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原始人日记 >

第236章

原始人日记-第236章

小说: 原始人日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在五月最炎热的时节,男女老少都在大规模的修路训练驾车推车的时候,木器作坊里面又多了几个野蛮人转职而成的石匠。
  石匠不要求力气多大,也不要求特别壮实,而是要求对处理石头有一些心得体会,因此以前几个负责打造石刀石斧,但现在已经失业的老弱男子,变正式开始成为新一代的技术工人。
  石臼工艺简单,就是将一块略显规整的大石头中间凿挖出来一个坑就行,石头大就挖大些,石头小就挖小一些,都不影响使用。
  眼下两个家族一百余人,每天消耗粮食上百斤,要想全部春碎加工,一两个石臼根本就不够用。
  而这些石匠也才刚刚开始学习,打造石磨肯定还不现实,因此徐晨就让他们每个人负责打造几个石臼先练练手。
  因此木器作坊的大凉棚,又多了一群整天拿着铜锤铜钎对着石头叮叮当当敲打的石匠,因此越发显得热闹起来。
  对于徐晨说的石臼,一群女人最为高兴。
  用带凹坑的石头加工各种食物一直都是古老的传统。
  实际就算是没有铜钎铜锤,她们也会用石头互相敲击打磨出来一个凹坑加工食物,只不过这种石头碰石头的简单加工非常困难,凹坑不可能弄到很大很深,因此加工食物的时候,放进去的麦豆很容易就会蹦出来。
  但用铜锤铜钎就不一样了,虽然坚硬的青石也会对铜钎磨损很快,但青铜远比石头耐磨,而且是有目的的去加工,此消彼长之下,这种石臼打造看起来就十分迅速。
  前后不过五六天时间,就有一个石匠完成了第一件小石臼,直径约一尺,深半尺,虽然看起来粗糙无比,凹坑也歪歪瘪瘪如同狗啃一般,但不得不承认,这东西用起来是真的方便。
  当徐晨试验的时候,一大群工匠女人都围在四周看的是惊呼不断。
  这个石臼看似不大,但一次性可以装进去七八斤粮食,用一根捆绑卵石的石杵使劲捣杵,砰砰砰砰之中,里面的粮食哗哗啦啦的翻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变碎,前后不过十多分钟,这一臼的麦豆就大部分变成了碎粒。
  当然,完全春碎不太可能,但就是这个样子,也远比平日女人们在一个小石坑中用石头慢慢敲打的效果好得多,至于速度,就更加不能同日而语了。
  平日要处理七八斤粮食,一个女人至少要一个小时。
  而为了满足一大家子上百口人的饮食,每天至少要安排三个女人整天不停的敲打,另外还有别的食物需要处理,眼下专门在厨房负责制作食物的就有七八个,每天从早忙到晚,也才堪堪满足两个大家族的食物供应。
  如果有几个这样的石臼,粮食破碎加工这个环节就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和时间,满足整个家族的粮食处理,只需要一个人就足够了。
  而且这还是打造出来的最小的石臼,眼下还在打造的一个最大的看起来可以装三十斤粮食,如此一天只需要春三四臼也就够吃了。
  于是等徐晨表演完毕,笑着把杵头递给一个女人的时候,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闹的欢呼,然后几个力气大的女人迫不及待的便将这个石臼抬进大院放到厨房外面的走廊
  不一会儿,里面便传来砰砰不断的冲击声,时而还响起女人们兴奋说话和欢呼的声音,明显这个新制造出来的粮食加工工具,解决了她们一个巨大的难题。
  科技改变生活。
  虽然石臼不算科技,但他却是青铜器出现后的产物。
  而青铜的冶炼和加工,肯定属于科技进步。
  因此,石臼也算是科技的衍生产物。
  就像木器不能算是科技产品一样,但却是青铜刀具斧头等木工工具出现之后才能出现的产物。
  因此归根到底,金属冶炼,才是这一切得以出现和实现的源泉。
  接下来的时间,随着更多的石臼陆续打造成功,石器制造也开始成为了一项新的产业,一群石匠在徐晨的指导下开始打造更多的石槽、石墩、石板、石桉等物品,而在这种不断的打造加工过程中,一群石匠的技艺也在飞快的提升。
  毕竟石头加工的都是粗苯之物,远比木器加工和陶器加工要简单的多,而且纯粹是力气活,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若说有的话,那就是慢工出细活,只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慢慢去琢磨,也可以将粗笨的石器打造的比较精致,甚至为了美观好看,还可以在上面凿出精美的花纹和字。
  五月转瞬而过,进入六月之后,天气越发炎热,但雨水却开始慢慢减少,山川田野之中的植物也都已经开始茁壮变老,各种野果根茎也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算算时间,这已经是徐晨穿越之后的整整四个年头了。
  对于部落的变化,徐晨已经不再关注。
  而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看似改变不大,但却堪称日新月异的进步。
  肆虐了一整个夏季的小河,终于开始慢慢消退,又开始露出了大片的河滩。
  虽然天气并未变得凉爽起来,但气候却逐渐干燥。
  小河两岸的农田里面,麦豆涨势依旧茁壮,绿油油的茎秆开始低垂,麦穗和豆荚鼓掌饱满,进入了最后的成熟期。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整个巴族开始大规模的忙碌起来,平整大院内外的晒场,收拾扩建粮仓,制作藤筐背篓等工具。
  虽然夏季小河对岸的农田受涝有二三十亩田减产已成定局,但大部分还是都顺利成熟。
  徐晨在巡视农田几次之后,对今年的产量做出评估,大概收获会首次突破三万斤规模,以前两间房子作为粮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又收拾出来两件房子打造新的粮仓,而新粮仓不再是用陶砖石灰建造,而是改成了木板。
  青铜刀具斧头的出现,让木器加工已经不再困难,木制粮仓虽然不如砖石结实,但却更加隔绝潮气,能够让食物保存的更好。
  忙忙碌碌到了六月中旬,第一批收获开始,依旧还是山坡上的牛奶果。
  虽然牛奶果眼下已经不再是部落重要的食物,但因为它的美味和丰富的营养,已经成为了部落不可或缺的高端零食,尤其是对于孕妇和孩子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营养补充。
  因此对于牛奶果的采收,徐晨和整个部落都还是非常上心,一群身手灵活的年轻男女用了四五天时间,将山坡上的牛奶果都采摘回来,叶和小女巫带着一群半大孩子将其挖出来,晾晒了大半个院子。
  当然,产量与往年差不多,只有三四百斤样子。
  实际上徐晨也很遗憾。
  这么好的优质坚果,可惜无法人工扩种。
  因为他仔细调查过,悬崖上那一大片山坡看似长满了牛奶果藤,但实际上只是一根主藤,就是从歪脖子大树下方靠近泉水附近的一个悬崖缝隙中生长出来的。
  主茎如同一条虬曲盘旋的大蟒蛇一样,沿着石缝攀援到倾斜的石坡之上,然后不断开枝散叶布满整个陡坡,分裂出大量的根须和藤蔓如同爬山虎一样扎在石坡密密麻麻的细小石筋缝隙之中,长年累月的生长固定了大量泥土和腐质,为牛奶果的生长和成熟提供了营养。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耐旱而且顽强,喜欢阳光,但似乎种子并不能发芽,因为徐晨这几年在房前屋后甚至寻找一些山坡林地种过,一颗发芽的都没有。
  就像他种植的藤果一样,无论是果实还是扦插的藤条,都没成活。
  难道这悬崖真的是块风水宝地,带有灵气不成?
  每次看到牛奶果和那颗歪脖子大树上巨大的藤果藤蔓,徐晨总是会有这样一种离奇古怪的想法。
  只可惜这不是带有仙灵气息的异世大陆,似乎并没有灵气一说,但这两种特殊的植物,因为无法引种却始终让他耿耿于怀。
  再好的东西都有寿命,一旦老死,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第400章 交通规划
  “轰”
  东南方向,有雷声滚滚而来。
  天边有漆黑的乌云正往山谷弥漫。
  六月的雨水虽然慢慢减少,但一旦暴雨来临,依旧非常恐怖。
  就在开始打雷不久,在山谷各处忙碌干活的人纷纷都往家里奔跑。
  山谷口方向,十多匹快马踢踢踏踏狂奔而来。
  马背上,风带着一群手顺着呼啸而来的狂风拼命甩着马鞭,身后就是黑压压翻卷而来的乌云,风中夹杂着豆粒大的雨点已经噼里啪啦的砸落下来。
  不过马再快,也快不过暴雨狂风。
  一群人还没跑到大院门口,雷鸣闪电狂风呼啸,方才还晴空朗朗的山谷上空,已经漆黑如墨,暴雨如同瓢泼桶倒一般哗哗啦啦的浇落下来。
  “咴”
  狂暴的闪电撕裂暴雨和黑暗,惊雷声中几匹马受到惊吓不断的嘶鸣。
  “驾驾”
  稀里哗啦的暴雨之中,一群人终于冲到大院门口,径直就冲进了凉棚边不断大声咒骂。
  “狗几把,好大的雨!”
  “早说回嘎,你不愿意,活该嘎嘎!”
  “嘎你妹,要不是看见狼二,我们也不会淋雨!”
  “嘁,你眼瞎嘎,那不是狼二!”
  “绝对是,我看清楚了!”
  “屁嘎,狼二没那么胖!”
  一群人骂骂咧咧的互相打嘴仗,然后就看着徐晨和古举三人举着几片宽大的叶子从山坡方向狂奔而来。
  面对如此暴雨,再大的叶片也遮挡不住,因此等徐晨三人冲进凉棚过的时候,照样被淋的像落汤鸡一样。
  徐晨一面抹脸抖水一边同样诅咒老天爷生儿子没屁眼儿。
  这破天气,暴雨说来就来,完全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虽然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狂暴的气候,但仍旧还是会忍不住要骂几句解恨。
  只差那么一丢丢,在晚一两分钟,他们就会安全到家,但却硬是没有逃过去。
  一群木工和石匠却是好好的在凉棚里面,眼下也都不忙碌了,而是都围过来帮忙风等人把马拴好,免得受了惊吓逃跑了。
  徐晨把身上的麻衣短袖脱下来挂到木架上,看着马背上捆绑的几头不大不小的野兽,不过是几只兔子和一头黄羊,收获看起来不大,又听着一群人抖水抹脸还在不停地互相埋怨,忍不住好奇的说:
  “你们出门一天,就这点儿收获?”
  一群人瞬间脸红耳赤,风骚眉搭眼儿的低着头不敢答话,另一个今年才加入部落的年轻精壮的人滴咕说:
  “本来追上了一群羊,结果一头野狼跑出来抢食,把一群羊吓跑嘎,风说那头狼是啥狼二,羊也不打了,追狼去嘎”
  “狼二?”徐晨一愣转头看着风,“你确定是狼二?”
  风喉结微微一耸,似乎有些羞愧的点头说:“像嘎!”
  一个巴族的老牌手摇头:“别听他瞎说八道,根本就不是狼二,只是皮毛有些像而已,而且肚子特别大!”
  徐晨却是有些惊喜多问几句,结果风也不敢确定到底是不是狼二,其他人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反正谁都不敢确定。
  七嘴八舌一阵吵嚷,徐晨感觉这事不靠谱,也便不再追问此事,反而是问起大河附近最近的变化情况。
  每年入夏之后,大河小河的水都会暴涨,淹没两岸大片河滩,甚至连山脚下的山林都会淹没不少。
  往年部落到了雨季来临之后基本都是不出山谷的。
  但随着巴族的规模越来越大,与外族联系交往越来越频繁紧密,这样好几个月都不来往的情况势必会影响部落的发展。
  因此徐晨打算沿着河岸附近的山林,考察水淹的情况之后修建一条通往乌族的马路。
  两个部落相聚三十余里,人口加起来接近七百人,随着住宿环境的改善,农耕、纺织、建筑、冶炼等简单技术劳动分工开始出现,财富的不断积累,部落之间就有了更加活跃的交流需求。
  特别是马和马车的出现,将极大的缩短两个部落之间的时空距离,从原来的来去一天缩短到只需两三个小时。
  而两三个小时,也不过是两个部落此前来回于山洞和山谷口狩的时间。
  最主要的是,徐晨眼下需要更多的铜,才能推动所有部落更快的发展。
  一把斧头五六七八斤,一把菜刀三四斤,锄头、镐头、犁头、刀剑等等,也都是一样好几斤铜锡的消耗。
  去年到开春乌族一共送来近三千斤铜,看似不少,但真正冶炼铸造成器物,却是并没有多少,大大小小也就不过几百样。
  光是故母节上配发给军官和一批精锐人的青铜刀剑匕首就有接近两百把。
  另外各部落还都赠送了一两把斧头和柴刀,数量算下来也是几十把。
  另外为了解决五鬼族的婚配,他又先后送出去三十把。
  而最多的消耗无疑是巴族,他打造的车轴活环、犁头钉耙、锄头镐头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大堆,巴族眼下几乎人手都有一两件青铜工具。
  虽然这些都是巴族巨大的财富,但三千斤铜已经基本上消耗的所剩无几了。
  因此他需要乌族加大铜的冶炼,当然,也需要从遥远的有穷族弄到更多的锡。
  另外伐木烧炭十分消耗人力和时间,而鉴于其他部落没有更多的生财之道,他决定将烧炭外包出去,让其他部落来完成这个艰苦的工作,当然,他们可以用木炭来换取青铜器。
  如此以来,他既能得到木炭,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青铜器推广出去。
  当然,若是那个部落能够挖到煤,他更加乐意交换。
  而要想把这些金属木炭源源不断的运送回来,又把陶器青铜器等物品运送出去,就需要更好的交通条件,光靠两条腿在没有道路的蛮荒大地上奔跑肯定是不行的。
  特别是眼下各部落几乎都有了马,马车可以将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因此修路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徐晨的想法就是,在这个冬天,要联合巴族所属几个联盟开展一次修路运动,争取打通各部落之间陆路上的来往交通路线。
  这些路线徐晨已经大致在地图上规划过了。
  以乌族为中心的话,到巴族三十余里,到胡族二十余里,到木牙族三十余里,到季族五十里,季族到苍族二十里。
  这些部落之间也还另有一些人日常行走来往的路径,比如从乌族到胡族再到木牙族再到季族,这条路是徐晨第一次巡游六族时候走过的路,虽然山路崎区难行,但还是比较通畅,并无悬崖深涧等特别困难的地方。
  因此按照徐晨的打算,要在未来两到三年之内,争取将巴族联盟部落之间的简易道路修通,达到能够行走马车的地步。
  当然,这也取决于所有部落的参与热情和决心。
  但有一条主路他却是必须要修通的,那就是从巴族到乌族,再到季族、苍族这一条交通主干线。
  这条路一旦打通,则陆路就能形成一条穿越整个巴族联盟的交通动脉,串联起沿途四个部落,而到了苍族,下游五十里就是恰族,就算正式进入了拱火族领地。
  季苍河的状况徐晨很清楚,一年四季都有不错的水量,可以常年行船,因此到了苍族之后,就可以利用舟船和拱火盆地构成一条水路交通。
  而恰族就是拱火联盟、巴族联盟和有穷联盟三大部族交流的节点,可以起到中转甚至中枢作用。
  如果有必要,可以从苍族往下沿季苍河继续修建一条通往恰族和有穷族的道路,如此三个联盟的来往就会更加方便,联系就更加紧密。
  而对于孤悬在乌龙江南岸的羽公联盟,徐晨暂时就管不了太多了。
  一是他们发展本来就比拱火族落后,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无论是修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