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

第116章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116章

小说: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整个府城鞑子守军可谓是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只想着逃命,
    尽管此时李起的大军还没有冲进来,但是他们的军心士气已经是不可挽回。
    “杀啊!”
    李起大声吼叫着,便是带着那两千多人杀进了府城内,他们一进来,鞑子败亡的局势更加是板上钉钉,再也无从挽回。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定王朱慈炯两蹶名王,先杀满达海,后斩阿济格,亲复济南府,整个山东传檄而定,一时间,天下震动。
    京城,多尔衮府邸。
    今天多尔衮正在府邸内大宴群臣,别管外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好也好,坏也罢,残酷也好,血腥也罢,就算外面是人间地狱,
    但是对于封建统治权贵来说,吃喝玩乐,自在享受,这永远都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什么时候都是如此。
    如今的鞑子权贵在占领京城这个花花世界后,也是开始沉迷其中,并且日渐不得自拔。
    纵然多尔衮是鞑子权贵中少有的英明神武人物,但是在朝堂之中享受那说一不二的待遇,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也是渐渐让他迷失。
    享受安乐,沉迷安乐,这是人的本性,能够克服这种本性的人是圣人。
    但是很显然,多尔衮不在圣人的范围内,纵然他拥有神武的一面,但是他终究也是个凡人,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他自然也渴望享受权利带给他的无上荣耀。
    在一众文武百官的奉承拍马中,多尔衮极其得意,频频举杯,百般畅饮,高兴非常。
    怎料就在众人喝得高兴之时,突然一骑快马便是急匆匆的赶到了多尔衮府邸。
    “不好了,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这个声音是用汉语喊出来的,别看鞑子看不起汉人,认为汉人都是猪牛狗马,只配给他们当奴才。
    但是对于汉人那先进的文化,他们也是发自骨子里的敬佩,所以在鞑子贵族里面,学习汉文化,这也是他们体现自己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
    待得占领京城后,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认为要想坐稳汉人江山,就必须要向汉文化靠拢,并且还要全面学习汉文化。
    所以多尔衮也是几度下令,要求所有鞑子都要慢慢学习汉语,汉字,汉家典章礼仪。
    这一点在鞑子贵族圈里面推行起来并不难,只是在普通的鞑子兵那里却是困难重重,
    毕竟这些大头兵也没什么见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只知道打打杀杀,要他们学习汉文化,他们自然是不屑。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在原本的历史中,鞑子在统治汉家江山的过程中也是慢慢的全面汉化,到了鞑子朝覆灭之时,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满语,写一手无错的满文,这样的人已经是几千个里难找一个了。
    不得不说,强大的汉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永恒不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论是谁,在伟大的汉文化面前都必须匍匐在地,接受汉文化的教养,这一点,无一例外。
    言归正传,多尔衮及一众文武百官听到那“不好了,不好了”的大叫之声,不由得是脸上齐齐变色,刚才那欢声笑语也是一下凝固了。
    众人都是知道,若是不发生塌天一般的大事,不可能有哪个愚蠢的奴才敢在这样的场合喊这样的话。
    顿时之间,一股不祥的预感便是悄然涌上了每一个人的心头,莫名的,他们都是变得不安起来。
    “大胆奴才,何事喧哗!”
    多尔衮大怒,厉声呵斥,眼睛瞪的要吃人一般。
    那快马见多尔衮大怒,吓得也是浑身一激灵,
    但是这时候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职责所在,他必须赶紧将这个破天般的消息禀报,否则,今天他必定人头落地。
    “奴才回禀摄政王大人,英亲王阿济格在山东济南府章丘遭遇伪定王伏击,全军覆没,英亲王也是战死沙场。
    如今,整个山东已落入伪定王朱慈炯手中,军情紧急,请摄政王大人明断!”
    说着,那快马高举一封书函,将之递到了多尔衮的手里。
    快马这话一出,整个宴会现场落针可闻,人人皆是惊骇,膛目结舌,一脸不可置信的模样,都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阿济格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死在了定王朱慈炯的手中,这怎么可能?
    要说前番定王朱慈炯杀满达海,那还说的过去,毕竟满达海战场经验不足,轻敌大意,被那朱慈炯偷了空子,这才是不幸被杀。
    但是阿济格作为八旗独挡一面的强悍猛将,战场经验丰富,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败了,而且还是全军覆没!
    不但全军覆没,而且连他自己也一条命也给搭了进去,这怎么可能呢?
    纵然一众百官都是认为不可能,但是在那潜意识里面,却是隐隐又感觉到事情仿佛是真的,
    一时间,这也让他们惶恐难安,手足无措。
    “混账,你这奴才竟敢谎报军情,给本王拖下去砍了,再将这奴才满门抄斩,以儆效尤!”
    多尔衮看也不看那快马递上来的文书,立即便是当头大喝,命令亲兵将这快马拖下去砍头。
    “摄政王大人明鉴啊,摄政王明鉴啊,奴才说的都是真的,请摄政王大人开恩啊!,,,”
    那快马被两个多尔衮亲兵一左一右的拖着,顿时吓得是魂飞魄散,不住的高声求饶。
    但是多尔衮对此却是置若罔闻,其余文武百官自然也不可能为一骑快马去求情,
    就这样,这个只是传达军情的快马,立时便是被砍了脑袋,其家庭也是被满门抄斩。
    这真可谓是从天上掉下来一场祸,这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然后多尔衮便是对百官笑道:“刚才不过是那奴才的大胆妄言,诸位大人不必理会,继续喝酒,继续喝酒。”

第三百零三章 咬牙切齿的多尔衮
    “对对对,这狗奴才竟然敢胡言乱语,搅了摄政王的雅兴,摄政王大人英明,就算是将他满门抄斩,也便宜他了。”
    “不错,现在的奴才真是越来越没规矩了,还请摄政王大人以后颁布严令,好好调教一下,要不然,这些奴才都忘了自己的本分!”,,,
    一众文武百官见多尔衮这样说,自然也是不敢唱反调,纷纷是出言附和,
    不过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却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多尔衮见众人这样说,这才是呵呵笑了笑,而后便是示意众人继续喝酒作乐。
    众人自是不敢违背,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还是极其畅快的和同桌官员豪饮起来。
    不过就在此时,多尔衮却是悄悄看了一眼正在和百官畅饮的洪承畴,对他使了使眼色,而后多尔衮便是离开了大堂,去后院了。
    洪承畴不敢怠慢,也是悄悄起身离开大堂,紧随多尔衮而去。
    到了后院书房,多尔衮那脸上已经是变得无比严肃。
    “洪大人,你对此事如何看?”
    尽管多尔衮将那快马杀死,但是这个消息的真假却是多尔衮心中有数。
    洪承畴也是脸上无比凝重,一脸的担忧模样,只听洪承畴说道:
    “还请摄政王大人速速传令豫亲王多铎,命他领大军入城,稳定京城局势!”
    多尔衮听了,自然也是明白洪承畴的言外之音,这其实也是多尔衮担心的。
    而后只见多尔衮大手一挥,叫来自己的心腹,对他说道:“去,立即传令多铎,命他领旗下人马入城防卫!”
    “遮,奴才遵命。”
    不怪多尔衮和洪承畴这般急着调人马入城,实在是在满清的朝堂上,那一向讲究的便是军功立身。
    谁身上的军功大,军功多,那他的权力就大,说话的声音就大,腰板就硬。
    多尔衮正是凭借着无比的军功,特别是他带领八旗一举入关,占据汉家王朝的京城之地,这对鞑子来说可谓是一功盖万世!
    这样的巨大功劳,使得他在清廷朝堂之上一言九鼎,摄政王的地位也可谓是稳如泰山,无人胆敢质疑。
    但是现在则不然,前有巴颜,后有保里哈,满达海,再后有阿济格,他们这些人全部都是由多尔衮亲自命令,带着旗下人马前去对付李起,
    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是被李起歼灭,旗下的人马也是全军覆没!
    这般惨烈的损失,特别是这一次阿济格全军覆没,一次便将六千八旗人马葬送,这可谓是八旗自创立以来极其罕见的一场大败。
    这一次败仗,再加上此前的一场又一场败仗,直接死于李起手中的八旗人马已经是超过一万人!
    而且这些人全部都是真鞑子,这对于总数也不过七八万人的鞑子兵来说,真可谓是一场伤筋动骨。
    这般的伤亡,又怎能不去追究责任呢?
    追究责任,追谁的责任?
    巴颜,保里哈,满达海,阿济格,这四人除了巴颜侥幸逃得一命,其他三人全部已经死了,追究他们自然也是追究不上,
    所以情理之中的,那只能是追究给他们发号施令的人了,这个给他们发号施令的人不是多尔衮又是谁?
    但是多尔衮毕竟是堂堂清廷摄政王,要想追究他的责任,走正规途径在朝堂之上弹劾他,将他治罪,这是不可能的,毕竟多尔衮在朝堂之中势力太大,没多少人敢站出来赞成。
    所以难保不会有人在暗中联络那些手掌兵权的旗主王爷,直接来一场兵变,搞逼宫!
    到时候一旦发生兵变,局势将不可控制。
    正因为如此,洪承畴才建议多尔衮立即命兵马入城,稳定局势。
    “洪大人,没想到这伪定王竟然如此这般神勇无敌,本王几次三番命重兵前去围剿,不想全部都是遭遇惨败,难不成还要本王亲自去围剿吗?”
    传令过后,多尔衮咬牙切齿的恨恨说道,眼睛里面已经是喷火一般,可见其对李起之恨有多深。
    洪承畴听了,只是摇头叹息,道:“王爷,如今伪定王据有整个山东,其势已成,要想剿灭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且伪定王是前明宗室,在百姓军民之中号召力极其大,即便剿灭,这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之大,此代价可谓是我八旗不可承受之重也!”
    多尔衮听了洪承畴这话,不由得也是黯然神伤,
    是啊,说到底还是鞑子人不多,总共就那么七八万鞑子兵,现在死了一万多,如果剿灭李起再死个几万,到时候就凭那么三两万人,要想占据汉家天下,这不是笑话吗?
    “若是我八旗大军有三十万,五十万,即便是十个伪定王,也要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候的多尔衮也只能是发发牢骚了,真要叫他带着几万人去打李起,先不说打得赢打不赢,
    就说他离开了京城,凭借现在这般的局势,也许他前脚出京城,后脚便发生政变,他也有可能被别人架空,
    到时候就算他赢得了战争,那也失去了地位。
    在封建王朝,对于一个曾经站在权力顶峰的人来说,一旦失去权力,往往就意味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生死已操纵于他人之手。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便是到死的那一天,他都是要紧紧的抓住权力。
    有时候这并不是他有多么的贪恋,而是因为他害怕失去权力后,会遭到别人的疯狂报复,到时候他和他的家族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点即便是皇帝那也是这样的,不死不交权,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也信不过。
    由此可见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达到人生巅峰,享受那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尊严。
    又可以将人奴役,使其成为权力的奴隶,终身禁锢。
    “王爷,臣有句话不知该说不该说?”
    “都这样的时候了,还有什么不可以说的?洪大人尽说无妨。”
    “遮,王爷,微臣以为此事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最后得到证实,传将开去,那时候朝野之中必将有人心生反念,这其中便以豪格为大患!”

第三百零四章 多尔衮忌惮的人
    多尔衮听了洪承畴这话,不由得更加是脸色凝重。
    这话真是说到多尔衮的心坎里去了,要说在清廷朝堂上能够让多尔衮忌惮的人不多,一共也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代善,另一个就是豪格了。
    除了这两人,整个清廷朝堂之上,任何人多尔衮都不放在眼里,因为剩下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实力可以和多尔衮相抗衡,也没有谁敢和他抗衡。
    即便是当今清廷皇帝顺治,那也不行。
    别看顺治是皇帝,在名义上是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但其实现在不过也就是个六岁的娃娃而已,拉屎撒尿还要人服侍,自然多尔衮是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的。
    但是代善和豪格则不然,要想说清楚这里面的事情,那就有必要详细交代一下满清八旗现在的权力划分。
    这个问题不交代清楚,自然也就没办法搞清楚如今清廷的权力结构。
    清廷的组织架构是一个很明显的军事结构,一切以军事为先,而军事结构的组成则是以满八旗为主体。
    这满八旗便是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除此之外还有汉八旗和蒙八旗,不过这汉八旗和蒙八旗在军事实力方面远远不能和满八旗相比,所以在这里就不详细交代了,只说满八旗。
    满八旗如今的权力划分是这样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是属于清廷皇帝自领,也就是说这两旗是由顺治皇帝亲自当旗主统领。
    但是因为顺治皇帝太过年幼,不能行使权力,所以多尔衮仗着自己是摄政王,大权独揽,趁机窃取了这两旗人马的统治权,
    所以现在这两旗人马名为顺治所有,实为多尔衮统治。
    在掌握这两旗人马的同时,多尔衮还是自己正白旗的旗主!
    不但如此,镶白旗旗主多铎还是他的亲弟弟,对他极其的敬服,一向对他多尔衮的命令是马首是瞻。
    所以换句话说,八旗之中有四旗全部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单论军事实力,多尔衮在清廷里面可谓是一枝独秀,无人可比。
    至于那剩下的四旗,正红旗和镶红旗本来是由代善一人所有,但是因为代善年事已高,并且现在还体弱多病。
    不得已之下,代善便把旗主的位置传给了儿孙,
    正红旗被代善一拆为二,一半交由第七子满达海统领,另一半则交由代善孙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统领。
    至于镶红旗,那也是分成了两半,一半由代善长子岳托统领,另一半则由英亲王阿济格统领。
    阿济格之所以能够得到镶红旗一半的人马,这自然也是少不了多尔衮在里面掺沙子,这些自是不必多提。
    还有那正蓝旗和镶蓝旗,正蓝旗则是由豪格一人统领,独掌大权。
    镶蓝旗则由济尔哈朗统领,也是他一个人掌权。
    这八旗里面的事情交代完毕,那么情况也就很明显了,现在的八旗实际上就是由四个人在当家作主,这四个人就是多尔衮,代善,豪格,还有济尔哈朗。
    不过这济尔哈朗为人比较懦弱,有些瞻前顾后,一般从来不会去挑头做事,都是听命行事,所以这济尔哈朗是绝对不敢站出来挑战多尔衮的权威。
    那剩下来的就只有代善和豪格了。
    先说代善,代善别看名义上把旗主的位置让出来了,但让给的人是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所以实际上他还是牢牢的掌握着一旗半的兵马。
    单论实力,代善尽管比多尔衮有所不如,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而且论名分,代善还是多尔衮的兄长,在他面前,多尔衮也得以弟之礼待之,
    实力和名分两相交加,多尔衮对代善有所忌惮,这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