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在军官的部署下,已经有一些神枪手给安排到了突出的火力点进行交叉射击。这样阵地的前方就再也没有死角了。
刚刚突入阵地给猎人们带来的一点点士气顿时烟消云散。甚至让猎人们的士气更加地低落。
在战场上谁都无法预料到崩溃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更像是一件随机发生的事件。
在奥伯伦男爵愤怒的咒骂声中,这个俄国猎人在伤亡过半之后,终于崩溃了。他们转身向树林跑去,仿佛是受惊的小孩急于跑回母亲的怀抱。
“呜……”骑兵的号角声响起。
猎人们感觉到大地都在震颤。用一千五百名骑兵去追杀一千多毫无士气的逃跑步兵,结果可想而知。
第一九六章 首舰下水
北国的战火硝烟弥漫,南方的局势也是暗流涌动。
太平军进攻湖北不利,龟缩回来,不再继续出击。湖北的鄂军新立,也没有精力去主动攻击太平军的地盘。
左宗棠拿到了了他想要的湖北巡抚,大肆在湖北安插亲信。一幅要将湖北完全掌控在手中的架势。
以前他在湖南的亲信好友以及湖北复兴会的主要成员大都被安排进了地方上的重要位置。
不过左宗棠做的很低调,湖北经过太平军几次过境,很多官职都是空缺的,为他安插亲信提供了便利。
左宗棠跟董书恒不一样,他手下的这些人大都是有功名在身的。不过他们跟老左一样学的都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些人去考进士考不过人家,但是治政大多是一把好手。
将这些人选官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掌控了地方之后,左宗棠学了曾国藩的那一招,就是大肆向地方的地主士绅搞摊牌,纳捐。
现在地方上,老百姓手中是没什么钱的。但是地主和士绅手中却有大量的银钱。
左宗棠的理由很简单,我现在手上有兵,还很能打,你们给钱给我养兵,我来保护你们。
虽然现在你们是出了点血,但是总比太平军打来,将你们抄家要好吧!
湖北地方士绅可是都知道太平军的手段的。更何况太平军现在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更是要掘了这些士绅地主的根。
左宗棠虽然有些霸道,但是并没有触动到他们的底线。整个湖北就这样处在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当中。
太平军也不知道在干什么?竟然没有什么消息传过来。
五月三日的时候,东王杨秀清过寿。在天京城大肆庆祝。
天王洪秀全下旨天国治下家家户户都要为东王殿下祈福。
宴席当晚,诸王都到东王府向杨秀清贺寿。
中途,杨秀清又天父附体,众人都下跪。天父说,东王劳苦功高,为建立天国第一功勋。
要众人等天父离开后,一起直接向东王下跪祝寿。杨秀清扫视了下面众人,尤其是在天王的脸上停留了一下。这个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你洪秀全也得跪。
洪秀全将头低下,脸上的肉微不可查地抽动了一下,眼中满是恨意。
杨秀清过寿的事情被做成了一份专报呈送到了董书恒的案头。看得董书恒直摇头,这是作死的节奏。
实际上杨秀清也没有董书恒想的那么不堪。他这么做也有自己的理由。
一方面通过垄断天国的对外贸易(实际上就是与淮海军的贸易),杨秀清的手上集中了大量的资源。
这些资源他也没有都浪费掉,而是拿出来收买人心。天国有一半的武装力量投靠了杨秀清。
这些武装不仅仅控制着天京周边,更是控制着太平天国控制区的一些重要的财赋重地。
杨兮妹和傅善祥主抓商贸工作以后,也仿照淮海军做出了一些改革。比如说鼓励支持家庭作坊的发展。安徽江西一些地方的丝绸产量迅速恢复到了动荡以前的水平,甚至还在不断增加。
这些内容实际上与天王发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相背。但是有东王背书,加上这些地方的官员是东王的人,所以才执行下去。
这也变相提升了东王的人望,所以杨秀清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有狂的资本。
另一方面,杨秀清也是要通过这样的举动,向众人宣誓自己的地位。有的时候作为一个上位者要刻意地强势,这样人家才会放心大胆地投靠你。
很多高层的政治斗争都是这样,一味地低调,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此时董书恒已经提前结束了对治河工程的视察,回到了扬州。作为一个势力的统帅,在创业的初期可以四处游走,打打怪,刷刷经验,但是不能把老家忘记了,不时地还是要回来看看。
当然,每次刚回来的时候,就意味着董书恒要被成堆的文件淹没。
以前董书恒作为一个小职员总是觉得做领导的轻松。有什么事情吩咐下面的人做就好了。
没事就在办公室里看看文件签签字,有些文件甚至不需要看就签个字就好。
现在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才发现这是一件多烧脑的事情。因为大部分的文件,还是不得不去看,有些自己觉得重要的还要仔细看,这一天下来得多少的阅读量?
董书恒觉得自己一天的阅读量赶上一部长篇了。
中经常写的是找个美女秘书在边上帮自己读报告,红袖添香确实是舒服自在。可这样的事情不现实。
美女的嘴巴再快,也没有自己的眼睛快啊!董书恒要是那样子批文件,估计淮海军就要瘫痪了。
看到半夜,董书恒才收工休息,脑子里还在安慰自己:“活永远是干不完的,明天早上继续。”
在慧儿的服侍下,董书恒很快就进入梦乡……
一大早刚吃好早饭。李存训就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大概二十五六岁。董书恒知道这是魏玉珍的二哥,名叫魏玉祥。
话说这个二哥也是一个牛人,12岁就中了秀才,在地方上也有神童之称,但是后来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就不考了。
在老魏的影响下,此子喜欢上了研究西学。后来游历到广州,为了个人生计,做了广州下面一个知县的幕宾。
他一边处理县中事宜,一边继续钻研西学。广州这边也是与西方接触的前沿,生活着很多洋人,也有很多书籍报刊杂志输入。
所以在广州混了这两年,让魏二身上洋味十足。
这次是董书恒让老魏将魏大和魏二都招呼过来,一方面让玉珍他们一家人团聚。另一方面也是想多拉两个帮手过来。
魏家老大叫魏玉湘倒是中了举人,不过比老二木讷一些。但是做事极为认真,被董书恒安排在了曾宪风的后面历练。董书恒准备过一段时间将他放到地方上去。
今天老二跟着李存训过来,就是来董书恒的总统府侍从室报道的。董书恒准备再过一段时间有机会的话就将李存训外调。
虽然董书恒起家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大家都已经发现董书恒身边的人用不了多长时间都会高升。这些人现在已经隐隐成了一个派系——侍从系。
“总统,今天我们要去一趟高邮,您说好了去看一号舰的下水仪式。明天从高邮去一趟大丰城,参加淮海克虏伯公司的挂牌仪式。”
“嗯,我知道了,存训,你平时有一些工作尽量带着玉祥一起做,让他亲手过一遍。我知道你已经急不可耐地想飞出去了。正好这段时间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去做哪一块工作。”董书恒说道。
“总统,看您说的,存训觉得呆在您身边挺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这话说的就有些虚了啊,存训。你这嘴上功夫可不是我教的吧!”董书恒打趣道。
李存训一时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弄的一旁的魏玉祥也是有些小尴尬,想要插话进来又插不了。
心想这个未来妹夫的嘴还真是叼,以后在他面前说话可得小心点哦。
“好了,不逗你了,你去准备一下吧,带上玉祥一起。好了喊我,我在办公室再处理些事情。”
正事要紧,他刚才就是跟李存训开个玩笑,平时对李存训一直比较严肃,现在李存训要外放了,董书恒难得的对他放松一些。
董书恒说完转身去办公室,慧儿跟在后面。李存训不在,董书恒身边总要有个帮拿东西的人,这个时候慧儿就会主动补位上。
自从慧儿跟魏玉珍成了好姐妹后,就不再刻意回避董书恒,而是恢复了以前的那种状态。
那个娇俏可爱,善解人意的慧儿又回来了。让董书恒在扬州的生活好了很多。
到了扬州后,尚泰被董书恒扔到了书院。他这种身份免试入学也无可厚非。
笃姬也不好继续跟在董书恒的身边。她也去了书院,回到了齐彬的身边。不过她还是从董书恒那里要到了一个书院旁听生的资格。果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啊。
……
高邮湖上碧波荡漾,湖面上异常平静,平时来来往往的商船现在是一艘都看不见。
运河水师已经将整个高邮湖清理了一遍,对外宣称是要进行军事演练。
此时在高邮湖东岸的一个宽阔的水湾内,淮海军的军用造船厂就隐藏在这里。
此时船厂的船台上正趴着一个修长的大家伙。它通身灰白色,身体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巨大的铆钉。
这些铆钉将锻造好的钢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奇怪的是这艘军舰的前方下部还有一个类似于鼻子的的结构。
当初董书恒到船厂视察的时候,就发现船台上的舰船的前方光秃秃的。
董书恒就问船厂的负责人,舰船的前方不是应该有一个球鼻吗?这把船厂的设计师都问的一脸懵逼。
后来董书恒画了简图,将自己模糊地掌握的一点点球鼻的原理告诉了船厂的设计师。
设计师们觉得这个设计简直是多此一举,类似于古代战船的撞角,但是现在的舰船谁还会去装撞角呢?
这些设计师,从他们本身掌握的知识来看,这样的设计似乎找不到理论依据。
要是别人提出这样的建议,这些船厂的设计师肯定是嗤之以鼻。但是这个建议是董书恒提出来的,大家总要重视一下。
于是有几个设计师成立了一个球鼻艏实验小组,很快就造出了一艘模型。通过实验发现,加装了球鼻艏结构之后,可以有效地降低船只在水中行驶的阻力。而且越是巨大的船只,效果越是明显。
第一九七章 新思想的萌芽
看着眼前的这艘铁甲舰,董书恒的眼中满是自豪。
这艘军舰倾注了他太多的精力与期望。
别看他只有小小的一千两百吨排水量,但是他比英法正在制造的铁甲舰要先进的多。
首先,他不再局限在木制战船上加装装甲。而是全新的全钢铁结构,里面龙骨、肋骨、框架、隔仓等等都是全金属结构。
所使用钢铁都是徐州钢厂产的碳素钢,虽然跟后世的船用钢才没法比。
至少淮海军在选择船用钢材的时候已经考虑到钢材的强度、韧性、耐低温以及耐腐蚀性等特征,找准了方向就意味着少有很多的弯路。
这样的战舰实际上已经超出了铁甲舰的范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战舰。
其次,在甲板上使用了半封闭的炮塔结构。采用淮海军自行研制的后膛炮。
而且是直接开创性地使用了双连装结构。要知道双联装炮塔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叠加。要充分考虑到甲板的承受能力,因为双良装火炮虽然节约了空间,增加了命中率,但是其对甲板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两倍那么简单。
这艘江河级的甲板上就经过了加固处理。通过一系列的加固,增加甲板与炮塔的受力面。将舰炮的后坐力向军舰的主要承重部位引导。
当然了,这艘军舰也不是说只能扛得动120mm舰炮。只是淮海军的造炮水平卡在这里了。
不过现在克虏伯的技术被引了进来,很快这种技术瓶颈就会被打破。所以不排除江河级会换上更大口径的主炮。
最后,这艘军舰虽小,但是却拥有水密舱结构,大大地提高了军舰的生存能力。
董书恒当初对江河级的定位就是近海防御型护卫舰。全蒸汽动力的军舰要想远航必须要有一连串的补给点配合。
不然燃煤的供应跟不上,尤其是这种吨位小的军舰,舰上的载煤空间有限。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补充煤炭,不然就要在海上趴窝。
淮海军现在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董书恒之前出征日本,经营琉球,跟朝廷争取到沿海的海军基地,就是为了迎接江河级的到来。
以后江河级就可以依托这些补给港链在东海、南海快速地来回穿梭。
成为守护华夏海疆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此时这艘军舰正屁股对着湖边,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召唤。
在主持人安排下,董书恒手中拎着一坛子女儿红,庄重地走到了舰首处的临时搭好的高台上。
然后,在众人的瞩目下,董书恒高举双手将这一坛子的陈年女儿红抛向了这艘取名为“长江号”的江河级首艘实验舰。
“嘭”的一声,坛子碎裂,浓郁的酒香飘散开来。
船厂里面也有一些已经加入大清国籍的洋人,他们本来是建议使用香槟的。可是董书恒说中国的海神喝不惯洋酒。于是就换成了女儿红。
女儿红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民间的人习惯存上女儿红等闺女出嫁的时候拿出来喝。
因此,使用女儿红,寓意着淮海军是将这些军舰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对他们给予了深深的祝福。
同时还寓意着这些军舰以后一定会获得开门红,首战必胜。
董书恒这么一解释,大家就都同意将“掷瓶礼”所用的香槟换成女儿红了。
这寓意真是太好了,从此“掷瓶礼”使用女儿红成了华夏造船业的惯例。
“掷瓶礼”之后就是正式的下水了。江河级都是在固定的船台上制造的。
随着工人们将阻拦物去除,“长江号”沿着铺设好的滑道缓缓地滑入水中。
这种“倒退式”的入水方式最是安全。这样能够产生更大的浮力,而且可以避免在下滑的过程中碰伤舵和螺旋桨等设备。
“长江号”入水后非常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这个时候工程师们还要对他进行一些列的测量检查,距离他真正试航还有一段时间。
不过他能够平稳地漂在水上,已经算是他迈出了自己战舰生涯的第一步了。
下水之后,便是进行重要的舾装工作,舾装好了之后还要实验试航。
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前,这艘军舰就有望交接入列,而且这艘军舰下水后,经过检测各项数据合格的话,后面的七艘同级军舰也可以加快建造的速度了。对此董书恒充满了期待。
既然到了高邮,董书恒自然要转一转。这里可是他真正崛起的地方。
虽然淮海军现在将政治重心搬到了扬州,但是高邮作为一个轻工业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仍旧没变。
从船厂码头坐船向南就能够直接到达书院的码头。到达书院的时候,校园里面看不到什么人。一问,原来是大家都去看辩论会了。
董书恒一下子来了兴趣。前世读法学院的时候,他也经常参加辩论赛。没想到在书院这边也有这种新潮的玩法。
这个就是董书恒不了解中国的古代的书院了。辩论这种形式从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时候就开始传下来了。
董书恒一身学生的打扮在内卫的簇拥下来到了书院的大礼堂,这栋大楼是中式风格,名字就叫“争鸣楼”。
它一共有一个大礼堂两个小礼堂,还有六个小型会议中心。
整个大礼堂是双层结构,中间镂空,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