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死掉一半的人,也有能力战胜对方。
“弟兄们,等下冲锋的时候全部散开,等到村口土墙前面,大家再往一起集中。”丁仲林对着四周的水匪喊到。
一众水匪立刻四散而开,四百多人拉出了一个长长的扇面。
“预备……冲!”
水匪们拉着漫长的散线向前冲去,看起来像一群散兵游勇,毫无章法,但是确实给淮海团练带来了麻烦。
这次王啸没有等着对方靠近,而是在对方进入有效射程后就让团丁们开始自由射击。战壕后的团丁就像打猎一般猎杀着前冲的水匪,不时有水匪倒下,可是这次水匪倒下的速度慢的多了。
100米距离,水匪还有200多人,此时他们终于开始向一起聚集,团丁们击杀水匪的速度快的多了。但是水匪还在快速前进,五十米,丁仲林长刀前指,发出了呐喊,所有的水匪都跟着发出了排山倒海的呐喊声。
许多团丁被这样的气势一滞,装弹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手榴弹,准备……”王啸对身边的弟兄喊到,战壕内枪声渐渐停了下来。
丁仲林心中一喜,他觉得胜利正在向自己招手。正高兴着,战壕内飞出一个个带着木柄的铁疙瘩。他还没来的及反应,“嘭嘭嘭……”爆炸声此起彼伏。黑火药爆炸的硝烟和气浪吞噬了丁仲林和他身边的水匪。
兰竹楼上,顶楼包房内刚刚还在谈笑风生的一众乡绅,此时纷纷面色凝重。
“这帮水匪怎么会有炮?”一个乡绅问道。
“肯定是清军逃跑的时候留下的,什么朝廷的军队,打仗不行,逃跑送兵器一个赛一个,打仗还是要靠自己家乡的子弟兵。”说话的是何老爷,他年老资历深,说起话来百无禁忌。
“你们看花衣军迎上去了!”无论是水匪还是乡绅百姓,都喜欢叫淮海团练“花衣军”。团练一词已经不符合董书恒手下的战力了。
其实董书恒也一直再考虑统一一下称呼。现在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湘军已经开始草创,再过些年还会有淮军。自己再拖着以后军号都要被李割地抢走了。
所以他早已想好,此战之后就对部队进行整编,统一编制称号,为以后的扩军打好基础。还有大家对自己的称呼,总不能公司和军队的人都称自己董事长,有点不伦不类。
此时城楼上的人在不断感叹,因为他们看到花衣军的士兵迎着水匪的炮击不断地用手中的枪收割着水匪的性命。
“闻炮而不乱者,强军也;迎炮而战者,强中之强也。”一位名为曾宪风的举人说道。
“诸位,胜局已定,吾等也到兑现当日之承诺,等来日一支如此虎狼之师的子弟兵保卫高邮,吾等便可高枕无忧了。”何老爷说道,无论是出于当年与董父交情,还是现在的利益,他都必须要站在董书恒一边。谈不上谁驾驭谁,只是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
众人连连称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乱世安全可比银子要重要得多。
盐河的与运河的连接处,早已赶到的水师严阵以待。新出炉的水师司令刘大海兴奋不已,早已沉寂多年的心又热络起来。想当年他跑海,不是没经历过海战。1840年英军打进长江口,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船被英军的火炮击沉。后来他被董老爷救了,跟了董老爷子这么多年性格内敛了许多,但他心中的那团火一直没有灭。
现在看着少爷的作为,忽然生出了希望,一个有生之年率领战船驰骋大海的希望,一个向大英帝国舰队复仇的希望。
河口处四艘沙船快速地向着运河驰来。
“司令,水匪的船来了!”一个副手向他报告道。此人名叫张强,以前运输船队的二掌柜。
“你确定,怎么就才四艘啊?不是说一共八十几艘吗?”刘大海问道,他觉得此时此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完全不匹配啊!
“应该没问题,你看船上还有杆赖字大旗呢!”张强回道。
刘大海站在他的旗舰“扬州号”的甲板上,摩挲着手下的24磅舰炮炮管,仿佛他手中摸的是一个妙龄少女的大腿,嘴中却愤愤地说道:“少爷啊,少爷,你刚刚给了我们水师番号,怎么却自己把肉都吃了,留了这么点汤给我们啊!”
“弟兄们,迎上去,跟他们打个招呼,我们是淮海水师!”
船舱内的锅炉房内一阵号子声传来,两艘轮船的烟冲冒出了团团黑烟,“哼哧……哼哧……”随着锅炉的增压,两艘轮船一马当先快速向前冲去,至少是比这些内河木船快了几倍。、
赖善成此时绝望了,看着快速向自己冲来的两艘钢铁巨兽。赖善成感觉自己要哭了。太他妈欺负人,刚用火枪欺负我们拿刀的,现在又拿轮船来欺负我们小木船。“董书恒,你他妈的年轻人不讲武德啊!”赖善成在心中呐喊道。
“弟兄们,挂白旗,投降!”赖善成用最后的力气叫道,随后又昏死过去。
另一边,刘大海也要哭了,“你他妈的倒是给我开炮的机会啊,我这新船弄来还没打过靶呀!”
奈何对方已经挂了白旗,只能过去接收俘虏了。当然刘大海还是很小心的,先派小艇载人过去控制了对方的船,才让大船靠近。
第二十一章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当蔡树森乘着舢板到达河口的时候,就见到刘司令正在火冒三丈地接收俘虏。没打得成炮,让他窝了一肚子火,只好对着那些俘虏发。
蔡树森当即向他传达了董书恒的命令,这才把刘大海的注意力从打炮这件事转移开来。在海上漂过的人都听过海盗宝藏的传说,今天倒是要去看看这水匪的宝藏如何?
水师在俘虏的带领下,很快就到达了乔家尖,留守的水匪本就没有多少人,见自己大当家都投降了,也没做抵抗。
刘大海很容易就占领了水匪的寨子。他想打一炮的愿望再次落空。本来准备再发一通火的,结果看到了水匪的银库,他的闷火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寻思着这么多银子,董书恒必须得给水师再挣几艘轮船,用了轮船之后他再也看不上原来的木船了。
在赖善成的那个狗头军师徐德先的带领下,所有水寨的金银珠宝都被清点出来,共计得白银五十三万两,黄金两万两。珠宝古玩四十大箱。甚至还有五十多箱书籍被水匪们散乱地扔在仓库。
据徐德先介绍,扬州被围之后许多大户转移财富。他们就守住各个水道,把水路转移的金银财物全部截胡了。本来赖善成6是准备要把这些金银中的一大部分献给曾立昌的。为此曾立昌把官都给人家封好了。
徐军师把那份太平军的任命文书拿给了刘大海。还真是的,只见文书上写着“太平天国扬州水师指挥赖善成”等字样。
“刘司令,这个文书很重要,得赶紧送给董事长。”蔡树森说道,他听少爷讲过,剿灭水匪和剿灭发匪意义是不同的。有这份文书就可以大做文章了。
此时的高邮城中,一场庆功宴正在紧急筹备中,场地就放在兰竹楼。董书恒当然是今天的主角。另外魏源带着知州衙门的大小官吏也都在列。
“董贤侄,老朽今天要代表高邮父老感谢你的救命之恩。”何老爷起身说道,说着就要给董书恒鞠躬。这如何使得,董书恒一个箭步过去扶住,老人,连忙说道:“世叔真是折煞小子了,想我董家世代贩盐为生,也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我扬州人守卫扬州父老,本就应该。”
“董小兄弟,说的好!我扬州为何自古多磨难,就是因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匪人过来抢我们,官兵反击回来还是抢我们,我等只是那砧板上之鱼肉。”人群里的曾宪风激动地说道:“我扬州自古文强武弱,今日观董小兄弟将兵,确为自古少有之大将之材。某不才,愿为董将军帮办军务,收复扬州,保我家乡。”
一众乡绅也都被曾举人说的群情激动。此时,董书恒才对这个曾举人刮目相看。
中国不缺人才,想那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十几年,身利用同乡师生关系身边聚集了那么大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最后几乎占据了南方官场,形成了一股强大到可以和清廷分庭抗礼的汉人士绅集团。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诟病曾国藩为什么没有推翻清廷,他那时候已经有了那种实力。
曾国藩集团中的人,很多都是湖南的乡绅士人,地方团首,他们大都不曾科举,可是最后这些人中的很多都成了晚清的一方大员。最有名的像左宗棠只是一个举人最后成了一方总督,直至封爵;刘蓉只是一个文童,最后做到了陕西巡抚;刘坤一只是诸生,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刘岳昭以文童之身做到了云贵总督。这个集团中从团丁做到总兵的就有几十人。正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
此时的曾国藩在湖南也才刚刚起步,而且很不顺利,自己虽然才学不如对方,但是自己也有优势,至少自己知道历史的大概走向。
现在自己也碰到了和曾国藩一样的问题,要通过同乡关系团结一批人,这对自己以后得发展有很大的限制。曾国藩集团最后是把这种关系发展沿用下去,为这个集团最后的分裂瓦解埋下了伏笔。
自己也是这样,现在是事业的起步阶段,如果能够得到当地士绅的支持,无疑是如虎添翼。至于以后,自己至少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等自己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董书恒没有主角光环,让别人纳头就拜,忽然间有人愿意追随自己,自然要好好珍惜,先不用管此人才学。
董书恒上前躬身一礼道:“曾公,小子无能,如蒙不弃,还请以后做小子的引路之人。”
“贤侄,经此一战,贤侄必然会被朝廷大力封赏,我等高邮士绅愿意全力支持贤侄的发展。”何老爷站出来说道。他是代表高邮士绅表态。
“众位,请听小子一言,众位的家财也是世代辛苦累积而来。然现在正直乱世,行商不易,各地道路不同。小子有一想法,可让大家都从中受益。而且能够让家族财产增长、受益。”
“哦⊙?⊙!”众人都惊讶地看过来。
“小子计划成立一个合股的公司,大家一起凑份子,按照出资的比例享受受益分红,同时大家作为公司的股东可以成为董事会的成员参与公司的决策。这个公司将主要投资银行、实业。”
“合股这个形式,自古有之,洋人叫股份公司。”何老爷插话道。
“对。”董书恒继续说道:“当前最赚钱的几个行当,首先我们扬州的盐业,自长毛之乱一来,我扬州至安徽、江西、湖广的盐路不畅。如果我们集众资购买洋人轮船,自不用怕长毛的木船,便可以打通盐路,那么我等便可以整合整个扬州的盐业。另外茶叶、丝绸、桐油、瓷器这些在洋人那里热销的商品也可以通过我们稳定的贸易路线收购回来,销售给洋人。另外我们也可以和他们做生意啊。”董书恒用手指了指西南方向,要知道现在那座城中不知道汇集了多少金银。
“小子粗通洋务,在洋人那里也有些路子,我们的公司可以采用洋人的工业设备。大家都知道洋布比土布便宜,就是因为洋布采用了机器动力效率极高,比如缫丝用蒸汽机的话,效率是手工的几十倍,所生产的生丝也比土丝要贵三分之一。”
一众乡绅之中不乏有识之士,而且扬州离上海很近,众人也都有跟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董书恒的设想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董贤侄,既然大家都同意,出资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老朽自会把这个小事办好。”一旁的何老爷说道,他主动把各家扯皮的事情揽过来,也是为了向董书恒示好。
“那就多谢世叔了!”董书恒感激地说道。这个何世叔处处帮着自己,自己也是能够感觉到的。
正在这时,楼梯上传来了脚步声。
“报告!”
原来是蔡树森回来了。他在董书恒耳边低语几句。若不是有东台的100多万两压着,自己估计都要兴奋地叫起来了。
说完后,蔡树森递给董书恒一个对折的诰书。看了之后,董书恒微笑着递到了一直没怎么讲话的魏源手中。魏源看了之后,哪怕他老谋深算,也不禁激动起来。
他又把这个诰书递给呢曾宪风。
“哈哈,恭喜知州大人,恭喜董将军,两位马上就要大大高升了。”
他又看了一眼周围人疑惑的眼神,继续说道:“这是一张太平天国的任命文书,原来如果我们这次上报剿灭发匪还是很牵强的。但是有了这个文书,就是实打实地消灭了五千太平军水师。这可是朝廷对战发匪以来前所未有之大胜。以朝廷的一贯做法,如何会不大肆宣扬,大加封赏呢?”
众人皆点头称是,面有喜色。通过刚才的公司认股,一帮人几乎已经捆绑在一起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诸位,此次大捷,非我一人之功,大家都有功劳,不知知州大人可否同意。”董书恒说着,看向魏源。
魏源点头称是。
董书恒又看向曾宪风说道:“曾公深谙官场规则,还请曾公代为拟写请功奏折。”
曾宪风拱手道:“将军不用客气,只是这奏折要通过哪边上报,还得斟酌。现在有两条线,一个是通过江北大营钦差大人琦善处,一个是通过巡抚署理总督事的杨文定大人处。你看?”
董书恒皱着眉头看了一眼魏源道:“虽然我也不喜欢旗人,但是南京丢失,到现在还没追责,最有可能倒霉的肯定是杨文定,琦善此人好财而胆小,我们此次送个功劳给他,帮他保住了钦差之位,同时多给财帛。相信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利益。”
董书恒继续说道:“曾公,这个奏折首功要给琦善,现在的朝廷还是满人的朝廷,他们更希望看到满人立功,其次是知州大人,知州大人在扬州下面为官多年,又是进士出身,资历足够,此次应该能够拿到扬州知府,这样我们以后在扬州地界上有就有了话事人。”
“那么第三必然要落在将军身上,此次要为我扬州子弟兵获得一个名分。”曾宪风插道。
“正是,最起码要有一个在江北征兵缴匪的大义名分。让我们今后壮大队伍不至于畏手畏脚。第四,我想各家多少都有一些子弟身负功名或者在基层为官,可以分润一些功劳,更进一步,毕竟大家都是自己人。”董书恒继续说道。
“将军的意思是控制扬州?”
在做的现在都是自己人,曾宪风说起话来也就没有什么顾忌。
“不,我要整个淮安和扬州!”董书恒抬起头说道,隐约中有一方军阀的气势。
“嘶……”众人皆是倒吸了一口冷气。“这董书恒的野心大的很啊。”众人在心中想到。
第二十二章 卸甲镇整编
战后的布置,比董书恒想象的要忙得多,相对而言,之前的战事倒是显得颇为轻松。
曾公受委派去江北大营琦善那里报捷,临行的时候带走了二十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只是敲门砖。后面肯定还要继续投资,只要能换回想要的利益,这些钱花出去都是值得的。
何老爷在负责募集股份的事情,各家的份额怎么分配还得扯皮。但无论如何,董书恒都会占有51%的干股,这算是保护费,也是大家的共识。董书恒也很识相,没有白拿,一下子注资50万两白银,主要是因为自己最近发了几笔小财,嘚瑟起来了。最后大家筹集的资金会成立一家完全仿照西方银行模式的银行以及一家实业公司。
水师按照命令在乔家尖设立高邮湖基地,以后这里将会建成一个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