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盐商-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师人员大都是江上的渔民以及船工,他们的生活也是极为艰苦,这些人在江上为生,对长江的水道极为熟悉。
左宗棠又从淮海军手中接收了许多经过改造的舢板,每船装有小炮三五门,远远强于太平军的舢板。
从兵员素质上来说,这是一支淳朴的队伍。楚军所使用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从淮海军进口而来。步兵全部装备前装滑膛燧发枪,而且都是淮海军出产的精品。不像清军和太平军用的那种动不动就会炸膛。
用工业车床作出来的燧发枪要比手工捶打出来的燧发枪质量上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正是有了这样的装备,勤奋的训练,再加上左宗棠给出的充足的饷银,新出世的鄂军才能够面对太平军的精锐初战告捷。
张亮基这个老东家对左宗棠可谓是言听计从。张亮基知道自己的实务能力不足,他也知道左宗棠是个大才,不然也不会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现在湖北的政务基本上是左宗棠说了算。
利用这个权利,左宗棠让张亮基举荐了一批基层官员。这些人大多是左宗棠在湖南的至交好友。有一部份人已经被左宗棠发展了进了复兴会。
左宗棠本就是复兴会的元老之一,那次密谈之后,为了迷惑朝廷,也为了让复兴会的力量能够分散发展,左宗棠到湖北另行发展一支队伍,与淮海军东西呼应。
尤其是淮海军已经与朝廷公然翻脸。左宗棠的那支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朝廷为了平衡董书恒甚至于会扶持左宗棠这样的地方武装。给左宗棠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曾国藩还在丁忧之中,湘军一盘散沙,左宗棠正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以及张亮基以前在湘军的人脉,不断地挖湘军的墙角。
反正现在他的鄂军还处在扩张期,需要大量的人。而且他现在手中要枪有枪,要钱有钱。
淮海军敞开了为他供应燧发枪,湖北的士绅被太平军祸害惨了,也是敞开了为他供应钱粮。
这次打败太平军精锐之后,一下子让鄂军名声大躁。
咸丰帝一听,高兴坏了。他立即破格提拔左宗棠为湖北巡抚,张亮基为湖广总督,去掉署理二字,同时不在担任湖北巡抚。
清廷现在就需要一个能够和淮海军分庭抗礼的地方武装。而且这个左宗权是举人出身,身份上比董书恒可靠多了。
第一七九章 攻入辽东
太平军在西线受挫之后就收缩回去全力防守黄州,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继续增兵报复。
也许他们这半年来也扩张得太快了,需要消化一下新占领的地区。
新的地盘必将带来新的利益分配问题,不是说谁打下来就归谁?那样窝在天京城的天王和东王岂不是要被架空了?
太平天国的各个王爷都想在这些新的占领区内分到自己的地盘,有了地盘之后才能够养更多的兵力,有更多的兵力自己的地位才能够更加的稳固。
虽然洪秀全已经暗中与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还有燕王秦日纲商量好了一起对付杨秀清,但是这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竞争。
也许等到他们消化好这些占领区,就是内部矛盾爆发之时。
相对于平静的南方太平军,林凤祥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却是活跃的多。
林凤祥在年后先是占领了滦州,然后将滦州搜刮一空后,突袭了山海关。
本来像山海关这样坚固的雄关是很难打下来的。
但是之前已经过说过滦州和山海关的兵力基本上都被抽调去保卫京城了。
因此,山海关那里兵力空虚。太平军自有一套对付这种坚城的办法。林凤祥双管齐下,先是派奸细混进山海关城。
2月3日,林凤祥率领大军突然杀到山海关城的时候,城内的少量清军在混乱中上城御敌。
之前混进城去的奸细趁机在城内制造混乱,林凤祥则派出敢死队用炸药包炸开城门,就这样一举拿下了山海关城。
进入山海关后,林凤祥他们制定的出关战略相当于完成了第一步。
不过关外寒冷,这个时候还不适合大军出动。
所以林凤祥跟李开芳、吉文元一商量还是先留在山海关抵御清军进攻。
山海关毕竟是一座雄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林凤祥率领几万大军固守起来应该非常容易。
之前被炸开的西门,林凤祥索性直接让人用石块堵了起来。
僧格林沁率领大军一路追来,在关城前猛攻了几日,付出了几千清军伤亡的代价,终究没有攻下山海关。
见久攻不下,僧格林沁的心中也是十分焦急,不过他还算理性,没有一味地猛攻山海关。而是派人绕过山海关直接给盛京将军英隆去信。
他让英隆派遣盛京的八旗兵前来堵截发匪。
英隆本来是黑龙江将军,刚刚才调任盛京将军,此人无才无德。
在黑龙江的时候,俄国人不断侵占中国国土,他都视若无睹,只知道自己躲在南边的齐齐哈尔享受。
僧格林沁的计划是好的,邀请盛京将军前后夹击发匪,把林凤祥给堵在山海关。
等到三月份的时候,英隆才慢慢悠悠地率领五千八旗子弟到达山海关的东边。
这支八旗兵的突然杀出,确实让林凤祥紧张了一阵,不过见对方只有五千多人,便放下心来。
太平军东征打下南京的时候,也跟八旗军交过手。不过那时候几百太平军就能追着几千的八旗军跑。
因此,林凤祥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些八旗军。实际上他还是小看了这些关外的八旗军,这些八旗可不是南京城里的那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可比的。
林凤祥的兵力有六七万,即使是双向防御也是绰绰有余。于是三方就这样相持到了四月份。
当董书恒从日本回返的时候,北方也开始暖和起来了。
林凤祥一直等待的时间终于到来。他留了五千兵马守住关城的西边。
然后,集中六万大军从东门杀出,直冲盛京八旗军而去。
英隆被这铺天盖地的太平军吓傻了。不过他手下的兵将却没有他这么怂。
盛京八旗实际上大部分也是步兵,甚至还有炮兵。
按照清军的一贯战术。英隆这边八旗兵先开炮。八旗兵用的还是清初流传下来的红衣大炮,虽然笨重了一些,但是威力确实不小。
“轰轰轰……”巨大的铁球在太平军的人群中一路向前撞击,无情地撞出了一条血路,直到它的动能消失或者被坚固的东西挡住了去路。
盛京的八旗,身处关外,依然还是苦寒之地,可不像那些江南大城市的八旗兵被城市的的花花世界,染出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抽大烟的毛病。
他们早已经是被磨灭了锐气,失去了原来的战斗力。
林凤祥脸上也是一脸的惊诧,这伙八旗兵打的很坚决,丝毫没有因为兵力上的差距而感到动摇。
“林丞相啊,这仗不好打啊,弟兄们伤亡会很大。”一项谨慎的吉文元皱眉提醒道。
“文元,不要担心,对方虽勇,奈何只有五千人,我等一鼓作气,必然可以击垮对方。”林凤祥说道。
林凤祥并不担心失败,自己手上这六七万人,虽然很多都是在后来招募的流民或者经过的州县裹挟而来的青壮。但是这段时间一直在严加训练,很多新兵在攻城略地的时候也经历过实战的检验。
“秀才,让俺老李带人去冲一下,打掉对方的火炮阵。”李开芳说道。李开芳还是那个性子,一言不合就要冲阵,也不想想自己身上的伤才刚好,都还没整利索,就又要上去了。
“算了,不需要你去冲,我们就这样一路掩杀过去,这叫以实力碾压,懂不?”
英隆有些难以抑制自己逃跑的冲动了,虽然这边的火炮每次轰击都能够带走几十条人命,但是黑压压的一片太平军前进的脚步一点都没有减慢。
那些炮弹就像是扔进水中的一颗颗小石子,虽然激起了一点点的涟漪,但是并没有一点点影响到水流的速度。
等到太平军进入了射程中之后军中的那些火枪兵迅速整队,准备像八旗兵射击,八旗兵也拿出了弓箭反击。
双方的射程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这边火枪射击,其他的刀盾兵则从两边包抄了过来,意图把这五千八旗给包圆了。
“将军让其兵上去冲一冲吧。直接从中间击穿那些火枪兵,直击发匪的中军,到时候发匪乱了阵脚,两翼包抄过来的人肯定会退回去支援。”一名副都统建议道。
盛京将军名下一共有五兵副都统,还有一名副都统衔主管,他们分别有自己的辖区。这次出来英隆光副都统就带了三人。另外还有盛京将军旗下的一大半八旗兵,要是都葬送在这里了,那么盛京很有可能就要丢掉。
盛京可是大清的龙兴之地,留都所在,地位上一点不低于京城。
只要是发匪打到了盛京城外,哪怕他们没攻下盛京,单单是惊动了城外的皇陵,就足够让他英隆万劫不复的了。
“不行,这样太冒险了。”英隆说道。
“发匪势猛,我军当务之急是要如何全身而退。”英隆继续说道。
“将军,不能退啊,发匪的攻势如此之猛,这一退,恐怕全军溃散。”一名副都统劝到。
“勿要乱我军心,我军有骑兵掩护撤退,发匪定不敢放开追击,否在在其放开阵型之时,我军骑兵就能够掩杀上去。”英隆说道。
实际上他是想带着这些兵一起逃回去,只不过把话说的那么冠冕堂皇而已。
英隆的想法是自己的兵少,即使退回去,也无可厚非,只要跑回去守好盛京就行。
从山海关到盛京要经过狭长的辽西走廊,一路上都是可守之险。他只要慢慢拖住发匪,让后面的僧格林沁过来消灭发匪就好。
但是英隆没有想想,林凤祥会让他安心地退吗?
战场之上,情况瞬息万变,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撤退要比进攻更加的艰难。
那副都统还想在劝谏,他可不想发匪打到自己的辖区。
满清的盛京将军权力极大,为了防止有人做大,这些将军一般都是一两年轮换一次。
但是那些副都统、佐领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八旗,他们的家人、土地、财富可都在盛京以及周边地区呢。
“官大一级压死人”,英隆执意要退,其他人都劝不住,那名一直在劝的副都统被要求留下来断后。
这位是得罪上官后被穿小鞋子了。
清军一退,太平军的士气大盛。流民组成的军队就是这样,善于打顺风仗,因为那些由流民还造成的士兵,经验不足,对军官喊出的口号非常的盲从。
这使得他们一旦打起顺风仗来就悍不畏死,但是处于逆境的时候也很容易就士气崩溃。
现在清军退却,太平军中的各级将领抓住机会,大声呼喝道:“清军败了!清军败了!”
几万人的队伍顿时爆发出了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
原本疲惫的脚步又加快了几分,原本因为身边同袍伤亡而产生的恐慌心理烟消云散。
太平军的气势上升,也影响到了八旗军,他们不明白上头为什么让他们撤退。虽然对面的人很多。
在很多士兵看来,对面的义军都是一些泥腿子而已,辽东也出现过起义,但是朝廷个的大军一到就被镇压了。
老辈们都说“八旗满万不可敌”,现在己方有五千兵马,又有红衣大炮助阵,为什还要跑呢,这一跑,大炮可就要丢给人家了。
军令不可违反,八旗士兵们只能在军官的指挥下缓缓后退,一开始还保持着阵型。
可是随着太平军越来越近,那种气势,逐渐让八旗军们慌乱起来。
那个被留下来断后的副都统心中满是怨气,哪里有心在那里拼死抵抗?
抵抗了一阵子之后,就败了下来,那副都统倒是跑的快,他们这些辽东将领大都还有些骑射的底子,用来跑路肯定没问题。
因为害怕被英隆阵前斩杀,那副都统直接拐到小路向着自己的辖地跑去。
这样也就没人给英隆的大军报信了。
第一八零章 败八旗
当太平军被英隆率领的撤退大军发现的时候,双方已经离的很近了。
英隆这下子慌了,没有了断后的兵马,自己带着这么多的辎重如何跑的掉?
尤其是军中带着的那几十门红衣大炮十分的笨重,需要放在牛车上拉动,行动起来比人走路还慢。
其他的几个副都统现在就是有好的主意也不敢提了,生怕被英隆扔在后面殿后。所以英隆只能够自己在那绞尽脑汁。
英隆这个人让他钻营官场还可以,打仗这一块他真的不在行。
正在英隆在想办法的时候,太平军已经杀到了近前。清军仓促应战,太平军以一队老卒精兵杀入八旗军阵中,极大地震慑了八旗兵的心神。
太平军的老卒战力很强,大多是广西、贵州等地的山民出身,天生就被大自然磨砺出了一股坚韧的毅力。
这些人很早就参加太平军,接受了拜上帝教教义的洗脑,经过了几年的磨练,接连不断的战斗让他们拥有了娴熟的战技,以及远超常人的战斗意志。
这些八旗精兵在关外已经很久没见过强敌,虽然他们也有战技训练,但是作战能力远远比不上实战磨砺出来的太平军的老卒。
不过,这些老卒是林凤祥的手中的基本盘,随着北伐后接连不断的战争消耗,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如非逼不得已,林凤祥轻易也不想拿出来用。
现在林凤祥必须尽快将眼前的清军击溃,这才不得不祭出自己手中的杀手锏。
为什么林凤祥这么着急打败眼前的八旗军?只要他再保持这样的压力,清军很可能就自己崩溃了。
因为这边盛京将军带领八旗兵撤退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僧格林沁的耳中。
僧格林沁听到后,气得直挥马鞭,口中大骂英隆孬种!
堂堂盛京将军,统帅着八旗精锐,竟然跟发匪一接战还没怎么损失就撤了。
八旗什么时候已经变成这副德行了?竟然都开始害怕流寇了。
事已至此,僧格林沁只能全力攻击山海关城,一点不顾及伤亡。
打下山海关城,冲到东遁的发匪身后,到时候和英隆前后夹击,还有机会在野战中击败发匪,未必不能够毕其功于一役。除非英隆那个怂货连这点时间都坚持不住。
……
林凤祥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也是豁出去了,一定要赶在山海关被攻破前将盛京的八旗军给击溃掉。不然他们的北伐军就可能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果是一般的军队,被北伐军中的老卒陷阵,估计不一会儿就崩溃了。可是这股八旗兵却到现在还在抵抗。
这个时候双方混战在一起,火炮根本就起不到作用。
八旗中的白甲兵身着重甲,当年可是令明军望而生畏的存在。他们近战中往往能够以一敌十,仗着身上的厚甲直接用身上的甲衣挡住北伐军的刀枪。
眼看着北伐军被一队白甲兵纠缠住,林凤祥心急如焚。
“不能再这么拖下去了,拖久了清军的士气就要回来了。”林凤祥想到。
“派一队火枪兵过去,将那队清军的重甲步兵干掉。不要担心误伤自己人。”林凤祥命令道。
重甲步兵虽然对刀枪剑戟这些冷兵器的防御力很强,但是并不能防住铅弹的射击。
铅弹射击出去之后由于受热会软化,能够从甲衣的缝隙钻进去。就是钻不进去,其强大的冲击力也会让被击中的士兵受到重创。
很快一名旅帅带着一队上好了子弹的火枪兵加入了战团。他们专门找那些穿着重甲的八旗兵射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