲜苦力来换,每一名普通士兵的家属,要10名朝鲜苦力来换。
而且男女都要。虽然交换的比例很高。但是林凤祥这边还是同意了。
因为林凤祥的手中恰巧有大量的朝鲜人俘虏。
淮海军要这些人当然是要放到远东还有黑龙江流域。
虽然淮海军自己也在移民,但是远东和黑龙江流域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
放个几千万人过去都不算拥挤,而且这些朝鲜苦工比较温顺,他们还跟华夏大陆的百姓一样勤劳。
可以说是比较优质的劳动力。
将这些人搞到远东,可以将一些辛苦的工作交给他们。
这样移民过去的汉人就可以分出更多的人参加军事训练。
不仅是在朝鲜,远东新提拔出来的日本仆从军也通过商队从日本迁来大量的佃农,帮助他们耕种自己分到的土地。
而那些最初到达远东的萨摩藩俘虏则成为了专业的仆从军,不需要在参加农业生产。
这些日本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里除了冷一些,其他方面都比日本要好,即使是那些佃农,他们的生活也比在日本国内要好。
董书恒还专门让情报人员调查对比了林凤祥和安东金氏之间的力量对比。根据情报,董书恒发现林凤祥现在实际上处于弱势。
安东金氏的反击是慢了一些,但是林凤祥毕竟是外来势力,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大族就是不满金氏专权,但是还是会跟在后面一致对外。
所以董书恒决定有必要对林凤祥给予一定的帮助。
他的帮助很简单,就是卖给林凤祥5000把燧发枪以及100门老式火炮。
当然了,林凤祥要拿真金白银来买。这点枪炮的钱林凤祥还是出的起。他在外面转战了这么久抄没的大户也不少,手中还是有很多金银的。
金氏那边也提出了购买武器,淮海军的人也同意了,但是交货的时间,淮海军这边会进行控制。
比如说让他们打完一仗后,再给金氏这边交货。
战争对于半岛来说意味着一场灾难,但是对淮海军来说却是大量的订单。
工厂的机器可以放心大胆地满负荷运转。工厂只有运转起来才能够发展,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相比手中握有大量的金银,董书恒更倾向于建立更多的工厂,将金银转化为生产力。
后世老美为什么害怕华夏,明明他只要印钞票就可以过得很好了。
还不是因为华夏强大的制造业,只有这些运转的机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实力,其他的东西,那种表面上的繁华都是虚的。
一旦战争爆发,你手中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东西啊。除非你一开始就有优势,敌人封锁不了你。
只有自己有制造能力,有资源,才能够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战斗力。
董书恒的婚礼定在了十月一日,按照规矩是找人算的日子,但是以董书恒的身份,还不是他说哪天好就哪天好啊。
按照董书恒的说法,这个日子比较特殊,关键是好记。
婚礼之前董书恒是不可能再出远门了,他正好可以花时间好好梳理一下淮海军的内政。
之前他已经就跟军政府开过会,了解了一些军政府的事情。
这一块只是淮海军的管辖范围大了一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董书恒更加关注的法制建设这方面。
随着淮海军立法的健全,现在已经基本上摒弃了使用《大清律例》。
这在董书恒看来,是淮海军正式从满清分立出来的标志。
法律体系是约束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准则。当淮海军治下的百姓全部接受淮海军的法律约束之时,那么他们从根本上就已经不是满清的子民了。
董书恒准备在推翻满清之前,先将自己的统治秩序给规划好了。
现在的两江地区,相当于为他将来统治整个华夏做一个试点。
如果他在两江地区试点成功了,那么到时候推翻了满清,他就能够直接将两江这里的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
董书恒在淮海军成立法院系统后,就开始着手制定各项法律规定,从民法刑法到各种商业法规,从实体法到诉讼法。
在程序上淮海军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度,一般的案件直接归县一级的法院直接受理,如果对法院的审判不服,可以上诉至府一级的法院。
重大案件直接由府一级法院受理,如果对案件的审理结果不服的话可以到淮海军的高级法院上诉。
另外,淮海军的刑法相比大清律例,大大减少了死刑罪名,基本上废除了肉刑。只有杀人绑架抢劫强奸投毒防火故意伤害等重大暴力犯罪适用死刑。
原来的肉刑全部给董书恒换成了徒刑和流放。
按照董书恒的计划,以后华夏会有很多偏远的领地。有些地方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即使移民,大家也不愿以去,只能流放罪犯过去了。
在刑事程序法方面,淮海军没有自己专门的公诉机关。一般的刑事案件直接由警察局向法院提起公诉,但是监察院会对案件的过程进行监督,不仅监督警察局,同时也监督法院。
涉及到公职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院负责侦办,同时也由监察院进行公诉。
淮海军的监察院只监督淮海军的政府法院警察军队等机关内部人员,而不针对老百姓。
在民法方面,董书恒他们也没有照搬《拿破仑法典》,而是将华夏的一些民俗都融入了进去。
比如婚丧嫁娶方面,充分尊重了华夏百姓的民族习惯。
所以淮海军制定的民法,在婚姻家庭编的变化是最大的。比如说中国人喜欢在结婚之前先订婚。淮海军的民法就对订婚的法律效力问题做出了规定。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改动。在土地的征收与征用方面都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所有人的权利。
防止以后在国家建设上,有人会滥用自己私有财产权,给国家建设带来麻烦和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最近的梳理,董书恒带着军政府法制部门法院的人将所有的法律都梳理了一遍。
淮海军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写给机构要等见建国了,国体确定了下来才会有。
现在的淮海军发布的法律法规,都是董书恒签署就生效的。效率确实很高,不过董书恒不得不慎重对待。
董书恒发现淮海军现在最为欠缺的就是商法以及知识产权法。
现在欧洲的列强都已经开始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先进技术。而淮海军却还没有。
淮海军手中有很多技术都是划时代的,董书恒根本不敢拿到欧洲去申请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意味着,要向对方的专利部门透露商品的相关的技术参数。
董书恒并不信任这些欧洲人,他们的专利法只是保护自己国家的专利。自己把一些核心的专利拿去注册很可能就是肉包子打狗了。
所以董书恒准备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度。有些技术不能输出的,可以先用自己的专利法在国内保护起来。
利用这段时间董书恒最近跟着下面的人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给起草了出来。
因为涉及到商人的利益,董书恒还特意召开了几次听证会。这可能是淮海军在立法的时候唯一提现民主的地方了。
董书恒他们这么立法要是在后世肯定会显得草率,现在嘛,反正是做试点,有问题也能及时地纠正。
所以董书恒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五四章 未来的政体
出乎董书恒的意料,商人们竟然对《商标法》最为关注。
这一年半时间,淮海军辖区,尤其是大丰、高邮、扬州、上海几个城市的商业发展非常的迅速,大量的工厂拔地而起。
有淮海公司和长江公司的带动,再加上长江银行对创办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服务。越来越多的人踏入了商业领域。
这些人有的原来的地主士绅,有的原来就是大商人,有的是原来没什么地位的小商人。这些小商人有闯劲、有创意,得到了长江银行的贷款扶持。
大家看到淮海公司、长江公司创办的企业日进斗金,才发现采用新的机器设备创办的企业竟然是如此的赚钱。
于是大量的资本向着实业领域蜂拥而至。
这样使得淮海军范围内相关的产业逐渐形成了集群效应。
董书恒也让淮海公司的一些大的机械制造企业、船厂将一些零部件的加工外包出去。
自己吃肉也要让别人喝汤不是吗?
这样不仅仅让淮海公司的制造厂的效率大大提升,也带动了一大批小企业的出现。
企业多了,招牌也就多了。
渐渐的出现了有人冒用别人的招牌。这样的事情招人谴责,但是大家却没有什么办法去杜绝。
所以当这些商人去参加立法听证会,听说还有《商标法》这种法律的时候,顿时就来了兴趣。
原来律法还可以管到招牌这样的事情。要是真的有了这个《商标法》,那么以后就不用担心别人来冒用自己的商标了。
商人们对这部法律非常的欢迎。大家只有一点建议,那就是对冒用他人商标的行为一定要处罚得重一些。
《著作权法》关注的人就少了一些,只有几个书局比较关注,还都是淮海军旗下的。现在印书、发行报纸还没有风靡,主要是不大赚钱。
所以只有淮海军在做,而淮海军做这个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为自己做宣传。
不过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文人依靠在书局发表著作来赚钱养家糊口,比如有一个专门写白话的群体,这人大多是出身贫苦的读书人。
但是往往书局发行的书,到了市面上只要热销,很快就会有小印刷作坊做出盗版的图书。
这不仅减少了书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