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日记-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部落没盐,最多可以晾晒一些干菜,但那时生活窘迫,粮食奇缺,每天都能吃个半饱就算故母神保佑,又何来精力和时间将野菜晾晒成为干菜。
不过眼下一切条件都成熟了。
各种大大小小的陶器陶罐琳琅满目,盐也开始充裕,粮食富足到几乎不需要采集野菜充饥的地步,而且部落的女人除开照顾家庭农田和纺纱织布之外,已经无需整天忙碌寻找粮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些事情,为秋冬储备更多丰富的食物,补充和调剂饮食生活。
接下来的几天,部落两个家族的女人整天早出晚归,挖掘和采集回来大量鲜嫩的野菜。
有荠菜、婆婆丁、刺芽、马齿苋等徐晨小时候也吃过的野菜,但更多的却是这个时代独有的后世已经灭绝的品种,而且这些野菜都长的非常鲜嫩。
当然,若是光用来和麦豆煮成菜粥做成菜饼,美味绝对说不上好,只能说能吃,可以饱肚子,而且吃多了肠胃油水刮的厉害,每个人都是满脸菜色。
部落的女人都不会制作腌菜咸菜,因此徐晨自然只能再次进阶成为原始版家庭主妇,点开这项新的技能,转职成为腌菜氏,开始手把手教一群女人学习处理腌制野菜。
先将采摘回来的野菜简单分类清理掉老叶枯草,然后在水渠之中淘洗干净,用藤匾摊开晾晒,藤匾不够就直接扎才成小把挂在晾晒麻皮和鱼肉的木架上风干。
等到晾晒到表面开始微微打蔫的时候,就放在陶盆之中撒上盐粒用手揉搓一遍,放置半天等到腌渍出水之后,用手挤干水分直接入坛,盖上盖子用陶泥封口,放到房间保存。
这就是最常见的咸菜制作方法。
徐晨小时候经常见到老妈和奶奶这样做咸菜,实际上农村家家户户祖祖辈给都是这样做的,放很长时间都不会坏,想吃的时候随时都能抓一些出来,可素可荤,可炒可炖,直接凉拌吃也没问题。
当然,若是想尽快吃到酸菜,也可以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将清洗干净的新鲜野菜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放入陶罐用盐水密封后泡上十天左右就能食用了,这样做出来的泡菜酸爽脆嫩,吃的时候捞出来沥水切丁,放一点儿辣椒蒜末香油拌一下,就算是一道美味的下饭菜。
穿越前徐晨虽然没有正儿八经的自己做过咸菜酸菜,但小时候也亲自给老妈打过下手,自然还是略微记得一些程序。
因此在他这个腌菜氏的指挥下,忙碌几天下来,厨房和库房里面,就摆放了大大小小十几坛腌菜。
眼下才初春,野菜也才刚开始大量出现,等到仲春二月,气温身高雨水进一步增多,野菜涨势会更加猛烈,到时候才是大规模收获之时。
因此制作了一批之后,徐晨就让女人们暂时停下采集野菜,他需要等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制作的咸菜酸菜到底能不能成功,要是都做坏了,那才叫白忙活。
而在忙着指点部落的女人制作腌菜的同时,徐晨也抽空开始制作第四批青铜刀具。
因为这一次的器型都比较特殊,因此他需要提前做好模具之后,再开始冶炼金属,不然到时候恐怕会手忙脚乱。
而且这批刀具和刀斧完全不同。
一是他要为风等一群经常外出的猎人配备更加犀利的兵刃。
二是也要用一种武器体现出各部落军官不同的身份。
一支军队想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战斗力,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晰,军官该有的地位和威严必须得到尊重,命令才能够有效执行。
而装备就是体现身份的最好方法。
给军官配备最好的盔甲武器和战马,这样才能刺激普通兵卒积极上进,英勇拼搏获得军阶提升。
若是没有太多好处,光靠纪律管理和简单的食物倾斜,时间长了士兵也会慢慢倦怠。
因此,这次徐晨打算浇铸一批真正武器级别的制式刀剑配发给各部落的军官和一些训练积极打仗勇敢的猎人。
不过为了让制作出来的刀剑符合这些原始野人的力量和使用习惯,就需要先制作出来一批样品让他们挑选最合适的重量和样式,然后依照这些样式,制作出来一批陶范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批量浇铸生产。
因为这些刀剑器型都比较大,对平直度也要求比较高,因此制作起来非常慢,前前后后用了六天时间,他才终于完成了六把长短大小不同规格的泥模,等快要完工的时候,才让冶炼工坊开始冶炼第四炉青铜。
而在冶炼青铜的同时,徐晨又带着几个木工开始策划马车的制作。
车架简单,找两根丈余长大腿粗细已经晾干的木头,用斧头将其劈削成为四四方方的木方,然后用绳索和木尺进行测量之后挖孔开榫。
榫头以前修建门窗和木犁田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不过以前用石斧制作的都非常简陋,但眼下有了锋利的刀斧和凿子之后,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只是对这些方方正正的榫头和孔洞几个木工都没有经验,需要徐晨仔细指点慢慢去凿挖,进度很缓慢。
实际上挖孔开榫都算是力气活儿,难度不大,只需要按着画好墨线的位置仔细一点儿就能完成。
对于一群刚刚从茹毛饮血睡山洞穿皮草进化到耕种时代不过两年的原始野人来说,如何设计这些榫头和孔洞的位置才是最困难的事。
因为这需要远超他们时代和知识的数学和几何知识。
不过好在这些木工跟着徐晨也前后混了三四年,虽然没有制作过马车如此复杂的木质器具,但却都非常听话,并不问为什么,只需要按照徐晨的指导进行辅助完成就行了。
徐晨也知道,就算这架马车制作成功,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群所谓的木工也照样不会制作马车,每次都还得他亲自指导才行。
至于其他的部落,那就更别提了,就算手把手都教不会,图纸画好拿给他们,估计也和后世的科学家拿到光速飞行器的生产手册一样懵逼,因为根本就看不懂,绝对属于天书范畴。
第378章 刀和剑
几个木工每天在徐晨的指导下叮叮当当的在院子砍劈削凿。
一群孩子整天都围着看的舍不得离去。
就算是在忙忙碌碌干活儿的成年男女,只要略有闲暇,也会围上来看的津津有味,围观讨论这个奇怪的东西。
太复杂了,不明觉厉。
而实际上,制作车轮徐晨自己都毫无经验和把握。
他玩过车轱辘,但那是工业时代用钢铁大批量制作出来的。
虽然他小时候也见过老爹将车轱辘拆卸后更换轴承里面的弹珠,结构看起来也并不复杂,但无论是轮毂钢丝辐条还是轴承结构,都不是眼下用木头可以解决的。
因此要在这个时代制作出来车轮,就需要他从无到有完全创新设计。
而且古代的车轮制作方法他也不知道。
但不知道归不知道,车轮的基本构造他还是清楚。
另外他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马车车轮和车轴是固定在一起的,转动的时候车轮和车轴一起转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轴承的概念。
但他现在如果做的话,肯定会摒弃这种最原始的车轮结构,改成固定式车轴。
但这样一来,不光要解决如何制作车轮,还必须解决车轮和车轴之间的轴承连接问题。
当然,没有轴承也并非不能分开,那就是需要做两个类似轴承的金属活环,套在车轮和车轴之间。
不过这种结构带来的弊端很大,那就是长时间干磨会导致活环大量发热磨损很快,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要更换。
但换轴承总比换车轮方便快当,铜虽然贵重,但眼下马车也需求量不大,基本上都是在各部落附近来回十多里的范围内运行,长距离来往的机会很少。
他甚至能够清晰的罗列出运用场景。
巴族从山脚大院到河口码头。
乌族从铜矿溪谷到乌族聚集地,再到谷外的河滩码头,实际乌水水量还是不错,一年四季都不会断流,只要把河沟一些地方进行些开挖和建设,小型的木筏舟船都是能够来回运行,可以解决铜矿和货物的运输。
应用最广的可能就是拱火盆地那边。
拱火族、雷族、五鬼族,另外还有两个小型部落,总共五个部落聚集在上下不过四里的范围之内,另外从大河口到拱火族,这段距离有三十多里,木筏下行很快,上行很慢,若是能够修建一条从拱火族到大河的马车道路,用马车来往通勤,或许比木筏更快更安全。
羽公族那边和乌族的状况不多,马车也就从山谷到河口这段四五里长的距离,水路实际上也可以运行。
至于其他的部落,基本上都还是古老的来往方式,全靠脚力和木筏
再说光有马车还得有马才行。
眼下除开巴族和乌族之外,其他部落马匹奇缺,绝对无法普及马车。
因此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内,马车都还是极度稀缺的奢侈品,不可能在所有部落推广。
为了解决车轮的制作,徐晨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在陶板上画了擦,擦了画,整天把自己满手满脸弄的都是碳灰,但终究还是让他慢慢设计出来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方案。
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徐晨当年跟着老教授读道德经,大部分都懵懵懂懂不明所以。
这句话有无相生的哲理撇开不说,倒是让他记得了古代轮毂的结构。
先秦时期,每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
这些辐条都是用木头互相用榫头铆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轱辘。
古代人怎么做轮子他两眼一抹黑,但有了这个提示,倒是让他找到了制作车轮的方法。
那就是找一些弧度粗细都合适的木头,先截成长短大小都一样的短料,然后按照设计的车轮大小先摆放成一圈,再用斧头慢慢将其结合部位都砍削的能够简单组合成一个大致圆形。
不过当看到这个重新拼凑在一起摆好的圆形之后,徐晨捂着腮帮子牙疼了很久。
他知道在眼下简陋的条件和一群原始的木匠再加上自己蹩脚的设计指挥下,这个圆肯定不会怎么圆,但没想的结局竟然远超他的想象,完全就像被大象踩过一样,歪歪瘪瘪无法入目。
最后他不得不亲自动手修正了大半天,这个轮子的轮廓终于好看了不少,勉强看起来像是一个狗啃过的锅盔,内外边缘磕磕巴巴,但总算也有了一丝圆形的概念。
到了这一步,相对就简单多了,找到圆心点,然后用麻绳往四周辐射画出打孔的位置,开始挖孔和制作辐条。
不过随着辐条都钉上去之后,徐晨发现麻烦事又来了,那就是中间固定辐条的轮毂同样是一个缩小版的轮圈,同样需要做成圆形,打一圈孔把辐条固定上去,这比制作外面的轮圈更加麻烦。
到了这里,不光他束手无策,一群木工更是二哈看星星,感觉无从下口,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么办。
眼下的情况就是一个蹩脚的大师傅带着一群懵逼的徒弟,正在准备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可惜是力不从心。
可见想法再好,动手能力才最重要,根据目前的文明等级,似乎造车技能技能点储备还不够。
从腌菜氏进阶造车氏不是同一个体系的技能树,这次加点宣告失败。
经过几天的烧炼之后,冶炼作坊的第四炉青铜已经融化。
于是徐晨只能让打造马车的工程暂时停下来,等他浇筑完这一批刀剑武器之后慢慢想办法。
虽然有过前三次浇铸青铜器的经验,但这次的浇铸并不十分顺利,十把刀剑,只成功了五把,成功率只有五成。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器型太过扁平细长,铜汁在模具之中填充度不够,其中有两把在浇筑过程中就直接泥膜崩开,铜汁溢出,还有三把是铜汁没有灌满,或者是出现了气泡空鼓,导致成为了废品。
不过成功的五把让徐晨还是非常满意,虽然刀剑因为模具开的不够平直光滑,导致略有些变形弯曲,但近五十公分长的刀刃和剑身金晃晃的看起还是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就算没有打磨和安装刀柄,就能让人感觉到一股浓烈的危险气息。
普通刀斧和匕首也就罢了,都是很短小的样子,虽然锋利,但并不给人很大杀伤力的感觉,顶多就是用起来很爽。
但当这几把完整的刀剑被从沙土中刨出来,冷却降温之后徐晨将其一一举在手中观察的时候,围观的工匠和闻讯而来看热闹的男人女人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一阵惊呼和骚动,许多人都情不自禁脸上变色往后退。
从这些细长的刀具上,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恐惧。
两把剑,就是普通的宝剑样式,一把长五十公分左右,一把长四十公分左后,长的是重剑,重约八斤,长柄,是一把双手大剑。
另一把短些的是单手剑,重约五斤,短柄。
三把刀,一把双手长柄的朴刀,一把唐刀,还有一把是腰刀。
对于任何时代男人来说,对于刀枪车马的喜爱都是沉积在灵魂和血脉中的,打还不懂事开始,就喜欢拿着刀剑等玩具,等到慢慢长大,很少有男孩子不喜欢舞刀弄枪的,哪个孩子家里没几把塑料和木头的刀剑和几辆小汽车玩具,那他的童年简直就是残缺的。
徐晨穿越前虽然生活在一个禁刀禁枪的年代,没有太多接触,但对古代刀剑还是了解不少,对于这些刀剑的样式也十分清楚,莫说是这种普通常见的刀剑,就算是十八般兵器,徐晨都能给凑齐出来。
因此这批浇铸出来的武器,形制和古代刀剑没有太大区别,而且用的还是最古老的青铜,更是带有一种古拙的圣光,金晃晃的让他自己都感觉到心旌激荡,免不得生出一股豪迈之心。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多么豪迈的诗意和画境,若是扛一把AK或者小手枪,那真的大煞风景。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男人,就该背着刀剑出去浪。
徐晨暂时让自己忘记了马车和江湖,开始静下心来装配和打磨这五把刀剑。
经过足足五天的忙碌之后,五把制式各异但却同样锋利结实的刀剑,终于金晃晃出炉,当拿起这几把开锋之后的刀剑,所有猎人都欣喜欲狂,激动的同时又带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恐惧。
这玩意儿可不是玩具,也不是长矛弓箭,因为用它杀人的时候,也极有可能伤到自己。
而且徐晨也明确表示,这刀剑不是用来砍树劈柴,也不能用来砍树劈柴,主要是用于近战防身。
为了让一群原始野人不至于在耍刀剑的时候不小心自刎而死,徐晨还不得不专门抽时间指导他们一些简单的使用动作,让砍劈削剁更加又章法一些,不要如同披风杖法乱舞,然后一不小心抹了脖子。
一群野人也知道这玩意儿厉害,砍树割草如同喝水,就算是皮甲藤甲在这种锋利的金色刀剑面前也无济于事,因此使用的时候也非常小心在意,按照徐晨的指点的动作要领,慢慢熟悉刀剑的使用。
五把刀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一群猎人手中抢夺使用,已经是碧草如茵野花繁盛的河滩上,时刻都能看到一大群浑身长满浓密汗毛的野男人围在一起,对着插在河滩上的草人砍劈削剁的练习,狂躁的如同一群二哈。
第379章 独轮车
徐晨不断收集所有人对这几把刀剑的使用情况,获取更多的数据,同时也开始制作第二批刀剑泥范。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