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138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38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月娥趁着爷爷不注意,偷偷地扭过头,向鲍有志投来一道感激的眼神儿。
  “徐老爷子,我来呢,是想找您来商量一件事情。”
  “鲍大人,请讲!”
  “是这样的,这次跟俄国人打仗,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大家在这个山谷中,基本只能吃老本儿。”
  “所以我想将大家的粮食集中到一起来,由各个屯中派一个长辈参加管理。”
  “这样将粮食集中分配,能够撑的时间长一些。您看如何?”
  “鲍大人这个提议好,我去找他们说。另外鲍大人,我们是不是将这山谷中的地给种上,最起码可以种点蔬菜。万一时间太长了,还能补充一下。”
  “那太好了,徐老,这事儿还得麻烦您出面。咱们得定个标准,不能直接平均分,根据大家的分工不同可以拉开点差距。”
  有这些族中长者帮忙,确实省了鲍有志很多事情。不然几万人在这个山谷中,他还真管不过来。
  这时候,靠近徐家屯的江面上已经驶来一片单桅的帆船。
  见到此处有人居住过的痕迹,大军再次停了下来。
  没用穆拉维约夫吩咐。一队士兵就向着远处的屯子飞驰而去。
  “报告总督大人,人都跑了,屯子里面是空的。”一名侦察兵回来报告道。
  “都跑了,会跑到哪里去呢?”穆拉维约夫自言自语道。
  他拿出了探险队绘制的地图,地图上显示,这块区域应该是一片聚居区。
  这里总人口接近十万。按照他们的速度,这么多人不可能转移得很远。
  “亚历山大·雷希尼奥中校,你带上5000人上岸,占据这里,寻找那些逃跑的清国人,并建设好这里的码头,把这里建成一个物资中转站。”
  穆拉维约夫点了一名贵族军官。他准备在这里分一部分兵力。
  “是,总督阁下!”雷西尼奥中校,欣然领命。
  他也觉得这些清国人跑不远。而且这么多人转移肯定会留下痕迹。
  找到他们,抓住他们,就是大功一件。
  而且这个地方一眼望去都是开发好的土地。
  可以看到一些田中已经种上粮食,长出了碧绿的小苗。
  “要是足够的农奴,现在就可以在这里建一个大型农庄了。”雷西尼奥是贵族出身,当然知道农庄的多少是一个家族底蕴的象征。
  留下了这五千人,穆拉维约夫率领着剩下的人马,顺流而下。
  再往下游走,江边就没有什么人了。
  穆拉维约夫也没有再耽误时间,而是指挥手下一路向下游而去。
  目标直指庙街。只要打下了庙街,那么在阿穆尔河流域就再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俄国人的扩张了。
  清国的黑龙江流域,除了庙街,就没有什么敌方的军队能威胁到俄国。
  穆拉维约夫显然是将庙街的军队看成是英法扶持的清国军队。
  这些军队大量使用火器,跟清国其他的军队显然不一样。
  就像土耳其,也有很多军队是西方人帮助训练的,这些新军队在整个国家体系内显然是有别于旧军队的。
  穆拉维约夫觉得庙街的军队可能就是英法帮助清国训练的新军。
  这些新军使用从英法购买的武器,由英国人或者法国人派遣教官训练。
  由此,穆拉维约夫大概就能判断出他们的战力。
  只要这一仗打完了,他就可以撕掉清国人的傲慢了。
  之前俄国几次要向京城派遣使者都被清廷给拒绝了。甚至俄国船只要过境上海都没有被允许。
  原来,清国人所依仗的就是这些新军啊。
  想到这里,穆拉维约夫渐渐将事态理清了,要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抢回尼古拉耶夫斯克。
  夺回尼古拉耶夫斯克后,回过头来再南下,到时候就由不得清国的皇帝不服软了。
  六月二十五日,穆拉维约夫率领的船队接近了阿穆尔河河口。
  汹涌的阿穆尔河到了宽阔的河口地区之后就变得平缓了很多。
  在这里,俄国人遭遇了在远东的最大失败。
  俄国失去了好不容易在远东建立的舰队,这支舰队是俄国这只双头鹰争霸太平洋的种子。
  俄国失去了远东的明珠尼古拉耶夫斯克,这个冠上沙皇名字小城,虽然在阿穆尔河的终点,却是沙俄占领阿穆尔河的起点。
  俄国还失去了沙皇忠诚的臣子,开拓远东的先驱,远东舰队的指挥官——巴甫洛夫将军。
  现在这一切加在伟大沙俄头上的耻辱都要由他穆拉维约夫去洗刷。
  黑龙江在庙街的上游,拐了一个大弯。原本东北流向的大江突然拐往西南。
  在江边的山脊上又一个隐蔽的哨所,一名拿着望远镜的哨兵正在专心致志地数着船只的数量。
  旁边还有一名哨兵拿着炭笔在本子上记录着。
  有两名哨兵已经出发回庙街,讲这里的情况报告给庙街。
  他们并没有点燃狼烟,是因为事态并不紧急,庙街那边早在半个月前就基本上做好应战的准备了。
  穆拉维约夫知道他们已经暴露了,想要突袭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他也没准备搞突然袭击,这种战术还没必要用在清国人头上。
  虽然还没有直接对上,但是对于这种新军的战力,穆拉维约夫还是有一个大概得估算。
  他们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火枪战术,但是远没有他们的老师那样的勇气。
  这样的军队往往在受挫之后很容易崩溃。面对这样的军队就要用勇气去压垮他们。
  在土耳其战场上,往往一个团的俄国线列步兵就能够赶着上万的土耳其新军跑。
  当燧发枪的刺刀顶到那些人面前三十米的时候,他们就再也没有勇气按照操典更换子弹,也没有勇气跟俄国人步兵拼刺刀。
  当然穆拉维约夫现在想的都是建立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
  等他指挥士兵登陆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应该早一些了解这支军队。
  或者说,这支军队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认识层面。
  在岸边找到一个浅滩休整了两日。让士兵们保养好自己的武器装备之后,穆拉维约夫率领船队正式开始向庙街进攻。
  两天的时间,穆拉维约夫已经派人排查了庙街周围的情况,确定了登陆的地点。
  这个时代登陆作战的条件实际上是很苛刻的,因为没有登陆艇,没有登陆坦克,如果没有码头的话,士兵只能划着小艇登岸。
  这个时候步兵是非常脆弱的。敌人的步兵和炮兵可以肆意收割登陆步兵的生命。
  27日的清晨,俄军开始下庙街上游的一处缓滩登陆。
  穆拉维约夫先是让炮艇前出,掩护步兵登陆。没有想象中的滩头阵地。
  穆拉维约夫甚至都没见到一个人影。
  等到士兵登陆了一半的时候。穆拉维约夫准备派遣士兵向纵身挺进。
  这时候远处的山坡上飘起了一阵硝烟,紧接着一颗颗黑点从天而降,坠落在刚刚登陆的俄军阵列之中。
  不要问为什么俄国人登陆之后不分散开来赶紧往内陆推进。
  这个时候主流还是线列步兵。线列步兵自然是要列队前进。
  他们所有的战术动作都是基于阵列设计。
  所以他们上岸之后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列阵,这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作战习惯。不是碰到惨烈的教训是没办法改正过来的。
  董书恒为什么当初招兵的时候只要这些跟一张白纸一般的农民和盐丁。就是因为他所使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战术。
  这些人包括哪些教官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们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因此他们能够完全按照新的操典去执行,不会受固有的思维影响。
  董书恒也知道这个时代的一些名将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地挖墙脚,他相信自己培养的人才是最好的。
  在董书恒看来打仗就像是做计算题,士兵和军官都应该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即使有些人天生就头脑冷静、灵活,适合担任指挥官,那也可以在后天慢慢发觉。
  就像淮海军中第一批招募的团丁,有些人现在已经坐上了师长,团长,有些人还是一名老兵,这是天赋和后天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
  也就是说军队有了,总会有人才从中脱颖而出。


第二二零章 无烟火药
  在后世的历史上,这次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人才开始反思线列步兵的不足。
  在创新这方面,沙俄在欧洲列强的圈子里总是后知后觉。
  英法军队此时派往中东的军队已经大部分装备使用米涅弹的线膛枪。
  所以在英法跟俄国人对战的时候大量使用散兵突出消耗俄国人的线列。
  这让俄国人吃尽了苦头。也让强大的俄国陆军最终走向失败。
  穆拉维约夫此时还不知道俄国人在中东地区吃的亏,他马上就要在远东碰到比散兵更加先进的战法。
  科技改变生活,同样的,科技也改变战争。
  金属冶炼、铸造、机床等技术的发展,让后膛枪的大量装备成为可能。
  正是后膛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从冷兵器时代就存在步兵阵列。
  从此之后,步兵的阵列的作用只是用来培养士兵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不再有什么实战意义。
  此时,在遥远的南方,正准备跑去江西避暑的董书恒被一封电报叫到了大丰。
  一般的事情自然不会需要总统亲自跑一趟。
  不过这件事情是董书恒特意交代过的。一旦成功之后,必须马上通知他。
  是什么事情呢?
  应该说是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改变了近代战争模式的另一件神器——无烟火药。是它真正巩固了后膛枪的地位,并让后膛枪的家族发展壮大,延伸出了机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前面已经说过,舍恩拜先生进入了淮海军的火药实验室,继续他的无烟火药实验。
  在董书恒的提示下,他最终发现了消化纤维的稳定剂。
  这一消息确实让董书恒喜出望外。因为无烟火药的出现,意味着他终于有了适合后膛枪使用的子弹。
  淮海军手中的步枪的稳定性、耐用性将更加持久。
  英法现在依然还在使用前膛枪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无法设计、制造出后膛枪,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火药上。
  黑火药的残渣让后膛枪的故障率高的令人发指。所以淮海军在长时间作战的时候,会出现后期乏力的情况,因为士兵们不得不对枪支进行清理。
  当董书恒到达大丰的火药实验室的时候,终于又见到了许久未见的舍恩拜。
  相比于前一次相见,舍恩拜先生的头发和胡子又长了一大截。整个人也显得有些憔悴。
  这让董书恒对研究所所长及后勤人员一阵批评。这么宝贝的科学家怎么能不好好伺候着呢!
  倒是舍恩拜出来帮助这些行政后勤人员打圆场,这些人都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实验辅助人员。
  舍恩拜到了这里以后虽然只是一个研究员,但是这里的所有人几乎都围着他转。这让他的实验效率前所未有地高。
  许多简单的实验都由助手帮他代劳,让他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研究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研究领域的贵族,对,就是贵族的那种感觉。
  舍恩拜向董书恒演示了加入稳定剂的无烟火药,这种火药呈现胶状。
  因为是将消化纤维加入酒精中,又添加了别的稳定剂,所以才呈现出这个样子。
  舍恩拜介绍,这中状态下的消化纤维可以压实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正好适合做发射药。
  董书恒当场表示会给舍恩拜先生一笔巨额的奖金,承诺如果将来为这种火药申请专利的时候也会写上他们名字。
  赚钱才是舍恩拜来到中国初衷,在这方面,董书恒是不会吝啬的。
  不过令董书恒意外的是舍恩拜很隐晦地提出想回欧洲。他可能是想念家人了。
  董书恒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早在舍恩拜到中国后已经派人去欧洲了,相信等到年底舍恩拜就能见到他的家人了,不过是在中国。
  为了稳住舍恩拜,董书恒一方面让他参加硝化纤维在子弹、炮弹上实用的实验。
  另外还有现在的雷汞底火是否适合激发无烟火药,都需要实验验证。
  另一方面,董书恒又提出了一个衍生的课题给舍恩拜先生——那就是其他的有机物能否进行硝化实验,比如说甘油。
  硝化纤维只适合做发射药,大名鼎鼎的tnt才是董书恒心中理想的炸药。
  甘油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一种有机物。有机化学的概念早点十九世纪初就提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化学领域的巨大课题。
  董书恒鼓励舍恩拜先生能够关注有机化学。并指出有机化学的领域以后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要说以前对于这些外行人提供的建议,舍恩拜是不会理睬的,但是董书恒的建议已经让他取得了一次成功,所以他分外地重视。
  有了新的课题,舍恩拜也不提回欧洲的事情了。毕竟他的合同也还没有到期。
  无烟火药能否用来做发射药,要如何用?子弹采用多大的口径,使用多少的装药量,这都需要大量的实验。
  并不是无烟火药一研制出来就能转化为战斗力了。
  至少接下来的半年,董书恒还得继续用黑火药。
  在火药如何投入实践应用这方面,董书恒给不了什么建议。只能通过这些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来慢慢验证。
  回到远东的战场上,双方的士兵们还在使用黑火药互相厮杀。
  黑火药的威力虽然只有无烟火药的三分之一,但是此时炮弹在俄军阵列中爆炸,依然给登岸的俄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穆拉维约夫不知道为什么英法会将榴弹这种先进的装备都卖给这些清国人。
  但是现在他不得不让步兵停止列阵,直接用散兵线向着淮海军火炮阵地的方向冲去。
  这意味着俄军将承受巨大的伤亡。在冲到敌人的阵地之前,他们没有什么还击的手段。
  “乌拉!”冲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奔跑起来的俄军受到爆炸的伤害要小的多。
  装着黑火药的炸弹威力毕竟有限。林威的手下只有一个半炮团(分出了一部分给王啸带到伯力),而且所有的迫击炮现在都没有开火,林威准备留着他们掩护步兵转移。
  这样的火力还不能完全封锁住俄国人的冲锋。
  冲锋的俄军渐渐逼进了淮海军的火炮阵地。
  这个时候一直躲在战壕里的步兵们终于发动了。
  冲锋的俄军只见到前方的小土堆后突然射出了一道火线,然后就是缓缓飘起的硝烟。
  仿佛形成了一堵灰白色的墙,慢慢长高,然后随着一阵风渐渐消散。
  紧接着又飘起一阵同样的硝烟,如此周而复始。
  子弹从火线处喷射而出,沿着固定的线路向前飞行,撕破一切挡在面前的东西,直到动能耗尽钻进泥土,或者被人的骨肉卡住。
  在敌我双方的视野中,冲锋的俄军从前往后一层层地倒下。
  穆拉维约夫赶紧命令船上的火炮开炮还击,这些炮艇上的火炮的射程虽然比不上淮海军的火炮,但是却能够打击到淮海军的步兵阵地。
  淮海军的阵地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的炮击,战壕中挖出的土方正好在阵地的的前方垒起了一道斜坡。
  这样的斜坡能够有效地吸收实心炮弹的动能。
  但是俄军炮弹激起的土屑还是影响了淮海军士兵的射击效率。
  激战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俄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他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命令部队放弃第一道防线吧!”后方的一个指挥所内,林威拿着望远镜观察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