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150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50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梁晓茹脸色苍白,梨花带雨,再没有之前楚楚动人的样子。
  她纤细白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接过这个小木匣子,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头弥漫。
  她将木匣捧在身前,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
  那位所谓的芸儿姑娘,放下提在手上的工具箱,来到了梁晓茹身体的一侧。
  她伸出一只手在小木匣子上一拨,木匣子就打开了,里面赫然放着一根手指。
  这根手指比成人的要小,表面的皮肤稚嫩一看就是一个少年的手指。
  “啊……”梁晓茹刚要惊叫出声。云司饰就飞快地将她的嘴巴给堵住了。这速度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的,至少要是练过功夫的。
  梁晓茹的嘴巴被堵住了,发不出声音,但是两只眼睛却瞪得圆圆的。
  原本白皙的眼球之上瞬间充满了血丝,仿佛这对眼珠子要爆开了一般。
  “我警告你,不要发出声音,总管说了,这次只是警告你一下。所以只让他少了一根手指。”
  “你看这切面多么的整齐,这是宫中那些老师傅的手艺,速度快的很,你那个宝贝弟弟不会有多大的痛苦。”
  “但是,下一次就是他的一只胳膊了。总管不会杀了他的,要是你的事情办不好,总管会让他受尽痛苦。”
  “真搞不懂,你那个弟弟都已经是太监了,你还要保着他干什么?竟然还为了他进宫。”
  “哼,贱货,你有今天都是你自找的。”那个女人狞笑着说道。
  梁晓茹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顺着脸颊流到了云司饰的手上。
  云司饰一脸的嫌弃,见她好像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才慢慢地松开了自己的手。
  “你最好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像你这样是办不成大事的。如果你不想你那个宝贝弟弟受罪的话,就要学着变得冷酷一些。你就是一个裱子,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好女人。”云司饰的话似乎有了作用。
  梁晓茹吞咽了两下,又做了一个深呼吸,终于忍住了更咽。她轻轻地拿起来房间中的一块湿毛巾,将自己的脸擦拭了一下。
  “我知道这个董书恒会在十月份的时候结婚,到时候我们应该会有机会,他的婚礼上肯定会有演出,到时候我会想办法过去。”梁晓茹声音平静地说道。仿佛变了一个人一般。
  “嗯,很好,就该这样,他的新婚夫人肯定需要有人帮着装扮,到时候,你帮我带过去,让我帮新娘盘发,到时候我们两边一起行动。”云司饰的反应很快,立马就完善了梁晓茹的计划。
  “你放心,只要你完成了计划,总管肯定会放你们姐弟俩自由。总管要是说话不算话,哪里来的威信统领这么多人,是不是?”
  梁晓茹点了一下头没有继续说话。
  “芸儿姑娘你来帮我补一下妆。”梁晓茹又恢复了平时高冷的样子。
  “是,梁小姐,您请做好。”这个芸儿姑娘也瞬间变回了原来的那个样子。
  此时在扬州文昌阁旁的大博物馆中,一个少年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他很喜欢现在这个工作,每天跟这些文物宝贝打交道。
  早上起床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这里的东西按照名册对上一遍。
  虽然他都要将这些东西都给背下来了,但还是一件一件的对着名册数,生怕有一点点的遗漏。
  白天如果有人来参观的时候,他就会担当起讲解员的角色。
  这个博物院中不止他一个讲解员,但是他肯定是最受欢迎的一个。
  虽然已经到了变声的年纪,但是他的声音依然像一个儿童那样清脆。
  很多参观的人都对他的声音,还有这个孩子始终带在脸上的微笑印象深刻。
  高兴喜欢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所有人都喜欢他尊重他。而且大家都不知道他是一个有缺陷的男孩。这让他的心中没有了负担。


第二三八章 木尔丹·梅林
  董书恒终究学不会跟人家一样心安理得地做主子。
  他想让身边的人按照自己思路去行动,去接受自己的领导,但是他不想去做这些人的主子。
  按照满清的规矩,除了皇帝一家,其他人都是皇帝的奴才。
  这个世上只有自己是主,其他人都是奴才。
  这个时候可悲的就不是这些奴才,而是这个主人了!因为他是唯一的一个,这也就意味着他是孤立的。
  董书恒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皇帝最后都成了老变态。
  那是因为他们最后得了精神病。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脱离了群体,成了最孤独的那一个,这意味着他被群体抛弃了。
  在自然界中这种孤立的群居动物个体,要么被天敌杀死,要么就因为孤独而生出精神疾病。
  董书恒不想成为那样的可怜虫。所以将高兴带在身边几天之后,董书恒还是忍不住给他找了一个好的出路。
  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除了少了一个男孩子该有的零件,其他的地方都没有什么不同。
  包括他的心理上,他都还保持着一个正常男孩的心理。
  董书恒知道那个东西也不是一个男人必须的,有几个家庭是靠着性来维持的呢?
  很多夫妻之间对那种欢愉的追求也就能维持几年时间。几年之后有些男性甚至更愿意在厕所中花上五分钟时间来解决,也不愿意去麻烦自己的另一半。
  所以,董书恒觉得高兴是可以找到他的正常生活的。
  董书恒乘着快速汽轮当天就回到了江宁,军改的方案已经出来,涉及到一些高级军官的任命与调换。
  董书恒觉得这个事情必须由他亲自处理。
  这次军改对太行纵队没有任何的改变。
  根据太行纵队汇聚来的信息,太行纵队现在已经发展到近两万的兵力。
  如果不是考虑到后勤补给可能不够,吕飞燕的手下还能够扩充更多的军队。
  太行纵队的番号完全独立在淮海军正规军的番号之外。
  不仅仅是为了太行纵队的发展需要,还是出于保密需要。
  现在吕飞燕的手中有四个主力团,分别是太行纵队第一至第四团,这四个团是野战的主力部队。
  其中第二团为骑兵团,这个团主要放在太行山的最北面。
  最远的时候这个骑兵团攻破了阳高县,只是这里距离大同太近,吕飞燕跟她的参谋团队最终决定劫掠了大户之后,又退回了山中。
  不过骑兵还是通过阳高越过长城到达了察哈尔右翼前旗。
  董书恒一直以华夏民族的拯救者自称,所他觉得自己要一视同仁。
  被大小王爷贵族们压榨的蒙古同胞也是他团结的对象。
  对于吕飞燕将势力渗透到蒙古地区。董书恒是持支持的态度的。
  等董书恒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蒙古以及西边的广袤之地的时候,他一定会毫不犹疑地带兵进入京城。
  把窃居在宏伟紫荆城中的爱新觉罗一大家子给揪出来,这些人就该是华夏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没有能力去领导华夏大家庭走向强大,走向崛起,那就没有资格接受老百姓的供养。
  七月份的时候,太行纵队又攻占了怀安县城,察哈尔都统治赶紧调兵向张家口集中,保护商业重镇张家口以及自己的都统署。
  可是太行纵队并没有向东北方向进攻张家口,而是向西北进入了察哈尔牧区。
  察哈尔都统治紧急调兵围剿黑旗军。由于太行纵队全部穿着黑色军服使用黑色战旗。所以外界一般称呼其为黑旗军。清廷一般称呼他们是太行捻匪或者太行匪。
  察哈尔都统治下辖察哈尔八旗,手中有近两万的骑兵,但是他们都分部在各个驻地之内。
  一时之间无法全部集中,察哈尔都统判断这些进入牧区的骑兵充其量跟那些马匪差不多。
  于是汇集了大概五千兵马之后就仓促地向太行纵队的第二团进攻。
  二团在草原上打出的旗号是消灭札萨克,分牧场,解放牧民。
  他们每攻破一个驻牧地就杀掉当地的贵族,然后收集战马,剩下的牛羊留足自己的军粮之后,全部都分给了牧民。
  就这样倒是有一些牧民愿意追随他们,这些牧民给分配了战马,赶着牛羊跟在二团的身后担起了辅兵的角色。
  这次出击由二团的团长陆国义统领。
  这是一个军校培养出来的骑兵将领。他的个子不高,长者一副国字脸,宽宽扁扁的鼻子,看起来还真有点像蒙古族人呢!
  陆国义知道自己的优势就在于手中的骑枪。
  这种53式骑枪,是在53式步枪的基础上缩短了枪管,改造而成。
  陆国义觉得这种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他们在马背上完成换弹、上膛、射击等一系列的动作。
  想象一下前膛枪的装填难度,就很容易能够想明白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国家的骑兵还没有装备火枪。
  蒙古人的骑兵多是使用弯刀以及他们自制的骑弓。
  这些骑弓的有效杀伤距离也就100多米。那种据说可以在200米外仍然具有杀伤力的骑弓可能只有蒙元时期才能够做到,那时正是蒙古骑兵的巅峰时期。
  骑弓的杀伤距离跟骑兵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么多年满清都是像养羊一般统治着这些蒙古人,自然培养不出多好的骑兵。
  察哈尔虽然也分八旗,但是这个八旗之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牧民。
  他们早已经都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当陆国义攻破了一个牧区之后,他亲眼看到了那些贵族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他们穿的是棉布丝绸做的衣服,住着最大的帐篷,吃的是香喷喷的手把子肉,喝的是香浓的奶茶和清澈的烈酒,用的是淮海军产的细盐……
  陆国义见到了很多淮海公司产地奢侈品,这些东西都是长城公司贩卖过来的。
  现在的天津滨海新城,成了淮海军商品在北方的集散地。以刘文锦为首的天津商人联合了一部分北直隶商人垄断了这些商品的分销权。
  他们的身影遍布整个北方,北到蒙古高原,西到哈萨克草原都有他们的商队活动。
  贵族们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建立在剥削普通牧民的基础上的。草原上的生产力几千年了还是那个样子,没有多少的进步,是不可能让大家一起享受的。
  那些普通牧民每天放羊却吃不到羊肉,每天挤奶却喝不到牛奶。
  他们从小就被僧侣告知要用自己的苦来恕罪,等到了来生,他们就能够过上贵族那样的生活。
  所以他们每天看着贵族的生活,幻想着自己的来世,对于自己眼前的悲惨却毫不在意。
  每当陆国义看到那些逆来顺受的牧民时心中都不是滋味。
  当大军杀来时,他们匍匐在地上,当贵族被杀时他们还是匍匐在地上。
  当陆国义命人分给他们煮好的羊肉时,他们不敢接受,如果他们吃了羊肉就还不了前世的债了。
  哪怕你将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也认为这是佛祖降给他们的惩罚。
  有些年长的人甚至用渴望的目光看着士兵们,希望这些士兵能够早点送他们去来世享福。
  但是总是有异类存在,一些年轻的牧人还是想寻找更好的生活,于是他们加入了梅林的队伍。留在部落,等新的贵族来了,他们的生活还是要照旧。
  木尔丹·梅林就是他们对陆国义的称呼。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马匪的名字。
  张家口西北三百多公里处,这里是牧草丰盛的木孙忒克山。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夏季的牧草足足有近一米高。
  战马走在这样的草场上,每一步都像是陷了进去。
  但是战马似乎很喜欢这样的感觉。蒙古马的个头普遍不高。
  一米多高的牧草就像是草刷子一般,不断地梳理他们的马腿,将吸附在马腿上的蚊虫全部赶走。
  有些战马在前进的时候还会偶尔底下头,用牧草的顶梢蹭一下自己的马头。赶走那些在眼睛下面爬来爬去的小虫子。
  陆国义出来之前,太行纵队已经制定好了计划。
  陆国义这次就是要变身为孙猴子在满清人的后花园好好地闹上一闹。
  从满清入关开始,蒙古人就是他们忠实的盟友,同时也是满清入主中原的重要助力。
  说他们是满清人的猎犬一点也不为过。
  僧格林沁手下的骑兵很多都是从蒙古抽调去的。
  蒙古人虽然不如他们的祖先。但是他们之中总还是有能战之辈。
  这些人不断地补充道了僧格林沁的手中,让满清依然还能够拥有一支野战部队。
  所以,董书恒一直在想,要是蒙古乱了会怎么样?
  现在咸丰面临的压力,除了淮海军之外,还有河南的黄浩、罗大纲,不过他们还在河南流窜,并未形成气候。
  另外,东北的林凤祥面对东北三个将军府以及僧格林沁的围剿似乎也要支撑不住了。
  有情报传来,似乎林凤祥在计划越过辽东半岛,退往朝鲜,大家都知道朝鲜王国是软柿子。
  所以说东北那边,满清很快就会抽出手来了。
  为了给满清足够的压力,董书恒才会让吕飞燕他们计划这次蒙古攻势。
  这次放出的骑兵第二团是一支没有线的风筝。与以往不同,这次太行纵队没准备打一拳头就收回来。
  他们全部一人双马,需要的物资补给全部都在马背上。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快速机动性。
  现在是夏末,到了秋天的时候陆国义他们必须要找到一个落脚地。
  董书恒已经帮他们想好了,那就是黑龙江上游淮海军据点。
  按照计划,黑龙江军区到时候已经可以在上游建造一个大型据点,新建的骑兵第一旅也会在那里过冬。
  后勤人员会在冬天之前储备大量的马料。
  也就是说这次陆国义他们要打穿整个蒙古高原东部。这里也是满清统治下的蒙古精华所在。


第二三九章 木孙忒克山之战
  此时的陆国义骑在马上。他的胸前挂着一副双筒望远镜。
  他的身后跟着二千多骑兵,这是他们整个团的力量,也是他在草原上的倚仗。
  骑兵的后方还有一些背着弓箭的年轻牧民,这些人赶着牛羊,这些牛羊就是他们的军粮。
  陆国义并不怕这些牧民反水,这些人全部当着所有牧民的面将刀子插进了头领姥爷的身体,以此表明他们跟过去告别。
  从此之后这些人就是木尔丹·梅林的手下。
  每名骑兵的身后都拴着一匹用来脱运物资的马,一侧是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的是子弹,这次出来之后,陆国义他们很长时间都不会再有弹药的补给了。
  所以每名士兵都是尽可能多地携带弹药。
  马背的另外一侧是睡袋还有一些压缩饼干,这些蜡纸包装的压缩饼干能够保存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来应急用的,所以他们平时并不会食用。
  他们要跟蒙古人一样习惯在行军的时候食用肉和奶。
  每攻下一个牧区,他们会带走几乎所有的马牛,只会分一些羊给那些不愿意跟他们走的牧民。
  羊群的速度跟不上牛马,带着大量的羊群势必会拖慢行军的速度。这不是陆国义所想见到的。
  陆国义没有盲目地认为自己有了骑枪之后就无敌了。
  在机枪还没出来之前,骑兵的冲锋对步兵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蒙古人的骑兵足够多,陆国义他们手中的步枪就不一定能够阻挡住蒙古人接近自己了。
  陆国义抬起了手,举起拳头,排成四列纵队的骑兵队伍立马停了下来。
  后面的辅兵趁着这个时间赶紧让牛羊吃点草。
  士兵们将战马背上的装备卸了下来,牵着马跟着后面那些牧民辅兵一起到百米外的一个海子边饮马。
  连以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