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现在淮海军除了远东两个军区以外,都通了电报,军部可以随时了解底下的动静。
再说,还有军区司令的定期轮换制度呢。
至于北方两个军区,他们之间就是相互监督支援的关系,而且他们还要受到后勤补给的限制。
军队的规划暂时做好了,接下来就是讨论这次出兵的问题。
参谋长严仕坤建议道:“总统,这次我们去参战的话,估计没办法派野战部队参加。我们的步枪还有战术,现在对英法还处在保密阶段。”
“虽然俄国人已经知道了一些情况,但是并不会那么快传到英法那里。所以我建议还是携带前装线膛枪出征,这样也方便从英法那里获得补给。”
“要是带我们淮海53式步枪不仅暴露了这款枪以及我们的战术,补给也将是一个大问题。”
“嗯,老严说的有道理。青南,你要记住这次我们去克里米亚的主要目的是熟悉英法的战术、战力,并不是要去出头的。”
“当然该我们上的时候也不要怂,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我们战士的伤亡,我们可不是去给他们做炮灰的。”
“是,总统,我明白了。咱们不是要带战地医院嘛。到时候,我就将大部队放后面保护战地医院,我就带着我们的军官观察团去前线。”刘青南这次难得地开窍了一次,以前的他可是看到有仗打就往前冲的主。
“关于战地医院的事情,还要总后勤部和卫生部协同抽调一批人。至于药物,等我和英法公使谈判好再定,人我们可以出,但是这药得让他们拿真金白银来买!”董书恒又对总后勤部长还有卫生部长说道。
“是,总统。”二人齐声答道。
淮海军本部暂时不会有大的战事了,所以军医倒是可以抽掉一部分出来的。
即使这样董书恒还是很肉疼。现在淮海军的体系内还是非常的缺医生的。
医学院那边甚至为那些原来的野郎中开了一个速成班,教授一些常见病的诊治方法。
再让他们学会淮海医药生产的一些中成药的用法,就可以让他们去基层乡镇卫生院去上岗了。
这样的医生虽然不时会出现错误,但是总比老百姓无处可医强。
这个方法在后世也用过,董书恒前世村里的赤脚医生就是这么被培养出来的。
有这样的村医在,村里人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就不需要跑远路到大医院去了。
在医疗方面,董书恒可不准被藏着掖着,他要将淮海军最高的医药技术展现给西方,这个他们没办法一下子学去。
那些被淮海军救治过的士兵,回到了欧洲之后就成了华夏医药的活广告。
至于药物,他们更加学不过去,以后只能从华夏购买。
中医不仅是一门医术,还是一门学问,西方人没那么容易搞懂。而且中成药的原料很多都是华夏特有的。
既然上面已经说了这次不能带正规军过去,那么就要重新考虑这次出国的兵源问题。
“参谋长,你觉得这次出国的兵源怎么选?”董书恒问道。
“回总统,要不就从民兵中挑选吧,民兵的操典跟英法的差不多。而且我们这次可以从所有民兵中挑选精英组成这支队伍,这样在战斗力上还是有保障的。”严仕坤说道。
“总统,我看参谋长的提议没问题,我对咱们的民兵有信心,只要将他们挑选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绝对能够形成战斗力。”作训部长马宗武补充道。
“好吧,就按照你们的提议做,按照一个师的编制选人吧,不过我们只出轻步兵,这个师里不要配骑兵和炮兵了。”
董书恒是打好了注意去打酱油的,骑兵不方便海运,炮兵的话,他这里的老式火炮也不多。
第二三五章 讨价还价
淮海军这边定好了之后,接下来就要由董书恒出面去跟两国公使讨价还价了。
这种事情董书恒做起来是得心应手,回到了谈判桌上,他立马又会变回那个斤斤计较的、唯利是图的盐商董书恒。
如果可以的话,这二位公使是不想跟董书恒这个人打交道的。但是奈何清廷的大门一直是关闭的。
只有两江的南洋衙门是唯一的一个官方外交渠道。至于清廷的理藩院,那只针对自己的藩属国。
对董书恒这个人,他们既爱又恨,这个人很开明,至少可以正常的沟通。
但是呢,每次跟董书恒打交道,他们都占不到什么便宜。
“两位公使,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董书恒一见到到两位公使,面上很愉快地打了个招呼。
“哦,总督大人,你好,很高兴您能抽空来跟我们见面。”包令率先说道。他鹰隼一般的眼睛,笑起来确实不怎么好看。
包令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鹰派的人物,历史上正是他主导对华修约,但是却处处吃到清廷的闭门羹。
从而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当然了也许是英法本来就准备发动战争。
不过董书恒觉得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没有沟通的渠道。
那时英法只能向满清的地方总督投帖子。而那些总督却都对此置之不理。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一个精通洋务的董书恒,并且还是两江总督。
董书恒比历史上的两江总督怡良要强的多了。至少董大总督知道怎么样跟这些洋人打交道。
董书恒甚至在表面上跟他们交朋友,去跟他们平等相处,不会像看野人一样看这些洋人。
现在的包令也没有像历史上一般揪着换约这件事情不放。
他的精力好像完全被董书恒缔造的同盟关系给吸引了。
现在,他关注的是怎么利用好这个同盟关系,从董书恒这里攫取更多好处。为自己添加政治功绩。
“不知二位公使,有何贵干?”董书恒故作不知地问道。
实际上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会谈之前总会有内容的通报。
这样的话术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我对你们提出的事情不感兴趣。
“董,我要祝贺你在远东对俄国人取得了大胜!”布尔布隆自持跟董书恒的朋友关系,适时地站出来圆场道。
“嗨!布尔布隆先生,哪里是什么大胜啊,只是惨胜罢了。我们只是兵力比俄国人多。经此一战,我手下的淮海军可是损失惨重。”董书恒故意谦虚道。
这个时候自然是要卖个惨。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只会被人宰。尤其是在这种谈判的场合。
“但是你们终究是赢了,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至于损失,我想信以您的实力很快就会恢复的。”为了能让董书恒出兵,布尔布隆难得说了这么多的恭维话。
法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是表现得最积极的一个。
拿破仑三世还是有一些小聪明的。他叔叔的失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奥、俄神圣同盟。
这个同盟就像是悬在法国人头顶上的一把利剑。这次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正好能够将这个同盟拆散。
因为奥匈帝国是不可能允许俄国人将手伸进巴尔干半岛的。
只要能够让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法国人愿意使尽浑身解数。当然,如果能够让过于庞大的沙俄受创,那么法国就更加高兴了。
一个欧洲大陆上容不下那么多的强国。
……
“承您的吉言!”董书恒无奈道。
“总督阁下,今天来是想跟您说一件大事儿。”包令十分正式地说道。
会谈就此转入了正题。
两位公使说出了自己的意愿,希望淮海军能够出兵克里米亚,直接参加对俄国的正面战场。
董书恒自然要继续说自己的困难,什么军费不足啊,士兵损失巨大啊,路途太远了,没有船只运输啊!
有困难自然是要解决困难的。最后商量好了,淮海军出动一个轻步兵师,大概6000人,弹药粮食物资由英法补给。
另外两国各以成本价卖给淮海军五艘蒸汽风帆混合动力运输船,而且是从远东抽调的现船。董书恒明确了要船到位了之后才能出发。
这十艘船组成的船队运送淮海军到达科威特。然后淮海军转乘奥斯曼人提供的内河船只,沿着幼发拉底河溯流而上,接着转陆路前往克里米亚。
其后,他们又谈了战地医院的事情。淮海军将派遣200名医护人员前往克里米亚,其中还包括控制瘟疫的专家。
淮海军有一套完整是应对瘟疫爆发传播的手段,也有现成的药物。
但是董书恒表示这些药物非常的珍贵。要想将这些药物应用到克里米亚战场的话,必须要由英法出钱购买。
当然了,董书恒看在盟友的面子上全部是打了七折优惠。
对此,包令和布尔布隆都表示理解。他们知道中国的药在欧洲的价格非常的高。
双方又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磋商,比如说军队的指挥问题,战场上武器损耗的补充等等。
另外两国还为董书恒提供了一笔500万两低息贷款作为军队的开拔银子。
没办法啊,董书恒已经哭穷了,发不出开拔的安家费,军队是别想出发的。
不过毕竟是基于同盟关系出兵,你要这些列强拿钱给你,他们还不如去找雇佣兵好了。
所以董书恒不得不接受了低息贷款。按照后世带来的经验,董书恒知道,欠钱的才是大爷。
如果不是两位公使没权限,董书恒还想借更多的钱。回头买点战略物资回来不好吗?
淮海军虽然有钱,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啊。
现在两江地区正在大规模的基建投入,光是修路就是一个无底洞。
江苏的水利工程告一段落了,但是还有一些支线的工程要开展。
另外,今年秋天淮海军准备开始对鄱阳湖的治理。当然这次的工程量比不上三纵一横工程那么大,董书恒手中也没有那么多的流民了。
这次治理鄱阳湖,董书恒准备从湖南挖点人过来,那里也是典型的地少人多。
只要淮海军抛出分田的待遇还是能招到人的。
董书恒有一段时间没有到上海了。
每次到上海都感觉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
长三角的资本都在往这里汇集,很多内陆省份的富商现在也都在这里置办产业,狡兔三窟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尤其那些在满清统治下的地区,富商们就如同肥猪一般,养肥了就得任人宰杀。
大家都知道淮海军一直扶持工商业的发展。甚至出台法规保障私人财产。
最重要的是淮海军是可以跟朝廷对抗的存在。淮海军跟清廷之间的那些事情,早就已经被有心人传的众人皆知。
说白了,现在的两江地区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另外还有大量的外国资本拥入了这里。这里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开放口岸。甚至还有租界这样特殊的存在。
当然现在的租界还不像历史上那样拥有那么大的自主权。
实际上自从董书恒控制这里之后,租界更像是一个保税区。
外国人可以在这里自由置业,自由活动,允许他们保有一定的守卫力量。另外各国的公使馆也都建在了这里。外国人运来的货物在租界内是免税的,但是出了租界就要缴税。
上海海关就建在租界的边上。
不过随着苏州河流域的开发,外国人可以在那里购买房产,这在无形中淡化了租界的作用。
而且现在的租界内,外国人是没有治外法权的,租界的管理也有上海军政府下属的租界管理委员会来执行。
袁祖德不愧是袁枚的孙子,此人还是很有才的,在他的打理下,上海的发展稳步推进。
这次到上海来,他还准备秘密找华尔谈一下。
这半年多来,华尔一直窝在上海。
上海这里被淮海军接管后政治环境愈加的稳定了,很多富商已经不再雇佣安保公司。
这让安保公司在上海的业务一直举步难行。
这次董书恒过来找华尔,就是要跟他讨论接下来长江安保的发展问题。
原本董书恒招募华尔,并不是因为看上华尔在军事指挥上的天赋。
而是看上了他美国人的身份。再等几年,美国内战就要爆发。董书恒甚至有办法让其提前爆发。当然一切要等董书恒这里准备好了之后。
这可能是图谋美国的最后的机会。等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再想去动美国就会难上加难。那时的美国因为经历了内战的阵痛,会变得异常的团结。
但是如果董书恒直接派淮海军过去,肯定会受到美国人的抵制。
如果只用在加州的那些农场民兵,又恐怕在战力上有所不足。
所以要有一支正规军到时候能够派上用场。
所以董书恒需要华尔名下的长江安保公司,这几年能够发展壮大。并且要把公司的业务重心发展到美洲去。
董书恒这边会一直给他输送兵源,输送军官。
说白了这个安保公司就是一个顶着安保公司名头的淮海军正规军。
当然,他的安保业务也会正常地开展的。董书恒可不会白白养着这么多人。
张广顺跟着华尔一起来的,他才是长江安保的实际控制人,华尔的主要任务还是指挥作战,以及对外交往。
实际上,安保公司的后勤、人员等核心职权都掌握章张广顺的手中。
张广顺可以直接跟总后勤部以及作训部联系,协调安保队伍兵源以及后勤补给的问题。
“我亲爱的总统,真是太久没见到您了,我还以为您把我忘在了上海呢!”华尔摆出一副夸张的表情,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华尔胖了很多,看样子他生活得很安逸。
“华尔,看样子,你偷懒了,你看你整个人都胖了一圈,现在还能骑得动马吗?”
“是的,总统,我都有些嫌弃自己了,您要是继续让我窝在上海整天跟那些白人厮混,我可能只能骑得动大洋马了。”华尔现在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洋,在他眼中,那些上海的白人都成了外国人。
因为长江安保的原因,华尔在上海的洋人圈子内,非常的吃的开,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一些宴会,这就是他为什么会这么快地发福的原因。
第二三六章 国际雇佣兵
“华尔,我准备派你们出去一趟,总是窝在上海这边,你们长江安保是没办法发展起来的。”
董书恒结束了跟华尔开玩笑,严肃地对华尔说道。
语气中没有半点证求意见的意思。
“是!总统。”华尔实际上早就有了出去闯闯的念头,只是他不敢向董书恒提出来,毕竟他也才刚刚加入中国国籍,而且他是一个白人。
在中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华尔实际上也了解中国的人想法。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说明大多数中国人实际上还是排外的。
他知道董书恒已经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而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至少现在没有想过。
尽管如此,他依然小心翼翼的,生怕被身边的人怀疑。
在他身边不光有张广顺,还有监察委员,很有可能还有行动局的人,基层的那些军官也都是军校出来的。
所以华尔很清楚,自己必须紧紧地抱住董书恒的大腿。
甚至当他发现董书恒对于自己追求梅女神似乎并开心时。他也很识趣的退缩了。
现在他在上海找了一个中国女人,那个女人还怀上了自己的崽子。
华尔谈不上多喜欢那个女人,只是觉得他要想在中国扎根就必须要娶中国的女人,这样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这里。
“华尔,你以前也在外面做过雇佣军,你觉得在哪里雇佣军的发挥空间大一些?”
“总统,这个问题,你算是问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