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

第162章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162章

小说: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第一个站出来说话。
    见众人不说话,李起也知道他们的难处,自然也是没有过多的为难他们,尽管心里也有一点失望。
    不过纵然失望,但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他们当将军独当一面,时间也不长,这突然一下让他们面对十万大军的进犯,而且还是鞑子这般的强敌,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这也是情有可原。
    于是最后李起将目光看向了堵胤锡和顾炎武,这两人虽然不是常年带兵打仗的武将,但也在军事上有独到见解,在思想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战略眼光也是非常人可以想象,
    所以李起希望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结合他们的意见,做出最敏锐的判断。
    “堵大人,先生,你们以为如何?”
    李起点名发问,他们两人也是不做扭捏,堵胤锡当先回道:“殿下,下官以为此事实乃重大事件,单凭山东一省之力,抵抗鞑奴十万大军,实在是难上加难。
    所以下官以为,我等当立即向朝廷请求援兵,否则,胜败难料。甚至说,胜利的希望极其渺茫!”
    一旁的顾炎武听了,略一沉思,过后便是站出来对李起说道:“殿下,学生以为堵大人的意见固然稳妥,实乃上乘之选。
    但是如今我们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已经是恶化,指望皇上对我们派出援军,这已经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费时间和希望。
    所以还请殿下做好独自一人面对整个清廷鞑奴的准备。”
    堵胤锡也知道顾炎武的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尽管心里比较失望,但还是没有出言反驳。
    李起听了,也是深以为然道,“先生说的不错,这时候如果我们向朝廷请求援兵,只怕招来的不是援兵,而是豺狼虎豹了!”
    而后李起便是话锋一转,对顾炎武和堵胤锡他们说道:“先生,堵大人,既然请求朝廷派出援兵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把这一项排除,堵大人以为此战我军当如何应对?”
    堵胤锡听完,郑重对李起拱手道:“殿下,如今天下人都在看着这场大战,殿下您又是天下人的希望,一旦殿下失败,山东沦陷,必将导致天下人信心崩塌。
    届时,清廷鞑奴席卷天下之势必将不可阻挡,我大明江山也将危如累卵,为大明江山计,为天下万民计,还请殿下以大局为重,一寸山河一寸血,即便全军覆没,也要将鞑子深深的陷在这里不可自拔!”
    顾炎武也是赞同堵胤锡的看法,“殿下,堵大人说的不错,此战极其重要,我军虽然力量远弱于鞑子,但是为了大局,即便局势万分不利,我军也别无选择,唯有迎头痛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绝不可避战!
    否则,天下人必大失所望,大厦亦是倾倒!”
    李起听他们这样说,也是知道他们的意见了,无非也是说必须要死战罢了。
    也确实,如今这样的情况除了死战,也别无他法。
    时间紧急,眼看着鞑子大军便要到山东了,李起自然也是不敢怠慢,走到沙盘前,看了许久,也沉思了许久。
    而后只听李起对一众人等说道:“算算路程,还有两天时间,多尔衮的前锋大军便要到我山东境内了。
    我军此战虽然是死战,但也不能打死仗,打呆仗,所以对于这场战斗,我的思想是这样的,我大军绝不可固存一体,贸然寻求与鞑奴大军决战,若是如此,我军胜利希望渺茫。”
    李起的话也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而后李起又是接着说道:“我军只能时而分散,时而合军,因势而为。鞑奴来了,我们可寻机纵深插入敌军后方,切其后路,断其粮道,动其军心。
    亦或分散围堵,置身于敌军前后左右四方,在前则断其首,在后则击其尾,在侧则啃其身,使敌人疲于奔命,难以招架。
    待得敌人气息奄奄,伤亡惨重,军心士气低落之时,再寻求决战时机,给予鞑奴痛头致命一击!”
    堵胤锡听罢后,惊为天人,精神也是不由得为之一振。
    “殿下,今日听殿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堵胤锡佩服之至!”
    顾炎武也道:“殿下说的真真是精辟,这一番话真真是令学生茅塞顿开,殿下真不愧是军事大家,集古今名将之大成!”
    “呵呵呵,,,”
    李起呵呵笑了笑,谦虚道:“你们两位也不用这样拍我马屁,给我戴高帽子了,本藩自己有几斤几两,难道我自己还不知道吗?
    刚才虽然是说的轻巧,但是做起来却是极其困难,要想把握全局,指挥若定,必须要时刻保持对整个战局的绝对了解,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说完,李起便是郑重将目光看向郭云龙,“郭将军,此战最关切的一点便是要时刻保持对全局的畅通了解,本藩一定要做到即便身处陋室荒野,也要深知敌我双方每一支小部队的具体方位。
    否则,这场仗打不了!
    所以为保持消息畅通,这往来传递消息之事,还要拜托郭将军调拨一支精锐人马出来,专门应对此事。”
    郭云龙见李起对这往来传递消息的事情看的如此之重,不由得也是感到一股厚重的使命感压在了这叫肩上。

第四百二十二章 战前部署
    郭云龙不敢推辞,“殿下放心,末将一定派出最精锐的探马,专职往来传递消息,绝不敢误殿下大事!”
    “好。”
    李起大叫一声好,然后便是再一次看了一眼沙盘上面的多尔衮前锋大军大概位置,最后郑重对众人命令道:“众将听命!”
    “末将在!”
    “岳来,命你领所部一万人马立即屯驻于官山镇附近,两天内部署到位,静候待命,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
    岳来心潮澎湃的答应一声,而后站到一旁。
    官山镇乃是李起意料多尔衮前锋大军行军路线上的前方位置,部署在这里,一来可以阻挡鞑子的前进道路,二来可以相机配合戚正黄廷等人作战,意义最为重大。
    所以这个任务李起便是交给了岳来,他是李起最为信任的人,这个任务自然是非他莫属。
    “黄廷,命你令所部一万人马屯驻于老姚山,两天内部署到位,静候待命,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
    黄廷郑重无比的接下了任务,而后便是站到一旁。
    老姚山乃是李起意料多尔衮前锋大军行军路线的右侧位置,山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却胜在树林还算茂盛,躲藏大军,小心一点,倒还不容易被发现。
    “戚正,命你领所部一万人马屯驻于殷家湾,两天内部署到位,静候待命,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
    戚正郑重接下命令,而后也是站到一旁。
    殷家湾乃是李起意料多尔衮前锋大军行军路线的左侧位置,因为那里有一个还算不小的水湾渡口,而且居住着一个殷姓人家的大镇,因此而得名。
    “刘凤成听命,命你领所部五千人马屯驻于杨家集,两天内部署到位,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
    杨家集乃是李起意料多尔衮前锋大军行军路线的偏后右侧位置,提前赶到这里,然后静待鞑子大军路过,便可置身于鞑子后方,随时给予鞑子致命一击。
    不过这里也是最为危险的,因为一旦被鞑子发现,便可能遭到鞑子前锋大军和中军大军的前后围堵,届时,一个不好,便有可能全军覆没。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起便是又郑重对刘凤成道:“你处位置危险,若是情况有变,可自行决定去留攻守,事后向我汇报即可!”
    刘凤成见李起话里那掩饰不住的关切,心中一暖,道:“殿下放心,末将必当谨慎行事。”
    “好。”
    而后刘凤成退到一边。
    最后李起对郭云龙道:“郭云龙听命,命你领所部三千骑兵一路尾随鞑奴前锋大军,静候待命!”
    “末将遵命!”
    说完,李起又是对郭云龙叮嘱道:“鞑子骑兵犀利,若是一旦被其发现,你亦可自行决定去留战否,但需切记,决不可和鞑子贸然决战,即便要打,也要控制好一个度!”
    这事情对于郭云龙这样的骑兵将领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郭云龙信心满满的对李起道:“殿下放心,鞑子虽然多,但是要想发现我老郭,他还嫩了点!”
    这话虽然说的有点满,但是也可看出郭云龙的自信。
    “好!”
    李起欣慰的说了一个“好”字,而后便是又最后对众将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切皆以形势军情为准,所以我们要因势而变,做到时而分散,时而合军。
    现在的部署也只是暂时的,你们要时刻准备好调动人马的准备,我会随时对你们的位置和行动作出调整。
    此次我军要想取胜,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快打慢,以多打少,我军方可赢得先机,一步一步奠定胜局,诸位切记!”
    “末将谨记!”
    众人齐齐高声唱若,声音绕梁不绝,经久不息。
    “呀”“呀”,,,
    一阵鸟叫声在空中响起,许多的鸟儿突然间从树上惊起,而后扑通扑通的,在天上来回飞翔游荡。
    鸟儿受惊了,因为此时正有一支数量足达两万人的大军,路过这片树林。
    尽管这支大军并没有进入树林,但是这些鸟儿依然被如此这般气势汹汹的大军所震撼,惊的腾空飞了起来,不停的在天上打转。
    这便是多尔衮的前锋大军,统帅这支大军的是多铎。
    这一次多铎受多尔衮之命,成为这支前锋大军的统帅,辖下两万人马皆是听他指挥,而且这前锋大军又是属于开路先锋,由此也可见多尔衮对多铎的信任。
    古人打仗,人数一多,便会将大军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以便于指挥,即便出事,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其实,这前中后三军还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在前军之中,他又细分了前中后三军,毕竟这前锋大军也是几万人,不可能几万人同时行进和后退,所以很自然的,他们也要细分,以便指挥和调度。
    只不过他们之间的间隔相对于整个大军方阵来说,要小的许多。
    不但这样,前军的前军他又细分了前军,中军和后军,直到细分具体到某一支小部队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人,不过只是百余人的小队伍而已。
    同理,大军的中军和后军也是如此。
    这便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一场规模宏大的战斗中,某一支数百余人的小部队拼死抵抗,抵挡住了某大军多少多少天的事迹。
    有的人可能就想不明白了,怎么区区几百人,可以抵挡得住一支数万大军的脚步,这便是原因了。
    因为这数万大军不可能全部都调过去打这几百人,真正在打仗的,不过也就是前面的几百人几千人,然后打累了,换一拨人接着打。
    此时的多铎可谓是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并且还跃跃欲试,急不可耐。
    这也不奇怪,要知道前番多尔衮命他领数万大军屯驻于山东边境,以此希望可以逼迫李起主动提出离开京城,激化李起和弘光皇帝之间的矛盾,
    让弘光皇帝猜忌李起。最后希望可以借弘光皇帝的手,把李起杀掉。

第四百二十三章 能否打响头炮
    谁知后来李起不但是没有被杀掉,反而多铎却是被堵胤锡打得屁滚尿流,损失惨重。
    这一场大战,真是大大的跌了多铎的面子,让多铎在清廷朝堂上是抬不起头来,真可谓是颜面尽失,若不是多尔衮保着他,只怕他都要降爵受处了。
    所以这一次得知李起被赐死,而多尔衮又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山东,这般之下,多铎自然是想报这一箭之仇,把自己丢掉的面子找回来。
    所以他急不可耐的便是一直向多尔衮请愿,想做这先锋大军的统帅,冲锋在前。
    多尔衮对他这个弟弟也是极其的宠爱,也心知这场战争基本上就是白捡功劳,与其让别人捡功劳,便宜了人家,还不如肥水不流外人田,便宜自己的弟弟,所以多尔衮也没有多想,便是答应了。
    多铎被任命后,极其的志得意满,将这一次视为自己的复仇之旅。
    然而他并不知道李起非但是没死,还在他进入山东之前就赶了回来,而且此时他的一举一动,也都是在李起的完全监视和掌控之下。
    一举一动,包括他下一步即将到哪里去,又将在哪里扎营,这一些都已经是事先被李起给算计了出来。
    “传令,命郭云龙今晚领精锐骑兵,突袭鞑奴大营,不需强攻,只需惊扰,放把火即可!”
    “再命黄廷待命,若是多铎领军出来追击,便趁机将其大营全部烧毁,所有粮草辎重一样不留。
    若是不出营追击,便就此作罢!”
    李起说着,这便是下达了此战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命令。
    若是这两条命令得到顺利执行,那么也够多铎大军喝一壶的,甚至可以说能把多铎的前锋大军一举捣毁。
    “是,殿下。”
    负责传递消息的是郭云龙的嫡系人马,以前是关宁铁骑出身,如今,这关宁铁骑经过李起的精神洗礼,比以前更加精锐,战斗力更加澎湃,
    而郭云龙统领的这支骑兵,也已经成为了李起手中的一把利剑。
    那骑兵探马下去传信后,李起不由的便是又走到那挂在墙上的地图前,凝视着多铎大军的前锋位置。
    许久后只听李起喃喃念道:“能不能打响这头一炮,就看今天晚上的了。”
    不多时,李起的这个命令便是被准确无误的传递到了郭云龙和黄廷的手里。
    两人都是不敢怠慢,立即便是去准备了。
    此时的郭云龙手下一共有三千骑兵,不过,这些骑兵真正最能打的还是他的嫡系人马,那两百关宁铁骑。
    其余的人马都是后来选拔出来的,战斗力要差很多,毕竟训练一支骑兵,要想快速形成战斗力,那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
    不过经过严酷的训练,而且士兵精神素质也极强,所以这时候他们也已经是具备了比较强大的战斗力。
    为了打好这第一仗,郭云龙亲自下去挑选士兵,从这三千骑兵里面挑出了一千人,这一千人来去如风,用来突袭放火,实乃是上佳人选。
    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跑,即便是鞑子想要追上,那也不容易。
    而黄廷则是从自己的一万人马里面挑出了三千最精锐的士兵,用他们来打头阵,其余士兵则待命支援,配合郭云龙完成李起给他们下达的任务。
    郭云龙深夜出击,黄廷则是埋伏在右侧,待得多铎领兵出击后,黄廷便可趁势攻击多铎的大营,在里面进行一番捣毁。
    这个任务不需要太多的人,在多铎主力大军出去追击的时候,有三千人便足以,去的人多了,反而不能做到来去自如。
    “黄老弟,此战非同小可,殿下可是指着我们打响这头一炮呢,我们可不能给殿下丢脸啊!”
    郭云龙这样对黄廷说着,便是兴奋的搓了搓双手,一幅跃跃欲试的模样,那样子,仿佛丝毫没有将多铎看在眼里。
    郭云龙这般如此,这也不奇怪,要知道郭云龙那可是辽东将门世家出身。
    他们家族在辽东已经扎根百年之久,这一代又一代下来,早就是习惯了征战厮杀,对战争早就不陌生。
    而算起和鞑子打交道,那也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那时候老奴酋努尔哈赤才刚冒头呢。
    所以对于这些鞑子,别人可能还比较忌惮,比较害怕,但是作为跟鞑子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郭家子弟,他可是一点都不害怕。
    不但如此,自从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