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日记-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徐晨提议将在巴族举行的始母神祭祀活动改成两年一次,时间也提前到二月中旬,另外王城和各部落的故母节婚配交流则放到三月初一。
对于徐晨的安排,一群巫都没有表示异议,甚至都觉得十分合理。
因为无论是春天的故母节还是秋天的巫祝大会,实则以前并不是统一的,每个族群虽然都有大致相同的聚会交流活动,但时间也各自不同,甚至都没有固定的时间,都是根据大巫观察动植物和日月星辰的变化,感受到季节来临之后,就安排人去各附属部落通知前来参加聚会。
就包括以前的乌族也是一样,每次聚会活动,大巫都会提前安排人来通知聚会时间。
这种状况直到徐晨出现,提出了按照月相大致制定出来一个阴历纪年之后,年月日才慢慢固定下来,随着这些年文字、计算以及月相历的推广和普及,所有部落的大巫也才能根据月相变化推测比较准确的时日,将春秋两季的聚会分别定在三月十五和九月十五。
若是依旧还是此前一个联盟七八个部落交流,这两个时间也没啥问题。
但随着征服的族群越来越多,巴国领地的范围越来越大,来往交流日趋密切的同时,对于那些偏远距离的族群来说,参加这两场活动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甚至还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野外赶路餐风露宿要面对各种野兽和毒蛇毒虫的袭击,水路同样要面临河流上涨和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而这两个节日,实则都是脱胎于当初乌族传承的聚会形式,其他部族并不都是这样,只不过徐晨继承了乌族的传统,将其固定下来了而已。
眼下,徐晨按照情况进行调整,各部落也并不会有什么抵触和意见。
对于徐晨来说,这样调整也更加符合巴国以后的发展。
各部落两年到巴族举行一次始母神祭祀活动,既能维持巴族这个宗教发源地的认同感,同时和故母节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差,前来参加祭祀之后,所有的巫和部落族长首领,还能去王城逗留几天,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同时感受到王城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能聚在一起讨论一些关于巴国的政务和建设安排。
总之就是,神权要为王权服务。
以后各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会越来越多,时间安排和活动仪式也要越来越正规,同时也要更加有利于国家管理和发展。
巴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而母巴的去世,也标志着一种旧时代的终结。
阿母没有母巴的威信和威严,因此在以后的管理中,巴族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内部变化。
特别是眼下已经分成四个家族,并且还在王城和巴族两地分居,这种情况简单的族长集权已经不合时宜,就像搬去城市发展的亲戚和农村亲戚之间的关系,日后会逐渐产生隔阂和疏远。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因此巴族以后也会慢慢形成同根同源的两个不同群体,虽然会在血缘的传承下比较亲近,但最终还是会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族群。
只是这种分裂,是所有族群都认可和接受,并且也乐意见到的,毕竟这就是原始部落开枝散叶繁衍壮大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族群和部落之间的关系,慢慢会变成一种大型家族之中的宗族和分支关系,若是族长比较厉害,则还是能够保持团结,若是族长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压不住各族,则就会逐渐分裂成为不同的家族,然后各自传承发展。
不过徐晨相信,巴族有他这个核心领袖存在,在很长时间内,都会保持比较团结的状态,至于以后的事,谁也管不了,只能任凭自然发展。
甚至未来的巴国能够走到哪一步,徐晨都根本无法掌控,他眼下能做的,就是尽量将巴国的所有事情慢慢改革理顺,然后让其变得的更加稳固,发展的更加合理。
故母节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小女巫带着群巫先去王城,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她们这次还有一些交易和采购任务,同时也都想去看看王城的新变化。
徐晨和叶留下来多呆一段时间,既是为了安抚母巴去世之后族人的情绪,同时也是想留下多陪一下阿母和族人。
母巴的突然去世,让徐晨有些惭愧和内疚。
不过人已经没了,再多的内疚也没有用,只能做一些追忆和补偿罢了,更多的还是要让巴族能够团结在一起走的更远,而不能因此产生裂痕和隔阂。
而徐晨自己,就是巴族最好的粘合剂,只要有他在,巴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和他聊天,每天都会比较热闹。
巴族这些年在母巴的管理下发展的很不错,阿母一直都是副手帮忙,因此对于部落的事情处理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徐晨还是非常放心。
不过随着这两年的发展重心慢慢迁往拱火盆地之后,巴族的发展变得有些低迷,尤其是在抽调了大量能力出众的男女和技术人员之后,巴族以前发展红火的一些产业都几乎没了。
眼下除开耕种和蓄养家禽牲畜,巴族的造车、造船、打造石器、烧制石灰砖瓦等几乎停滞。
唯一剩下的两个产业是制陶和铸造。
而制陶眼下也只保留了大型陶器的制作,普通的杯盏碗碟这些器具,基本上都已经不怎么做了,因为许多部落都已经开始学会了制作这些陶器,唯有大型陶器别的部落还无法跟上。
至于铜器铸造,虽然一直都是巴族的核心技术,但也抽调部分最好的工匠去了拱火盆地开设新的铸造工坊,留在巴族的只是满足乌族胡族木牙族等附近几个部落的需求,现在巴族铸造坊主要任务就是铸钱,只不过钱币能用来和其他部落交易,需要统一运送到王城,统一归王国支配,这也使得铜器铸造实则就是一个消耗大户,巴族不断从乌族买铜,从有穷族买锡,从胡族买碳,却并没有任何收益。
正是因为各种工业的分散和停滞,导致巴族这两年人心有些失落。
或许这也是母巴病重去世的一个诱因。
为了改变巴族当前低迷的情绪,也为了加强巴族的内部团结,提振部落发展信心活力。
徐晨这次留下来决定对巴族产业再次改造升级。
首先是他决定在巴族大力发展酿酒业,和木牙族在毛公岭开展大规模杂果酿酒合作就是其中一部分。
这笔合作巴族每年要向木牙族提供数百个酒坛,另外为了便于果酒的销售,他还要定制一大批分装的酒瓶。
为了刺激巴族的财富增长和收入,这些酒坛酒瓶都不能再免费提供,王城会从酒的销售之中按照正常的陶器价格购买,这些收入都会变成巴族的私有财富,彻底和王城分配清楚。
而且陶器发展了这么多年,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巴族的领先优势已经消失,也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徐晨决定开始研制更好的陶器,那就是为陶器进行上釉。
纯粹的瓷器眼下每没有必要,一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远远达不到,二是材料和工艺也太过复杂。
土陶发展到眼下,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但土陶因为没有釉质层防护,长期存放食物会持续透水透气,特别是酒水和腌制类食物,并不能长期保存,容易生潮发霉。
但若是在土陶表面增加一层釉质,则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
第606章 彩陶和竹编
给陶器上釉的工艺并不复杂,甚至说十分简单。
只需要将易于烧融的金属矿物或者固定的釉料研磨成粉,然后加水调制成料浆,涂刷在陶器表面二次入窑烧制,最后得到的就是具有一层釉质的陶器。
后世常见的陶器种类很多,但远古存留下去的都是没有上釉的原始土陶,或者说涂抹过一些矿物颜料,但主要是用于装饰,并没有形成类似于釉质的防护层。
直到汉朝时期,中国才开始慢慢出现上釉工艺,最初是直接用铁质等金属矿粉,烧出来的釉是黑色的,带有铁质感,称之为黑釉,后经唐宋元明清上千年的不断摸索改进,终于发展出来各种五花八门的极具时代特色的彩釉工艺。
到了清朝,在满清人的原始审美观影响下,彩釉更是发展到让人眼花缭乱颜色肿胀的地步,满瓶满罐都是用各种鲜艳复杂颜色堆积而成,让人有一种暴发户的感觉。
实际上在陶器和瓷器发展史上,最初釉和彩是不分的,到后来才慢慢分成两种,然后在瓷器制作的过程中,又就分成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不同的彩釉工艺。
针对眼下原始人的欣赏水平和消费能力,徐晨肯定不会搞太复杂,而且实现玻璃质纯釉层如今的工艺也很难,因此他只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将现在已有的各种颜色的金属矿物经过研磨之后,直接涂刷在陶器表面,然后入窑和烧制陶器一样进行烧制,让金属矿物半融化之后在陶器表面形成一层新的保护层。
为了美观,也同样可以进行两种上釉工艺,先在制作好的陶坯上用矿物颜料描画一些颜色,烧好之后,再用上一层含二氧化硅比较多的黏土或者高岭土等釉料二次烧制,这样就是釉下彩。
釉上彩则是反过来,先上釉,再上色。
从工艺角度来说,釉下彩更加简单方便。
不过就算是这些简单的技术,巴族的一群窑工也不可能马上就能制作出来,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
而徐晨也没这么多时间消耗在上面。
因此徐晨指导巴族窑工试验制作的第一批釉料就是铁釉。
巴族这些年收集了大量的各种金属矿石,其中各种铁矿石不少,磁铁矿、赤铁矿、硫铁矿等等,选择一些赤铁矿用石臼杵成最细的粉末,然后加水调制成泥浆一样的釉料,用刷子在烧好的陶器内外薄薄的涂上一层,放置晾干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红通通的陶碗,不过入窑烧制之后,铁在高温下慢慢脱氧还原,就会呈现出黑色。
虽然只打算简单做实验,但一窑也要烧制大小数百件陶器,因此徐晨也并没有仅仅只试验铁釉,而是弄了不少各种颜色的矿石,做出来不同颜色的料浆,如同画画一样涂在一些陶器泥坯上,因此几天时间,窑厂里面便多了各种颜色大大小小的陶器,看起来五彩缤纷异常惹眼。
对于上釉,徐晨其实自己也并不清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但毕竟他的知识积累不一样,就算一次两次做不成功,但他相信只要一群窑工按照他的方法不断去试验和改进,最终能够将这个技术掌握。
更何况就算上釉不成功,至少也学会了制作颜色鲜艳的彩陶,这同样是巴族特有的陶器工艺,别的部落短时间无法模彷,以后巴族的陶器也会占据高端市场,成为一个新的财富增长点。
新的陶器虽然还只是在试验阶段,但陶器也能弄得这么美丽,顿时让整个巴族轰动无比,每天都有成群的大人孩子围在窑厂观看,甚至还有不少人挽起袖子帮忙,于是窑厂再次恢复了几年前最为火红时候的热闹场面,而整个巴族的气氛也和睦无比,几家人天天聚在一起热闹谈笑交流,因为母巴去世带来的哀伤情绪也日渐消退。
在指导窑厂加工制作彩陶和上釉的时候,徐晨让人用马车给木牙族送去不少用于酿酒的陶罐。
另外在忙碌之余,他还抽空给孩子们上课、讲故事、教唱歌画画,带他们钓鱼、捕鱼、做游戏、遛狗、驯猴子,骑马,甚至还不忘记考试检查学习情况。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徐晨上课,更喜欢跟着他玩耍,于是一天到晚,就能看到徐晨屁股后头跟着一大群男女孩童,嘻嘻哈哈打闹追逐,欢笑声响彻整个山谷。
而每次看到徐晨和一群孩子玩耍时候的热闹场景,阿母和所有成年男女,无不脸上露出欢喜和幸福的笑容,甚至还会围在四周跟着欢呼鼓掌。
这种情形,在巴族已经很久没一看到过了。
也只有徐晨回家,所有人才能这般的轻松和愉快。
除开升级制陶产业,徐晨为巴族提供了另一项新的技术,那就是竹编。
转眼之间,从刺叉族引进竹子已经五年,而这五年巴族和乌族、拱火族当年第一批栽种的竹子眼下都已经长成了竹林。
就光巴族大院后面山脚附近就已经长了数百根,而且几片竹子都已经快连成一片,看起来十分醒目壮观。
眼下春天,正是竹笋疯狂发芽生长的时候,里面到处都是胳膊粗细的竹笋,有的已经两三米高。
这些竹子如今已经进入了最旺盛的生长期,继续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八年,估计山脚附近会长成十多亩的大片竹林。
竹子一般三年成材。
眼下里面许多老竹都已经可以用来制作器物。
前两年徐晨一直都很忙,而且也担心太早砍掉老竹会影响竹林的生长,因此就几乎没有怎么去动过,只是砍过几根做过一些小的东西。
巴族人虽然知道竹子的好处,但徐晨不说,他们自然都不会去贸然砍伐。
制作竹器徐晨虽然不会,但却并不陌生。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作为从小农村长大的娃,他见过的竹器五花八门。
竹篓竹筐背篓凉床躺椅撮箕筛子竹匾鱼篓等各种常见竹器大部分他都亲眼见人做过,也大致知道制作方法。
这些都是农村最古老传统的手艺活儿,传承几千年会的人多如牛毛,要做好不容易,但要想做出来非常简单,最终就是好不好看,好不好用,结不结实的问题。
因此徐晨在安排好窑厂的事之后,就选了几个心灵手巧老成稳重的男人,砍伐一些老竹,教他们破竹划蔑制作简单的竹编器具。
看着徐晨用一把柴刀,就把粗大的竹子轻松破开并且划成细薄柔长的篾条,这宛若奇迹一般的手法自然让族人都叹为观止。
而当看着徐晨用这些细软的篾条编织出来一个精巧竹篓的时候,整个巴族再次沸腾了,特别是女人们,欣喜的争抢着观看。
竹篓轻便精美,远比用指头粗细的青藤编制成的藤筐更加美观轻巧。
巴族人眼下早已过了只为温饱挣扎的年代,他们现在也在不断追逐美观,吃穿住用的精致程度一直都走在所有部落的前面。
当初大家还都在住山洞,巴族就住上了土砖大院。
现在各部落都还在住土砖房屋甚至简陋木屋的时候,他们又已经开始住上了夯土陶瓦的楼房。
至于吃穿住行方面,巴族更是远远的把其他部落都甩在后面。
但在日常使用器物方面,巴族的领先优势却并不大,和其他部落一样,平日用的依旧还是普通陶器、铜器和藤编工具,唯独就是多一些而已。
但竹编器物的出现,似乎一下让巴族人又找到了一样值得领先和骄傲的技术。
而这个竹篓子不过是徐晨的开胃菜而已。
接下来的天,他陆续做出来竹背篓、竹挑篓、竹匾、撮箕等器具。
虽然这些东西在徐晨眼中看起来都歪歪夸夸惨不忍睹,但不得不说,这些年藤编积累下来的经验还是让他能够一次成功的将这些东西都完整的做出来,做好就能用。
而这几样常见粗陋器物的制作,也只是徐晨用来练手。
破竹划蔑编制手法都越发熟练之后,他正式开始制作另外两样高难度的竹编,那就是筛子和斗笠。
竹筛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筛米筛面都需要。
眼下有了石磨,可以将麦豆磨成面粉,但里面的麸皮却无法清理,只能一起做成食物,麸皮这种东西不容易消化不说,吃着也十分粗糙涩牙,若是有了面筛,就能将面粉中的麸皮除掉,这样就能得到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