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台阶。”
堵胤锡说着,又是转过头来,看着开始那反对废除禁海令的官员们,继续说道:
“遥想当年两宋时期,海贸是何等之繁荣昌盛,万国货物犹如邻村街巷。若非海贸巨大利益支撑,两宋何以支撑数百年?”
顾炎武也道:“不错,当年两宋内忧外患不绝,然而靠着这海贸的巨大利润,这才是国富民安,在四周虎视眈眈之下,竟然熬死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若非海贸,两宋早已灭亡。
如今皇上重启海贸,于我大明有大利,于我百姓有大利,此利国利民之举,何以不可?”
李起是皇上,是天子,万民之首。堵胤锡是内阁首辅,百官之首。
他们两个人只要对同一件事情一点头,那可以说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是就此定下,无人可阻。
所以这个时候,那开始反对废除禁海令的兵科给事中,还有那一道附和的官员们,这时候也是一个个闭上了嘴巴,不敢说话了。
如此,禁海令被废除。
当这个消息传下去,果然如堵胤锡所说的那样,那沿海百姓人人欢腾。
他们之前因为朝廷的禁海令,使得每一次出海,那收获都要被别人拿去大半不止,即便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但是现在禁海令一废除,他们再也不用跟孙子一般的讨好巴结那些官员了,每一次出海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出去了。
不但如此,有了大明水师的保护,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海上运气不好,遇上了强盗,会有去无回。
尽管说他们所要缴纳的税收比之一般商户要高,但这跟以前比起来,简直是好的没法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李起的禁海令对他们确确实实是好的,有利的,他们自然对李起诚心拜服。
甚至许多百姓的家中也是给李起立下了长生排位,在家里把那李起天天当菩萨拜。
这些沿海百姓那可是人人都知道出海的获利之丰,这时候可以光明正大的出海了,他们自然是踊跃参与。
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凑银子,订造船只,只盼着早点出海赚钱。
一时间,那负责造船的商户真可谓是成了香馍馍。完全是卖方市场,他们说多少银子一艘船,那就多少银子一艘船。
但是纵然如此,他们这些商户依然是忙的脚不沾地,连连扩大规模,只想着趁此机会做大买卖,但依然是供不应求。
如此这般不过两年时间,大明的海面上便已是千帆万叶海中去,车拉马载金银来。
海贸一天比一天昌盛繁荣,也为大明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直接和间接的税收,大明的国力也在以极快的速度飞涨。
第七百三十五章 恒盛七年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一眨眼,就已经是到了大明恒盛七年的三月初八。
李起当皇帝已经七年了,时间过的真快啊。
米脂县县城,时近中午,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米脂是李自成的家乡,崇祯年间,陕西是最早流民作乱的地方,而这米脂又是陕西最早乱起来的地方之一,可想而知米脂当年之穷困。
后来李自成成势,他们以为米脂是李自成的家乡,李自成当了皇帝后,米脂最少可以像大明的南京一样,成为新朝的都城。
但是好梦还未做多久,李自成起来的快,败的也快,几乎也就是几个年头的事,李自成就彻底败了。
得知李自成败了,米脂百姓人人惶恐,生怕李起会因为当年米脂百姓全力支持李自成,而降下雷霆怒火。
但是没想到的是雷霆之怒没有来,反而是一场又一场的大恩惠来了。
先是米脂和别的地方一样,照样享受免农税徭役的待遇,而后紧接着就是救灾扶困来了。
朝廷将米脂,白水等一百个县作为重点救灾扶困地点,对这一百个县大力救助。
朝廷不但在这里大力勘探矿场,以矿场开发来带动当地发展,还将要新设立的军器局,养马场,铸钱司等生产机构优先放在这一百个县,用行政手段来促进当地的繁荣。
不但如此,朝廷还给这些地方派来了大量的农业人才,指导当地百姓种植高产的土豆,玉米,番薯等作物。
在他们的指导下,这些县很快便是爆发出极大的生命力,恢复的极快。
自古以来,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是造反。
现在朝廷将他们当做重点照顾对象,对他们关怀备至,使得他们很快就是过上了好日子。
可以说这时候就算是有一百个李自成,一百个张献忠跳出来,让他们造反,他们也不会搭理。
不但不会搭理,还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作乱之人扭送官服治罪。
什么是人心,这便是人心。
你对别人好,别人即便不说,但是心里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猪油蒙了心的毕竟是少数。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不过短短七年时间,大明便是在李起的带领下,旧貌换新颜,与那崇祯帝时期相比,简直是换了人间。
李老汉背上两个空箩筐,悠闲自在的走在米脂的大街上,嘴里还哼着小曲,好不自在。
李老汉家中有两儿一女,其实本来有七个儿女的,但是,,,不提也罢。
现在他两个儿子老大在家中种那番薯,收成极好,现在朝廷免征农税,收多少粮食都是他家里的,全是。
小儿子不愿意种地,在铁矿厂找了个挖铁矿的事做,每个月也有一两银子,矿上包吃,这一两银子也可说是纯赚的。
女儿也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日子过得也不错。
现在的李老汉可以说是极其的满意,这样的日子和几年前相比,把简直就是跟在天上一样,每每让李老汉都是不敢睡觉,生怕自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做梦。
一路出了城门口,又是在官道上走了一阵子,而后便是上了一条乡间小道,差不多又是走了一炷香的时间,李老汉回到家里。
一回家,李老汉婆娘吴氏见两个箩筐都是空了,知道李老汉将菜都给卖完了,心里欢喜,脸上更加是忍不住笑。
“老头子,回来的这么早,快进去歇歇。”
吴氏接过李老汉背上的箩筐,用布巾给他甩了几下身上的灰尘。
李老汉一边享受,一边将手里装作铜钱的钱袋子交到吴氏手里。
吴氏接过,看了看,喜道:“这么多,老头子,你可真有本事。”
李老汉听了婆娘夸奖,只是高兴的呵呵直笑,嘴里说道:“我这一把老骨头哪里有什么本事,还不是托了皇上他老人家的福,要不是现在国泰民安,哪里还有我们这么好的命活。”
“是咧是咧。”
吴氏不住的应承,脸上尽是欢喜。
吃饭的时候,李老汉一家都是围坐在桌边,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碗里香喷喷的饭。
李老汉大儿子已经成婚,儿媳妇就是左近的人,现在生了两儿两女,目前家里生活条件不错,小两口今年准备再生一个。
李老汉的小儿子则因为性格比较的野,花钱大手大脚,每个月别看可以净赚一两银子,但也一分都留不住。
因为名声在外,一直说不上媳妇。
不过他这小儿子也不着急,说什么现在挺好,不要娶个人来管自己。
他不着急,但是李老汉夫妇却是急得不行,到处托人做媒,这媒人红包甚至开到了好几两银子。
一家八口围坐在一张大饭桌前,相互说着今天的见闻。
小老百姓也不讲究什么食不言,寝不语,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菜是三菜一汤,只有那个汤是荤菜,白萝卜炖肉汤,其余的三个菜都是素菜,都是自己家里种的。
现在李老汉一家不但有三十亩地种番薯玉米,还开了五亩地专门用来种蔬菜,萝卜,青菜,丝瓜什么的。
这个菜园子每日里都是可以收获许多来卖,大大的改善家里的生活。
吃过饭后,李老汉又是来到村子中央的一颗槐树下,和村民们闲聊着家长里短。
这颗老槐树,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村民们早就是养成了茶余饭后再此闲聊的习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天,不时哈哈大笑。
就在大家高兴谈天的时候,里长李茂根一脸严肃的走了过来。
大家一见里长来了,都是主动热情的打着招呼。
不过里长却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如往常那样回应。
见里长如此,大家心里都是知道有事,脸上也都是变得郑重。
里长李茂根走到老槐树下,对村里的一个年轻后生大声说道:“敲梆子。”
敲梆子的意思就是要召集所有的村民来议事,不论男女老幼,只要在家里,就一定要来。
第七百三十六章 民心所向
村民们见李茂根这样郑重其事,心下都是有些惊慌,不由得便是想起的几年前那流寇肆虐,村梆子响个不停的情景。
那时候流寇到处为祸村庄,这李家村那时候也是遭了灾,整个村子几乎在一夜之间,便被流贼屠杀了过半的人,可以说那时候真是家家挂白。
心情忐忑,所有李家村村民都是来到了这老槐树下,一脸惶恐的看着李茂根。
只有那年少不懂事的孩子,这几年因为日子过得安稳,少有苦难,见这么多大人围在一起,不由的也是来了精神。你追我打,好不热闹。
不过里长李茂根对这些小孩子却也当做没有看见,只是脸色凝重,等着大家到来。
等众人到齐之后,李茂跟高声说道:“大家静一静,都听好了,现在我们天下太平,我们李家村也跟着沾光。
当今皇上英明神武,仁义无双,对我陕西多有照顾,特别是对我们米脂,更要如此。
我们要懂得感恩。,李自成肆虐,为祸大明,皇上仁义,不迁累米脂,反而对我们扶持帮助,这都是皇上的龙恩浩荡啊。”
说着,李茂根便是对着京城方向郑重跪地磕头,啪啪啪,三个响头磕在地上。真诚无比。
一众村民这时候自然也是跟着齐齐下跪磕头,这真心实意确实是百姓发自内心。
磕完头之后,李茂根站起身来,又是对大家说道:“你们都听好了,现在皇上要打鞑子了,要出兵辽东了,要去收复辽东失地了。
这可是我大明的大事,老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时候我大明虽然国富民强,但是打鞑子那也不是一座金山银山就能办得成的事。
现在许多府州县衙都在召集当地乡绅百姓,号召大家踊跃捐款献粮,为我大明打鞑子尽一份心力。
虽然皇上也没有特意下旨,但是这都是咱百姓的一片心,我李家村自然也不能落人于后。
你们大家回去之后合计合计,多少是个意思。
另外皇上也下了旨,要在全国征集一百万民夫,帮助大军运送粮草辎重。
这不是徭役,这是给工钱的,不但给工钱,还管来去路上的花销。
不过皇上这么好对待咱们,这运送粮草本就是咱们应尽的义务,就是皇上给我们工钱,我们也不好伸手拿啊,你们说对不对?”
“是是是。”
“皇上这么好,这工钱真不好意思拿。”
大家一阵应承。
李茂根又道:“所以大家家里谁愿意去,就到我这里来登记名字。”
刘茂根话说完了,大家这才是齐齐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为这事啊。
松口气后,大家又是振奋无比,原来皇上要打鞑子啊,哎呀,大家早就在传皇上什么时候可以打败鞑子,收复辽东。
没想到这才几年时间,皇上真就要动手了,这可真是咱们大明的大事。
李老汉第一个站出来,拍着胸脯说道:“里长,我捐银五两,再捐番薯十石。”
众人听了都是一惊,感叹李老汉的大手笔。
要知道这五两银子和十石番薯,这对于一个小老百姓来说,那可不是一笔小财啊。
这要放在崇祯年间,这样的一笔钱粮,那就足够买几十条人的性命了。
然后这时候李老汉却是眼不红,心不跳,毫不眨眼便是给了。
李老汉这时候又是慷慨激昂,说道:“要不是皇上给咱老百姓好日子过,咱们李家村哪里还有活路?
想我那几个苦命的孩子,若是当初活下来,现在也,,也,,,
不说了,只可惜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现在皇上要打鞑子,我们老百姓受了皇上恩德,难道不应该出力吗?
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李老汉没读过书,但这句话我娘还是教过我的。
乡亲们,你们也不要落人后面,让别人在后面戳我们李家村的脊梁骨。”
“对对对,李大叔说的对,我也捐一两银子,再捐一石番薯。”
“我也捐一石番薯。”
“我捐半石。”
“我李大宝捐三两银子。”
“我捐两石番薯。”,,,
村民们在李老汉的带头下,人人都是踊跃捐款献粮,不甘人后。
而这个时候李老汉的小儿子也是站出来说道:“里长,我要报名当民夫,去给朝廷运粮。”
这句话若是放在十年前说,那必然会遭到李老汉以及一众村民的劝阻。
毕竟那年代当民夫,那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民夫都是受不了路上的严寒酷暑,还有小吏的刁难,死在路上。
有的人甚至因为战情紧急,民夫直接被拉去当炮灰,死了也就死了,连个尸体都找不到。
但是现在李老汉的小儿子说出这话,大家却是向他投来了赞赏的目光。
当今皇上英明神武,手下军队乃是百战之师,人人以一当十当百,跟着这样的军队运送粮食,那几乎没有什么危险。
而且如果机会来了,立了个什么小功劳,那兴许还能捞个三等功二等功回来,那可真就光宗耀祖了。
“好。”
李老汉大叫一声好,然后大手一挥,说道:“狗娃子,你大胆去,就算回不来,爹也为你高兴,为你自豪。”
有李老汉的小儿子带头村里又有十几个年轻汉子站出来,表示要去应征当民夫,给朝廷运送粮草辎重。
看着大家踊跃捐款献粮,积极报名应征当民夫的壮观场面,里长李茂根这个时候也是感慨万千。
还记得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他还不是里长,但是他也曾见过当年老里长号召大家捐款献粮,并要求大家给朝廷当民夫的场景,
但那时候人人都畏之如虎,打生打死捐不出一个子,去当夫,那更加是像去鬼门关一样。
和现在的情况真是天差地别。
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这真是民心所向啊,皇上如此得人心,还愁打不赢鞑子吗?
李茂根心中激动,最后也是忍不住大叫一声好,“你们没丢我李家村的脸,来,来,来,大家都来我这,我来给你们登记。”
第七百三十七章 很好
李家村的这一幕,这时候也是在无数地方上演。
老百姓人人都是踊跃为朝廷捐款献粮,积极应征当民夫。
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发的行为。别说是像陕西、河南这些西北之地,便是那江南之地,也有许多的读书人,
他们这时候听闻朝廷要对鞑子用兵,人人都是激动异常。纷纷效仿当年的班公,弃笔从戎,直接便把书本扔了,提着一把剑,拉着一匹马,便是仗剑走天涯。
说是要响应朝廷号召,去给朝廷效力,便是当个小兵也无妨。
不过这年头的兵那可不比以前,以前这些读书人要当兵,朝廷自然求之不得。
只要这些读书人愿意,那直接就可以进军队当一个总旗百户什么的。
然而现在当兵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