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日记-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欢呼之余,许多人又有些纳闷。
这次王城来的怎么不是那艘熟悉的大木船,而是几架看起来很简陋的木筏。
要知道这种原始木筏,几乎刺叉族都不怎么用了。
他们的竹筏眼下也已经进化到第三代,双层结构,还带护栏甚至是船舱,制作的已经十分精美结实。
为了一看究竟,一些竹筏开始主动往徐晨等人划过去迎接,后面陆续跟上了十多架竹筏,看起来非常壮观。
而等到第一个迎上去的竹筏上的猎人发现前来的是巫王陛下的时候,顿时惊呼声响起,有猎人直接就惊喜的五体投地趴在了竹筏上高呼巫王陛下。
此时,后面竹筏上的同伴才知道前来的是徐晨,于是欢呼声四起,整个湖面上一片的热闹欢腾。
“巫王陛下,您能前来,大家都很高兴!”引路的刺叉族军官激动的大声嚷嚷。
看着眼前围在自己的木筏四周热烈欢呼的刺叉族猎人,徐晨感慨不已。
他的身份今时不同往日,刺叉族也今时不同往日。
一别五年再来,刺叉族的生活状态已经完全改变。
捕鱼看来已经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十多张竹筏的前呼后拥下,徐晨等人的木筏慢慢靠岸。
在一个用竹子搭建的简易码头上岸,此时湖岸边早已围上来上百人,都是在湖岸码头附近等待捕鱼回归的妇孺老幼。
热闹的欢呼声中,徐晨和一群猎人很快就被簇拥着去三里开外的住地。
这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就在山脚下,中间被砍伐出来一大片空地,然后就用粗大的竹子搭建起来一个四四方方的环形竹屋。
格局构造和当初徐晨在拱火族搭建的木屋差不多,但更加精致美观,而且也更加结实。
进入大门,里面就是一个空阔足有三亩的院落,四周都是房间,还有一些简单结构的凉棚。
凉棚里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鱼,院子里面还晾晒着湖里面捕捞的大量湖虾和不少小腿粗细的莲藕,另外地上到处都丢放着鱼骨龟甲等残害,空气中漂浮着一股浓烈湖泥和鱼腥气息。
徐晨忍不住捂住鼻子脸皮抽搐。
果然还是一群野人啊,给他们皇宫也能住成窝棚的感觉。
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这为生状况简直堪忧。
甚至徐晨进来的时候,还看到有几个半大小子正在院子里面比谁尿的远。
不过刺叉族的男女老少却丝毫都不觉得脏乱差,反而是兴高采烈,脸上洋溢着热情的欢笑。
巫王陛下光临刺叉族,这是开天辟地的骄傲和荣耀。
因为刺叉族大巫已经带队去王城参加巫祝大会去了,眼下还正在那里主持刺叉联盟修建王城河堤,短时间不会回来。
因此今天负责接待徐晨的就是刺叉族几位留守的长者和家族首领。
一群人把徐晨迎入大院一间比较宽敞的竹屋坐下,有年轻的女人很快端来热水和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有炒熟的莲子,熏干的鱼虾,晒干的菱角,还有一些徐晨不认识的奇怪干果。
对于一个几年前还在如同野人一样住树枝窝的原始部落来说,眼前能够拿出这么多的食物供奉徐晨,绝对算是最真诚的心意。
徐晨对于这些食物兴趣不大,因为他知道,这些食物看起来不错,吃起来也不错,但就是制作的过程不能过多去细究。
一旦亲眼见过了他们制作的方法,绝对一口都吃不下去。
虽然这个时代不用考虑什么食品安全卫生。
但实际上这些食物根本就不卫生。
制作这些食物的时候,会沾满各种莫可名状的成分。
鼻屎、垢甲、泥巴甚至一些无法言说的物质。
所谓眼不见为净,但想想也觉得难受,因此徐晨眼下主要关注的并不是这些食物,而是盛放这些食物的器具。
无一例外,这些器具几乎都是竹子做的。
竹碗、竹盘、竹篓甚至就连给他喝水的杯子,都是竹子做的。
由此可见,刺叉族在他的引导和各种金属工具的大规模使用下,对于竹子的利用已经到了非常普及和熟悉的地步。
而他这次前来,也正是打这些竹子的注意。
第661章 满足感和成就感
徐晨与一群刺叉族的首领友好而亲切的交流了一下各部落眼下的发展情况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又通报了一下刺叉族在王城定居部落的情况以及王城眼下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对于这个蛮荒的原始时代来说,消息的传递异常缓慢。
刺叉族若不是加入巴国,那么几乎可以说对近在迟尺的拱火盆地的发展一无所知,几十年几百年如一日的继续他们原始古老的生活方式。
但眼下,每年两次来往于拱火盆地参加聚会,同时还有大船每个月来一趟运送和交易货物,使得消息也慢慢开始流通,说不上即时新闻,但一两个月内王城和一些部落发生的大事还是知晓一些。
就比如羽公族发现新盐矿的事刺叉族眼下就已经知道,不过他们不知道这次巫祝大会上分盐的事以及几百人打架骚乱的事。
对于打架和骚乱,刺叉族一群首领都无所谓。
男人不打架还有什么用。
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盐。
因此在听徐晨说每个族群和部落都按照人口平均分配了数百斤盐之后,整个竹屋大院一片欢腾。
在刺叉族简单休息一夜之后,第二天,徐晨到附近的三个部落视察了一番,与各部落首领和猎人军官等进行了友好而亲切的交谈,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发展生产,并且表示未来刺叉族大湖将会发展的更好,会成为巴国最富庶繁华的鱼米之乡。
为了刺激刺叉族各部落的生产建设热情,徐晨表示明年会开始建造更多的大船来往于王城和大湖之间,同时还会传授刺叉族造船术。
这个消息更加刺激的各部落男女老少兴奋的嗷嗷叫唤。
竹筏虽然强过木筏,但与木船比起来却又有天壤之别。
尤其是面对广阔的大湖,竹筏只能在湖岸附近数百米范围内活动,想去别的部落还是只能沿着湖岸绕行。
若是有了大木船,以后刺叉族各部落之间的来往将会变得更加安全方便。
刺叉族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因此耕种积极性不算太高。
徐晨在王城今年规划修建近三千亩的水田。
但刺叉族围绕大湖湿地和大量溪流滩涂,实则开垦围造水田更加容易,但这些部落到眼下也就稀稀拉拉各自弄了一两百亩的样子,而且质量惨不忍睹,完全达不到徐晨想要的局面。
不过这也没办法,眼下刺叉族各部落的主要精力竟然都放在采割生漆上。
因为只有生漆能够为刺叉族换来盐、布、陶器、铜器等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
至于种田,完全随缘,撒几把种子在湖滩上,秋天就能收获,造不造田其实没什么区别。
面对这种情况,徐晨也没什么好的方法刺激刺叉族的耕种热情,因此只能作罢。
有些事急不来,只能慢慢发展。
刺叉族加入巴国才三年时间,刚学会建房捕鱼,而且这里远离王城难以管理,能够有眼下的状况实则他应该满意了。
再次回到刺叉族,徐晨去附近竹林转了一圈,让人砍了几根最粗的大竹,用铜锯截成两头带节的封闭竹筒,然后又让人在这些竹筒上钻出来鸡蛋粗细的一个小洞,这样一个能够盛放液体的竹桶就做好了。
徐晨让人装满水之后,用木塞子裹上兽皮或者麻布堵住小洞,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水上和陆地上的颠簸翻滚摔落等试验,模拟运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最终验证用大竹筒运送桐油是完全可行的,只是这些竹筒还需经过一些加固处理。
竹筒虽然结实,但不耐撞击和摔打,很容易开裂,因此每个大竹筒外面,都必须用麻绳仔细的捆扎一遍。
另外若是撞击落水或者滚落,塞子也容易脱落,也需要用一些加固手段。
最终在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之后,徐晨也准备启程回王城。
“桐油运送很重要,你们要抓紧把制作好的竹筒尽快送去油桐林的榨油坊,只有有了足够多的桐油,我们才能建造更多更大的木船!”
临行之前,徐晨拍着刺叉族猎人军官的肩膀认真叮嘱。
“巫王陛下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过几天就出发!”刺叉族军官抱拳领命。
“那就好,我们走了,等桐油运到王城,我会论功行赏!”
徐晨笑着点头,然后带着剩下十多个猎人划着三张新造的竹筏离开刺叉族,一路出大湖,逆乌龙江而上回拱火盆地。
……
十月的拱火盆地一展平阳,草叶枯黄凋零,略显萧瑟。
风景与江南的原始密林完全不同,与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大湖风光更是天差地别,恍若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吹着迎面而来的干爽带着初冬微凉的寒风,徐晨感觉到一种没来由的心情舒畅。
来去不过数百里,匆匆又过去近一个月。
习惯了巴族和拱火盆地的气候和环境,虽然油桐林湖地和微山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实则他还是更喜欢眼前的风景。
安装最新版。】
离开的时候,河心的桥墩才完成一个,而两岸的引桥和护堤也刚开始修建。
但出去浪了一圈回来,他发现河心的桥墩已经完成了四个,而两端的引桥和桥墩也完成了好几个,特别是引桥已经现出雏形,在季苍河两岸相对而立,三米多高看起来非常的醒目和壮观。
虽然是寒冬时节草木凋零,但整个王城河岸热闹无比,喧哗震天。
两岸的河滩和河堤上,插着各部落的族旗,来来往往的男女搬石背土,推车赶马,将河滩上的石头和泥沙都搬运到两侧堆砌成河堤。
规模最大而且难度也最大的,就是两端的护桥河堤。
而承包这两个区域的,就是一群当初为了抢盐打架最凶的几个部落。
眼下,这些人全都脱的只剩一条麻布短裤,赤裸着上身,挥汗如雨的就在河滩上建造引桥和护堤。
这是他们应该承受的惩罚,也是向神灵改正和认错的唯一方法。
为了修好这段河堤,保护王城不被神灵愤怒引发的洪水冲毁,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在干活儿。
因此这河岸两边的情况,也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徐晨不在王城,一群女巫和风、龙等军政殿大老便承担了维持王城秩序和督促建设的艰巨任务。
每天一群大小女巫都会到河滩视察,龙也会亲自带着禁军在大河两岸来回巡逻。
不过热闹归热闹,王城的各项建设进行的也都很顺利。
但巫王陛下不在王城的日子,所有人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儿啥。
就连吃饭睡觉都觉得不香。
辣果汤依旧还是那种火辣辣的酸辣味道,一碗下去浑身暖烘烘的。
但没有巫王陛下的汤,喝起来也感觉缺少了滋味。
如今徐晨回归,让一切都再次回到正轨,所有人的生活突然就变得有滋有味,吃饭香了,不瞌睡了,说话大声了,干活儿也有劲了,就连打桩都感觉神灵附体,恨不得把床戳个窟窿。
“还是王城好啊!”
面对四面八方欢呼而来迎接的男女老少,看着所有人发自心底的恭敬和尊重,徐晨忍不住满心感慨。
周边数百里,处处风景优美。
但只有人口密集的王城,才会让他感受到一种熟悉的人类文明气息。
这是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同时也有巨大成就感。
相对于那些发展缓慢的部落和蛮荒之地,王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文明进程,真正已经有了一种繁华的城镇模样。
只不过这种繁华还很脆弱,经不起大风大浪,还需要他细心去呵护和照顾,引导这些刚刚脱离蛮荒的原始人类不断前进。
回到王城之后,徐晨用三天时间分别视察了河堤和大桥的建设情况,王城和各部落房屋建设和水田围造等工程,然后在王宫巫王殿召集群巫和各部落族长首领以及各部门官员,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会议。
按照此前的布置,各项工作都稳定有序的正在推进和完成。
唯一缺的就是人手。
不过眼下到处都缺人,徐晨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让所有工作按照既定的方案按部就班的继续。
为了让王城管理更加合理,徐晨正式任命了税务、巡查、农耕、工建、市易、仓库等六个署衙的主副官员,另外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还单独设置了盐官和马官。
盐是所有部落的生活必需品,用专人来管理比较合适。
马如今已经是各部落最重要的牲畜,通信打猎耕田拉车驮货全能好手,比人更加重要。
在农耕时代,有一头牛顶半个家的说法。
眼下马的作用要比牛更大,每一匹都是各部落的心肝宝贝。
但在野马越来越难以捕获的情况下,马的自然繁衍就成了唯一的增长方式。
设置马官,将各部落所有马的数量进行统计,以此获得更多更精确的数据,加强各部落之间马群的配种,让马的数量能够尽量多起来。
随着朝廷衙门的增多,许多事处理起来在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复杂的管理方式也让所有人变得不太习惯。
为了让这些管理人员尽快熟悉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徐晨带着一群大小女巫开始一个署衙一个署衙的巡视,指导这些官员学习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学会整理和汇报工作内容。
第662章 身份牌和私有化
时间忽忽,转眼就月余过去。
在徐晨的细心指导和引导下,王城几个主要的署衙日常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各项管理也开始变得像模像样起来。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情况,徐晨制定了朝会制度。
每隔三天,他会在巫王殿召集群巫和各署衙官员进行一次小型的朝议,主要就是交流王城和各署衙的工作情况,以及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进行讨论处理。
每隔一旬,会有一次大型朝会。
大朝会参与者除开群巫和各部门官员之外,还包括王城附近各部落族长、首领、猎人军官甚至工匠等几乎所有的领导层和技术层。
王城附近眼下已经迁徙定居数十个部落,加上季苍河北岸的拱火族、雷族、五鬼族等部落本部,总人数已经接近三千人。
放在徐晨穿越前的时代,这么多人口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乡镇聚集区了。
部落复杂,人又多,自然就会产生各种矛盾。
虽然已经颁布了一部简单的律法进行约束,但实际上对这些原始野人来说,威慑力并不太大,毕竟违反了也不过揍几下屁股而已,很难达到劳动改造的地步。
或者说就算是劳动改造,也不过是在自家部落附近修路挖渠,这种惩罚的实际意义并不太大,完全没有上升到刑罚的层次。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王城安宁,光靠法政殿的简单惩罚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徐晨便只能通过这种扩大朝会的方式,尽量收集各部落最新的情况,然后让所有人一起讨论解决这些事情。
许多事说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不处理则会积累更多的矛盾。
通过朝会让各部落族长首领和女巫聚在一起面对面的处理,然后互相协调加强沟通,最终将这些矛盾化解掉。
当然,矛盾不是主流,各部落的耕种生产才是徐晨最关心的话题,因此这种大朝会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听取各部落族长首领汇报部落农耕畜牧等发展情况,徐晨也好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各部落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