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日记-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产量还包括种子。
根据两年耕种的效果来看,一亩田五到十斤的种子远远不够,植株太稀了,再翻一倍也很勉强,若想真正提高产量,一亩田的种子至少要达到二十斤,那么四百亩农田明年就将投入八千斤的种粮。
但种苗密度高,需要的肥力自然也更多,因此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积肥。
在工农业生产中,投入和产出一般成正比。
但巴族和其他原始部落不可能持续性的投入如此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耕种。
因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瓶颈,在当前水土、气候、环境、种子、人力、技术等各种生产条件局限下,七十斤就是顶点,五十斤绝对算高产,四十斤属于丰收,二三十斤才算正常。
更何况在地广人稀的局面下,现在缺的不是地,而是人。
随便烧块荒地撒播几斤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二三十斤的粮食,这种望天收的捡钱模式下,谁都没有死磕几亩薄田的兴趣。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会大量垦荒的原因。
徐晨也一样,与其在单亩上下功夫,远不如在面积上下功夫。
同样数量的种子,种植面积扩大到八百到一千亩,在耕种和日常管理上可以更加粗放轻松一些,但最终在产量上也不会相差太多,这就是刀耕火种时代广种薄收的增产价值观。
徐晨虽然对眼前的收获并不满意,甚至有些咬牙切齿,但在母巴和所有女人看来,这就是一个破天荒的丰收,特别是试验田。
以前野外采收,一亩田范围大概能采收五斤就顶天了,并且还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要想采收七十斤,一个人要弄半个月,一季下来,二十多个女人也就能弄千把斤的样子。
那就是整个部落全部的收入。
但短短两年时间,在徐晨的带领下,部落的粮食采集收入至少增长了十倍,达到了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一个天文数字。
最后的统计结果出来,今年农田总收入达到一万七千六百八十斤,其中试验田二十亩收一千三百余斤,剩下的八十亩熟田的产量比新田多收近三成。
虽然这种产量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在种子一样的前提下,大规模种植之后的总量提升就比较可观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任何财富都是通过量变慢慢积累起来的,若是明年四百亩地整体产量提升三成,那么粮食总产量将会突破两万斤规模。
若是全部推广采用试验田精选的饱满种子,耕种再精细一些,产量还有可能提升两成左右,总产量将会突破两万六千斤。
按照眼下巴族不包含四十多个俘虏,剩下男女老少全部一百三十口人来配置口粮,每天一斤粗粮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话,这些粮食能够吃接近七个月。
实际上现在所有部落的食物配置是肉食和粮食各半,甚至很多时候肉食更多。
有了如此多的粮食储备,无论男女平日就能节约很多劳动时间,不用一天到晚在野外捕猎采集临时准备食物,而是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最终进化到无需进行野外作业就能自给自足的地步。
这样不仅更进一步的降低了生存的危险程度,同时也能大大增加食物安全保障,也有更多的时间和人手来发展其他产业,比如纺线织布、制作陶器、采掘冶炼、修路修渠、制造武器、开拓经商等等。
随之而来的就是分工也会越来越细致明确,各种不同行业才会慢慢出现发展。
眼下,巴族实际上已经踏上了这条路。
在这种庞大的收益之下,徐晨相信母巴等人今年冬天肯定还会更进一步的要求扩大种植面积,两三年之后,巴族的粮食种植可能最终会扩大到千亩规模,小河两岸那些河水淹不到的土丘缓坡范围,基本上都将会被慢慢开辟成为粮田。
为了庆贺这个伟大的收获,巴族再次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篝火晚宴。
晚宴上,徐晨让人搬出来几大坛五月新酿的鲜果杂酿,一如既往的表扬所有人,与大家开怀畅饮。
小女巫作为部落的精神领袖,在篝火晚宴上载歌载舞的释放自己强大的祝福光环,庆贺巴族丰收的同时,为巴族所有人赐下神灵的祝福。
数十个拱火族俘虏受邀参加了这个规模盛大的庆功晚会,每个人也都有幸品尝了几口酸酸甜甜的果酒。
这是他们第二次得到吃酒的待遇。
一个个激动的泪流满满,甚至还有人嚎啕大哭。
巴族的和谐和强大勿容置疑。
虽然他们在巴族都属于奴隶,每天都要干活儿接受劳动改造,但这种吃喝不尽,财富如山,富有而和谐的部落,才是他们梦想的天堂般的生活。
只可惜,他们不是巴族人,等到被赎回去之后,就再也看不到如此盛大富足的收获场景,更加吃不到如此绝世美味的食物了。
农田收获结束,但秋天的收获才刚刚开始。
山谷两岸和大河河滩,还有大量野生的麦豆需要采收。
虽然与农田相比产量低而且环境复杂危险,但对于习惯了野外采集的女人们来说,看着粮食成熟却不去收获中感觉到有一种莫名的心疼,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母巴和阿母分别带着两族女人们开始了大规模的野外采收活动。
这种采集和农田相比就差别太大了,一个人一天也就五六斤的收获,不过因为人多,巴族眼下已经有超过六十位成年女人,如果持续到八月中旬,算下来整个部落的粮食储备至少还能增加五千斤规模,那部落的粮食总储备将会突破二万二千斤,刨除为明年春耕留下数千斤粮种,剩下的依旧还是满仓满屋,足够保证全族人大半年的粮食供应。
女人们忙着采集,男人们自然也没有歇着。
七八月正是一年之中山货最多的时候。
除开正常的打猎捕鱼之外,一大群俘虏被安排到附近山上采摘栗子、榛子、橡果等坚果,每天用背篓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往回弄,院子内外都晾晒的满满当当。
为了驱赶野兽鸟雀偷食,徐晨把除开马以外的野兽军团全部投入了看护安保队伍。
狼大狼二和豹子头拴在院子外面的空地上照看晾晒的野果,两只大老鹰拴在两个院子里面分别驱赶鸟雀,一群猴子作为机动部队蹲在房顶上负责照看全局。
有这群野兽看家护院,基本上不会有任何鸟雀野兽前来偷食。
特别是两只大老鹰,完全是所有中小型野兽和任何飞禽的天敌,只要它们鸣叫一声,方圆数里神鬼辟易,扑棱棱到处都是惊飞奔逃的鸟雀和动物。
徐晨每天背着一个小背篓,带着古和举等四个贴身跟班,扛着木锄石斧上山,他的目标不是那些常见的坚果,而是一些成熟的药材和其他山货。
第一年发现的那棵朽烂的大树,现在已经成为了巴族重点看护的香菇种植基地。
为了增加香菇产量,去年入秋之后徐晨安排人砍了不少栎树、栗树和一些杂木靠在大树四周,历经一年的风吹日晒和暴雨侵蚀之后,这些木头已经开始朽烂,有些开始长出香菇。
而作为菌种的那棵超级大的朽木上,一如既往的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野生香菇。
这些香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眼下最难得的一种优质美食,和肉食同煮不仅能够提鲜,还能极大的补充族人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增强免疫力,特别是妇孺老幼。
而小鸡炖蘑菇,依旧还是整个部落最热爱的美食。
软滑的香菇、劲道的鸡肉、浓香的汤汁,热腾腾一勺浇在杂粮粥上,那种美妙的滋味简直没办法形容。
第282章 习惯和责任
徐晨等人把香菇全部摘回去,满满几大筐。
风等一群猎人自然也流着口水密切配合搞回来几只野鸟,用陶锅满满的炖上几锅,让全族先饱饱口福。
如今部落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野生香菇已经越来越不够吃了,每一颗都弥足珍贵。
作为精神领袖的小女巫和核心首领的徐晨,二人依旧还是会得到最多的美食照顾,女人们平均分配,男人们则按照军衔、功劳和训练情况按纪律分配。
这种分配略显的有些格格不入,但现在已经慢慢形成了习惯,并没有人会明确表示不满。
实际上正常情况下,所有人的分配差别很小,也就是多半勺少半勺或者供应食物的先后顺序问题,并不存在故意不给吃或者恶意克扣等情况,毕竟都是一家人,训练纪律更多的是针对战争或者和外族交流。
但在这种略带差别性的食物分配中,还是让男人慢慢形成了一种带有身份区别的层次感。
以风、莫、句、告等一群军官和士官为首领阶层。
以强壮精干训练刻苦攻击力出众的一批主力猎人和窑工、木工、石工等技术工匠为中间阶层。
剩下则是一些相对老弱或者老实巴交智力堪忧的家伙构成了底层。
这种层次并非徐晨刻意区分,其实一直都存在。
纪律只是让这种区分更加明显一些罢了。
每个地方总会存在一些傻子或者老实巴交的家伙,而欺负他们的总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而打抱不平的,总是那些身强力壮的耿直之辈。
原始部落,这种状况更加明显。
无论承认或者不承认,这种不同层次天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徐晨提倡和平友爱,但绝对不会提倡人人平等。
抛开人格上的平等之外,其他的平等实则就是最大的不平等,创造价值越多的人,理应得到更多的财富和尊重,不然这个社会就没有上进的动力。
劳动创造价值,而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收获理应也该不一样。
共产主义适合两个时期。
一是物资极度贫乏的时代。
一是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
现在巴族就是刚刚开始脱离第一个时代,急切需要通过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
而这种略带差异的分配方式,也必将潜移默化的开始影响部落的生存和发展。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但眼下的徐晨却要努力走上背道而驰的路。
就好比这顿小鸡炖蘑菇,所有人都知道美味好吃,所有人都想多吃,但真正想要多吃,一种是凭实力得到全族的尊重,一种是食物多到每个人都能吃饱。
很显然后者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很长时间内不可能。
因为无论是蘑菇还小鸡,远远达不到足够分配的地步。
那么按照纪律按捞分配,就成了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分配方法。
秋天的收获,远不止这种触手可及的美食。
随着巴族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附近几条山岭都成了部落的领地,比以前只能在山腰以下到山脚河滩附近的来回溜达的收获大的多,到处都是山珍野果,总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食物类的坚果、山楂、棠梨、刺梨以及许多完全不认识的果实。
还有香菇、猴头菇、木耳等认识能够食用的山珍。
另外还有田七、党参、天麻、枸杞、壮阳果、灵芝等一些常用的药材,至于山药这种最常见的药食同源的食材,徐晨一般是懒得采挖的,标记都懒得做,到处都是,等到什么时候缺少食物了,上来挖几窝就能应急。
而徐晨采挖的药材,都是那种足够年份的成年老药,不够大的不要,不够老的不要,甚至不好看的都不要。
因为野生药材太多了,几乎遍地都是,就和普通野草一样,田七天麻这些后世珍贵的野生名药,眼下除开他能够辨认使用一部分之外,完全还等同于野草,毫无价值。
这些采挖回去的药,他都会洗干净晾晒,同时也会教小女巫仔细辨认,讲解药性,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
为了推广野生药材的辨认和使用,徐晨打算慢慢整理出来一本中草药手册,而各部落的巫就是第一批接受医药救助知识的人类。
至于日记依旧还在坚持,不过不再事无巨细,而是开始稀稀拉拉,内容从最开始的鸡毛蒜皮开始变成了各种大事记。
例如:
二年秋九月十六,巫祝大会举大巫,慑五族,功成。
二年冬十一月,恰侵苍,信使求于乌,遭拒,携巴和五族学徒出征,十日而返,俘拱火大巫及两族男女两百余人。
冬十一月末,巴立新族,人口五十七。
三年春一月十五,巡视乌族,收铜矿。
十七日,巡视胡族。
十九日,巡视木牙族。
……
三年二月十二日,至拱火,役数百人伐木,建高台,费三日成,授大巫传承,慑八族。
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归,作巴域形势图。
三年三月一日,水渠开工。
三年三月三日,作始母神像,费时九日,成。
三年三月十五日,故母节。
……
除开大事,偶尔还会有些奇闻趣事,比如捕鸟、野鸭孵蛋、驯马、熬鹰、围捕野马、夜游野狼谷发现萤火虫等等。
当日记变成一种责任,就失去了本来固有的乐趣。
但当它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却也能够改变人的一些行为习惯。
他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还是被叶强迫坚持下来的。
到眼下,变成两个人逼着他写,因为多了一个小女巫。
而他的日记,从来都不是隐私,两个小女人总是会以学习的名义借去阅读,甚至学习仿写。
不过虽然写日记是个好习惯,但就是太费兽皮了,因此这种奢侈浪费的习惯也只有他和小女巫两人能够得到兽皮的供应,叶只能捡他们剩下不要的边角料。
徐晨眼下的房间里面,已经堆满了各种写满字的兽皮。
除开日记之外,还有各种涉及人口登记、耕种、育种、字典、药材、纪律、创新发明等各种内容的随笔记录。
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记录还在不断在增多,整个房间充斥着一股混杂着松脂、麝香、石墨、鱼胶、金铜、皮革的味道,与所有人的房间截然不同,带有一种非常神秘的气息,就像中世纪某个黑暗术士的实验室。
忙碌而又清闲的秋天,就在每日不断的收获和记录中慢慢度过。
随着山川田野慢慢变成红黄斑斓的颜色,秋收也慢慢进入尾声。
徐晨如同往年一样搞定了一大树藤果,酿造了十多坛藤果酒之后,今年的秋收对他来说就完全结束。
到了八月中旬,女人们的野外采集基本上也都停止,转而开始大规模的采收麻皮开始沤麻。
而一群俘虏采收山货的行动也逐渐放慢,山谷附近几座山岭上的果实基本上都采摘一空,开始变得悠闲起来。
既然是劳动改造,徐晨断然不会让他们有时间偷懒的。
趁着拱火族还没来将他们赎回去,要使劲儿的用才行。
于是他决定提前启动神庙修建工程。
一群俘虏被分成两组,一组修建从山脚到山腰的路。
这条路狭窄崎岖,通行困难,徐晨打算用石头砌成台阶。
另一组负责神庙建设。
神庙主体工程体量并不大,也就一间小房子的规模,用石头和陶砖就行,眼下石灰和陶砖储备都还足够,山上石头也不少,取水取土都很方便,修起来应该很快。
徐晨带着几位工匠勘察一天之后,神庙工程正式启动,巴族一群参与建房修渠的工匠带队,各自带着一群俘虏开始各司其职。
于是略微清闲了几天的山谷又开始热闹起来。
砍树的砍树,修路的修路,背石头的背石头,一群群的俘虏来来往往哟嚯哟嚯喊着号子开启了又一轮的劳动改造。
对于神庙,所有人都不懂到底是什么。
不过当徐晨解释是给